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帝福臨,清朝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皇太極第九子。1643—1661年在位。六歲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卒于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順治即位后,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多爾袞死,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倚重漢官。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jié)?;謴土颗f制,改內三院為內閣。直接掌握正黃、鑲黃、正白等上三旗,限制和削弱滿洲貴族旗主勢力。又繼續(xù)用兵西南,加緊鎮(zhèn)壓各地反清斗爭。頒布《大清律》,禁止文人結社,強化封建統(tǒng)治。晚年崇信佛教,后病死。 【福臨的即位】 崇德八年八月初八,皇太極"無疾"而崩,清政權內部圍繞著皇位的繼承問題,開展了一場爭權奪利的斗爭。 當時,諸王中的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等人,都有爭立之心,矛盾十分尖銳,在宮內險些發(fā)生八旗武裝沖突的嚴重局面。這次矛盾的焦點主要集中到多爾袞和豪格兩個人身上。 睿親王多爾袞是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太宗皇太極的異母弟,當時在諸王中戰(zhàn)功卓著,權勢最強,他所領的正白旗是八旗中最精銳的部隊。在這次爭奪皇位過程中,又有他的同母兄英親王阿濟格、弟豫親王多鐸的支持,其他還有一些王貝勒的擁護,由他即皇位的呼聲很高。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當時,皇太極的正宮孝端文皇后沒有兒子,豪格是繼妃烏拉那拉氏所生,符合傳統(tǒng)的長子繼承制。另外,他在以往的南征北戰(zhàn)中,也頗有戰(zhàn)功,又有皇太極手下兩黃旗親信大臣索尼、圖賴等人的支持,實力也很強。《清史稿·索尼傳》對當時雙方矛盾斗爭的情況,有如下的記載:"太宗崩后五日,睿親王多爾袞詣三官廟,召索尼議冊立。索尼日: '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是夕,巴牙喇纛章京圖賴詣索尼,告以定立呈子。黎明,兩黃旗大臣盟于大清門,令兩旗巴牙喇兵張弓挾矢,環(huán)立宮殿,率以詣崇政殿。諸王大臣列坐東西廡,索尼及巴圖魯鰲拜首言立皇子,睿親王令暫退。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勸睿親王即帝位,睿親王猶豫未決。豫親王日:'若不允,當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睿親王日:'肅親王亦有名,不獨王也。'豫親王又日:'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禮親王日:'睿親王若允,我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我老矣,能勝此耶?…這里明顯地看出,皇太極死后大權操在多爾袞之手,但多爾袞自立的條件還不成熟,阻力來自兩黃旗原皇太極手下的親信大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多爾袞最后議定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帝位。 福臨得即帝位,充分說明了多爾袞不可告人的政治用意。福臨雖不是皇長子,但畢竟是皇子,這使要立皇子的索尼一派無可指責,從而也避免了一場武裝沖突;福臨年幼,自己以輔政王的身份,仍可操縱大權,待將來地位鞏固,條件成熟,再廢而自立也不為遲。 當時還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多羅郡王阿達禮曾對多爾袞說:"王(指多爾袞)正大位,我當從王。"(《東華錄》)固山貝子碩托也曾派人對多爾袞說:"內大臣圖爾格及御前侍衛(wèi)等皆從我謀矣,王可自立。"(同上)然后二人和貝勒羅洛宏一起到禮親王代善家,代善因腳病不能下床,二人又登床附耳對代善說:"眾已定議立睿王矣,王何嘿嘿?"(同上)事后多爾袞和代善當眾揭發(fā)了這件事,并讓阿達禮和碩托當面對質,最后,二人成了多爾袞籠絡人心、安定政局的替罪羊,以"擾亂國政"之罪被處死。羅洛宏因不知情免罪。一場激烈的皇權之爭暫時緩和下來了。 至是,禮親王代善等奉福臨且口位,各王貝勒大臣等,共同誓書,昭告天地,同時宣布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輔政,改元順治。順治元年四月,順治皇帝在篤恭殿拜多爾袞為大將軍,親賜大將軍敕印,令他統(tǒng)大軍南下,入關與李自成和南明王朝開始了爭奪天下的宏偉事業(yè)。(來源:《清代宮廷史》) 順治追黜多爾袞 順治七年秋天,多爾袞患病。據(jù)說是膝蓋受了傷,他用了不該使用的石膏敷治,結果使病情加劇(《北游錄》)。為了調治疾病,也為了改善心情,十一月中旬他率領諸王貝勒及大批八旗官兵到塞外打獵行樂。塞北寒冷的氣候和行獵時過度的勞累,使多爾袞此行再也沒能回到北京。十二月初九日,他病死在喀喇城,時年三十九歲。 多爾袞死后,在他攝政時期用強權壓制下去的各種矛盾一下子暴露出來。首先是皇帝本人與攝政王的矛盾。多爾袞攝政時,順治帝福臨尚小,而到順治七年時,他已經(jīng)成長為一個十三歲的少年了。身為皇帝卻無權力,這對福臨來說,當然是件無法長期容忍之事。攝政王一死,福臨必然要真正操起皇帝的權力。其次是以濟爾哈朗為首的一批在攝政期受壓的諸王與多爾袞的矛盾。那時他們懾于多爾袞的威望和權力,不敢有所表現(xiàn),然而卻從沒有放棄他們那種保守落后的政見。多爾袞之死無疑是他們聚集起來,奪回失去的權力的絕好機會。另外,深受多爾袞信任與重用的一些大臣,此時也會為保住自己在攝政期間得到的權力而拼搏。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相互沖突,相互利用,清王朝的政局在多爾袞死后一個多月內,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多爾袞一死,他的親信羅什、額克蘇、鰲拜等人,即利用他的葬事大做文章。先是安排了隆重的迎靈儀式。十二月十七日,多爾袞的靈車運回京城。順治帝與諸王大臣身著喪服到東直門五里以外迎候。從東直門到玉河橋,凡是靈車經(jīng)過的地方,都有跪著哭喪的官員。公主福晉以下的命婦,則身著喪服聚集在睿王府大門內跪哭。靈車到達東直門外,順治帝親執(zhí)玉爵為靈車敬酒,奠祭攝政王。這天夜里,滿朝文武又都受命到睿王府中去守靈。接著,羅什等人又要求以皇帝的葬禮安葬了多爾袞。即使這樣,他們還怕多爾袞死后的地位不牢,十二月二十五日,又通過順治帝之口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yè)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其元妃為"義皇后 ",并把他們的牌位供在太廟。他們以為這樣一來,就能使多爾袞這個護身符永遠存在了。 與此同時,保守派的濟爾哈朗等人,利用順治帝要親掌大權的迫切心情,也開始了一連串的活動。他們首先命大學士剛林等到攝政王府收回了象征權力的印符、賞功冊,接著就開始削減多爾袞的軍事實力。攝政時期,多爾袞將清王朝的主要軍事力量交給了自己的親信、同母兄弟英親王阿濟格與豫親王多鐸。他們是多爾袞推行其政策的重要軍事支柱。當時多鐸已先多爾袞一年病死,對濟爾哈朗等人威脅最大的,就只有阿濟格。阿濟格是一個妄自尊大的莽夫,攝政時期,自恃有戰(zhàn)功,曾向多爾袞提出封自己為"叔王"的要求,但被拒絕。多爾袞死后,阿濟格又想擴充自己的勢力與諸王抗衡。他以多爾袞生前曾說過"不滿養(yǎng)子多爾博,而想讓阿濟格之子人自己親轄乙正白旗"為由,企圖吞并正白旗。阿濟格的這些思想和行為,遭到正白旗多爾袞舊部的反對。他們之間的矛盾,被尋找機會鏟除阿濟格的濟爾哈朗等人看在眼里。于是他們聯(lián)名上疏,告阿濟格對攝政王不敬,輕而易舉地給他定了罪,剝奪了他手中的軍權,將他逮捕、削爵、幽禁、抄家,并將其諸子皆黜除宗室,賞給仇家為奴。 順治八年正月十二日,福臨親政。于是多爾袞原來的親信一看形勢有所變化,有些就投到濟爾哈朗的門下。此時,原多爾袞與多鐸分別統(tǒng)轄的正白旗與鑲白旗已成無頭大雁,阿濟格又成了階下囚,濟爾哈朗等人認為時機已成熟,于順治八年二月上疏,指控多爾袞"顯有悖逆之心。臣等從前俱畏威吞聲,不敢出言。是以此等情形未曾人告。今謹冒死奏聞,伏愿皇上速加乾斷"(《清實錄》)。 在濟爾哈朗等人的奏折中,為多爾袞擬了下述主要罪名。一、順治帝即位時,諸王立下誓言,由多爾袞與濟爾哈朗聯(lián)合攝政。但多爾袞"背誓肆行,妄自尊大",剝奪了濟爾哈朗攝政的權力,反立自己的同母兄弟為"輔政叔王"。二、多爾袞所用儀仗、音樂、侍從,與皇帝無異,所蓋王府形同皇宮,并私用皇帝御用八補黃袍、大東珠數(shù)珠及黑貂褂等殉葬。三、散布皇太極稱帝是違背太祖本意而系奪位的流言。四、逼死肅親王豪格,迎納豪格之妃。 追黜多爾袞是順治帝親政后處理的第一件大事,他所采取的措施與他對多爾袞的敵視態(tài)度直接相關。他本來就痛恨多爾袞的獨斷專行,見奏折中提到逼死豪格一事就更為惱火。豪格是皇帝的大哥,又是開國元勛,只因反對多爾袞就被羅織罪名整死,這在順治帝看來是不可饒恕的罪行。