【小前胡湯】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升)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小前胡湯,也就是傷寒論小柴胡湯,關(guān)于前胡與柴胡相關(guān)問題,這里簡單說一下 柴胡這個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的是“茈胡”。也就是“紫胡”,全稱是“紫花前胡”。 據(jù)《外臺秘要》記載:“小前胡湯,療傷寒六七日不解,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寒疝腹痛方。(胡洽云出張仲景)古今錄驗同,仲景方用柴胡不用前胡)”。 “大前胡湯,療傷寒八九日不解,心腹堅滿,身體疼痛,內(nèi)外有熱,煩嘔不安方。(胡洽云出張仲景)”。 陶弘景云:《本經(jīng)》上品有茈胡而無此(柴胡),晚來醫(yī)乃用之。孫思邈在《千金翼方》的本草一篇,只收錄了前胡,而不見柴胡蹤影. 所以小柴胡湯準確說是小前胡湯。如果還有不明確的人,請參考漢傳中醫(yī)論壇中發(fā)表的關(guān)于前胡的考證帖子。在這就按前胡講解。 小前胡湯這個方子,在《傷寒論類編補遺》與上一輪《類方講傷寒》中講解的已經(jīng)很詳細了,在這里做個簡單的復(fù)習(xí),重點內(nèi)容還是在它的化裁上。 先來看小前胡湯的相關(guān)條文: 111、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fēng)、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宋99) 這條說的是少陽中風(fēng),即少陽本病合并太陽中風(fēng)。 既然說的是少陽病,那就要有少陽病提綱三癥:口苦、咽干、目眩。太陽中風(fēng),要有頭痛、身熱、惡風(fēng)、頸項強。以少陽為主,屬少陽,所以用小前胡湯主之。 112、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修訂后: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fēng)、頸項強、脅下滿,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嘔而發(fā)熱,只憑此證據(jù),還不能定位為少陽病。所以在《補遺》中,師父對此條做了修訂。先確定了少陽病小前胡湯證,有嘔,有熱,才可以使用此方。 113、傷寒中風(fēng),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fù)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fù)發(fā)熱汗出而解。(宋101) 這條前幾天有人在群里問過,今天正好答復(fù)了 讀這條不能斷章取義,診斷少陽病,使用小前胡湯,一定要有理有據(jù),符合診斷要點: 1、提綱三癥 2、少陽病位表現(xiàn) 3、小前胡湯證以及或然癥 方證相應(yīng),才可處方。 這幾點的詳細內(nèi)容我沒列出來,就當作課后作業(yè),自己填全吧 蒸蒸而振,卻復(fù)發(fā)熱汗出而解。這句,說的是戰(zhàn)汗,是體內(nèi)正邪相爭,正勝邪卻,汗出而解的過程。 本是小前胡湯證的病癥,沒有用“和”法,反而用了“下”法,本該出問題,如: 110、少陽中風(fēng),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宋 264) 117、若已吐、下、發(fā)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宋 267) 但是患者身體好,或者抗藥能力強,或藥量輕,病情沒有變化,還停留在少陽,使用方證相應(yīng)的小前胡湯,將病邪向表疏導(dǎo),則會出現(xiàn)蒸蒸而振,卻復(fù)發(fā)熱汗出而解。 這種情況我見過一次,是我的愛人,在哺乳期時,有一次在晚間發(fā)燒,是乳腺炎導(dǎo)致的 當時的癥狀:口苦,頭暈,胸脅滿門,不欲飲食,往來寒熱,脈弦,舌紅 發(fā)燒39℃,惡寒,當時看是典型的小前胡湯證,由于是晚上9點多,就在藥店買了小柴胡顆粒 一次喝了2袋,其實成人可以3袋,并告訴她,喝完藥一會兒要是更怕冷了不要怕,出了汗就會好 大約在11點半時吧,出現(xiàn)了寒顫,然后一身大汗,體溫恢復(fù)了正常 再將壅堵的乳汁全部擠出,第二天一早又能正常哺乳了 胸脅滿門-胸脅滿悶 咱們繼續(xù)往下 114、傷寒五六日、中風(fēng),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宋96) 這條是小前胡湯的主要代表癥狀以及或然癥,請務(wù)必記憶掌握! 115、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jié)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宋97) 這條說的是少陽病病理,理解即可。 小前胡湯,背過方歌的都知道:小柴胡湯和解供,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加姜棗,少陽百病此為宗。說出了少陽病的治療原則是“和”法 少陽病,不可使用汗、吐、下法和火針等進行治療,否則就會病情傳變,成為“壞病”。 