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jié)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二十四節(jié)氣歌》
日前,“二十四節(jié)氣”成功列入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讓中國人又一次揚眉吐氣。
中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jié)氣”,統(tǒng)稱“二十四節(jié)氣”。它將天文、物候、農(nóng)事、民俗完美結(jié)合,指導著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日常生活?!岸墓?jié)氣”無愧為東方人智慧的結(jié)晶。你知道嗎?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甚至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
在漫長的歷史中,文人墨客以詩歌記載了“二十四節(jié)氣”的秘密。背完《二十四節(jié)氣歌》,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更多吧!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 唐 羅隱
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 遠天歸雁拂云飛,近水游魚迸冰出。 立春 2月4日前后,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春雨 / 唐 李商隱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珰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 雨水 2月18日到20日。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雨水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勸。此時,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后食的樣子;五天過后,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 觀田家 / 唐 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guī)兹臻e,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驚蟄 3月5日、6日。這時天氣轉(zhuǎn)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驚蟄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的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jié)。 春分 / 五代 徐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綠野徘徊月,晴天斷續(xù)云。 燕飛猶個個,花落已紛紛。 思婦高樓晚,歌聲不可聞。 春分 3月20日左右。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過后忙耕田。春分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fā)聲,三候始電。春分日后,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并發(fā)出閃電。 清明 / 唐 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 4月5日前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游樂的活動。清明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思是在這個時節(jié)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雨后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浣溪沙 / 元 仇遠
紅紫妝林綠滿地,游絲飛絮兩依依。 正當谷雨弄晴時。 射鴨闌干蒼蘚滑,畫眉小檻晚花遲。 一年彈指又春歸。 谷雨 4月20日前后,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jié)。谷雨是春季最后一個節(jié)氣,谷雨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jié)束。谷雨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嗚鳩拂其羽,三候為戴任降于桑。說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谷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然后是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 立夏 / 宋 陸游
赤幟插城扉,東君整駕歸。 泥新巢燕鬧,花盡蜜蜂稀。 槐柳陰初密,簾櫳暑尚微。 日斜湯沐罷,熟練試單衣。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時節(jié),萬物茂盛,雷雨增多。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立夏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說這一節(jié)氣中首先可聽到螻蛄在田間的嗚叫聲(一說是蛙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 ![]() 歸田園四時樂春夏二首·其二/ 宋 歐陽修
南風原頭吹百草,草木叢深茅舍小。 麥穗初齊稚子嬌,桑葉正肥蠶食飽。 老翁但喜歲年熟,餉婦安知時節(jié)好。 野堂梨密啼晚鶯,海石榴紅囀山鳥。 田家此樂知者誰,我獨知之歸不早。 乞身當及強健時,顧我蹉跎已衰老。 小滿 5月20日到22日。此時,全國北方地區(qū)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小滿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是說小滿節(jié)氣中,苦菜已經(jīng)枝葉繁茂,而喜陰的一些枝條細軟的草類在強烈的陽光下開始枯死,此時麥子開始成熟。 ![]() 時雨 / 宋 陸游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老我成惰農(nóng),永日付竹床。 衰發(fā)短不櫛,愛此一雨涼。 庭木集奇聲,架藤發(fā)幽香。 鶯衣濕不去,勸我持一觴。 即今幸無事,際海皆農(nóng)桑; 野老固不窮,擊壤歌虞唐。 芒種 6月6日前后,“芒種”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著播種”了。此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jié)。芒種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這一節(jié)氣中,螳螂在去年深秋產(chǎn)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xiàn)鳴叫;與此相反,能夠?qū)W習其他鳥鳴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xiàn)而停止了鳴叫。 ![]() 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 唐 白居易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筳。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水國多臺榭,吳風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鄉(xiāng)俱老矣,東望共依然。 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 齊云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 6月21日或22日,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丌始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xiàn),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 夏夜追涼 / 宋 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小暑 7月7日前后。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農(nóng)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小暑的標志:出梅、入伏。小暑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jié),大地上不再有一絲涼風,所有風都帶著熱浪;由于炎熱,蟋蟀也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老鷹也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飛翔。 ![]() 大熱 / 宋 戴復古
