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心意拳之鼻祖為隱士牛道士,傳之陳希夷,希夷先生傳周侗,周侗傳岳飛,其后弘揚于姬龍鳳,南支定型于馬學禮,北支定型于戴龍邦。再其后,高手輩出,如戴魁、直隸李洛能、山西車毅齋、河北郭云深等,皆是本門巨匠,其與形意拳其實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目前全世界練習太極拳和各種內(nèi)家拳的愛好者已達數(shù)億,但絕大部分老拳師恪于保守,通常是傳藝不傳意,而有部分中青年拳師則因自身尚未達到功夫的真正境界,也很難給學生指出真正的竅要。故而,有部分練習太極拳武術的人,花了五七年功夫,仍在盤花架子,不但沒有練出真正的功夫,還出現(xiàn)膝蓋損傷、腰椎勞損等亞健康情況,這就是戴家拳論中講的“武藝雖精竅不真,費盡心機枉勞神”。 有句話說:“太極十年不出門,一年形意打死人”,當今市面上的“太極操”已經(jīng)成行成市,被太多人作為謀生撈錢的工具,所以練出來的多為花拳繡腿;而形意拳、心意拳保持的風貌仍較為古樸,其傳承的鍛煉方法、拳理學說也來得更為直接簡捷,出功夫較快;故而研究心意拳、八卦掌等內(nèi)家武學,用以印證我輩所習練的太極拳,觸類旁通,也不無裨益也!
本次摘錄的內(nèi)容出自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陳振家《原傳戴氏心意六合拳》,書中菁華較多,本次摘錄整理只是一小部分,公諸同好,以供大家交流參考。 【闡要】
根據(jù)中醫(yī)學說,人身左為血分所居,其行也緩。右為氣分所居,其行也速。所以練心意六合拳均先動左而后動右,此為調(diào)整氣與血的平衡耳。
心意之束抖,練陰陽魚兩眼;八卦之捷變,練陰陽魚外圈;太極之方圓,練陰陽魚頭尾。
束展呼吸,束身吸氣,展身呼氣;吸氣則氣升內(nèi)合,呼氣則氣降外開。
進步似槐蟲,起身如挑擔,若遇眾人多,三搖與二旋。
攻與顧,束而鉆,鉆提足,不提膝,束身提肛不提腹,進身提氣不提肋,提足束鉆隨勢擊,提肛打人不用力,提氣進身勝虎撲。身似弩弓手藥箭,把把鷹捉發(fā)雷聲。上法首要先上身,手足齊到方為真。
【三動:易骨、易筋、易髓】 三動譜稱三易,指的是易骨、易筋、易髓。易即改變。 易骨的改變以重動為主,指的是關節(jié)和原力的改變。 骨即力量,包括力的方向和氣勁運動速度快慢、軀干和四肢用力配合的改變。練架入滾子訣,用定心守神去聚氣合力,練出身軀吞吐,練成大圓。重動出,剛勁生,勢洶涌,脆猛短疾。 [注:一般市面太極拳老師,根本就不會講膻中穴、命門穴、夾脊穴、玉枕穴等的開合吞吐,不懂得身軀吞吐,松柔走化就慢,勁路就不輕靈]
易筋的改變?yōu)?strong>輕動,輕動指的是肌肉和筋絡的改變。其練法是在易骨的前提下,用易筋八法將連接身軀、肢體、頭顱八大塊的筋、韌帶和骨肌拉松、拉開、拉長,特別是委中大筋、腰脊正筋,更需要首先拉開,為易筋的主要練法,也是輕動的內(nèi)涵。練合入順字訣,用清凈無物,意領氣隨去練,練出筋脈吞吐,練成小圓。 [注:筋長一尺力大十倍,當下太極拳都講放松,卻不知松開的前提是大筋拉長、骨縫脫開,松從緊中求;即便當師父的知道,也是秘而自珍,少有透露給徒弟,故而大部分學生的筋骨沒有拉長,習練多年,照樣松不開]
易髓的改變?yōu)?strong>靈動,指的是經(jīng)絡和氣路的改變,練出虛實轉換和關節(jié)旋轉力度的加大。練一貫入借字訣,用絕象引氣歸根,練氣催音發(fā),練出骨髓吞吐,練出直圓達到滾豆成圓之圓。 這三動均須同時體現(xiàn)百會、勞宮、涌泉穴和渾身毛發(fā)也能吞吐。頂心沓手心,手心沓足心,一沓到底后,氣起到天門。 [注:氣能生血、氣能運血、氣能攝血,氣血足則骨髓充盈,才能肌肉如嬰兒、骨骼生棱,才能棉里裹鐵]
關于裹勁——運用裹勁還須用橫勁配合。運用時根在步中,勁在腰中,轉換在胸中,裹擠調(diào)向在尾閭,所以在用裹勁時不能單憑上肢運動,二是在臀、胯、腰的擰擺中才可纏沾旋擰,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裹而不丟,包而不漏。
關于豎勁——豎勁又稱順勁,從上肢來說,是從肩井穴、曲池穴到神門穴,三者相合為一,并向外發(fā),謂之豎勁。從身軀的上部來說,上至百會,下至尾閭,縱向發(fā)出的勁也稱為豎勁。從下肢來說,從環(huán)跳穴至涌泉穴相合發(fā)出的勁也叫豎勁。
【內(nèi)功小周天】