但是如果來個已經(jīng)是“壞病”的患者怎么辦,只有打好基礎(chǔ),一門深入,學(xué)好漢傳,才能“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這個方子: 劉志杰經(jīng)方解析法之三才解析法: 陰性藥:寒性藥--黃芩3(除燥) 涼性藥--前胡8 人參3(除煩) 平性藥:甘滋--炙甘草3 大棗12枚(助陰) 陽性藥:溫性藥--半夏4 生姜3(除滯) 這個方子陰性藥多于陽性藥,治療熱多寒少的病證,在六綱上是屬少陽病。 少陽病,熱多寒少,用藥上,就要寒涼藥為君、臣,溫?zé)崴帪槭顾?。同時,因為熱多,津液遭到損傷,要用甘滋藥為佐藥,養(yǎng)津液,同時固護胃氣。并且,這些藥從整體上,都要表里兼顧才行。 劉志杰經(jīng)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 君:前胡8 陰(主癥) 臣:黃芩3 人參3 陰(兼癥) 佐:炙甘草3 大棗12枚 甘滋(輔助君臣而護胃氣) 使:半夏4 生姜3 陽(溝通陰陽) 羅列分析一下藥癥: 君:前胡8 陰(主癥) 前胡,涼,辛苦。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治心腹腸胃中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 《別錄》療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jié)氣,風(fēng)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 前胡為君藥,對治主癥,涼能清熱,辛能解表,苦能涌瀉。此藥解表清里,去食積,通上焦邪氣。 另外,前胡飲片的味道聞起來和嘗起來味道應(yīng)該是苦的,有的藥商的前胡不是這個味道,而是發(fā)甜,使用時要注意。臨床上,都是比較大劑量的使用才會發(fā)揮療效。一般用量都在四兩(60克)到八兩(120克)左右。 臣:黃芩3 人參3 陰(兼癥) 黃芩,寒,苦。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 《別錄》主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黃芩作為臣藥,解決前胡以外的兼癥。寒對治燥熱傷津,苦能涌瀉逐邪。黃芩清熱,利水,還能活血去血閉。治療黃疸、癰疽、協(xié)熱下利而腹痛,還可以消食,治療熱性的婦科病。 人參,涼,甘滋。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 智。久服輕身延年。 《別錄》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diào)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人參甘滋,補津液,涼,可以清熱。要用東北的生曬參,用時要把“蘆頭”去掉,否則易“上火”。人參價格高,平時多是用黨參代,但效果較人參差一些,可以加大用量。 佐:炙甘草3 大棗12枚 甘滋(輔助君臣而護胃氣) 甘草,也就是炙甘草,平,甘滋。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chuàng)尰,解毒,久服輕身延年。 《別錄》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藏咳嗽,止渴,通經(jīng)脈,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 大棗,平,甘滋。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治心腹邪氣,安中養(yǎng)脾,助十二經(jīng),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 《別錄》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治心下懸,腸澼。久服不饑神仙。 炙甘草同大棗固護胃氣,調(diào)和諸藥。 少陽病位于半表里,熱多寒少,津液不足,使藥的使用,補津液,護胃氣,防止津液大傷,疾病傳變,或者胃氣不足,下焦寒飲上逆。 使:半夏4 生姜3 陽(溝通陰陽) 半夏,大溫,辛甘淡。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張,咳逆腸鳴,止汗。 《別錄》消心腹胸中膈痰熱滿結(jié),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胎墮,治萎黃,悅澤面目。 半夏有旱半夏與水半夏之分,水半夏有毒,非正品。半夏降逆作用好,照顧了下焦的寒飲。 生姜,大溫,辛。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fēng)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別錄》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 干姜溫中去水飲,生姜則是解表止嘔降水飲,有幫助太陽散邪的作用,小前胡湯,缺了它,絕對不行的,千萬不要疏忽它。半夏呢,辛溫而燥,能降水飲,降氣止嘔吐,散結(jié)氣,也是偏于中上焦的藥,配合生姜,效果更好。 少陽病,以津液不足和偏熱為主。以上這七味藥,把整個一個少陽病的寒熱不調(diào)的問題,通通解決了。 (劉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