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 萬物此陶熔,人何怨炎熱。 君看百谷秋,亦是暑中結(jié)。 田水沸如湯,背汗?jié)袢鐫姟?/p> 農(nóng)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大暑 7月23日前后?!靶∈畲笫?,上蒸下煮”,大暑節(jié)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大暑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chǎn)卵于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大暑時節(jié),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時常有大雷雨會出現(xiàn)。 ![]() 立秋前一日覽鏡 / 唐 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唯將滿鬢雪,明日對秋風。 立秋 8月7日或8日。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扒铩弊钟珊膛c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是說立秋過后,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jīng)鏊?,此時的風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chǎn)生,并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 早秋曲江感懷 / 唐 白居易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朱顏易銷歇,白日無窮已。 人壽不如山,年光忽于水。 青蕪與紅蓼,歲歲秋相似。 去歲此悲秋,今秋復來此。 處暑 8月23日前后。處暑的“處”指“終止”,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處暑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jié)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nóng)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 月夜憶舍弟 / 唐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白露 9月8日前后。天氣漸轉(zhuǎn)涼,會在清晨時分發(fā)現(xiàn)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jié)在上面,故名。白露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元鳥歸,三候群鳥養(yǎng)羞。說此節(jié)氣鴻雁與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干果糧食以備過冬。 ![]() 秋詞二首·其一 / 唐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分 9月22日到24日。秋分的“分”為“半”之意,意味正式進入秋季。秋分日,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秋分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fā)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 月夜梧桐葉上見寒露 / 唐 戴察
蕭疏桐葉上,月白露初團。 滴瀝清光滿,熒煌素彩寒。 風搖愁玉墜,枝動惜珠干。 氣冷疑秋晚,聲微覺夜闌。 寒露 10月8日前后。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jié)成霜了。寒露是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隱約要聽到冬季的腳步聲。寒露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人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jié)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xiàn)很多蛤蜊,并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 村夜 / 唐 白居易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霜降 10月23日前后。霜降節(jié)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xiàn)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也意味著冬天的開始。霜降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咸俯。此節(jié)氣中豺狼將捕獲的獵物先陳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蜇蟲也全在洞中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進入冬眠狀態(tài)中。 ![]() 今年立冬后菊方盛開小飲 / 宋 陸游
胡床移就菊花畦,飲具酸寒手自攜。 野實似丹仍似漆,村醪如蜜復如齏。 傳芳那解烹羊腳,破戒猶慚擘蟹臍。 一醉又驅(qū)黃犢出,冬晴正要飽耕犁。 立冬 11月7日前后。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nóng)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含意。立冬是冬季的開始。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jié)氣水已經(jīng)能結(jié)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jié)。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后,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 ![]() 小雪 / 唐 戴叔倫
花雪隨風不厭看,更多還肯失林巒。 愁人正在書窗下,一片飛來一片寒。 小雪 11月22日前后。氣溫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過于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小雪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指由于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所以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zhuǎn)入嚴寒的冬天。 ![]() 問劉十九 / 唐 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雨,能飲一杯無? 大雪 12月7日前后。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大雪三候:一候鹖鴠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這是說此時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由于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正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所以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荔挺”為蘭草的一種,也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 負冬日 / 唐 白居易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忘所在,心與虛空俱。 冬至 12月22日前后。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huán)開始,是大吉之日。冬至又被稱為“小年”。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結(jié),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于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 小寒 / 唐 元稹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 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 霜鷹近北首,雊雉隱叢茅。 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 小寒 1月5日前后。對于中國而言,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小寒三候:一候雁北鄉(xiāng),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雊。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并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筑巢。“雉鴝”的“鴝”為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 苦寒吟 / 唐 孟郊
天色寒春蒼,北風叫枯桑。 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 敲石不得火,壯陰正寺陽。 調(diào)苦竟何言,凍吟成此章。 大寒 1月20日前后。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中國部分地區(qū)一年中的最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xiàn)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大寒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就是說到大寒節(jié)氣便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征鳥,卻正處于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tài)中,盤旋于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御嚴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內(nèi),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且最結(jié)實、最厚。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對節(jié)氣又有了一番新的認識呢? 圖|林帝浣(微博@小林-數(shù)碼生存) 資料來源|網(wǎng)絡綜合 本文由青年文摘小編整理 轉(zhuǎn)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
|
|
來自: 雪溪人家 > 《24節(ji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