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西漢初期,韓嬰在《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民間更將雞視為吉祥物,說它可以避邪,還可以吃掉各種毒蟲,為人類除害。所以,開年第一天民間以紅紙剪雞作窗花,而且把這天定為“雞日”。 一.首戴冠者,文也。雄雞高聳火紅的雞冠,極為狀觀漂亮?!肮凇迸c“官”諧音,“文”的意思是禮。古人以冠冕堂皇為禮,含有升遷騰達(dá)的寓意。
二.足博距者,武也。距是腳后面突出的似足趾之物,令雞有趾高氣揚(yáng)之狀,故曰“武”。
三.敵前敢斗者,勇也。雞對它的兒女可是百倍呵護(hù),若是突遇鷂鷹或其他強(qiáng)敵襲擊小雞,母雞會立即把小雞護(hù)在翅膀底下,高聲尖叫。公雞也是羽毛倒豎,鳴叫迎戰(zhàn)。就是連那威嚴(yán)殺氣的黃鼠狼,此時也要退避三舍。如果蝎子或蜈蚣遇上,更是難逃葬其口腹的厄運。
四.食相告者,仁也。在動物中,雞家族之間的摯愛,堪稱楷模。我們看到,公雞找到蟲子后,會“咯咯咯”地呼喚母雞前來享用,自己卻樂不可支地?fù)溟W著翅膀。母雞對自己的一群子女關(guān)懷備至,常是叨著小蟲或米粒送到小雞跟前,“咕咕咕” 叫著看著雞崽吃食。
五.鳴不失時者,信也。雄雞司晨,守夜有時,因而古代帝王以“雞為侯”。幾千年來,雞伴隨著中華民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傳統(tǒng)習(xí)俗,從“雞聲茅店月”到“雞窗夜開卷”,寒暑往來,它無時不與我們的勞動、學(xué)習(xí)和生活相隨相伴,樂此不疲。雄雞天天報曉,準(zhǔn)時喚醒人們起床。雞這種守時報時的美德,贏得了人們的贊譽(yù),也享有農(nóng)歷正月初一謂之“雞日”的美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