因此,他不顧一個月前曾親自為多爾袞追封過"義皇帝"的尊稱,斷然下令將多爾袞"削爵、撤廟享、罷謚號、黜宗室、籍財產(chǎn)人宮"(《清史稿·多爾袞傳》)。 瞬息之問,清王朝發(fā)生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巨大變化。專權多年的赫赫功臣多爾袞,死后尚不到兩個月就成了千古罪人。無疑,這是清人關后發(fā)生的第一場宮廷政變。多爾袞被貶黜,勢必會讓濟爾哈朗等保守勢力有所抬頭??雌饋磉@是多爾袞推行高度封建化政策的失敗,但實際上卻并不完全如此。這些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的政策所產(chǎn)生的巨大慣性,使歷史的車輪仍然繼續(xù)向前滾動。(來源:《清代宮廷史》) 順治的政治統(tǒng)治 順治帝親政后,雖追黜了多爾袞,但保守勢力并未得勢。由于歷史發(fā)展的需要,再加上有遠見卓識,在人關前后曾為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等服務的漢族知識分子為福臨謀略,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經(jīng)濟上,都繼續(xù)推行攝政時期的各項方針,使皇權進一步集中,國家機構和規(guī)制更為健全。 在政治上,首先加強了皇帝直接統(tǒng)轄的兵力。 努爾哈赤時,八旗本歸諸親王統(tǒng)領?;侍珮O因作戰(zhàn)奮勇有功,統(tǒng)領了正黃、鑲黃兩旗。后來他又擊敗了三貝勒莽古爾泰,奪得了正藍旗。順治帝即位后,本應繼承其父手下的兩黃和正藍三旗,但是多爾袞卻以侍衛(wèi)需要為名,將正藍旗抓到自己手里。多爾袞受黜后,順治帝即將多爾袞手下實力最雄厚的正白旗收歸己屬,與原有的兩黃旗合稱上三旗,而將諸王貝勒統(tǒng)轄的其他五旗稱為下五旗。八旗中這種等級的區(qū)別從此成為定制。上三旗體制高貴,直接為皇帝親轄。下五旗的旗主改由皇帝任命,它們無論在體制上還是實力上,都無法再像關外時那樣再與朝廷相抗衡。順治帝對八旗的這一改革,為皇權的進一步加強提供了軍事上的保障。 其次是設立了內閣。 內閣在明朝是輔佐皇帝辦理國家政務的機關。清王朝在關外時雖然沒有設內閣,但也建立了相似的機構--文館,利用降清的明朝官吏翻譯漢文書籍,記注時政得失。天聰十年三月,太宗皇太極將文館改為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內國史院掌管記注詔令、編纂史書、撰擬表章等;內秘書院負責撰寫與國外往來書信、撰擬敕諭、祭文等;內弘文院則負責注釋歷代行事善惡、御前進講、頒行制度等。崇德元年制定內三院官制,設立大學士、學士等。入關以后,多爾袞又將內三院做了些調整,明確規(guī)定內三院為二品衙門,并把翰林院分隸內三院,名稱由此改為內翰林國史院、內翰林秘書院、內翰林弘文院。順治帝親政后,先將內三院遷入紫禁城,命大學士在太和門更番人值,參與佐理機務;十五年九月,又將內三院從翰林院分出,改內三院為內閣,內閣大學士俱加殿閣銜,為"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為防止內閣權勢過重,又仿照明朝舊制,把內閣品級由正二品降為正五品,以此來加強皇權。 第三是初步建立了宮中的一些規(guī)章制度。 順治朝是清代宮廷初具規(guī)模的朝代,它在宮廷建設中起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人關以后,多爾袞即仿明制著手制定各項宮規(guī)。順治帝親政后,又增加了不少內容,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關于各種祭祀的禮儀。清代祭祀分國家祀典與宮中祀典兩種。國家祀典與明代基本相同,如冬至祭天,夏至祭地,及祭祖宗、社稷,祭先農、先蠶、先師等,是由太常、光祿、鴻臚三寺主持;宮中祀典則由內務府主持,其中一部分是仿明代而設,如奉先殿祭祖,還有一些則完全是承襲滿族在關外的習俗。如堂子祭天(這本屬國家祀典,增冬至祭天后,則由內務府主持)、坤寧宮祭神、滿洲跳神儀等等。二、關于帝后活動的各種規(guī)定。入關后清代舉行的第一項禮儀性活動就是順治帝登極。因此最早制定的禮儀就是登極禮。順治八年,定元旦、冬至、皇帝萬壽(誕辰)為宮中三大節(jié),是日皇帝要在太和殿舉行盛大慶典活動,亦稱大朝儀。再是每月逢五的常朝儀。在后宮舉行盛大禮儀活動時,對后妃、皇子、公主等各規(guī)定有參加朝賀時應遵循的禮節(jié)。 皇帝及家人要在皇宮中度過他們的一生,必然要遇到婚喪嫁娶、讀書學習、游樂嬉戲等生活問題。因此,順治時對帝后的大婚、喪葬、起居、開銷、服飾、車輿、經(jīng)筵講學、出宮巡狩等也都一一做了詳細的規(guī)定。順治十五年時,還制定了后宮女官的名數(shù)和品位,如在乾清宮設一品夫人一位、二品淑儀一位、三品婉侍一位、四品柔婉二十位、芳婉三十位。不過這項制度沒有實行。 在經(jīng)濟上采取了禁止圈地的措施。清初入關時,施行了大規(guī)模圈地后,惡果很快就顯露出來了:有些耕地變成牧場,有些良田因無人耕種而荒蕪,到處是蕭條、凄涼的景象。失去土地的農民離鄉(xiāng)背井,四處流浪。困苦不堪的生活迫使他們起來進行反抗。當時漢族地主的土地也被圈占,因此漢族地主階級與清王朝的關系也變得緊張。圈地使社會生產(chǎn)力遭到極大的破壞,社會秩序也動蕩不安。這種做法,顯然違背清王朝統(tǒng)治的根本利益。為安定民心,順治四年多爾袞已下令禁止圈地。當時大規(guī)模的圈地雖然停止了,但零散的圈地仍然在進行。因此,順治帝親政后就下令戶部迅速行文地方官吏,"將前圈土地盡數(shù)退還原主"。第二年又強調"民地被圈者,該管官即照數(shù)撥補,勿令失業(yè)。以后仍遵前旨,永不許圈占民間房地"(《清實錄》)。 圈地運動雖然是到康熙朝后才最后結束,但順治帝采取的禁止圈地的政策,無疑是推動了這個進程。(來源:《清代宮廷史》) 遷鼎燕京 清順治元年即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帶領農民軍下太原、占大同,陷宣府、破居庸,掠昌平、焚皇陵。三月十九日黎明,李自成軍攻陷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瘋狂殺死、殺傷自己的妻女之后,在煤山(今景山)自縊而死,276年的大明皇朝滅亡。 李自成攻占北京城的軍報,傳到大清的都城盛京。多爾袞急召智囊范文程等決策。范文程分析了明崇禎帝死后軍事與政治的形勢,建議利用忠于明朝的官吏、縉紳、儒士、百姓對農民軍的不滿,興師入關,逐鹿中原。他起草宣諭官吏百姓的布告說: 我們的軍隊是為你們的皇帝報仇的,不是來殺你們的百姓的。現(xiàn)在我們要誅滅的,只有闖賊!官吏歸順我們,還是官復原職;百姓投奔我們,還讓你們重操舊業(yè)。我們的軍隊有嚴格的軍紀,肯定不會加害你們! 于是,攝政睿親王多爾袞于四月初九日領大將軍印,統(tǒng)率八旗滿洲、蒙古、漢軍等共約14萬大軍,奔向山海關。 這時,山海關聚結三大軍事集團:第一個是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所統(tǒng)領的明軍;第二個是李自成親自帶領討伐吳三桂的20萬大軍;第三個便是多爾袞所率領的清軍。他們代表三種政治勢力——大明、大順、大清。這三個軍事集團,反映了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從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展開山海關大戰(zhàn)。吳三桂降清,與清軍聯(lián)合。經(jīng)過激戰(zhàn),李自成大敗。 多爾袞取得山海關大捷后,以吳三桂軍為先導,率領八旗軍向北京進發(fā)。沿途官兵,獻城投降,奉表稱臣。李自成則于四月二十六日敗歸北京,四月三十日,匆匆稱帝,放火燒毀紫禁城一些宮殿,棄京西走。 五月初二日,多爾袞率領清軍,從朝陽門進北京城。多爾袞進紫禁城,臨武英殿御政。 多爾袞御政中的一件大事,就是定都的問題。睿親王多爾袞建議遷都北京,但英郡王阿濟格表示反對:“初得遼東,不行殺戮,故清人多為遼民所殺。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諸王,以鎮(zhèn)燕都。而大兵則或還守沈陽,或退保山海,可無后患?!倍酄栃栆蕴诨侍珮O遺言回答了其胞兄:“先皇帝嘗言,若得北京,當即徙都,以圖進取。況今人心未定,不可棄而東還?!?/strong> 年方7歲的順治帝,自然采納多爾袞遷都的意見。同年十月初一日,順治帝因皇極殿(今太和殿)被李自成焚毀,便在皇極門(今太和門)張設御幄,頒詔天下,“定鼎燕京”。 祖父28年奮爭未能實現(xiàn)遷鼎燕京,7歲的福臨卻實現(xiàn)了。他在多爾袞的輔佐下,“入關定鼎,奄有區(qū)夏”。所以,福臨身后得到的廟號是“世祖”,而他的父親皇太極的廟號僅是“太宗”。 這一切都來得太突然,甚至于令人來不及思索;這一切又來得太輕易了,讓人不能不懷疑這是“天福降臨”。 福臨戲劇性地登上了政治舞臺,并在這個舞臺上活動了18年。這18年,他做了8年傀儡,其間主要是攝政王多爾袞在發(fā)號施令;后10年才逐步實現(xiàn)乾綱獨斷,當上了主角。順治朝的18年:剃發(fā)、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是其六大弊政;定鼎北京,保護皇宮;攻占南京,統(tǒng)一中原;廢除三餉,興利除弊;親善蒙古,治理西藏;懲治貪官,整頓吏治;崇文興教,傾心漢化,則是其六大功績。歷史學家對這段歷史的評價可說是毀譽參半。 福臨在人生的舞臺上活動的時間十分短促,24歲時就匆匆謝幕。福臨的人生,短暫卻絕不平淡,他的親情,他的愛情,甚至他的死,都讓人褒貶不一,一言難盡。 