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可轉載不可剽竊 頭痛治療薈萃 王東海 清代名醫(yī)雷豐堅稱“時病多雜病少”,我父親也多次教導我說:“明確傷寒、溫病的治療,也就沒有什么疑難雜癥了?!苯佑|中醫(yī)時間長了,漸漸認識到確實如此!從病因來看:外感六淫囊括了傷寒和溫病,這已經是常見疾病的大部分,加上外感和內傷相結合的病病、外感病遷延變化的疾病、外傷跌打,別無特殊疾病。 以頭痛而言,外感頭痛常見是:風寒頭痛、風熱(火)頭痛、風濕頭痛等、傷暑頭痛。內傷頭痛,病人平時尚能自持,每每是借外感而發(fā)作,究其體質原因來說,常見是:肝陽上亢頭痛、腎精不足肝腎陰虛頭痛、痰郁頭痛、瘀血頭痛等。 若以病邪所在的部位、經絡來分析,頭痛又可以細分為: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六經頭痛。 太陽經頭痛部位以前額、巔頂、枕部疼痛連及項、背,或由項連肩。 陽明經頭痛部位以前額、面頰、眉棱骨常見,或痛連齒齦,或顏面疼痛。 少陽經頭痛部位以頭側為主(尤其是左側),可連及耳、目外眥。 太陰經頭痛部位不定,或全頭痛,或局部疼痛。 少陰經頭痛部位不定,以全頭痛者多見。 厥陰經頭痛部位以巔頂、顏面疼痛多見,或全頭痛,或頭痛部位不定。 下面逐條詳論之。 一、外感頭痛,必責風邪?!秲冉洝酚小邦^為諸陽之會(陽經與陽經交會于頭部)”、“高巔之上,唯風可到”、“傷于風者,上先受之”等明訓,所以治療外感頭痛,大規(guī)則先必須用祛風散邪的藥物。 1、外感風寒頭痛。風寒頭痛,有寒凝滯血脈,起病較急,頭痛較甚,疼痛部位以前額、太陽穴為主涉及到頸、背部且有拘緊感;或有惡寒發(fā)熱、骨節(jié)疼痛、遇風寒加重、喜歡戴帽子或包裹頭部、伴有咳嗽、噴嚏、鼻塞、或流清涕、舌苔白、脈浮緊等。宜用川芎茶調散加減:川芎、 白芷、羌活、防風、細辛、細茶、荊芥等。 2、外感風熱(火)頭痛。風熱頭痛,火熱擾亂頭目產生熱痛感、灼痛感、發(fā)熱、頭部脹痛、或伴有發(fā)燒、面紅耳赤、頭中覺熱、喜涼風吹、口渴、咽干痛、小便赤黃、舌尖紅、舌苔黃、脈浮數等癥狀表現。宜用芎芷石膏湯加減:桑葉、菊花、薄荷、川芎 、白芷 、生石膏、羌活 、藁本等(大便秘結加元明粉、大黃)。 3、外感風濕頭痛。風濕頭痛,濕邪阻滯而痛、頭部沉重如同裹有濕毛巾、伴有四肢沉重、胸部滿悶、全身困倦酸痛、或有惡心嘔吐、舌苔白膩、脈濡或滑等癥狀,宜用羌活勝濕湯加減:羌活、獨活、陳皮、藿香、藁本、半夏、竹茹、蔓荊子、防風等(仍是祛風之藥較多,是因為風藥能勝濕祛濕的緣故)。 4、傷暑頭痛。感受暑氣造成的頭痛,常常表現出:頭脹痛、身重、身熱汗多、心煩口渴、或有惡寒、腹痛、吐瀉、面垢如涂油、舌苔膩或黃膩、脈略數等,治宜清暑滲濕,用香薷散加減:香薷、白扁豆、厚樸、茵陳、黃連、車前子等。 二、內傷頭痛,雖然是以體質素因為主,究竟是伴有外邪(或情緒變化)才引起發(fā)病。內傷頭痛之人,平時應該還能無恙,一遇天氣失常、人事觸動立即表現出頭疼癥狀,邪氣濃烈自然宜先治其邪氣,應按前面外感頭痛治療法,符合前賢所說的“病急者先治其標”,“無糧之兵,貴在速戰(zhàn)”;然而又有補正托邪的治法,內傷正虛,不補正填充,邪深入終究不易潰敗;還有一種情況:正氣虛憊,邪氣輕微,治療時只需補益正氣,些微之邪自會退卻而病去。這其中的變化微妙,全在于醫(yī)者“膽大心細行方智圓”。謹就體質素因討論一下大框架式的治療規(guī)則。 1、肝陽上亢頭痛的癥狀表現:頭暈脹痛(兩側偏重)、咽干口燥、心煩易怒、睡眠不寧、面紅目赤、兩肋脹痛、血壓升高、喝酒后加重、舌苔薄黃、脈細數或大或弦硬,宜酌情選用天麻鉤藤飲、張錫純的建瓴湯加減:天麻、鉤藤、石決明、山梔子、牛膝、杜仲、生地黃、白芍、旱蓮草、夜交藤、女貞子、夏枯球、何首烏、淮山藥、龍骨、牡蠣等。 