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以熟知,先以真知。 文徵明《蘭亭序圖》局部 導(dǎo)語: 榮寶齋曾三度舉辦“蔡祥麟詩書合璧展”,展出的主要作品有“聽月”、“子吟三首”、“春八首”等,全部是藝術(shù)家自己原創(chuàng)詩歌內(nèi)容創(chuàng)作的書法作品。 蔡先生數(shù)十年致力于詩書合璧的創(chuàng)作,其詩化古為新,其書法追求碑帖、南北、古今三融。此次他就“詩書合璧”,談了自己多年的心得體會。 蔡祥麟書法作品《風(fēng)雨如詩》 書法與詩詞,相得益彰。 用書法寫自己的詩詞,這才是原生態(tài)。 書法藝術(shù)的魅力, 不僅包含了審美趣味, 還依附于這件作品的內(nèi)容。 如同天下三大行書, 不僅因其藝術(shù)的高度讓后人膜拜, 更重要是其動人的內(nèi)容,有歷史和文獻價值。 觸景生情,借物詠懷。 以詩抒發(fā)情懷,以書法記錄感受。 他堅定的走著詩書合璧的路, 來完成兩個夙愿。 一是用文學(xué)高度升華的詩來,發(fā)現(xiàn)美, 再用詩和書法珠聯(lián)璧合的形式去,傳遞美。 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看視頻! 出品 | 許先網(wǎng) 嘉賓 | 蔡祥麟 許占林 主持 | 滕黎 拍攝 | 盛文 程培森 剪輯 | 盛文 攝影 | 張欽云 蔡祥麟書法作品《春八首扇面(春暢)》 天下三大行書 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寒食帖》,被后人譽為“天下三大行書”。行書追求書寫時的即興,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其實“天下三大行書”呈現(xiàn)給我們還是三種境界,三種人生,雖說都是即興之作,卻最真實的傳達出了最真實的自己。 蘭亭雅集圖 問:在天下三大行書中,是否也是詩書合璧的經(jīng)典體現(xiàn)呢? 蔡祥麟:其實書法界鮮有人去思考書法內(nèi)容的價值,而更多的關(guān)注書法線條的美。而說到這三件作品,我認為首要是內(nèi)容、歷史價值和文獻價值。因為作品不僅傳達了作者的才氣,關(guān)鍵是內(nèi)心的情感以及當(dāng)時的歷史。所以內(nèi)容的價值非常之高,其次才是書法價值之美,最后形成內(nèi)容與書法線條,兩者完美結(jié)合之美。因此這三件作品說明了書法不同于其他藝術(shù)。 那么中國書法這門藝術(shù),以漢字為載體有其特有性。我們?nèi)祟愇拿髦g的交往,主要通過兩種渠道,一種是語言,一種是文字。書法就是把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字轉(zhuǎn)換成藝術(shù)形式再去交流,這就生動活潑而不枯燥了。所以詩與書法的結(jié)合,應(yīng)該作為整個詩歌和書法歷史,兩者是值得向前行的一條路。 《蘭亭序》 局部 問:那能否為我們具體解讀這天下三大行書?首先是王羲之的《蘭亭序》。 蔡祥麟:王羲之被譽為書圣,不僅因為書法好而得名,也與他的文章密不可分。比如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這種文章體裁,我沒看到有誰能超越。那是文人雅集時的即興文章,寫得神采飛揚,正因如此,高雅出精品,出經(jīng)典。 東晉時書法寫得好的人很多,比如八王各有特點,難分伯仲。而王羲之借助于文章的情感和才情的大美,兩者達到完美的統(tǒng)一。假如說王羲之是抄曹植的洛神賦,即使書法水平不低甚至更高,我想也絕沒有今天在歷史上這么高的地位。 《祭侄文稿》 問:我感覺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另一種狀態(tài)的表達。 蔡祥麟:對,《祭侄稿》是另一種形式,弘揚了一種正氣精神。顏真卿是為了祭奠他的侄子在抗安史之亂中大義獻身的精神。以忠于國家的精神作為支撐,通過祭文來傳達那么文采自然感人肺腑。你細細品味那些線條圈圈點點,整個洋洋灑灑下來是一氣呵成的。 如果不懂書法,會覺得寫得亂。但是真正看進去以后,每一個點劃之間,都是用淚水和血水去寫的,對不對?那和普通抄別人一首詩文的作品,不可同日而語。這種愛國的胸懷,注入到他的內(nèi)容,包括點劃的線條之中,形成書法另外一種美,又是內(nèi)容和書法的完美統(tǒng)一。 《寒食帖》局部 問:最后一件是大文豪蘇東坡的《寒食帖》。 蔡祥麟:是啊,我們知道蘇東坡是難得的大才子。北宋那么多高手書法家,最后一歸納還是蘇黃米蔡。所以我常說假如僅是按書法藝術(shù)的成就而言,蘇東坡絕不應(yīng)該排在第一位。我認為第一是黃庭堅,第二是米芾,蘇東坡和蔡襄兩人不分上下。但論文采,蘇東坡當(dāng)然是魁首。那是何等才氣,何等胸懷! 