【孝獻皇后董鄂妃】 孝獻皇后董鄂妃 清世祖孝獻皇后(?-1660年),又稱“董鄂妃”,棟鄂氏,世祖福臨之妃,內大臣鄂碩之女,撫遠大將軍費揚古之姊。18歲入宮。世祖對其眷之特厚,寵冠后宮。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立為賢妃。十二月,進為皇貴妃,行冊立禮,破格頒詔大赦,其父亦進為三等伯。次年,生皇四子,僅三月夭折,未命名。 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卒。世祖哀痛至極,親制行狀悼念。追謚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合葬孝陵(清東陵)。 身世之迷 秦淮名妓董小宛說。《清宮演義》、《清宮十三朝》等小說,均將孝獻皇后董鄂妃說成是秦淮名妓董小宛。簡要情節(jié)是:清軍統(tǒng)帥洪承疇本是好色之徒,早聞“秦淮八艷”(馬湘蘭、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顧眉生、寇白門、陳圓圓)之名,尤慕董小宛。洪在攻占江南時,果然生獲董小宛,藏之府中,企圖霸占,無奈小宛誓死不從。洪無計可施,最后不得已,于順治二年(1645)將小宛獻入皇宮,遂成為順治帝寵妃。也有說小宛是豫親王多鐸俘獲,送入宮中的。 董小宛,歷史上確有其人,名白,字青蓮,生于明朝天啟四年(1624),秦淮名妓。崇禎十五年(1642),19歲的董小宛從良,嫁給了比她大14歲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陳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為妾。二人感情真摯,相敬如賓。戰(zhàn)亂中,夫妻二人顛沛流離,相依為命達9年之久。董小宛終因勞瘁過度,于順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時年28歲,葬于如皋昌氏的影梅庵。 為什么將風馬牛不相及的董小宛與董鄂妃扯在一起了呢?可能是因為她們倆的姓中都有一個“董”字,二人又都是傾國傾城的絕色佳人。一些文人在編寫野史時,為了使情節(jié)離奇,有吸引力,或出于對清朝皇帝的故意中傷,于是便采用了移花接木之術,將董小宛說成是董鄂妃了。其實,董鄂妃的“董”是滿語譯音,“董鄂”也有譯為“棟鄂”、“東古”、“冬古”、“東果”的。 襄親王福晉說。現(xiàn)在也有許多著述和影視劇,認為董鄂妃原是襄親王的福晉,后被順治帝納入宮中,成為寵妃。襄親王,博穆博果爾,清太宗皇太極的十一子,生于崇德六年(1641)十二月二十日申時,其生母是皇太極并建五宮中的麟趾宮貴妃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冊封為和碩襄親王,翌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僅16歲。 順治帝幼年即位,母親孝莊文皇后對他管教極嚴,加之朝廷大權長期由叔叔多爾袞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莊文皇后出于政治順治皇帝冊立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詔書上的考慮,將自己的侄女、蒙古科爾沁部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立為皇后。這位小皇后從小嬌生慣養(yǎng),尖酸刻薄,并不能體諒順治帝的苦衷,常常與順治帝發(fā)生口角,小兩口的感情并不和諧。因此,順治帝覺得事事皆不順心,內心很是苦悶。清初有命婦輪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董鄂氏經(jīng)常到后宮入侍,這便給順治帝與董鄂氏的相識相戀提供了機會。董鄂氏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氏的丈夫常年出兵打仗,閨中寂寞,也對順治帝產(chǎn)生了好感。兩個情誼相投的人迅速墜入了情網(wǎng)?!稖敉麄鳌分杏幸欢螠敉幕貞洠?/strong> 順治皇帝對于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這一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于他這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摑。這位軍人于是乃怨憤致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实鬯旒磳⑦@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這位貴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產(chǎn)一子,是皇帝要規(guī)定他為將來的皇太子的。但是數(shù)星期后,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实鄱笧榘葱⒖嫡禄屎螅滴跎福┫袼?,竟致尋死覓活,不顧一切。 這位皇子是皇幾子,生母是誰?湯若望沒有明說。福臨共有8個皇子,除玄燁外,在7個皇子中,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寧、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等5人皆卒于康熙朝,勿庸考慮。這樣只剩下皇長子鈕鈕和皇四子。鈕鈕生于順治八年(1651)十一月初一日,殤于順治九年(1652)正月三十日,只活了 89天,生母是庶妃巴氏。此子雖也是早殤,但不是殤于順治晚年,而且他的生母是庶妃巴氏,未封過貴妃,因此,鈕鈕和巴氏不可能是湯若望所說的皇子和那位貴妃。現(xiàn)在只剩下皇四子。該子生于順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日,殤于順治十五年(1658)正月二十四日,生母是皇貴妃董鄂氏,即后來的孝獻皇后。董鄂氏死于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由此看來,湯若望所說的只能是皇四子和皇貴妃董鄂氏。但這里有兩個出入,一是皇四子生年是公元1657年,而湯若望所說是1660年;二是皇四子生母是皇貴妃,而不是貴妃。 傳說也罷,猜想也好,最后歸于一致的認識就是,這位董鄂氏姿容絕代,才華出眾,在佳麗三千的后宮中贏得了順治帝專一的愛情,并至死不渝。那么,這個董鄂氏到底是何許人,她有著怎樣的魅力,能贏得順治帝的傾心相愛? 香消玉隕,多情天子空遺恨 順治手書“敬佛”碑(拓片)福臨的百般勸慰和關愛并沒有減輕董鄂妃因失去愛子所產(chǎn)生的精神痛苦,本來就十分孱弱多病的身體,又雪上加霜。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絕代佳人董鄂妃玉殞香消,病逝于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年僅22歲。據(jù)福臨說,董鄂氏死時“言動不亂,端坐呼佛號,噓氣而死。崩后數(shù)日,顏貌安整,儼如平時”。 愛子愛妃的接連死去,使福臨的精神幾乎崩潰。他萬念俱灰,看破紅塵,棄江山社稷如敝履,執(zhí)意要出家為僧,并讓和尚溪森為他剃了發(fā)。后來由于溪森的師父玉林琇以要燒死溪森為要挾,才逼得福臨打消了出家的念頭。 福臨悲慟欲絕,他以超常的喪禮來表達對愛妃的哀悼。 董鄂氏死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臨諭禮部:“皇貴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諭旨:‘皇貴妃佐理內政有年,淑德彰聞,宮闈式化。倏爾薨逝,予心深為痛悼,宜追封為皇后,以示褒崇?!扪龀写戎I,特用追封,加之謚號,謚曰‘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其應行典禮,爾部詳察,速議具奏?!?/strong> 在禮臣們擬議謚號時,“先擬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猶以無‘天’‘圣’二字為歉”。福臨為什么以無“天”“圣”二字為歉呢?因為清代謚法,皇后謚號的最后四字為“×天×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該皇后與先帝和嗣帝的關系。如孝莊文皇后在太宗時“贊助內政,既越有年”,以后又輔佐順、康二帝。所以她的謚號最后四字為“翊天啟圣”。而董鄂氏謚號的最后四字為“溫惠端敬”四字,明顯比有“天”“圣”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福臨感到內疚。 順治帝命令上至親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婦齊集哭臨,不哀者議處,幸虧皇太后“力解乃已”。 順治欲將太監(jiān)、宮女30名悉行賜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后被勸阻。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宮從皇宮奉移到景山觀德殿暫安,抬梓宮的都是滿洲八旗二、三品大臣。這在有清一代,不僅皇貴妃喪事中絕無僅有,就是皇帝、皇后喪事中也未見過。 董鄂氏的梓宮移到景山以后,福臨為她舉辦了大規(guī)模的水陸道場,有108名僧人誦經(jīng)。