2、腎虛精虧頭痛,多因縱欲失精過多,傷精而傷髓,以致造成:頭腦空痛、眩暈、耳鳴、神疲乏力、腰膝酸軟、寒冷天氣的傍晚足底冰冷(病越重冰冷感覺越向膝關節(jié)上移)、失眠健忘、男子遺精、女子帶下、舌質紅、舌苔少、脈沉細或虛大無力,宜用八味地黃丸或大補元煎加減:熟地黃、淮山藥、萸肉、杜仲、枸杞、人參、當歸、菟絲子、附子、肉桂、棗仁、牛膝、鹿角膠等。《內經》所謂“頭頂巔疾,下虛上實”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3、氣血虧虛引起的頭痛。若是血虛為主,癥狀表現出頭痛頭暈、目眩、肋疼、驚惕不安、面色不華(色暗或蒼白)、舌質淡、女子表現或有月經不調甚至閉經、脈細澀或弦細等,宜用四物湯加減: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菊花、荊芥、天麻、旋覆花等。 若是氣血雙虧引起的頭痛,癥狀表現出:頭痛頭暈時發(fā)時止、勞累后病加、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面色少華(蒼白或萎黃)、食欲不振、色質淡、脈虛細等,宜用八珍湯加減:人參、白術、炙甘草、茯苓、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桂圓、生姜、大棗等。 若肝血不足肝氣郁滯的人,最易與風邪內外相合,表現出半邊頭疼、病情時輕時重、遇拂抑之事病情加重、遇風寒天則頭大痛不敢出門、宜陳士鐸散偏湯:當歸、白芍、川芎、郁李仁、柴胡、白芥子、香附、甘草、白芷、熟地等。 4、痰濁上泛引起的頭痛,常見于脾腎虛弱的人群,癥狀表現出:頭痛如蒙、昏沉脹痛、胸脘滿悶、嘔吐痰涎、食欲不振、舌苔白膩、脈弦滑等,宜選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半夏、天麻、白術、陳皮、竹茹、枳實、蒼術、厚樸、茯苓、遠志等。 5、瘀血阻滯氣血流通造成的頭痛,其表現癥狀是:頭痛如刺、痛處固定且經久不愈、面色晦滯、或有頭部外傷病史、舌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宜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湯加減:當歸、生地、桃仁、紅花、枳殼、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等。頭痛劇烈加蜈蚣、全蝎,失眠加酸棗仁、遠志、夜交藤,頭暈加天麻、菊花、鉤藤、白蒺藜等。 三、從六經的角度來看待頭痛 1、太陽經頭痛。頭痛部位:前額、巔頂往后頭枕部疼痛連及項背、或由項連及于肩。 凡太陽經頭痛,在運用前面治療法則的同時,都可以加入或加重太陽經的引經藥:羌活、藁本、蔓荊子等。 若太陽經感受不同性質的病邪,細分如下: ①風寒凝滯,經脈不利:頭痛以枕頸部為主,痛連巔頂、前額,或牽連頭側,或頸枕部拘緊或酸痛,連及顳額,或伴肩背不適,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弦或緊。治法:疏利太陽經脈,通絡止痛。宜用:葛根、麻黃、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棗、天麻、川芎、姜黃、天南星、當歸等。 ②風寒證:頭痛起病較急,其痛如破,連及項背,惡風畏寒,遇風尤劇,口不渴,苔薄白,脈多浮緊。治法:疏風散寒,通絡止痛。方藥: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加味。 ③風熱證:頭痛而脹,甚則頭痛如裂,發(fā)熱或惡風,口渴欲飲,面紅目赤,便秘溲黃,舌紅苔黃,脈浮數。宜用:葛根、桑葉、菊花、僵蠶、蟬蛻、升麻,或桑菊飲,或用選奇湯(羌活、防風、黃芩、甘草)。 ④風濕證: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胸悶納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膩,脈濡滑。治法:疏風通絡,化濕止痛。宜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白術、桂枝、生姜、大棗、炙甘草等。 ⑤濕熱證:頭痛頭重,頸項不舒,胸滿惡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或濡。治法:清熱化濕,疏經通絡。宜用:麻黃、連翹、赤小豆、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⑥瘀血證:頭痛項強、或痛連肩背手臂、經久不已、頸部壓痛、舌質暗或紫、或暗紅、舌苔薄白、脈弦細或細澀。宜用:葛根、麻黃、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棗,加當歸、紅花、丹參、羌活、茯苓等。 備用成方: 桂枝湯:桂枝、芍藥、炙甘草、生姜、大棗。主治癥狀: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 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主治癥狀: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等。 葛根湯:葛根、麻黃、桂枝、芍藥、 甘草(炙) 、生姜、大棗。(前面是仲圣所制的葛根湯,程鐘齡所制的葛根湯也可用:葛根、升麻、秦艽、荊芥、赤芍、蘇葉、甘草)。主治外感風寒時,癥狀表現為:發(fā)熱、頭痛、項背幾幾、無汗惡風。 2、陽明經頭痛。頭痛部位以前額、面頰、眉棱骨為主,或痛連齒齦等。在運用前面治療法則的同時,需再加入或加重陽明經的引經藥:白芷、葛根等??捎眠x奇湯加減:羌活、防風、黃芩、甘草、白芷、葛根、熟地黃、生地黃、當歸、白芍、蔥白、豆豉、枳實、厚樸等。 若不同性質的邪氣襲入陽明經,細分如下: ①陽明濕熱:頭痛身重、胸脘痞悶、溲赤閉澀、口中黏膩、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若伴脘痞者用半夏瀉心湯(半夏、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黃連、大棗),大便不爽者用葛根、黃芩、黃連等。 ②寒滯陽明經脈:頭痛以前額、面頰為主,或見眉棱骨痛,遇風寒加重或誘發(fā),舌質淡,苔薄白,脈弦或緊。宜用選奇湯(羌活、防風、黃芩、甘草)加白芷。 ③陽明蘊熱上蒸:頭痛頭脹、心煩面赤、口干或渴、胃脘不適、舌質紅、舌苔黃、脈滑等。宜用白虎葛根湯(知母、石膏、葛根、白芷。)。熱病后期,熱傷氣陰,余熱未盡,頭痛口渴,氣短心煩,舌質紅,舌苔黃,脈虛數,用竹葉石膏湯去半夏(竹葉、生石膏、麥門冬、人參、甘草、粳米)。 ④胃火上攻:顏面劇痛陣陣發(fā)作,其痛難忍,面赤灼熱,口干口臭,溲赤便結,或鼻塞涕黃黏濁,舌質紅,苔黃,脈滑數。宜用:升麻、生地黃、當歸、川黃連,重用升麻,加生石膏、知母、天麻、葛根、僵蠶,鼻塞涕黃黏濁,加白芷、蒲公英、敗醬草等。 ⑤陽明熱結氣壅:頭痛面赤,口干口渴,心煩口臭,大便閉結,舌質紅,舌苔黃或黃燥,脈滑數。宜用:大黃、芒硝、黃連、黃芩、天花粉、生石膏等。 3、少陽經頭痛。部位以頭兩側為主(尤其是左側),可連及耳、目外眥。在運用前面治療法則的同時加入或加重少陽經的引經藥:柴胡、川芎等。 ①少陽郁熱(郁火):頭痛以兩太陽穴為主,或連耳目,脹痛并見,或見眩暈,口干口苦,舌質紅,苔薄黃,脈弦。宜用:小柴胡湯去半夏、人參,加鉤藤、天麻、僵蠶、桑葉、菊花、連翹。 ②少陽氣郁:頭痛頭脹,痛在兩顳,時作時止,或游走不定,或痛連枕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或弦細。