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回憶的猴年結束了,迎接我們的是又一個雞年,農(nóng)歷丁酉年。相較于山林嬉戲的猴,雞無疑是一種更為我們所親近的動物。據(jù)說,至少在距今8000多年前,雞就已經(jīng)被亞洲人馴化,它們也一直伴隨著我們的生活至今。 在我國古代,雞也是文人寄托信仰的動物之一。《詩經(jīng)·鄭風·風雨》中說:“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風雨中聲聲雞鳴是勇敢和振奮的象征。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更把雞的形貌、習性對應人的五種品德:頭上有冠為“文”,腳上有距爪為“武”,敢于對敵戰(zhàn)斗為“勇”,遇食呼喚同伴為“仁”,日日守時打鳴為“信”。因此,雞被人們稱為“五德”之禽。 對于藝術家而言,羽翼光鮮的雞也是理想的創(chuàng)作對象。這些雞可能會出現(xiàn)在絹帛紙張上,也會托身于瓷器陶土,甚至化作人形,仙氣十足…… 大概是雞對于人們十分常見,藝術家們有足夠的時間去觀察、寫生。因此,無論是器宇軒昂的公雞,還是溫柔慈愛的母雞,或是幼稚可愛的小雞,都栩栩如生;它們或引吭高歌,或低頭護雛,或啾啾待飼,無不形神兼?zhèn)?。古人甚至將錦雞、雉雞也納入“雞”的范疇,讓作品中的雞有了如同鳳鳥一般的華貴氣質(zhì)。 申猴將去,金雞唱曉,藝術典藏將為讀者朋友們帶來一些關于“雞”的藝術珍品,請大家一覽它們的風采。 宋 趙佶 芙蓉錦雞圖 此幅錦雞圖為宋徽宗趙佶的花鳥畫代表作,全圖設色艷麗,下垂的芙蓉枝頭上立著一只五彩錦雞,扭首顧望花叢上的雙蝶。右上方有徽宗著名的“瘦金體”題詩:“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鷖”,點明了“五德”的主旨。 宋 王凝 子母雞圖 圖中以一只大母雞為中心,周圍倚著八只雛雞而構圖,母雞羽毛豐潤,翅膀半伸,庇護著小雛雞。而那八只小雛雞或躲在母親翅下,或左顧右盼,或匍匐在母親背上,或低頭接受喂食,神情各異,十分“呆萌”。 現(xiàn)代 徐悲鴻 風雨雞鳴 圖繪立于峻峭巨石上的一只雄雞,冠紅似火,挺胸昂首,望天長鳴;石旁以健筆濃墨繪叢竹;背景為“風雨如晦”般的漫漫天空。其時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畫家借“風雨雞鳴”的詩意來抒發(fā)自己的振奮之情。 明 成化斗彩雞缸杯 成化斗彩雞缸杯是傳統(tǒng)陶瓷中的藝術珍品,在直徑約八厘米的撇口臥足碗外壁上,以牡丹湖石和蘭草湖石將畫面分成兩組,一組繪雄雞昂首傲視,一雌雞與一小雞在啄食一蜈蚣,另有兩只小雞在追逐戲玩。另一組繪一雄雞引頸啼鳴,一雌雞與三小雞啄食一蜈蚣。 清 乾隆粉青釉雞形熏 粉青釉雞形熏是乾隆時期,御窯廠燒造的具有實用功能的陶瓷雕塑器。以雄雞為造型,采用鏤空剔雕的工藝。熏香時,把香料放在底座中,燃出的煙霧從雄雞的口、翅間裊裊飄出,用心巧妙。雞與“吉”諧音,也有暗示皇帝要“聞雞起舞”的勸政之意。 宋 李迪 雞雛待飼圖 此畫構圖極其簡單,無任何背景,僅通過兩只雛雞凝神遠望、張嘴啼鳴的樣子,便將雛雞嗷嗷待哺、期盼母親的情態(tài)表現(xiàn)了出來。 來自法國的“高盧雄雞” “高盧雄雞”,在文藝復興時期正式成為法國的象征。我們來看看這兩只“高盧雄雞”:一只來自蓬皮杜藝術中心,面帶嚴肅、滿滿總裁范兒的高冷《公雞》(下圖),作者為簡·布佩蕾(1878 - 1932),創(chuàng)作于1930年;另一只來自賽夫勒陶瓷博物館的公雞(上圖),滿臉呆萌,煞是可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