整天鐃鈸喧天,燒紙施食,香煙燎繞,紙灰飛揚,經(jīng)聲不斷。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將董鄂妃的尸體連同梓宮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舉火?;鸹?,將骨灰裝入“寶宮”(骨灰罐)。 清制:平時皇帝批奏章用朱筆,遇有國喪改用藍筆,過27天后,再用朱筆。而董鄂妃之喪,福臨用藍筆批奏章,從八月到十二月,竟長達4個月之久。 此情可待成追憶 寵冠后宮的紅顏知己魂歸西天,給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癡情天子福臨留下了無窮的哀戀和回憶。為了彰顯董鄂氏的賢德、美言、嘉行,福臨命大學士金之俊撰寫董鄂氏傳,又令內閣學士胡兆龍、王熙編寫董鄂氏語錄。福臨親自動筆,飽含深情地撰寫了《孝獻皇后行狀》,以大順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冊》、《御制行狀》 量的具體實例,展現(xiàn)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賢德,洋洋達四千言,內容十分豐富。 孝敬母后?!笆禄侍?,奉養(yǎng)甚至。伺顏色如子女;左右趨走,無異女侍”。“自非后(《行狀》中的后即董鄂氏)在側,不樂也”?!胺渤鋈?,必偕”。 文言資料 御制董鄂后行狀 順治十七年八月壬寅,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崩.嗚呼!內治虛賢,贊襄失助,永言淑德,摧痛天窮.惟后制性純備,足垂范后世.顧壺議邃密,非朕為表著,曷由知之?是用匯其平生懿行,次為之狀. 后董鄂氏,滿洲人也.父,內大臣鄂碩,以積勛封至伯,歿贈侯爵,謚剛毅.后幼聰穎過人,及長嫻女工,修謹自飭,進止有序,有母儀之度,姻黨稱之.年十八, 以德選入掖廷,婉靜循禮,聲譽日聞,為圣皇太后所嘉譽.于順治十八(三)年八月,朕恭承懿命,立為賢妃.九月,復進軼冊為皇貴妃. 后性孝敬,知大體,其于上下,能謙抑惠愛,不以貴自矜.事皇太后奉養(yǎng)甚至,伺顏色如子女,左右趨走,無異女侍.皇太后良安之,自非后在側,不樂也.朕時因事幸南苑及適他所,皇太后或少違豫,以后在,定省承歡如朕躬.朕用少釋慮治外務,即皇太后亦曰:"后事我詎異帝耶?"故凡出入必諧.朕前奉皇太后幸湯泉, 后以疾弗從,皇太后則曰:"若獨不能強住一起,以慰我心乎?"因再四勉之.蓋其不忍去后如此. 其事朕如父,事今后亦如母,晨夕侯興居,視飲食,服飾曲體罔不悉.即朕返蹕宴,后必迎問寒暑.或意少亂,則曰:"陛下歸且晚,體得無倦耶?"趣令具餐,躬進之.居恒設食,未嘗不敬奉勉食,至飫乃已.或命共餐,即又曰:"陛下原念妾,甚幸!然孰若與諸大臣,使得奉上色笑,以沾寵惠乎?"朕故頻與諸大臣共食. 朕值慶典,舉數(shù)殤,后必頻教誡侍者:"若善侍上,寢室無過燠."已復中夜憾憾起,曰:"渠寧足恃耶?"更趨朕寢所伺候,心始安,然后退.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后未嘗不侍側. 諸曹章有但循往例待報者,朕寓目已置之.后輒曰:"此詎非幾務,陛下遽置之耶?"朕曰:"無庸,故事耳."后復諫曰:"此雖奉行成法,顧安之無時變,需更張,或且有他故宜洞矚者?陛下奈何忽之?祖宗貽業(yè)良重,即身雖勞,恐未可已也."即朕令后同閱,即復起謝曰:"妾聞'婦無外事',豈敢以女子干國政?惟陛下裁察!"固辭不可. 一日,朕覽延讞疏,至應決者,握筆猶豫未忍下.后起問曰:"是疏所云,致軫陛下可心乃爾?"朕諭之曰:"此秋決,疏中十余人,俟朕報可,即置法矣."后聞之泣下曰:"諸辟皆愚無知,豈經(jīng)陛下一一親讞者?妾度陛下心,即親讞,猶以不得情是懼,矧但所司審慮,豈竟無冤耶?陛下宜敬慎,求可矜宥者全活之,以稱好生之仁耳."自是,于刑曹爰書,朕一經(jīng)詳覽竟,后必勉朕再閱.曰:"民命至重,死不可復生,陛下幸留意參稽之.不然,彼將奚賴耶?"且每曰:"與其失入, 毋寧失出."以寬大諫朕如朕心,故重辟獲全大獄未減者甚眾.或有更令覆讞者,亦多出后規(guī)勸之力. 嗟夫!朕日御萬機,藉后內助,故得安意綜理,今復何恃耶?寧有協(xié)朕意如后者耶?諸大臣有偶于罪戾者,朕或不樂,后詢其故,諫曰:"斯事良非妾所敢預,然以妾愚,謂諸大臣即有過,皆為國事,非其身謀.陛下曷霽威詳察,以服其心.否則,諸大臣弗服,即何以服天下之心乎?"嗚呼!乃心在邦國系臣民,如后豈可多得哉! 后嘗因朕免視朝,請曰:"妾未諳朝儀若何."朕諭以只南面受群臣拜舞耳,非聽政也.后進曰:"陛下以非聽政,故罷視朝.然群臣舍是日,容更獲覲見天顏耶? 愿陛下毋以倦勤罷."于是,因后語,頻視朝.后每當朕日講后,必詢所講,且曰:"幸為妾言之."朕與言章詞大義,后輒喜;間有遺忘不能悉,后輒諫曰:"妾聞圣賢之道,備于載籍,陛下服膺默識之,始有裨政治,否則講習奚益焉?"朕有時搜狩親騎設,后必諫曰:"陛下藉祖宗鴻業(yè),講武事,安不忘戰(zhàn),甚善.然邦足安足恃?以萬鎊仰庇之身,輕于馳騁,妾深為陛下危之."蓋后之深識遠慮,所關者切.故值朕騎或偶蹶輒愀然于色也. 后自入宮掖數(shù)年,行已謙和,不惟能敬承皇太后,即至朕保姆往來,晉接以禮,亦無敢慢.其御諸嬪嬙,寬仁下逮,曾乏纖芥忌嫉意.善則奏稱之,有過則隱之,不以聞.于朕所悅,后尤撫恤如子.雖飲食之微有甘脆者,必使均嘗之,意乃適.宮闈眷屬,大小無異視,長者媼呼之,少者姊視之,不以非禮加人,亦不少有詬誶. 故凡見者,蔑不歡悅.藹然相親.值朕或譴責女侍宮監(jiān)之獲罪者,必為拜請曰:"此曹愚蠢,安知上意?陛下幸毋怒.是瑣瑣者,亦有微長.昔不于某事曾效力乎? 且冥行干戾,贓獲之常也."更委典引喻,俟朕意解乃止.后天性慈惠,凡朕所賜赍,必推施群下,無所惜.封皇貴妃有年,乃絕無儲蓄.崩游后,諸含殮具,皆皇太后所預治者.視他宮侍亦無少差別,均被賜予.故今宮中人哀痛甚篤,至欲殉葬者數(shù)人. 初,后父病故,聞訃哀怛,朕慰之,紊淚對曰:"妾豈敢過悲,遺陛下憂?所以痛者,恨未答鞠育恩耳!今已亡,妾衷愈安.何者?妾父情性夙愚,不達大道,有女獲侍至尊,榮寵已極;恐心無所懼,所行或不韙,以是每用憂念.今幸以始終,荷陛下恩恤至備,妾何復慟哉!"因遂輟哀.反復有兄之喪,時后屬疾,未使聞.后謂朕曰:"妾兄其死矣.囊月必遣妾嫂來問,今久不至,可知也."朕以后疾,故仍不語以實,慰安之.后曰:"妾兄心矜傲,在外所行,多不義,以恃妾母家,恣要挾,容有之,審爾詎止辱妾名,恐舉國謂陛下以一微賤女,致不肖者肆行罔忌;故夙夜憂懼,寢食未敢寧,今幸無他故歿,足矣,妾安用悲為?"先是,后于丁酉冬生榮親.初,后于朕偶有未稱旨者,朕或加譙讓,始由申己意,以明無過;及讀史至周姜后脫簪待罪事,翻然悔曰:"古賢后身本無愆,商待罪若彼;我往曾申辯,殊違恪順之道.嗣即有宜辯者,但引咎自責而已."后之恭謹遷善如此.后性至節(jié)儉,衣飾絕去華采,即簪珥之屬,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飾.所誦《四書》及《易》,已卒業(yè).習書未久,天資聰慧,遂精書法. 后素不信佛,朕時以內典禪宗諭之,且為解《心經(jīng)》奧義.由是崇敬之寶.專心禪學.參究"一口氣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語,每見朕,即舉之:朕笑而不答.后以久抱疾,參究未能純一,后又舉前語,朕一語答之,遂有省.自嬰疾后,但憑幾倚遢,未曾偃臥.及疾漸危,猶究前說,不廢提持.故崩時言動不亂,端坐呼佛號,噓氣而化,顏貌安整,儼如平時.嗚呼!足見后信佛法究心禪教之誠也. 先是后初病時,恒曰:"皇太后眷吾極篤,脫不幸病終不瘳,皇太后必深哀戚,吾何以當之?"故遇皇太后使來問安否,后必對曰:"今日少安."一日,朕偶值之,問說:"若今疾已篤,何以云安也?"后曰:"惡可以妾兵遺皇太后憂.我死,乃可聞之耳."洎疾甚彌留,朕即令皇后諸妃嬪眷屬環(huán)視之.后曰:"吾體殊委頓,殆將不起.顧此中澄定,亦無所苦.獨念以卑微之身,荷皇太后暨陛下高厚恩,不及酬萬分之一.挈沒后,陛下圣明,必愛念祖宗大業(yè),且皇太后在上,或不至過慟,然亦宜節(jié)哀自愛.惟皇太后慈衷肫切,必深傷悼,奈何?思及此,妾即死,心亦弗安耳."既,復謂朕曰:"妾亡,意諸王等且必皆致賻.妾一身所用幾何? 陛下誠念妾,與其虛蘼無用,孰若施諸貧乏為善也."復囑左右曰:"我逝后,束體者慎毋以華美.皇上崇儉約,如用諸珍麗物,違上意,亦非我素也.曷若以我所遺者為奉佛誦經(jīng)需,殊有利耳."故今斂具,朕重逆后意,概以儉素,更以負二萬余金施諸貧乏,皆從后意也. 凡人之美,多初終易轍.后病閱三歲,雖容瘁身癯,仍時勉慰無傷,諸事尤備,禮無少懈,后先一也.事今后克盡謙敬,以母稱之,今后亦視后如娣.十四年冬,往南苑,皇太后圣體違和,后朝夕侍奉,廢寢食.朕為皇太后禱于天帝壇,旋宮者再,今后曾無一語奉詢,亦未遣使問候.是以朕以后有違孝道,諭令群臣議之,然未令后知也.后后聞之,長跪頓首固請曰:"陛下之責皇后,是也.然妾度皇后斯何時有不憔悴憂念者耶?特以一時未及思,故失詢問耳.陛下若遽廢皇后,妾必不敢生.陛下幸垂察皇后心,俾妾仍視息世間,千萬勿廢皇后也!" 前歲,今后寢病瀕危,朕躬為扶持供養(yǎng),今后宮中侍御尚得乘間少休,后則五晝夜目不交睫,且時為誦史書,或常談以解之.及離側,出寢門即悲泣曰:"上委我候視,倘疾終不痊,奈何?"凡后事,后皆躬為治備,略無倦容.今年春,永壽宮始有疾,后亦躬視扶持,三晝夜忘寢興.其所殷殷為解悲憂,預為治備,皆如侍今后者.后所制衣物,今猶在也.悼妃薨時,后哭之曰:"韶年入宮,胡不于上久效力,遂遽夭喪耶?"悲哀甚切,逾于倫等.其愛念他妃嬪,舉此類也.故今后與諸妃嬪皆哀痛曰:"與其存無用之軀,孰若存此賢淑,克承上意者耶!吾輩何不先后逝耶?今雖存,于上奚益耶?"