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味參附桂甘湯 紅參6克 、制附片10克( 先煎) 、桂枝8克,炙甘草20克、郁金10 克、棗仁15克、白芍10 克、丹參20克。 兼見血虛者加當歸10克,熟地15克;夾瘀明顯者以赤芍代白芍,加川芎10克,紅花6克,伴昏厥者紅參用10~15克,加石菖蒲10克。 病竇治法法以益氣溫陽、活血通脈為主。方中參附益氣溫陽,推動血脈運行,取氣行則血行之義。紅參重在益氣,病情緩解后可改黨參;附片、桂枝溫陽以散寒邪,重在溫通;寒性凝滯,陽虛內(nèi)寒又往往滯而夾瘀,影響血運,故加丹參、郁金活血化瘀;棗仁為養(yǎng)心安神之品,有利于改善心悸;白芍、棗仁為酸甘化陰之品,旨在“ 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 ;炙甘草重用以助參益氣。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溫陽,活血通脈之效。心陽得溫,血運正常,心神得養(yǎng),則心悸、眩暈自除。 2、 增脈湯 麻黃15克、熟附子( 先煎) 10 克、細辛5克、黃芪20克,紅參、麥冬、丹參、郁金各15克,炙甘草10克。 竇性緩慢性心律失常屬中醫(yī)之遲脈證,系心氣不足,心陽虛弱,陽虛寒凝,血脈澀滯所致。遲主臟寒,其病為陰。陽虛則陰凝,故本病在不同程度上兼有血瘀之象。方中以麻黃發(fā)越陽氣,細辛鼓動腎真陽,兩藥合用,共同增強了附子溫陽散寒、鼓動心脈的作用;甘草溫補心陽;參芪同用益氣養(yǎng)血;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故參冬合用益氣養(yǎng)陰:丹參、郁金化瘀生新,涼血活血,且使諸藥溫而不燥,諸藥合用,共奏溫陽益氣,活血通脈之效。 3、病竇轉(zhuǎn)復湯 紅參3~15克,黃芪15~60克,制附子( 先煎) 10~45克,桂枝6~20克,五味子6克,丹參30克,炙甘草10~30克,麥門冬、淫羊藿、川芎各12克。 心氣不足,心脈痹阻者,原方重用紅至15克,加降香;氣陰兩虛者,原方去附子,加天門冬、酸棗仁、枸杞、苦參各10克;心氣陽兩虛,寒凝血瘀者,原方去麥門冬、五昧子,加麻黃、細辛、干姜各3~6克,重用制附子至30克;兼腎陽虛,選加仙茅、肉蓯蓉、肉桂各3~10克;偏脾陽虛者,選加炒白術(shù)、炮姜各3~10 克;若病情較重,心腎陽虛,濁陰水泛,凌心射肺者,原方去麥門冬、加全瓜萎、薤白、茯苓、干姜各3~10克;浮腫者,選加澤瀉、車前子各10克;若心氣厥逆,腦海失養(yǎng)伴發(fā)阿一斯綜合征時,重用紅人參、附子,選加龍骨、牡蠣,并配合西醫(yī)治療;若心律在40次/分以下者,配合阿托品片。4m g,3次/日,心律上升至45次/分即停服。 病竇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其主要特征為緩慢性心律失常,該病多發(fā)于老年或慢性病患者,其陽氣不足,陰血虧少為致病之本。氣為血帥,陽氣不足鼓動無力,則血少脈澀,血寒凝滯,痰濕內(nèi)生,胸陽失展,成為發(fā)病之標。脈象上以遲脈多見。方中參芪大補元氣,鼓動心脈,附子與淫羊藿相配通行十二經(jīng)脈,振奮心腎元陽,伍以桂枝、丹參、川芎、炙甘草養(yǎng)營活血,調(diào)暢心脈以助血行。