宜用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白芍、黨參、炙甘草、大棗、生姜)。 ③少陽熱結氣壅:頭脹痛,太陽穴尤甚,心煩口苦,大便不暢,舌質紅,苔黃,脈弦或弦數。治法:疏解少陽,暢達氣機。宜用大柴胡湯(柴胡、黃岑、白芍、大棗、生姜)加減。 ④特殊頭痛——雷頭風:頭痛劇烈,發(fā)于耳上,痛處起核,不可觸近,入夜加重,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有力。宜用淸震湯加減:蒼術、升麻、荷葉、柴胡、菊花、梔子、夏枯球等。 4、太陰經頭痛。部位不定,或全頭痛,或局部疼痛。在運用前面治療法則的同時加入或加重太陰經的引經藥:蒼術、半夏等。足太陰脾經,為后天之本,消磨水谷易生痰涎。據病情表現可細分為以下四種情況: ①痰厥頭痛:頭痛昏蒙,胸脘滿悶,嘔惡痰涎,舌胖大有齒痕,苔白膩,脈沉弦或沉滑。治法:健脾和中,化痰降濁。宜用:半夏白術天麻湯,或芎辛導痰湯(川芎、細辛、南星、陳皮、茯苓、半夏、枳實(麩炒) 甘草)。 若痰郁化熱,痰熱上蒙之頭痛,用加味二陳湯。二陳湯為治療痰厥頭痛的基礎方,“頑痰頭痛,胸滿惡心者,二陳湯加天南星、海石”。即二陳湯加膽星、海浮石,名曰星石二陳湯。又以二陳湯加梔、連、膽星,名二陳梔連膽星湯,治“痰火上沖”之頭痛。 ②氣虛頭痛:頭痛而暈、心悸不寧、遇勞則重、自汗、氣短、畏風、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弱。治法:益氣健脾,升達清陽。宜用:順氣和中湯(黃芪、人參、甘草、白術、陳皮、當歸、升麻、柴胡、細辛、蔓荊子、川芎)。 ③氣虛血瘀:枕部疼痛,經久不愈,反復發(fā)作,時輕時重,痛連項背,固著不移,舌質淡暗,苔薄白,脈弱。治法:益氣升清,活血化瘀。宜李東垣《脾胃論》中的清陽湯:紅花、酒黃柏、桂枝、生甘草、蘇木、炙甘草、葛根、 當歸身、升麻、黃耆。 ④氣虛絡痹:頭痛反復發(fā)作,日久不愈,時作時止,伴見頭目昏沉,精神疲憊,面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法:益氣健脾,補虛通絡。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棗)加當歸、葛根、黨參、仙靈脾、炙甘草。 5、少陰經頭痛。部位不定,以全頭痛者多見。在運用前面治療法則的同時加入或加重少陰經的引經藥:獨活、菖蒲、細辛等。 足少陰經系腎臟,腎臟因人事因素虛損,影響到本臟氣本經絡的氣化功能,具體可細分為如下五種情況: ①腎陰不足,其表現癥狀有:頭痛眩暈、腰膝酸軟、耳鳴少寐、心煩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紅、手足心熱、眼昏花、舌紅少苔、脈弦細數等。宜用杞菊地黃丸加減:熟地黃、山茱萸(制)、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枸杞子、菊花、天麻、桑葉、黑芝麻等。 ②腎精虧虛,其表現癥狀有:頭痛而空或兼眩暈、腰痛酸軟、神疲乏力、健忘頭昏、耳鳴少寐、舌淡紅、苔少、脈沉細無力等。治法:補腎填精,生髓營灌腦。宜用加味左歸飲加減:加味左歸飲:熟地黃、山茱萸、懷山藥、茯苓、枸杞、肉蓯蓉(酒洗)、細辛、炙甘草、川芎、重用肉蓯蓉、少佐川芎、細辛)。 ③腎氣虧虛,其癥狀表現有:頭痛而空、每兼眩暈、腰痛酸軟、神疲健忘、陽痿遺精、經閉帶下、耳鳴少寐、舌淡紅、苔少、脈沉細無力等。宜用大補元煎加減:人參、山藥、杜仲、熟地、當歸、枸杞、山茱萸、炙甘草等。 ④腎陽不足為主,其癥狀表現有:頭空痛、手足不溫、腰膝酸軟、精神疲憊、或見眩暈、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等。