追思夙好,感懷舊澤,皆絕葷誦經(jīng),以為非此不足為報云.后嘗育承澤王女二人,安王女一人于宮中,朝夕鞠撫,慈愛不啻所生.茲三公主,擗踴哀毀,人不忍聞見.宮中庶務,曩皆后經(jīng)理,盡心檢核,罔不當.雖位晉后名,實后職也.第以今后在,故不及正位耳. 自后崩后,內政叢集,待命于朕,用事愈念后,悲哀不能自止.因嘆朕伉儷之緣,殊為不偶.前廢后容止足稱佳麗,亦極巧慧,乃處心弗端且嫉甚,見容少妍者,即憎惡欲置之死.雖朕舉動,靡不猜防.朕故別居,不與接見.且朕素慕簡樸,廢后則癖嗜奢侈,凡諸服御,莫不以珠玉綺秀綴飾,無益暴殄,少不知惜.嘗膳時,有一器非金者,輒怫然不悅.廢后之性若是,朕含忍久之,郁慊成疾.皇太后見朕容漸瘁,良悉所曲,諭朕裁酌.故朕承慈命廢之.及廢,宮中人無念之者,則廢后所行久不稱眾意可知矣.今后秉心淳樸,顧又不乏長才.洎得后才德兼?zhèn)?足毗內政,諧朕志,且奉侍皇太后恪盡婦道.皇太后愛其賢,若獲瑰寶,朕懷亦得舒,夙疾良已. 故后崩,皇太后哀痛曰:"吾子之佳偶,即吾女也.吾冀以若二人永諧誤我老,茲后長往矣,孰能如后事吾耶?孰有能順吾意者耶?即有語,孰與語耶?孰于籌耶? "欲慰勉朕,即又曰:"吾哀已釋矣,帝其毋過傷."然至今,淚實未嘗少矣.見今后與諸妃嬪哭后之慟,諭曰:"若勿深哀,曷少自慰."乃一時未有應者,皇太后泫然淚下.朕曰:"若皆無心者乎?胡竟無一語耶?"蓋迨惜后之淑德,為諸人所難及,故每曰:"諸妃嬪可勿來,重傷我心!"于此益見念后之至也.抑朕反復思后,所關之事,更有不忍言及又不能自止者.皇太后雅性修潔,雖尋常起居細節(jié),亦必肅然不肯茍且.如朕為皇太后親子,凡孝養(yǎng)之事,于理更有何忌?但以朕乃男子,勢當有引嫌不能及親者,故惟持后敬奉,能體皇太后.即皇太后千秋萬歲后,諸大事俱后經(jīng)治是依賴.今一朝崩逝,后脫遇此,朕可一一預及之乎?將心付之不堪委任之人.念至于此,朕五中摧痛,益不能不傷痛無已矣. 后持躬謹恪,郁翼贊內治,殫竭心力,無微不飭,于諸務孜孜焉.罔弗周祥.且慮父兄之有不幸,故憂勞成疾.上則皇太后慈懷軫惻,今后悲悼逾常;下則六宮號慕,天下臣民莫不感痛.惟朕一人,撫今追昔,雖不言哀,哀自至矣. 嗚呼!是皆后實行,一辭無所曾飾,非后以崩逝故,過于軫惜為虛語.后微素著,筆不勝書.朕于傷悼中不能盡憶,特撮其大略狀之.俾懿德昭垂,朕懷亦用少展云爾! 兩種說法; 孝獻皇后董鄂氏,內大臣鄂碩之女,十八歲入侍世祖,深得世祖的寵愛。順治十七年,董鄂妃病情開始惡化,順治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力圖挽回愛妃的生命,他宣詔天下,遍求名醫(yī),派內外大臣廣祀百神,大赦天下,甚至親自到西山碧云寺為董鄂妃祈壽。然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沒有能使董鄂妃的病情好轉,就在這一年的十月初八日,順治皇帝親臨西山的那一天,董鄂妃病危的消息傳來了,順治帝飛奔回宮,但是他來晚了,他們沒有最后見上一面就匆匆分別了,在死一般寂靜的承乾宮中,蒼老的母親孝莊皇后將這一噩耗告訴了福臨,這一消息對順治的打擊太大了,太后的話音剛落,他就已經(jīng)昏倒在地了。 在宮女與太監(jiān)的共同努力下,順治帝被喚醒了,然而他醒過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從容而鎮(zhèn)定地走到了董鄂妃身邊,拔刀自刎,但是被太后早已安排好的太監(jiān)攔住了,順治皇帝就像一頭痛苦的野獸,低聲咆哮著,一頭向墻上撞去,又被太監(jiān)們攔住了。接下來的兩天中,順治皇帝一直在尋死,但都沒有得逞,太醫(yī)的幾副涼藥,更重要的是母親的充滿理性的教導使福臨安靜了下來。 接下來就是為董鄂妃隆重發(fā)喪。順治皇帝提出,董鄂妃的喪事要按皇后的標準辦,可當今孝惠皇后依然健在,而且董鄂妃僅僅是皇貴妃,這樣做是否有悖祖制,好在孝惠皇后申明大意,主動提出讓位,太后也只得答應。緊接著,順治帝下旨,輟朝五日,滿漢四品以上官員并公主、王妃哭臨;承乾宮內所有太監(jiān)宮女共三十余人殉葬;從江南,五臺山召高僧為董鄂皇后做水陸道場;命大學士撰寫《董鄂皇后傳》、《董鄂皇后語錄》;本年內,凡奏章須用藍筆批答,明年才可以改回紅色;命舉國服喪,大臣一月,百姓三天。從滿州入關后,朝廷還沒有舉行過如此隆重的葬禮。 順治皇帝從順治十四年開始就對佛教產(chǎn)生了興趣,曾派人從江南請來了高僧玉林通、茆溪森師徒進京說法,后來竟要求玉林通為他起法名,玉林通無奈只得依從,順治皇帝從中選擇了“行癡”。董鄂皇后死后,順治皇帝萬念具灰,決心遁入空門,以求解脫,并要求茆溪森為他剃度,太后與諸大臣的勸說都無濟于事,好在茆溪森的師傅玉林通趕到,提出如果茆溪森敢為順治剃度,就當場燒死他,順治帝無奈,只得派自己的貼身太監(jiān)吳良輔作為替身,入寺修行。 本來就體弱多病的順治皇帝經(jīng)過這幾次變故,身心遭到了極大的傷害,董鄂妃死后僅半年,順治帝就得了當時的不治之癥——天花。當時正直元旦,無論宮中與民間都張燈結彩準備歡度新年,就在這時皇帝病重的消息從宮中傳出,朝廷傳諭全國“毋抄豆、毋點燈、毋潑水”,并頒布大赦令,可是并無收效。在欽定皇三子即位、口述遺照后,順治皇帝于正月初七日半夜崩于養(yǎng)心殿,時年二十四歲。 順治皇帝死后,尸體被火化,于康熙二年與孝康皇后(康熙帝生母)、孝獻皇后(董鄂氏)和葬入清東陵中的孝陵。(中華網(wǎng))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順治皇帝皇妃,千古一帝康熙皇帝的生母??滴踉辏?662年),她被尊封為慈和皇太后,正所謂母以子貴,在封建社會,一個女人的命運,特別是一個宮廷女人的命運,也許永遠是這樣的。 一、天生麗質、可惜英年香消玉隕 關于佟佳氏,在東北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有一天,順治皇帝做了一個夢,夢見關外遼西方向松嶺山脈的龍脈影壁山附近有一小鎮(zhèn),小鎮(zhèn)內有一棵梧桐樹發(fā)出霞光萬道,仔細看時,原來有個絕世佳人站在梧桐樹下,他正要起身相迎,那美人卻一閃而去,隨即消失在一戶人家里。第二天清晨,皇上就把這件事告訴了青天鑒的主事(清朝的官名),青天鑒主事見皇上訴說此事,隨即回答道:“陛下,微臣昨晚觀天相,也觀看到遼西方向星相不一般,在星光籠罩下,有一座酷似臥龍的山巒,那里一定是娘娘所在之地,這是國運亨昌?。∈ド虾尾辉缛照埲雽m中,以結圣緣呢!”順治帝聽罷龍顏大悅,即刻傳下圣旨,命青天鑒前去訪尋。 再說在關外遼西龍脈影壁山腳下的連山鎮(zhèn)烏金朝哈拉屯,駐守著一位定南大將軍,名叫佟圖賴,祖籍在佟佳。曾是當年皇太極手下大將,他膝下有兩子一女,女兒年方一十三歲,長的天生麗質、亭亭玉立,是附近有名的絕世佳人。尋妃的官兵長途跋涉、舟車勞頓,來到關外遼西影壁山腳下的連山鎮(zhèn),按照皇上夢中所指的地點來找,找到門前栽有梧桐樹住戶的佟府,尋到定南大將軍佟圖賴,傳下圣旨,佟公便把女兒引見到青天鑒近前,青天鑒一看,真是國色天香,就把她帶回京城的宮中,順治帝一看其容貌出眾、氣質非凡,龍顏大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佟氏女被冊封為妃,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佟妃15歲時生下愛新覺羅· 玄燁,就是后來清圣祖康熙。 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而已,事實不可能是這樣的,因為在清代,皇帝選妃子是有嚴格的程序的。清朝的皇帝選妃,第一步是選秀女,每3年由戶部主持選閱駐防八旗和外任旗員之女。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孫。至于皇后,一般先由太后從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兒中挑選,由皇帝冊封。日后,皇帝不喜歡還可以撤換。 可見,皇帝選妃是非常嚴肅的,絕不可能憑皇帝的一個夢就把一個女子納為妃子的。事實上,佟佳氏幼年入宮,成為順治皇帝的妃子,本來就是一個普通的后妃,名不見經(jīng)傳。順治十一年(1654年)生下皇三子玄燁。由于當時順治皇帝正在和董鄂妃熱戀,皇帝寵愛的是董鄂妃而不是佟佳氏,所以只有17歲的她一直被冷落,直到順治皇帝去世,情況也沒有改觀。按照皇宮的規(guī)矩,后妃生下皇子就被奶媽抱走撫養(yǎng),作為親生母親根本見不到自己的親生骨肉。即便是偶爾見到孩子,也只能是母子匆匆相見,像作賊一樣,還來不急多抱一會自己的孩子,就被奶媽抱走了。 被丈夫冷落,見不到自己的孩子,每晚只能獨守空闈、以淚洗面了,也許正是這種經(jīng)歷,使得她身體孱弱。直到玄燁即位,她的地位才青云直上,與孝惠章皇后并稱兩宮皇太后。然而,還沒有等到自己的孩子報答養(yǎng)育之恩,她就于康熙二年(1663年)撒手人寰,年僅24歲。距她康熙元年(1662年)十月被正式尊稱慈和皇太后只有短短4個月的時間。相對而言,從玄燁即位到她病故,正是她和兒子接觸最多的時期,在她患病期間,玄燁日夜在身邊服侍,親自為她嘗藥,甚至忘記了自己吃飯和睡覺。據(jù)康熙皇帝后來回憶,他本來對母后并沒有過深的印象,也難怪,幼年的他和母后沒有過多的接觸。偶爾見到母后,只能從她黯然的眼神中看到無限的憂傷。只有在他繼承大統(tǒng)之后,他們母子才可以毫無障礙地想見,此時,她們母子的感情正處在上升的階段。然而,命運確對佟佳氏是如此不公,也許這正是大多數(shù)順治朝后宮中嬪妃不幸遭遇的縮影。 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佟佳氏與世祖福臨合葬清孝陵,謚號為:孝康慈和莊懿恭惠溫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 二、顯赫的家族 滿族有佟、關、馬、索、齊、富、那、郎“八大姓”之說,而佟佳氏之佟姓位列八大姓之首。