佐以麥門冬、五味子養(yǎng)心護陰,兼制陽藥之燥性,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溫陽養(yǎng)心,活血通脈化濁之效。 4、定悸復脈湯 人參、炙麻黃、遠志、酸棗仁、木香各10克,熟附子、茯神各15克,細辛3克,炙甘草6克。 兼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心腎陽虛證者,加用淫羊藿、杜仲各10克;兼納呆乏力、氣短懶言等心脾氣虛證者,加用黃芪30克,白術(shù)10克;兼胸悶脘脹、惡心嘔吐等痰濁瘀阻證者,加用法半夏、竹茹各10克;兼面色晦暗、唇甲紫紺等氣滯血瘀證者,加用丹參15克,田七6克。 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與中醫(yī)雜病中的“ 心悸” “ 眩暈” “ 厥證‘’ ‘’胸痹” 相似。病位多涉及心、脾,腎,以心、脾、腎氣、陽虛為主,或兼有血瘀,痰濁之故。治療當以補益心脾或心腎陽氣;兼化痰降濁,活血化瘀。方中人參、附子、細辛、炙麻黃補益陽氣;佐以木香理氣;茯神、酸棗仁、遠志安神定悸;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補益陽氣,理氣安神之功效?,F(xiàn)代藥理學亦表明人參、附子、細辛、炙麻黃均有強心,提高心率,擴張冠脈,改善心肌細胞缺血缺氧功能的作用。 5、緩率平湯 ①緩律平湯1號:紅參10克( 另煎) 、黃芪50克、附子10克、仙 靈脾15克、巴戟天15克、熟地15克、細辛3克、桂枝10克、黃精30克、五昧子10克。 ②緩律平湯2號:枳實10克、薤白20克、桂枝15克、附子10克、茵陳10克、瓜蔞15克、細辛3克、厚樸10克、三七1.5克( 沖服) 、丹參10克。 緩慢性心律失??煞譃樘撟C型、實證型。其虛證型乃元氣虛餒,心陽不振,陽微不運,而以陽氣虛為主,脈象多為遲軟而結(jié);其實證型多因痰飲上犯,心陽痹阻,肝氣郁結(jié),陰邪竅居陽位,未能運血布達于脈,脈痹而澀,脈遲而有力。緩律平1號湯具有溫陽益氣功效,方中紅參、黃芪益氣健脾;附子、仙靈脾、巴戟天、細辛、桂枝溫脾腎、助心陽、溫經(jīng)散寒;根據(jù)“ 陰陽互根” 的理論,加用了熟地、黃精、五味子補腎陰,斂心陰,同時也是大隊溫陽燥熱之品中的佐藥。緩律平2號具有通陽泄?jié)?、宣痹,方中積實,薤白、茵陳、瓜蔞、厚樸寬胸理氣、化痰散結(jié);附子、桂枝、細辛溫通心陽、宣痹;三七、丹參活血化瘀。臨床觀察證明,以緩律平湯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收到了較滿意的療效。 6、復脈養(yǎng)心湯 太子參15克、黃芪50克、麥門冬20克、五味子15克、麻黃10克、熟附子10克、半夏15克、瓜蔞20克、川連15克、女貞子25克、丹參50克、苦參20克、甘草15克。 慢性心律失常虛實夾雜為特點,虛多為氣虛或陽虛,實主要責之于血瘀、痰阻,治當補虛、助陽、祛瘀為主。方中太子參、黃芪、五味子、麥門冬、女貞子、甘草補益心氣;麻黃、熟附子振奮心陽;半夏、瓜蔞、川連、苦參、丹參滌痰化瘀,共奏益氣助陽,滌痰化瘀,以達到調(diào)整恢復心律的作用。 7、益心溫腎俠脈湯 紅參10克( 另煎) ,黃芪30克,制附片10克( 先煎) ,細辛10克,丹參30克,三七粉6克( 沖) ,陳皮10 克,枳實10克,仙靈脾8克,補骨脂8克 緩慢性心律失常其病因病機主要為久病不愈,損傷陽氣,心腎陽虛而致痰瘀痹阻心脈。屬本虛標實證。