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直譯:道是可以述說和遵循的,不是常說的道路。是可以命名的,卻不是一般的名字。無,為天地的開始的樣子;有,為萬物化生的源頭。所以時常虛心想觀窺它的奧妙,時常憑借各種手段要看清它的終極邊界。有和無是同一個母體出來的但稱謂不同,都是神奇微妙非常的復(fù)雜,是進(jìn)入一切美妙的門徑。 展開體會:老子創(chuàng)立了“道”這個全新的概念,先說明這個道是可以述說并遵循的,但與肉眼看得見用來行走的道路不同,也是可以命名的卻不是普通的名字。語重聲長地指出他所創(chuàng)的“道”這一概念無比重大的意義。下面他用“無”和“有”來展開這個“道”?!盁o”代表天地出現(xiàn)之前,“有”代表萬物的最先形態(tài)。所以常常虛懷空心要探究它的奧妙;也常常利用事物去探索它的極限。這是觀察和探究的方法:用無觀無,用有觀有,否則二個不同性質(zhì)是無法融合深入的。通過觀察和探究知道了有和無是出于一,即“道”但分別了名字,那只是為了進(jìn)一步的展開說明。它們都深奧無比,是進(jìn)入一切美妙的必經(jīng)之門。老子先倡立了“道”的概念,這是一,然后將用“無和有”這二者深入剖析其無窮奧秘。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直譯:人們都知曉美好的原因,是因?yàn)槌舐呀?jīng)存在了,都知道善良的原因,是因?yàn)樾皭阂呀?jīng)普遍了。所以有和無互為依存,難與易彼此成就,長和短比較而出,高與下相互依靠,音和聲互相和諧,前和后如影相隨。所以通達(dá)圣明的人,處置事情無主觀偏見,行動而不喜歡言語教化,萬物自然興起不作辯訟推躲,出生時不曾擁有,有所作為也不執(zhí)恃依賴,事情成就而不占為己有,本來就沒有擁有過,所以也就不會有失去。 展開體會 這一章老子用:美與善、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后這些相對應(yīng)的事物來襯托無和有,使人明白:天下一切無論可見不可見的事物都有其二面的辯證關(guān)系,不可片面而應(yīng)該整體完整的看待,事物都是相生相克可以轉(zhuǎn)化的。所以通達(dá)明理的人處置事情時不會有任何偏見而厚此薄彼,佛教提倡的“眾生平等”也是這個意思。所有個體不僅其自身有二面性,而且與其它個體的關(guān)系也是互為依存、彼此效力的。行動是沒有言語的教示,言語的作用僅僅是輔助而已。指出了“處”和“行”比言語重要得多?!叭f物作焉而不辭”——事物自然興起有其必然性,所以不要輕易評說辯訟。這里的“居”是占居和偏執(zhí)的意思,沒去占有、不死執(zhí)就不存在失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shí)其腹;弱其志,強(qiáng)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直譯:不崇尚才德使人民不去爭名奪利;不抬舉難得的貨物使人民安然樸素不至偷盜;不去突顯可以引起欲望的東西使人內(nèi)心不亂。所以明智人士是這樣治理的:清空純潔其內(nèi)心,滿足其生活根本需求,減少其虛幻的野心,增強(qiáng)其體魂。保持人民心中純樸天真的本性,讓那些所謂的聰明人不敢胡作非為。以天地自然那樣的運(yùn)作則沒有治理不了的事了。 展開體會:崇尚才德、標(biāo)榜稀世珍寶和一切貌視貴重的東西極易引發(fā)人們的心機(jī),這樣只會擾亂民心,往往得不償失。統(tǒng)治者及明智的人治理社會和百姓應(yīng)該是這樣的:消除他們心機(jī)(一切世俗中染來的機(jī)巧偽裝),充實(shí)滿足他們的基本生活資料,減損他們好高騖遠(yuǎn)、不守本分的念頭,強(qiáng)健他們的身骨。虛心就是謙卑不自大,把自己后天形成的心思意念倒空,回復(fù)天真純真的本質(zhì)?!皩?shí)腹”本意是吃飽肚子,引申為有真材實(shí)學(xué)。人人都謙卑純樸、安守本分,生活富足而體格強(qiáng)健,即使奸詐之徒也不敢輕舉妄動,因?yàn)闆]有其生存的土壤了。象天地這樣的施為就沒有不能治理的了。無為一一道開創(chuàng)天地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