俗言清代官員佟氏占“佟半朝”。經(jīng)考證,包括皇后、妃嬪在內,佟佳氏在清廷任職者108人,任職府、知縣者577人,說“佟半朝”,確實名不虛傳。 滿族的佟佳氏人丁興旺、人才輩出,是滿族大姓旺族。佟佳氏先祖本屬于滿族的前身女真族人,世居遼東佟佳江一帶。佟氏的始祖名叫達爾漢,從事貿易開始寓居開原,后來遷移至明朝的撫順關,遂定居于此。佟圖賴13歲那一年。也就是后金天命三年(1618)三月,太祖努爾哈赤揮師攻下?lián)犴槪D賴的父親佟養(yǎng)正帶領全家老小主動歸附。在佟佳氏家族中,佟圖賴的族叔佟養(yǎng)性在后金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人物,家財萬貫且學富五車,歸順后金后得到努爾哈赤極高禮遇,不僅委以重任,而且娶后金宗室愛新覺羅家族的女兒為妻,在后金國中他被尊稱為“石烏禮額駙”。(中華網(wǎng)) 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清世祖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1641-1717年),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世祖廢后之從侄女。順治十年(1653年)八月,皇后廢。次年五月聘為妃,六月立為皇后。十五年(1658年)正月,世祖以侍奉太后疾不勤,詔停其宮中箋表。三月,遵太后旨恢復如初。圣祖玄燁繼位,尊為皇太后,居慈仁宮。圣祖奉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出巡皆隨行侍奉。太皇太后病重,朝夕相侍??滴醵四辏?689年),移居寧壽宮。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卒,年77歲。五十七年(1718年)上謚,葬孝陵(清東陵)之東,稱孝東陵,祔太廟。雍正、乾隆朝累加謚,為孝惠仁憲端懿慈淑恭安純德順天翼圣章皇后。 皇后一生中都處在激烈的政治斗爭中。年幼就被祖父上官桀作為控制昭帝的工具,經(jīng)歷了祖父謀反被誅,昭帝駕崩,皇帝的廢立。身居高為四十七年,卻凄苦一生。嘆! 【靜妃】 清代后妃中有兩位,同為博爾濟吉特氏。一位是由后降妃的清世祖廢后,一位是由妃升后的清宣宗皇后。 一、世祖廢后 世祖廢后博爾濟吉特氏,生卒不詳,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孝莊太后侄女。順治十年,被廢之后,降為靜妃。無子女。 附《清史稿 列傳一 后妃》 世祖廢后,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女,孝莊文皇后侄也。后麗而慧,睿親王多爾袞攝政,為世祖聘焉。順治八年八月,冊為皇后。上好簡樸,后則嗜奢侈,又妒,積與上忤。 十年八月,上命大學士馮銓等上前代廢后故事,銓等疏諫,上嚴拒,諭以“無能,故當廢”,責諸臣沽名。即日奏皇太后,降后為靜妃,改居側宮,下禮部,禮部尚書胡世安、侍郎呂崇烈、高珩疏請慎重詳審,禮部員外郎孔允樾及御史宗敦一、潘朝選、陳棐、張璟、杜果、聶玠、張嘉、李敬、劉秉政、陳自德、祖永杰、高爾位、白尚登、祖建明各具疏力爭。允樾言尤切,略言:“皇后正位三年,未聞失德,特以‘無能’二字定廢嫡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何以服天下后世之心?君后猶父母,父欲出母,即心知母過,猶涕泣以諫;況不知母過何事,安忍緘口而不為母請命?”上命諸王、貝勒、大臣集議,議仍以皇后位中宮,而別立東西兩宮。上不許,令再議,并責允樾覆奏,允樾疏引罪,諸王大臣再議,請從上指,於是后竟廢。 二、清宣宗孝靜成皇后 道光帝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妃嬪,曾封號為靜妃,累進至皇貴妃。 咸豐五年去世,因撫育咸豐帝的緣故封皇太后。同治帝時祔廟。光緒、宣統(tǒng)累加謚,曰孝靜康慈懿昭端 惠莊仁和慎弼天撫圣成皇后。子三:奕綱、奕繼、恭親王奕?。女一,下嫁景壽。 附《清史稿 列傳一 后妃》 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刑部員外郎花良阿女。后事宣宗為靜貴人。累進靜皇貴妃。孝全皇后崩,文宗方十歲,妃撫育有恩。文宗即位,尊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居壽康宮。咸豐五年七月,太妃病篤,尊為康慈皇太后。越九日庚午,崩,年四十四。上謚,曰孝靜康慈弼天撫圣皇后,不系宣宗謚,不祔廟。葬慕陵東,曰慕東陵。穆宗即位,祔廟,加謚。光緒、宣統(tǒng)累加謚,曰孝靜康慈懿昭端惠莊仁和慎弼天撫圣成皇后。子三:奕綱、奕繼、奕?。女一,下嫁景壽。 悼靜妃 似海深宮似海愁, 長門遺恨幾時休。 妝啼紅袖無人見, 影顧青燈有夢留。 半世豈堪憑紙廢, 三生只怕用心求。 可憐艷骨無從覓, 恩怨情仇一并收。
順治帝兩次廢后 順治皇帝福臨剛14歲的時候,皇室就為他選立了皇后,這位皇后是蒙族人,名叫娜木鐘,來自蒙古科爾沁大草原。她的父親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是孝莊文皇后的哥哥,是福臨的親舅父,所以這位皇后正是福臨的表妹。順治八年(1661年)正月,吳克善把女兒送到了京城。同年八月十三日在紫禁城舉行了清朝開國以來第一次皇帝大婚禮,14歲的福臨與表妹博爾濟吉特氏娜木鐘喜結良緣,成為伉儷。 皇后天生麗質,美貌超群,而且聰明靈巧??墒腔楹髣們赡辏煽诰头茨砍沙?,分宮而居,順治十年九月,福臨不顧群臣的多次苦諫,廢掉了這位皇后,將她降為靜妃,改居側宮。 福臨為什么要廢掉這位聰明美麗的皇后呢?原來這位皇后嫉妒心特強,醋意十足。她發(fā)現(xiàn)眾妃嬪中哪位比自己漂亮,嫉妒之意頓生,想方設法陷害,置之死地而后快。她想獨承雨露,夜夜專房,因而反對皇帝召幸其他妃嬪。另外,這位皇后生活奢侈,揮霍無度。她所穿的衣服都必須是用珠玉裝飾的。她所有的餐具如果一件不是金質的,就大發(fā)雷霆。她的這些生活習性與福臨正好相反。福臨生性儉樸,因而對皇后十分反感。攝政王多爾袞死后獲罪,福臨對他極為痛恨,而這位皇后恰恰是多爾袞為其所聘,因而痛恨之意也殃及皇后。因為上面這三個原因,福臨與皇后的感情逐漸破裂,婚后不久就分居了。起初順治尚能忍耐,但到了兩年頭上,福臨終于下定決心,廢了皇后。 福臨的后妃都葬在東陵,其中孝陵葬兩位皇后,孝東陵葬一位皇后、七位妃子、四位福晉、十七位格格。以上三十一人都有名有姓,惟獨就沒有那位廢后。這位廢后自降為靜妃改居側宮以后,在官方的一切記載中便銷聲匿跡。她是何時死的?怎么死的?為什么死后未葬在東陵?究竟葬在了什么地方?由于清初檔案大部分遺失、毀壞,加之這些又是宮闈秘事,諱莫如深,所以這一連串疑問已成難解之謎。 此外,順治還有一次廢后的舉動,但沒有成功。這位順治要廢的皇后,也是來自蒙古科爾沁,是被廢皇后的侄女,因此也是孝莊皇太后的侄孫女,歷史上人稱孝惠章皇后。就在姑母被廢為靜妃的第二年,她被選入宮,年僅14歲,不久被立為皇后。而當順治十三年董鄂妃入宮后,順治很快專情于董鄂妃。孝惠皇后雖然位居中宮,但過于忠厚,不善奉迎,又乏才能,所以頗受冷遇。順治幾此想廢掉她,讓董鄂妃取代皇后之位,但都被董鄂妃暗中勸阻了。后來,順治還是找借口停止了孝惠皇后的皇后職權。這時孝莊皇太后很快知道了此事,出面干預才迫使順治恢復了孝惠皇后的皇后職權。順治死時,孝惠皇后21歲,就此開始了漫長的寡居生活。不過,康熙對她甚好,頤養(yǎng)天年后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去世,享年77歲,壽數(shù)僅次于乾隆帝生母孝圣皇后,在清朝皇后中位居第二位。(來源:滿族網(wǎng)) 順治被鄭成功炮擊身亡 鄭氏后人披露驚世新說:順治被鄭成功炮擊身亡 幾年前,突然傳出鄭氏后人首次公布家傳手抄本《延平王起義實錄》,該手抄本披露了清世祖福臨順治皇帝死因的驚世新說,即順治皇帝1661年2月被鄭成功一炮轟斃于廈門。 順治帝在廈門被炮轟而死 史料記載:1660年5月,鄭成功在南京打了敗仗,退守廈門。清朝趁機派大將軍達素集中廣東、福建、浙江三省兵力攻打廈門鄭成功的軍隊。經(jīng)過激烈戰(zhàn)斗,1661年2月,海門、高崎、鐘宅三路清軍都被鄭成功軍隊擊退。但是沒有任何正史提及順治參與此次南征,但這份手抄本卻披露,順治正是在這次戰(zhàn)役中被炮擊身亡。 驚世之言共有三段 當日記者在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研究員鄧孔昭的辦公室里見到該手抄本的復印本。在這本手抄本復印件里,記者看到書中記載的驚世之言,共有三部分,現(xiàn)輯錄如下: 第一部分為:“有人密啟藩主以高崎之戰(zhàn)偽帝順治實在思明港被炮擊沒,達素秘密而不敢宣,及京中查無下落,召達素回京,達虜懼罪自殺。至是太子即位,宣順治于正月崩者,偽虜之伎倆也。藩曰:余亦計之,但當時恍惚未敢再信?!?/strong> 該文的現(xiàn)代漢語即:有人密報鄭成功,順治皇帝是在廈門思明港被炮轟而死的,大將軍達素不敢公布這一消息,京城中查不到順治的下落,召達素回京,達素畏罪自殺。后太子即位,宣布順治駕崩,這是朝廷掩蓋的手段。鄭成功說:“我也意識到了這點,但當時覺得恍恍惚惚,不敢相信?!?/strong> 第二部分為:“初太師在京屢以書諭藩招撫。藩不肯,然虜順治亦不之罪也。至是順治崩,執(zhí)政者與太師有隙,遂對虜太子諫以藩能擊崩主父,我皇豈不能殺害其父乎。虜太子納之,至是新即位而太師遂遇害?!蔽闹兴f太師即南明太師鄭芝龍降清后,初到北京時,屢次寫信勸鄭成功投降都以失敗告終,但順治只是將他軟禁,沒有治罪,順治死后,輔臣蘇克薩哈與鄭芝龍有仇,向太子建議:“鄭成功可以用炮擊死我們的先皇,皇上難道就不能處死他的父親嗎?”