治療上應以益心溫腎,豁痰散結(jié),化瘀通脈,使心腎陽氣振奮,血脈流通,痰瘀之邪得以祛除。方中紅參補益元氣,鼓動心陽,強心復脈;黃芪補氣升陽,益氣強心;制附片補火助陽,溫心陽以通脈,細辛與附子合用溫補心腎陽氣,功專力猛;丹參化瘀通脈,三七粉活血祛瘀,兩藥使補而不滯;脾為生痰之源,陳皮健脾和胃化痰;化痰必行氣,氣行痰自消,枳實使氣行痰消,兩藥合用使氣行、痰消、心脈通:五臟之陽根于腎,淫羊藿與補骨脂溫腎壯陽專力鼓舞心陽,助通心脈。諸藥合用共奏振奮心腎陽氣,溫通痹阻心脈,祛除痰濁瘀血,達到增快心率、改善心臟功能,糾正緩慢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使臨床癥狀及心電圈明顯改善。 8、五參湯 紅參、南北沙參、玄參、丹參各15克,苦參、桂枝、麥冬各10克,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各18克。 心陽不振加附片、全瓜蔞、薤白各10克;瘀濁內(nèi)阻加枳殼、竹茹、陳皮、法半夏各10克。 緩慢性心律病機多與心氣耗散,心陽不振,心脈瘀阻,氣運無力,氣運不暢,六脈搏動遲緩無力。方中紅參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為君藥;桂枝、附片、紅參振奮心陽;南北沙參、玄參、麥冬、五味子滋陰斂陽復脈,柏子仁、酸棗仁、苦參寧心定悸;丹參活血化瘀,通心脈。諸藥共用則大補心氣,振奮心陽滋陰斂陽復脈,活血化瘀通脈。心之陽氣充足,心脈通暢,心脈得以濡養(yǎng),六脈搏動和緩有力。 9、溫陽復脈湯 人參20克、丹參15克、黃芪20克、五昧子10 克、制附子12克( 先煎) ,炙甘草10克。上藥煎取汁,后兌入鹿茸粉1克。 緩慢性心律失常中醫(yī)屬于心悸等范疇。多以胸悶不適,心中悸動,頭暈頭痛,氣短乏力,甚至暈厥,脈遲或結(jié)代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其病機主要為心陽不足,心氣虛損,氣血鼓動無力,氣滯血瘀。因此治療上應以溫陽復脈,活血通絡為主。方中人參、黃芪大補元氣;制附子、鹿茸溫復元陽:丹參活血祛瘀;五味子、炙甘草斂用復脈。人參增快心率的作用較為顯著,從附子中分離出的去甲烏藥堿具有與異丙腎上腺素相似的作用,去甲烏藥堿能明顯縮短希氏束電圖A~H 間期,從而改善傳導。方重用人參、附子、黃芪,意在溫扶陽氣。 10、增率湯 黃芪60克,丹參、炙甘草、黨參各30克,當歸、降香各12克,附子15克,枳殼、桂枝各10克,紅花6克、生姜5克,大棗10克。 氣虛者紅參易黨參;胸悶者加薤白;心悸甚者加柏子仁;血壓高者加石決明;頭昏甚者加天麻;室性早搏者加苦參。 緩慢性心律失常病機主要是臟腑虧損,陰陽氣血失調(diào),導致心氣不足,心腎陽虛,心血瘀阻。瘀可致亂,寒可致遲,遲而亂故出現(xiàn)心律慢而不齊的緩慢性心律失常。本病多本虛標實,治宜標本兼顧。增率湯中黃芪、黨參大補元氣,使氣旺血生,氣足血行;當歸、丹參補血活血,以養(yǎng)心陰;紅花活血化瘀止痛:降香、枳殼行氣導滯以助血行;炙甘草益氣復脈:桂枝溫通心陽,散寒止痛:附子溫通腎陽;姜棗調(diào)和營衛(wèi),溫中復陽。諸藥相伍,以補為通,以通為補,通補兼施,標本同治,氣血兼顧,有益氣溫陽, 活血化瘀之功,使心陽振奮,心氣得復,血脈充實,血行通暢,鼓動盤脈有力而使心律增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