《寒食帖》正是過寒食節(jié)之時所寫的,那里面也是他洋洋灑灑的抒發(fā),是真實歷史與情懷的寫照,這恰恰代表了一個真正的文人。我們一定不要僅僅看技法,看書法寫得怎么樣,還要看一份情懷的體現(xiàn)。 所以說書中有大道,內(nèi)容顯示你的情懷。如果沒有內(nèi)容只是玩筆墨游戲,那是雕蟲小技,一技之能而已。這三件傳世經(jīng)典告訴我們內(nèi)容的重要性,也是給我們后人指明一條路。(來源:許先網(wǎng)) 天下第三行書:蘇軾的“達”境界 蘇 軾 蘇軾的文章寫得一等一的好,20歲就聲震朝野,連皇帝看了都說他是稀世奇才!但他卻不懂得收斂自己,后因為烏臺詩案關(guān)了監(jiān)獄。黃州之貶,使這個天真的蘇軾,變成了老練的東坡。 “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正是蘇軾在人生最落寞的時候?qū)懙摹?5歲這一年,蘇軾仕途不順,被貶黃州,生活上拮據(jù)無靠,團練副使僅是個八品小官,俸祿微薄,生活窘迫,不足以養(yǎng)家。 《寒食帖》局部 《寒食帖》是他謫居第三年的一個寒食節(jié),剛好遇到雨天,連月不停的雨季,海棠先是盛開,又在血風(fēng)腥雨中凋敗,如脂如雪的海棠,最終卻飛落泥沼。窗外的烏鴉吊著值錢飛過,仿佛迷失很久的靈魂,已找不到歸宿。冰冷的爐灶,潮濕的蘆葦,郁結(jié)的愁緒,似窮途末路。蘇軾心中頓生悲涼,于是,提筆寫了這首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保弧按航霊?,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这抑蠛?,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zāi)乖谌f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span> 字字凄涼,《寒食帖》寫的可謂爐火純青,情感波瀾起伏,特別是“哭涂窮”這三個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現(xiàn)在讀者而前,產(chǎn)生令人心驚膽戰(zhàn)的視覺沖擊力。 《寒食帖》局部 在這里他寫到了傷久雨、傷貧困到傷貶謫之悲,但蘇軾并不是一個脆弱之人,被貶黃州時的《定風(fēng)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蓖嘎冻鰱|坡在面對如此凄涼環(huán)境下,坦然面對人世風(fēng)雨的鎮(zhèn)定。他的心胸像一片大海,對風(fēng)雨變化雖敏感,但總體上仍搖之不濁,處驚不變,失意淡然,任天而動,坦然行世。 林語堂先曾評論蘇軾:“總之,我們所得的印象是,他(指蘇軾)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碧K軾的確是一個樂天曠達之人,一生一生雖屢遭政治迫害,成年顛沛流離,輾轉(zhuǎn)奔波,足跡踏遍了天南海北,一直過著逆旅過客的生活,但他卻能努力地尋求自我解脫,達到常人難以達到的豁達超逸境界。 回觀《寒食帖》,不懂蘇東坡字的人會覺得這種字很容易寫,可是黃庭堅就說這種字簡直美得不得了,因為它是率性而為,自然而不做作,如果東坡居士沒有經(jīng)歷如此磨難,就不會創(chuàng)造出情感飽滿的作品。所以它是最難的,難的不是技巧,而是難在心境上不再賣弄。 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情”境界 顏真卿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50歲時,悼念其堂兄顏杲卿的第三個兒子顏季明所寫的一篇祭文。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巨大悲痛心境里寫的。唐代安祿山叛亂,敵軍勸降,顏真卿的哥哥顏杲卿不從,敵軍便當(dāng)著顏杲卿的面把他的兒子顏季明的頭砍下來。他眼睜睜地看著兒子在自己面前斷頭,顏杲卿依然堅守著忠誠,破口大罵,誓死不降。敵軍沒辦法,只能把顏杲卿的舌頭割下來,這就是后代文天祥正氣歌里所說到的“為顏常山舌”典故的由來。 一年以后,顏真卿反攻,收復(fù)常山,人們才在廢墟之中找到了他侄子的頭顱。面對著他的頭顱,在悲慟氣憤的情緒中寫下了這篇“撫念摧切,震悼心顏”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 為什么這篇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文字,竟然被歷代文人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祭侄文稿》中每個字都融入了書家最真實自然的情感。行氣隨感情起伏不斷調(diào)整,筆下沒有顧及到工拙,隨處有圓點涂改,讓人強烈地感受到耿直的顏真卿感情的起伏變化。 