太子采納了他的意見,即位不久后,鄭芝龍就被處死。 第三部分為:“報偽朝順治崩,太子即位,是為康熙。藩喜曰,偽朝大喪,且達素新敗,虜必無暇南顧矣,我當速取公夷為根本地,然后再圖北征?!痹撐牡拇笠饨忉屃肃嵆晒ヅ_時機的選擇,說清廷順治皇帝駕崩,太子即康熙皇帝登基,鄭成功方大喜,清廷處于大喪期間而且達素新敗,清廷根本無暇南顧,鄭成功可以乘機攻取臺灣,作為根據(jù)地,然后作北征清廷的打算。這一點,雖未直接點出順治死因新說,但“達素新敗”、“偽朝大喪”(鄭氏政權的眼里,清朝為偽朝)也給支持新說者,提供了佐證。 “炮斃”說法非空穴來風 順治被鄭成功炮斃于廈門,在閩南文史界一些人看來,并非空穴來風,他們從情理推論上為新論找出一些佐證。 順治存在親征可能順治對鄭成功,一直是持拉攏態(tài)度,希望以招撫平亂?!断韧鯇嶄浶Wⅰ酚涊d,順治曾寫信給鄭成功,信中批評多爾袞把鄭芝龍扣押的行為,并向鄭成功道歉。力圖佐證新論方認為,在對待鄭成功的問題上,順治和多爾袞意見相左。順治是位有心作為的皇帝,可以想像他對此的不滿。隨大軍南下親征。 清軍敗退可能因順治之死佐證新論方認為:順治此次隨軍征討鄭成功,兵力上是占絕對優(yōu)勢的,而且清軍有全國的大后方,鄭軍僅據(jù)當時一大陸死角死守,勝負似乎一判即明。但是清軍何以卻讓鄭軍取得大捷,進而敗退?應該是由于清軍內部出現(xiàn)了重大變故所致。而這個重大變故,是不是就是順治之死呢? 清史何以諱莫如深在清官方的史籍中,對順治的日常行為都有詳細的記載。而涉及死因,卻只有“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丁巳,崩于養(yǎng)心殿,年二十四?!边@樣粗疏的記錄。 順治繼位之謎新解 清太宗皇太極因患心血管病而猝死之后,皇位繼承在肅親王豪格同睿親王多爾袞之間角逐,但結果出人預料,六歲的福臨成為皇位繼承人。六歲的福臨何以能承大統(tǒng)?這是清朝歷史的一個謎。往之論者多認為出自睿親王多爾袞之首議。筆者提出另一粗淺看法,試做順治繼位之謎新解。 按照清太祖努爾哈赤規(guī)定的皇位繼承《汗諭》,由滿洲八旗貴族共議嗣君。時親王、郡王共有七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穎郡王阿達禮。 認為福臨繼位之議出自多爾袞的學者,其主要依據(jù)是朝鮮《沈陽狀啟》或《沈館錄》中的一段記載。為便于分析,征引全文如下: 秘密狀啟。十四日,諸王皆會于大衙門。大王發(fā)言曰:“虎口,帝之長子,當承大統(tǒng)云。”則虎口曰:“福少德薄,非所堪當!”固辭退去。定策之議,未及歸一。帝之手下將領之輩,佩劍而前,曰:“吾屬食于帝,衣于帝,養(yǎng)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于地下而已?!贝笸踉唬骸拔嵋缘坌?,常時朝政,老不預知,何可參于此議乎?”即起去。八王亦隨而去。十王默無一言。九王應之曰:“汝等之言是矣?;⒖谕跫茸屚?,無繼統(tǒng)之意,當立帝之第三(應作九)子。而年歲幼稚,八高山軍兵,吾與右真王,分掌其半,左右輔政,年長之后,當即歸政。誓天而罷云。 上述《秘密狀啟》,時間記為癸未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即大衙門秘密會議后的第十二天。文中的“大王”為禮親王代善,“虎口”為肅親王豪格,“八王”為英郡王阿濟格,“九王”為睿親王多爾袞,“十王”為豫郡王多鐸,“右真王”為鄭親王濟爾哈朗。 在上述引文中,有兩句重要的話,不應該被忽視。這就是“九王應之曰”和“汝等之言是”十個字。在整段文字中,“九王應之曰”———此前為議論,此后為結論;“汝等之言是”———承上而啟下,接前而轉后。有三點,應分析。 其一,“九王應之曰”,就是說在九王多爾袞發(fā)表當立帝之第九子福臨以前,諸王們有一番議論,而被《秘密狀啟》的作者,或出于重點在啟報新君為誰而省略繁文,或對當時秘議不甚了了而斷簡闕載。不管出于何種原因,其前都有一番爭論。因是最高機密會議,外人不可得知而詳。這段記載,十分可貴,有所罅漏,不必苛責。 其二,“汝等之言是”,就是說在九王多爾袞發(fā)表當立帝之第九子福臨以前,諸王們有人提出立福臨,故多爾袞才“應之”、“是之”,否則何應之有、何言之是!上述《秘密狀啟》,記于當時盛京?!稜顔ⅰ酚涊d疏略,“汝等之言”斷簡,于是給人一種信息誤導,似乎福臨繼位是由多爾袞提出的。睿親王多爾袞權勢傾朝,功勞歸于己,罪禍嫁于人。這樣,多爾袞就把擁立福臨的功勞歸于自己。 其三,“九王應之曰”與“汝等之言是”,蕭一山《清代通史》在轉述上面引文時,做了通俗節(jié)錄:“睿親王多爾袞曰:‘諸將之言是也。豪格既退讓無續(xù)繼意,則當立帝之三子福臨,若以為年稚,則吾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分掌其半,以左右輔政,年長之后,再當歸政?!蚴奶於ⅲER方六歲云?!边@里雖省略 “九王應之曰”,卻將“汝等之言是”詮釋為“諸將之言是也”。 由上可見,福臨繼位之議出自多爾袞的直接史料未見一條,而所據(jù)之《沈陽狀啟》言辭含糊,且存疑點。 依據(jù)史料,筆者認為擁立福臨繼承皇位之議首先出自鄭王濟爾哈朗,理由如下。 第一,四大親王態(tài)度。當時最有影響的四位和碩親王———禮親王代善抱明哲保身態(tài)度,以年老多病為由,不想卷進這場政治漩渦,肅親王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角立,互不相讓,雙方僵持,所以只有鄭親王濟爾哈朗比較超脫而能起協(xié)調作用。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之子,在這場宮廷斗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一則,濟爾哈朗雖是舒爾哈齊之第六子,但自幼為伯父努爾哈赤養(yǎng)育宮中;二則,濟爾哈朗小皇太極七歲,兩人情誼如同胞;三則,阿敏被奪旗后,濟爾哈朗成為鑲藍旗的旗主貝勒;四則,濟爾哈朗屢經(jīng)疆場,軍功顯赫;五則,濟爾哈朗年四十五,序齒僅亞于代善,比多爾袞年長十三歲;六則,濟爾哈朗受清太宗信任依重,被封為和碩鄭親王;七則,濟爾哈朗既是多爾袞的兄長,又是豪格的叔輩,便于兩方協(xié)調。八則,濟爾哈朗表面憨厚而內心機敏,在關鍵時刻提出重要政議。所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在大衙門議商皇位繼承而陷于僵局之時,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讓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而是福臨繼位。 第二,濟爾哈朗輔政。鄭親王濟爾哈朗因倡立福臨繼位之功,而得到擔任輔政王的政治回報。輔政親王的政治地位,較和碩親王更高一層。當時為何不由代善、豪格,而由濟爾哈朗輔政?顯然,代善在這場嚴重而激烈的政治斗爭中,沒有做出有利于勝利一方的貢獻。豪格則與多爾袞對立,如二人同時輔政,會出現(xiàn)兩虎相爭的局面。至于濟爾哈朗之所以為攝政王,主要原因是:首先,他提出了福臨繼位這一折衷方案,侄子繼統(tǒng),皇叔攝政,理所當然,眾王接受。其次,他因私下表示擁立豪格,而為兩黃旗王大臣所接納。再次,他同代善父子無惡,而為兩紅旗王大臣所認允。復次,他非帝統(tǒng)血胤,對多爾袞兄弟構不成政治威脅,而為兩白旗王大臣所接。但是,濟爾哈朗不久便被多爾袞撤其輔政王。這是多爾袞對濟爾哈朗不擁立自己而擁戴福臨的一個政治報復,也是多爾袞獨攬朝綱的一項舉措。 第三,睿親王權衡利弊。睿親王多爾袞在兩黃、兩紅和兩藍六旗不支持的情勢下,若自己強行登極,只有兩白旗支持,明顯不占優(yōu)勢,還勢必引起兩白旗與兩黃旗的火并,其后果可能是兩敗俱傷。解決皇位繼承難題的途徑不外三條:一是強自為君,得不到兩紅、兩藍旗的贊同,還會引發(fā)兩黃旗的強烈反對;二是讓豪格登極,自己既不甘心,還怕遭到豪格報復;三是讓年幼的皇子福臨繼位,而自己同濟爾哈朗攝政,可收一石三鳥之利———打擊豪格,攝政掌權,避免內訌。顯然,在上述三種解決辦法中,以第三種解決辦法比較切實可行,兩黃、兩白、兩紅、兩藍各方都可以接受。睿親王多爾袞,能知時務,聰睿機智,權衡利弊后,才贊同立先帝第九子福臨。 第四,順治帝的肯定。福臨當時尚在沖齡,不了解繼位政爭內幕。后來逐漸知道當年的故事。待多爾袞病死、自己親政之后,即對皇叔濟爾哈朗表彰其當年功績,賜予其金冊金寶。《清世祖實錄》順治九年二月庚申記載: 我太祖武皇帝肇造鴻基,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以貽子孫。太宗文皇帝繼統(tǒng),混一蒙古,平定朝鮮,疆圉式廓,勛業(yè)日隆。及龍馭上賓,宗室眾兄弟,乘國有喪,肆行作亂,窺竊大寶。當時爾與兩旗大臣,堅持一心,翊戴朕躬,以定國難?!M跣膽巡卉?,以爾同攝朝政,難以行私,不令輔政,無故罷為和碩親王。及朕親政后,知爾持心忠義,不改初志,故錫以金冊金寶,封為叔和碩鄭親王。 在此,順治帝福臨明確表明:濟爾哈朗在諸王議立自己為帝時,有首議之功。福臨的這番話,說出了當時的內情。鄭親王之功,在擁立福臨。順治帝對其他的親王、郡王,在決定自己繼位的功績上,都沒有進行過表彰,而只有對濟爾哈朗表彰此事。這從一個側面證明濟爾哈朗在大衙門諸王貝勒會議上有擁立福臨繼位的特殊功勛。 綜上所述,鄭親王濟爾哈朗在大衙門諸王貝勒皇位繼承會議上,鑒于豪格與多爾袞爭奪皇位陷于僵局,能從大局出發(fā),平衡各旗利益,提出折衷方案,首議由福臨繼承皇位,得到多爾袞的回應,也得到諸王貝勒公議。清太宗皇太極遺位爭奪的結果,既不是角立一方的肅親王豪格,也不是角立另一方的睿親王多爾袞,而是由第三者六歲的福臨繼承。這個方案與結果,對于四位和碩親王來說———于禮親王代善無利無弊,于睿親王多爾袞有利有弊,于肅親王豪格無利大弊,于鄭親王濟爾哈朗則有利無弊。所以,皇太極遺位由福臨繼承,得益最大的四個人是:福臨、孝莊太后、濟爾哈朗和多爾袞。(來源:滿族網(wǎng) 閻崇年)
