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和臺灣的兩次談判失敗之后,南方發(fā)生了“三藩之亂”,吳三桂造反了,另立王朝,戰(zhàn)火迅速燃遍了南中國。鄭經(jīng)(鄭成功的兒子)立即放棄了和清政府的一切談判,乘機與吳三桂、耿精忠勾結(jié),全力反攻大陸,不久,他們就占領(lǐng)廈門與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 幾年后,吳三桂被清軍打敗,鄭經(jīng)也在清軍的重重攻擊之下退了回臺灣。清朝再一次主動找臺灣談判。鄭經(jīng)的要求是:臺灣必須有琉球、高麗等附屬國一樣的待遇??滴趸实蹐詻Q不同意,雙方談判再次不歡而散。 不久,鄭經(jīng)病逝了,他兒子鄭克接權(quán)。清廷再次開始討論如何解決臺灣問題。當時贊同用武力和反對武力人爭論了很久都沒有結(jié)果,最終,康熙皇帝排除了眾多反對意見,決定采取邊談邊打的方針。 臺灣遠離大陸,攻打必須要有水師,而清朝的滿族將士只善于騎馬射箭,對水上作戰(zhàn)一竅不通。于是,福建總督姚啟圣向康熙皇帝推薦了施瑯。 施瑯是福建晉江人,很早以前是鄭芝龍(鄭芝龍是鄭成功的父親)部下,后隨鄭芝龍投降清朝。為此,鄭成功將其留在福建的家人全部殺光,雙方因此結(jié)下深仇。歸降清朝后,施瑯在福建與鄭成功作戰(zhàn)多年,他不僅了解臺灣情況,而且還熟悉水上作戰(zhàn)。他一貫主張攻武裝收復(fù)臺灣,但因為是一名投降過來的人次,一直沒有取得清政府的信任,被安排在北京閑居了十三年。 康熙起用施瑯后,封他為福建水師提督,讓他放開手腳打,島上的人可以一個不留,但國土一寸不能丟,并讓福建總督姚啟圣全力為他提供后勤保障。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瑯率兵兩萬余人,乘戰(zhàn)船二百余艘出征。鄭克則派勇敢善戰(zhàn)的劉國軒守迎戰(zhàn),所率兵將戰(zhàn)船與施瑯相當。很快,兩軍便在澎湖海域展開激戰(zhàn),這一戰(zhàn)就是時七晝夜。雙方死傷慘重,施瑯也右眼負傷,最終清軍獲勝。在這一戰(zhàn)中,清軍擊沉敵船159艘,鄭軍死傷12000人,浮尸鋪滿海面。劉國軒僅率31艘船逃回臺灣。 澎湖戰(zhàn)敗后,臺灣一片恐慌,施瑯趁機進行心理攻勢,對被俘的臺灣兵將以禮相待,大加封賞,對那些傷殘人員進行醫(yī)治,然后釋放回臺灣。很快,鄭氏集團的軍心就被瓦解,自感無抵抗,最終于7月27日無條件向清軍投降。康熙接受投降,并且優(yōu)待了所有投降將士。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shè)置了臺灣府,在臺灣、澎湖分別駐兵1萬,臺灣寶島得以統(tǒng)一于清朝政府之下。 相關(guān)內(nèi)容已畫成《漫畫中國通史》、由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當當、京東及新華書店均有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