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是口腔黏膜疾病中發(fā)病率最高的一種疾病,普通感冒、消化不良、精神緊張、郁悶不樂等均能偶然引起該病的發(fā)生,好發(fā)于唇、頰、舌緣等,在黏膜的任何部位均能出現,但在角化完全的附著齦和硬聘則少見。初起病變處敏感或出現針尖樣大小或稍大的充血區(qū),短期內即形成直徑2~4mm、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晰的淺小潰瘍,中心微凹陷,表面覆有一層淡黃色假膜,潰瘍周圍黏膜充血呈紅暈狀,其底們之不硬。潰瘍數目一般為2~3個。潰瘍形成后有較劇烈的燒灼痛。經7~10天潰瘍可逐漸自愈,不留癲痕。但經長短不一的間歇期后又可復發(fā)?;颊呱鯙橥纯?。 口腔潰瘍方(山東名醫(yī)宋紹亮方) 【組成】黃芪30~60g,生甘草15g,炙甘草15g,白芍30g,白蘞15g,連翹12g,大青葉1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托毒生肌,清熱解毒。主治復發(fā)性口腔潰瘍。 【方解】方用大劑量生黃芪以扶助正氣、托毒生肌;用連翹、大青葉、生甘草清熱解毒;白蘞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之功,能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可以提高療效。 【驗案】 例1:王某某,男,45歲,2010年11月4日初診。反復發(fā)作性口腔潰瘍1年余,未系統(tǒng)診治,現患者口腔舌尖多處散在粟粒樣口腔潰瘍,潰瘍面色微紅。咽部疼痛不適,口干,無外陰潰瘍及下肢紅斑結節(jié),無眼部病變。納眠可,二便調。舌質紅,苔薄黃,脈沉細。中醫(yī)辨證:濕熱久戀,毒邪久戀,正氣虧虛,無力托毒。處方:口腔潰瘍方加桔梗5g。6劑,每日1劑,水煎服。1周后復診,口腔潰瘍基本消失,無明顯不適。繼服上方6劑,隔日1劑,以鞏固療效。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 例2:馬某某,男,36歲,2011年4月3日初診,復發(fā)性口腔潰瘍7年余,患者7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口腔潰瘍,曾多方治療,服用中藥西藥治療(具體不詳),效不佳,年復發(fā)5~6次,現下唇右側一處潰瘍,色微紅,局部疼痛不甚,乏力,多汗。無外陰潰瘍,無下肢紅斑結節(jié),無眼部癥狀。納眠可,二便調。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中醫(yī)辨證:正氣虧虛,不能托毒,毒邪留戀為患。處以口腔潰瘍方。6劑,日1劑。4月10日再診,口腔潰瘍消失。效不更方,繼服上方6劑,隔日1劑,以鞏固療效。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 加味玉女煎(河南名醫(yī)張善舉方力) 【組成】生石膏20g,生地黃20g,知母12g,麥冬20g,川牛膝18g,制附子3g,肉桂3g,土茯苓30g,地膚子15g,白鮮皮30g,蒲公英15g,金銀花1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清胃熱,滋腎陰,引火歸元。主治復發(fā)性口腔潰瘍。 【方解】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火而不傷陰,故為君藥。生地黃甘而微溫,以滋腎水之不足,且滋而不膩,用為臣藥。君臣相伍,清火壯水,虛實兼顧。知母苦寒質潤、滋清兼?zhèn)?,助石膏清胃熱而止煩渴,一助生地黃滋腎養(yǎng)陰;麥冬微苦甘寒而潤胃燥,且可清心除煩,兩者共為佐藥。牛膝導熱下行,且補肝腎,為佐使藥,以降上炎之火;蒲公英、金銀花清熱解毒;土茯苓、地膚子、白鮮皮共奏清熱利濕、解毒療瘡之效:全方妙在少量附子、肉桂相伍,引導上越之火回到命門之中。諸藥合用,能清能補,標本兼顧,使胃熱得清,腎水得補,沸瘍得愈。 【加減】伴便秘者加三棱10g,莪術10g;頭痛者加川芎10g,白芷10g;口干渴者加天冬20g。 【驗案】患者甲,女,48歲2013年12月就診,口舌反復破潰3年余,口腔兩頰部、舌根部見數個潰瘍面,口腔燒灼疼痛,痛連舌根,且口干舌燥,進食困難,每因勞累、進食辛辣刺激食物后加重,外院反復中西藥治療,效果不佳。來診癥見:口腔兩側頰部及舌根等處有數個潰瘍,狀如黃豆或綠豆大小,伴見煩熱干渴,納差,大便秘結,3~4天1次,舌紅,苔黃少,脈弦細,神志清,精神差。中醫(yī)診為口瘡。辨證屬胃火熾盛、腎陰虧虛,治宜清胃熱、滋腎陰、引火歸元,以玉女煎加味處方。方藥:生石膏20g,生地黃20g,知母12g,麥冬20g,川牛膝18g,制附子3g,肉桂3g,土茯苓30g,地膚子15g,白鮮皮30g,蒲公英15g,金銀花15g,三棱10g,莪術10g。水煎服,1劑/天,分早晚溫服。服藥5劑后,潰瘍面積明顯縮小,疼痛減輕,大便秘結癥狀明顯緩解,守上方繼服7劑,潰瘍完全愈合,大便通暢,諸癥消除,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