同母后的關系 順治的生母,就是有名的莊妃,也就是后來的孝莊太后。她13歲嫁給皇太極,后來住在永福宮,被封為莊妃,所以稱她為永福宮莊妃。皇太極登極為天聰汗時,她才14歲。夫君死得太早,剛滿30周歲就守寡,是她的不幸;但她的大幸卻是兒子做了皇帝,自己則做了皇太后。莊妃本身不是皇后,兒子也不是皇長子,卻一口吞下兩枚幸福之果——兒子做皇帝和自己當太后。 在當時,一個30歲的寡婦帶一個6歲的兒皇帝實在是不容易,讓人不由得聯(lián)想起明朝萬歷皇帝和他母后的故事:萬歷皇帝10歲繼位,上皇后尊號為“仁圣皇太后”,上生母尊號為“慈圣皇太后”。他的生母李太后原是宮女,在宮中沒有地位,吃飯時仁圣太后和萬歷帝坐著,慈圣太后卻站著。內廷有仁圣皇太后,外朝有大學士張居正,萬歷皇帝才10歲,她依靠什么鞏固自己的地位?這個女人太有心計了!一天,她說,夜里做了一個夢,夢中神托言,自己是九蓮菩薩轉生。于是,她捐資在北京阜成門外修建一座慈壽寺,供奉九蓮菩薩。寺中還修建一座高塔,名“永安萬壽塔”,又叫“慈壽寺塔”。從此,再沒有人敢欺負這位現(xiàn)世“九蓮菩薩”。 孝莊太后倒沒有用諸如此類的策略。她深知,同攝政王多爾袞搞好關系才是自己最為穩(wěn)固的靠山。關于孝莊后和多爾袞的關系,歷來有種種傳聞和猜測,最有名的是“太后下嫁”的公案。 民國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觀》卷一,有三條專記太后下嫁一事。民國八年署名“古稀老人”編寫的《多爾袞軼事》則更記得如同親聞目睹,說“當時朝廷情勢,危于累卵”,“太后時尚年少,美冠后宮,性尤機警,……故寧犧牲一身,以成大業(yè)”。而多爾袞本來就好色成性,此時更以陳奏機密為由,出入宮禁。至今仍有人認為所謂“太后下嫁”確有其事,并提出種種理由,但是還沒有一條鐵證。提出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幾條: 第一,莊妃下嫁為保全兒子的皇位。順治繼位是多種政治勢力復雜斗爭和相互妥協(xié)的結果。 第二,兄死弟可娶其嫂是滿洲習俗。滿洲確實有這樣的習俗,但有這樣的習俗并不能證明多爾袞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 第三,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這是尊稱,如同光緒稱慈禧為“皇阿瑪”一樣。如果說,稱多爾袞“皇父攝政王”就說明太后下嫁的話,那么叫慈禧“皇阿瑪”,恐怕要得出慈禧變性的結論來了。 第四,蔣良騏所輯《東華錄》里記載多爾袞“親到皇宮內院”云云。高陽認為,極有可能是指孝莊與多爾袞相戀的事實。相戀的事可能有,也可能無,但相戀不同于下嫁。 第五,孝莊死后埋在清東陵的昭西陵(在皇太極昭陵西面)。孝莊和康熙都做了解釋:太皇太后不愿意驚動太宗的亡靈,而愿意同兒孫在一起。 第六,有人說見過《太后下嫁詔》。歷史不能憑某人一說,這根本沒有任何證據(jù)。 第七,惟一比較直接的證據(jù)是明末張煌言(蒼水)的一首七言絕句《建夷宮詞》:“上壽觴為合巹(jǐn)尊,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strong> 分析可見,“建”是建州,“夷”就是夷狄,明顯地帶有民族偏見。這個時候,張蒼水在江南,南明勢力和清朝是對立的,所以出在敵人之口,記在異國之文,不能成為歷史的證據(jù)。而且詩詞也不能直接作為歷史的證據(jù),因為詩可以夸張,可以比附。孟森先生早就指出:“遠道之傳聞,鄰敵之口語,未敢據(jù)此孤證為論定也!”可以說,至今還沒有見到一條關于“太后下嫁”的史證。特別是當時作為清朝屬國朝鮮的《李朝實錄》沒有“太后下嫁”頒詔告諭的記載,而像這樣的大事,如果有,照例是應當詔諭屬國的。 我認為:孝莊太后同多爾袞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的事確實無。不管下嫁與否,孝莊太后出于母子命運和大清江山的考慮,盡量籠絡多爾袞,倒是不用懷疑的。 這樣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子,按理說應當母慈子孝、關系融洽。但事實似乎并非如此。關于順治皇帝和母后的關系,《清史稿·后妃傳》僅有四句話的記載:第一句是“世祖即位,尊為皇太后”,這是例行公事;第二句是“贈太后父寨桑和碩忠親王,母賢妃”,這也是例行公事;第三句記載:“太后萬壽,上制詩三十首以獻”,這仍是例行公事;第四句記載:“上承太后訓,撰《內則衍義》,并為序以進。”僅僅以上四句話、60個字而已。而同一篇傳記,記載康熙同他祖母關系的則有715個字。從中透露出順治同母后的關系并不太協(xié)調??赡苡械臎_突是: 第一,順治小時候貪玩,母后管教過嚴,這是家庭中的常理。 第二,順治的皇后是母后和叔父多爾袞給指定的。小皇后出身蒙古科爾沁貴族,從小嬌生慣養(yǎng),順治不喜歡。雖然勉強成了親,但婚后經(jīng)常發(fā)生口角。順治不顧母后和大臣的反對,強行廢掉了皇后。直到順治病危的時候,被廢的小皇后想要見他一面都不行。后來再立一個皇后,順治還是不喜歡。在皇后問題上母子有矛盾。 第三,順治喜歡董鄂妃,愛得死去活來。太后干涉,母子又發(fā)生矛盾。 第四,矛盾激烈,順治放著皇帝不做,要出宮做和尚,母后當然堅決反對。 第五,母后同多爾袞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也讓小皇帝心里不愉快。 總之,母子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太好。
劇情簡介 這是部四十集的電視連續(xù)劇,以正劇的手法表現(xiàn)順治皇帝戲劇性的一生。順治五歲登基,十三歲親政,是清朝入關后的第一代皇帝。面對明清鼎盛之際的混亂局面,他吸取元明兩朝亡國的教訓,克服重重阻力,拋棄本民族的落后傳統(tǒng),吸收漢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以儒家思想治理國家,為康熙盛世奠定了基礎。他本人則遍體鱗傷,在政治矛盾和宮廷矛盾的漩渦 之中苦苦掙扎,最終以失敗收場。一個勵精圖治充滿活力的英雄少年,搖身一變,成了逃避現(xiàn)實的出家僧侶。他24歲夭折,充滿傳奇色彩的悲劇人生嘎然而止,令人扼腕嘆息。我們的電視劇從順治十三歲親政開始,宮廷里的翩翩少年要迎娶美麗的皇后了…… 這是一個他不喜歡的女人,大婚之前,太監(jiān)捧來皇后贈送的龍靴,暗藏在靴子里的針扎傷了順治的腳掌。內務府瘋狂搜捕暗害者,太監(jiān)下獄,宮女自殺,整個紫禁城雞犬不寧。順治趁機擴大事態(tài),把矛頭引向未來的皇后,想就勢把婚事攪散。母親孝莊太后百般撫慰,滿族親貴輪番勸說,漢族大臣則冷眼旁觀。順治漸漸動搖,新娘卻病倒了。她高燒不退,拒絕服藥,誰勸都沒用,偏執(zhí)孤僻的性格暴露無遺。紫禁城再一次陷入混亂。太醫(yī)們束手無策,孝莊太后只好請洋人給想想辦法。傳教士湯若望的藥方很簡單:灌白開水。感冒不治而愈,眾人皆大喜歡。孝莊太后笑了,洋人神氣了,皇帝也完婚了。但是,仿佛命中注定一樣,順治不順的日子也由此開始了,身為一國之尊,想干的事情往往干不成,不想干的事情卻總是有人逼他干。挫折一個接著一個,令人透不過氣來…… 他想迅速統(tǒng)一,南明永歷政權卻跟他血戰(zhàn)不止,耗得兵力和國庫頻頻告急。 他醉心漢族文化,在滿族內部熱心普及,卻遭到了親貴中保守派的嘲弄和抵制。 他下決心廢掉了皇后,母親卻又給他安排了一個他不喜歡的皇后,想廢也廢不掉了。 他愛上了弟弟的老婆,給弟弟加官進爵,弟弟卻上吊自殺了,引起軒然大波。 他寵愛了值得寵愛的女人,卻使整個后宮的女人充滿怨恨,處處都是陷阱。 他喜歡皇四子,打算日后立為太子,卻有人把這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暗害了。 他考核官吏,想撤掉無能昏庸之輩,卻發(fā)現(xiàn)混日子的笨蛋越來越多了。 他渴望風調雨順,百姓富足,旱災水災地震卻連綿不斷,鬧得民不聊生。 他殺了受賄的大太監(jiān),血跡未干,后宮里又冒出了淫亂的小太監(jiān)。 他親近傳教士湯若望,尊重基督教,最后卻迷上了佛教,讓虔誠的洋人大失所望。 他號召上朝的眾官暢所欲言,聽了刺耳的話卻忍不住封人家的嘴,拐著彎兒懲處。 他心地善良,待人寬厚,卻極其敏感,一遇挫折便暴跳如雷,像換了一個人。 他希望與所愛的人心心相印,卻陰差陽錯,頻頻產(chǎn)生誤會,使雙方大受折磨。 他渴望逃避嚴酷的現(xiàn)實,在愛情中得到解脫,他所愛的人卻死了,讓他萬念俱灰。 他夢想在佛教中繼續(xù)解脫,卻萬萬沒有料到,自已也死了,徹底解脫了。 他最尊敬最信任的便是母親孝莊太后,這個偉大的女人卻私改了兒子的遺詔,并使兒子生前種種引發(fā)矛盾的改革措施,一一化為泡影。 他不喜歡見識短淺的佟妃,這個女人的兒子玄燁卻成了他的繼任者。又一代英雄少年登上了皇位??滴醯妮x煌使他父親不幸的一生黯然失色…… 那個時代已經(jīng)成為歷史,順治以及他周圍的人或勝或敗,或強或弱,或美或丑,或生或死,都已經(jīng)沉淀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我們的電視劇使這些游蕩的靈魂得以復生,用他們悲歡離合起伏跌宕的不朽經(jīng)歷,為善良的大眾們進述一個關于人的故事,一個少年的動人故事……
|
|
來自: liuhuirong > 《歷代帝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