治法:溫補腎陽,益氣生精。宜用右歸丸:熟地黃、炮附片、肉桂、山藥、山茱萸(酒炙)、菟絲子、鹿角膠、枸杞子、當歸、杜仲(鹽炒)。(左主陰為血,左歸陰藥多;右主陽為氣,右歸陽藥多) ⑤陽虛感寒,其癥狀表現有:頭痛經久不愈,時作時止,惡風畏寒,面白肢冷,舌質淡胖,苔薄白潤,脈沉細。治法:溫陽補虛,散寒止痛。方藥:麻黃細辛附子湯加川芎、生姜。 6、厥陰經頭痛。部位以巔頂、顏面疼痛多見,或全頭痛,或頭痛部位不定、或見口吐涎沫等。在運用前面治療法則的同時加入或加重厥陰經的引經藥:吳茱萸等,痛甚者加蜈蚣、蝎子。 足厥陰經系肝臟,肝體陰而用陽,中藏相火,五行屬木,主管人的情志,病變引起頭痛有下列幾種情況的區(qū)別: ①肝氣郁結:頭痛頭脹、痛無定處、情緒不寧、或見胸部滿悶、脅肋脹痛、脘悶噯氣、不思飲食、大便不調、舌淡紅,苔薄膩,脈弦等,宜用四逆散合香茗散加減:柴胡、芍藥、枳實、甘草、香附、川芎、細茶、天麻、天南星、白蒺藜等。 ②肝郁化火:頭脹頭痛、性情急躁易怒、胸脅脹滿、口苦而干、或頭痛、目赤、耳鳴、或嘈雜吞酸、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等,宜用白頭翁湯合梔子豉湯加減:白頭翁、黃柏、 黃連、 秦皮、天麻、川芎、僵蠶、白蒺藜、生白芍;傷陰則用白頭翁湯(白頭翁、黃柏、 黃連、 秦皮)加甘草、阿膠、枸杞、菊花等。 ③氣滯血瘀:頭痛經久不愈,痛處固定,性情急躁,失眠健忘,或胸脅疼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治法:疏肝理氣,活血止痛。方藥:通竅活血湯(赤芍、川芎、桃仁、紅棗、紅花、老蔥、鮮姜、 麝香)加天麻、菊花、旋覆花、姜黃等。 ④肝陽上亢:頭脹痛而眩,面紅面赤,心煩易怒,脅痛,夜眠不寧,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有力。治法:平肝潛陽,降逆止痛。方用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石決明、山梔、黃芩、桑寄生、懷牛膝、夜交藤、益母草、杜仲、朱茯神),或者用費伯雄的滋生青陽湯(生地、白芍、丹皮、麥冬(青黛拌)、石斛、天麻、甘菊、石決明、柴胡(醋炒) 、桑葉、薄荷、靈磁石)。 ⑤肝經風火:顏面陣痛,面頰有燒灼感,痛連齒目,突發(fā)突止,作止無時,煩躁不安,耳鳴口苦,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治法:清肝瀉火,疏風止痛。宜用羚羊角湯(羚羊角粉、蟬蛻、夏枯草、薄荷、生地、菊花、石決明、天麻、白頭翁)。 ⑥血虛頭痛:頭痛,或伴頭暈目眩,脅痛,或驚惕不安,婦女月經不調甚則閉經,面色不華,舌質淡,脈弦細或細澀。宜四物湯合四神散(菊花、當歸、旋覆花、荊芥穗),加天麻、僵蠶等。若血虛受寒用當歸四逆湯,寒甚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姜湯。 ⑦肝寒上犯:巔頂頭痛,干嘔,吐涎,甚則四肢厥冷,舌淡紅,苔白,脈弦。治療首選吳茱萸湯(吳茱萸、人參、大棗、生姜)。 應該客觀地說:前朝名醫(yī)所擬的處方,都是自有他的道理的,都能針對一部分特定的病情,我們今天的中醫(yī)人,應該是“擇其相宜之方,酌情加減而用”。 又,《驗方新編》中言有治療頭痛頭風(曹操曾患此癥)的極妙之方(效果妙之外,尤其是妙在不需多辨證): 頭痛、頭風發(fā)作時,雖盛暑亦覺畏風,痛不可忍,用蕎麥粉炒熱,加醋再炒,乘熱敷上,用布包緊,勿令見風,冷則隨換,日夜不斷。有人患頭風,十年不愈,照此治之,其病若失,愈后鼻流黃水數日,從此斷根。屢試神驗,此治頭風第一方也。并治尋常傷風頭痛,惟氣虛及風火、蟲痛不效。 本公眾號歷史消息查閱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