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以下關(guān)于中藥材苦地丁的介紹內(nèi)容由諸多中醫(yī)藥網(wǎng)管理員整理自《中華草本》《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匯編》等資料,內(nèi)容僅供參考與學習,不宜當做私自用藥苦地丁的參照,請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用藥。
- 【名稱】:
- 苦地丁
- 【英文名】:
- Bunge Corydalis Herb, Herb of Bunge Corydalis
- 【拼音】:
- Kǔ Dì Dīnɡ
- 【別名】:
- 地丁、地丁草、紫花地丁、扁豆秧、小雞菜。
- 【藥材類別】:
- 全草類
- 【性味】:
- 苦;寒。
①《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苦辛,寒。
②《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性寒,味苦,小毒。
- 【歸經(jīng)】:
- 心;脾經(jīng)。
①《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入心、脾經(jīng)。
- 【入藥部分】:
- 為罌粟科植物地丁紫堇的全草。
- 【產(chǎn)地和分布】:
- 生于山溝、溪流及平原、丘陵草地或疏林下。生于曠野、宅旁草叢中或丘陵、山坡疏林下。分布于甘肅、陜西、山西、山東、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四川等地。
- 【形態(tài)特征】:
- 為罌粟科一年生草本。根細而長,具側(cè)根,根棕褐色。莖柔弱,分枝繁多,高15~40厘米,光滑無毛,常具有4~5條棱脊。基生葉和莖葉互生,具長柄,長2~5厘米;葉片輪廓卵形,2~4回羽狀全裂,裂片2~3對,具細柄或幾無柄,小裂片披針形或長隨圓形,先端鈍。基部下延形。總狀花序腋生,花序長1~6厘米,有葉狀苞片。花淡紫色,長約2厘米,橫生在小花梗上,小花梗長約2毫米,萼片小,2輪,鱗片狀;花瓣4枚,外輪2片大,上部1片瓣尾部延伸成圓筒狀的距,距長約0.5厘米,前端微波狀,下面花瓣具淺束狀,先端微凹,內(nèi)輪2瓣較小,頂端深紫色,頂端微聯(lián)合,雄蕊6枚?;ńz聯(lián)合成扁平兩束,對著有距花瓣雄蕊的花絲基部具密腺插入距內(nèi);每束具3個淡黃色花藥;雌蕊1枚,花柱細而短;柱頭側(cè)扁狀;子房上位,扁柱形,長約5毫米,1室,側(cè)膜胎座,每室多數(shù)胚胎。蒴果,長橢圓形,綠色,長7~20毫米,寬2~6毫米,花柱、柱頭宿存,2瓣裂。種子多數(shù),圓腎狀,黑色,有光澤?;ㄆ?月。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 【注意事項】:
- 【苦地丁的功效與作用】:
- 清熱解毒;消癰腫。主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傳染性肝炎;腸炎;痢疾;腎炎;腮腺炎;結(jié)膜炎;急性闌尾炎;疔瘡癰腫;瘰疬。治溫病高熱煩躁,流感,傳染性肝炎,腎炎,瘰疬,腮腺炎,疔瘡及其它化膿性感染。
①《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治癰疽疔腫,淋巴結(jié)結(jié)核。
②《河北中藥手冊》:治急性傳染性肝炎。③《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消炎解毒。治黃疸肝炎,高熱煩躁。
④《嶺南采藥錄》:作瀉藥及吐藥。
⑤《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外用拔毒消腫。治目赤腫痛,麥粒腫,療瘡腫毒,乳癰,腸炎腹瀉,毒蛇咬傷。
⑥蘇醫(yī)《中草藥手冊》:治一切化膿性感染,毒蛇咬傷,淋巴結(jié)核,黃疸,腎炎,膀胱炎,關(guān)節(jié)腫痛,便血,鼻出血,眼結(jié)膜炎,前列腺炎。
⑦《滇南本草》:破血,解癰疽疥癩,九種痔瘡,諸瘡毒癥。
⑧《綱目》:主治一切癰疽發(fā)背,疔腫瘰疬,無名腫毒,惡瘡。
⑨《本草求原》:涼血,消腫毒。治血熱筋痿,敷瘡妙。
- 【附方】:
- ①治急性傳染性肝炎:苦地丁一兩,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
②治痢疾:地丁草配火線草、地榆,煎湯服。(《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③治指頭感染初起,淋巴管炎(紅絲疔)紅腫熱痛:苦地丁、野菊花各一兩。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
④治疔腫:鮮苦地丁、蔥白、生蜂蜜搗敷。(《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⑤治濕熱瘡瘍:苦地丁一兩,金銀花一兩,蒲公英一兩,大青葉三錢。水煎服。(《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⑥治實熱腸癰下血:苦地丁八錢至一兩(干的五至八錢),和水煎成半碗,飯前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⑦治黃疸內(nèi)熱:地丁末。酒服三錢。(《乾坤生意秘韞》)
⑧治腸炎、痢疾:苦地丁、紅藤各一兩,螞蟻草二兩,黃芩三錢。煎服。(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⑨治前列腺炎:苦地丁、紫參、車前草各五錢,海金沙一兩。煎湯,每日一劑,分二次服,連服數(shù)日。(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⑩治喉痹:苦地丁葉,研,入醬少許,筆蘸入喉中,吐。(《普濟方》)
⑾治小兒走馬牙疳,潰爛腥臭:苦地丁根不拘多少。用新瓦焙,為末,搽患處。(《滇南本草》)
⑿治小兒肝熱鼻衄:苦地?。r)二至三兩。加蜂蜜一兩,水煎服,連服數(shù)日。(湖北《中草藥土方土法》)
⒀治毒蛇咬傷:一鮮苦地丁搗汁一酒杯,內(nèi)服;藥渣加雄黃少許,調(diào)敷患處。(蘇醫(yī)《中草藥手冊》)二鮮地丁、鮮瓜子金、鮮半邊蓮各適量。共搗如泥,敷患處。(《河南小草藥手冊》)
⒁治跌打損傷:苦地丁(鮮)搗爛,配方外敷。(湖北《中草藥土方土法》)
⒂治疥癩:苦地丁與大楓子油、水銀、硫黃合搗外用。(《嶺南采藥錄》)
⒃治各種疔毒,癰瘡疔腫,局部紅腫熱痛,或發(fā)熱,舌紅脈數(shù)者:金銀花9g,野菊花、苦地丁、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3.6g。先水煎,后加五灰酒半盞;藥渣再加如法煎服,蓋被取汗。方中紫花地丁清熱解毒,為臣藥。(《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五味消毒飲)
⒄治喉痹:苦地丁葉,研,入醬少許,筆蘸入喉中,吐。方中苦地丁清熱解毒,為君藥。(《普濟方》)
⒅治如炊餅一切毒:苦地丁、紫花地丁各240g。以長流水洗凈,用水煎汁去渣,又成膏攤貼。方中紫花地丁清熱解毒,為君藥。(《惠直堂經(jīng)驗方》地丁膏)
⒆治稻芒粘咽不得出者:苦地丁,嚼咽下。(《乾坤生意秘韞》)
(本文由中醫(yī)藥網(wǎng)整理或引用,內(nèi)容僅供參考,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謝謝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