開頭幾行,字的大小變化不大,節(jié)奏緩慢,字勢沉著。這是痛定思痛、悲憤郁結(jié)的沉吟。 《祭侄文稿》篇首 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第二行被圈掉的部分。為什么將“從父”兩個字涂掉,改成“第十三叔”?要知道,我們往往脫口而出的話,才是我們的真話,后面涂改的部分,是我們想要更莊重的修飾。你可以看到顏真卿脫口而出的話是“從父”。 可見,他非常疼愛他的這個侄子,雖然在古代,“從父”就是“叔叔”的意思,但是從字面上,從父的感覺比叔叔要親近得多。在顏真卿眼里,這個侄子就像自己的兒子,他在后面也講到,在他們下一輩中,最有才華人品最好的就是顏季明,他特別心疼這個侄子。 《祭侄文稿》第8-13行 從第八行開始,隨著感情的激發(fā),字的輕重大小錯綜而出,字行也開始傾斜,并有大面積涂改,顏真卿憤怒之情開始涌動。 《祭侄文稿》第14-18行 到第十四行的“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時,對奸臣的義憤,對亂賊的仇恨,對親人的哀傷,百感交集,一齊迸發(fā)于胸間。這說明了顏真卿寫此稿時的唯一原則就是一任感情的傾瀉,而不復(fù)較其書體是真,是行,是草,因而達到了合情即合理的藝術(shù)境界,充滿了對安祿山叛軍的刻骨仇恨和對賢侄、親人們的無限思念及深切哀悼。 “嗚呼哀哉尚饗” 文末情感達到極致 后文轉(zhuǎn)到對侄兒的撫念與哀悼,由行入草,并有多處改寫,顏真卿仿佛進入情感的旋渦之中,筆勢連綿,有如老淚滂沱,不能自已。尤其是祭文最后的“嗚呼哀哉,尚饗”,顏真卿的悲憤痛心之情達到了極點,情感終于掙脫了法度的束縛,筆下幾乎“書不成字”了,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我們不一定能理解顏真卿在那個時代的感情,但親情這種東西,穿越千年卻從未改變過,如果你也曾體會過類似的痛楚,假如能穿越千年,就能讀懂顏真卿。情到濃處方為真。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醉”境界
文人與酒,魚水難分,古來如此,而那些藝術(shù)家的形象,在酒后卻更加真實,他們的人格,也在酣醉中愈發(fā)高大。郭沫若曾言:當(dāng)李白醉了的時候,是他最清醒的時候;而李白清醒的時候,則是他糊涂的時候。 其實,何止李太白?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書寫心境則與《寒食帖》、《祭侄文稿》相反,則是在醉境下完成的。 《蘭亭序》是“書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他出生于魏晉名門瑯琊王氏,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敝傅木褪菛|晉的兩大貴族王導(dǎo)和謝安。 蘭亭雅集圖 33歲時,王羲之在一次文人雅集中寫出了《蘭亭序》。當(dāng)時是農(nóng)歷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來到紹興蘭亭,這一天按照習(xí)俗人們都到水邊嬉游,感受春意,有洗去穢氣的寓意。 等洗干凈了,還可以坐在小溪邊玩?zhèn)€游戲。把酒杯放到水里,讓它自由漂流,停在誰面前,誰就得喝酒,美其名曰曲水流觴(音商),觴就是酒杯的意思。文人雅士玩得更高級些,酒杯停在誰面前,誰就得作詩,憋不出來就得喝酒。 文徵明《蘭亭序圖》局部 隨著酒杯一次又一次的從上面往下漂,被罰酒的人越來越多,詩作也是越來越多,當(dāng)有三十幾篇詩作出現(xiàn)的時候,有人提議要把這些詩作匯集起來,準備出一篇詩集。 出詩集當(dāng)然就要寫一篇序文,誰來寫?大家想來想去就說王內(nèi)史還是您老來吧。王羲之見推辭不掉,就借著酒興,帶著幾分醉意一揮而就,草擬了一篇序文,就是《蘭亭序》。
當(dāng)時王羲之寫完之后,又重寫幾篇,都達不到這種境界,于是他感嘆說,當(dāng)時一定有神仙在幫助我,否則我是寫不出來的啊!從這方面來看,《蘭亭序》的誕生是偶然的。 《蘭亭序》 局部 從小,我們就常常被教育“字如其人”,于是我們就臨摹各種字帖,學(xué)著寫各類名家的字,希望能夠?qū)懗龆苏淖煮w。其實,藝術(shù)難的不是技巧,而是心境上的不再賣弄。很多時候,如果我們不能了解寫字人的心境,那么臨摹出來的字再像也只是技巧上的提升。 王羲之的“醉”,顏真卿的“情”,蘇軾的“達”,三種心境,三種人生。三大行書雖說都是即興之作,卻最真實的傳達出了真實的自己。 一件作品,只有能真實傳達出自己心境的時候,我們才能最大程度地感覺到它的美,做人亦如此。做真實的自己,不要為了取悅別人或試圖成為某個人。做你最原始的自己,比做任何人的復(fù)制品都來得好。(來源:儒風(fēng)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