人體先天生理規(guī)律是離開母體后手腳一蹬蹦,肺功能啟動,胎呼吸宣告關閉,陰陽二氣從胞中經(jīng)竅而出,前面沿著任脈向下流注胸腹,滋養(yǎng)陰面而消失;后沿督脈向上流注腰、背、頭等部位,滋養(yǎng)陽面而消失,這樣猶如江河之水入海不回頭,損失甚多,不利于養(yǎng)身固本、延年益壽。道家發(fā)現(xiàn)如果將前任后督二脈貫通,讓督脈的真氣經(jīng)承漿穴與任脈媾通,讓督脈真氣隨任脈下降回到出處,再將下鎖打開,任脈真氣再沿督脈上升成為周而復始的任督二脈真氣循環(huán),滋養(yǎng)全身后將剩余的氣血復歸出處,更有利于養(yǎng)身固本和武術鍛煉。
“丹田的練法及意感”——首先用外象猴勢內(nèi)站丹田的方法,練時在外象猴勢束身中,肋骨猶如魚鰓閉合,肋骨閉合時先提腎心,然后緊撮谷道內(nèi)提,猛勾尾閭上提,盡力撩陰上撬。用以上法則來搭通下鵲橋。 搭下鵲橋,還要有提腎心時,腎與心有靠攏的感覺,谷道內(nèi)提時有如忍便的感覺,胯緊裹抽時有夾一物而不丟的感覺,撩陰上撬時有如忍小便的感覺,勾尾閭時有兜物不漏的感覺。此時全身呈弓形,同時還要將華蓋穴處吞回,吞到胸部猶如瓦圓,丹田處扣回,扣到猶如卦象中的離中虛,貓的團中弓,這就是拳譜中的空胸實腹氣貼背的具體勢法。 【五行拳】
①劈拳 拳譜曰:“劈拳似斧屬金,非斧也,有捧盤掇碟之勢,猛勁爾”,以內(nèi)催外,陰陽翻轉。借則裹、順則旋、滾則進。 進時,身、步、膀、肘要體現(xiàn)出移勁,特別是小臂尺骨和橈骨起時的外旋,落時的內(nèi)旋,內(nèi)外二旋皆要有移勁體現(xiàn);同時要打出硬崩摘豆角的勁道。無論練用都要束展吞吐一氣,手腳連環(huán),肩胯相隨。 踩進時丹田上射,腳直射,腿直進,身直起。 劈拳起臂裹肘中,包含著擰、轉、裹、旋、起落等勁道,能全面牽動手太陽肺經(jīng)的“中腑穴”、“云門穴”,隨著動作的延伸,尺澤、列缺、少商等穴位均陰陽大翻轉,此動作不但能起到按摩肺經(jīng)的作用外,還能激活督脈的大椎穴等,兩經(jīng)脈的大部分穴位都在無形中實現(xiàn)了自行按摩,可起到宣肺氣和增加肺活量的作用,同時對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有一定的效果,促進肺部強壯。歌訣有云“秋練劈拳肺安康”。
②崩拳 崩拳屬木,似箭非箭也,有舟行浪頭之勢,靈勁爾,動卻猛。 崩拳梳肝,如練架勢,無論一領、一起、一裹、一格、一擺,這些特定動作的運行軌跡大部分沿“足厥陽肝經(jīng)”的走向而運動。 在勁道方面,由于崩拳無論練用皆為起升,所以在練崩拳的過程中可迫使兩腳的兩個大拇指用力扣地,拇指上的大敦穴和腳上的行簡穴、太沖、中封等穴受到刺激。而膀在里裹時肋骨的合、拳起時肋骨的開,猶如魚鰓的開合,可開胸順氣。同時,肘的擠、臂的摩,又間接的按摩到章門、期門穴,所以崩拳的一個完整動作便可以將足厥陽肝經(jīng)的大部分穴位激活,有利于養(yǎng)身健身。
③躦拳 躦拳似閃屬水,有山倒嶺塌之勢,靈勁爾。要肩與胯合,步小勢圓,不可大動,而是小動和微動。 前肩落,后肩起;前肩起,后肩落,才能不抽扯、不乖戾,才可勢法大順,勁力大增。 躦拳補腎。拳譜曰“躦拳似箭,屬水”,水暢則腎氣足。此拳主順,順則腎氣裕。 腎在內(nèi)五行屬水,藏精,主人體發(fā)育,生津納氣,充實骨髓,滋養(yǎng)頭發(fā)、開竅于耳。其位居于脊柱節(jié)十四椎,左右各一。 練躦拳時,脊椎骨一弓一展、一抻一沓、一斜一正的運行軌跡,間接地起到了按摩和刺激腎臟的作用,所以從武學角度講,腎敵為抵擋,含深入向里夾靠的意思;從醫(yī)學角度來講,腎敵為引進來降下去,含下降的意思。煉精化氣腎為本,久練躦拳滋補腎。
④炮拳 炮拳養(yǎng)心,屬火,其形似炮,有江水拍岸之勢,拍岸者炸勁爾,又拍岸者向下,向下者威力甚大,有加濃之意。 起而未起,何用再起;落而未落,何用再落;起手閉日光,落手云遮月。 炮拳在練功中牽動最頻繁的經(jīng)絡是手少陽經(jīng)、手厥陽心包經(jīng),并以足太陽膀胱經(jīng)為接壤,這三條正經(jīng)在炮拳的出手、上捧、中頂、大翻、開排的一系列動作中得到了按摩,直接和間接的牽動了與心臟有特殊關系的穴位,如手少陰經(jīng)的少沖、中府、神門、涌泉等穴,均有強健心肌的功效,而手厥陽心包經(jīng)對心臟有減壓的作用。 式式云領,閃電火燒。波浪拍岸,追風趕月。
⑤橫拳 橫拳俗稱鳳拳,外形呈前滾,內(nèi)勁合脾入。在五臟屬脾,其拳順則脾胃和,其拳乖則脾胃弱。 橫拳屬土,不走外門,無論練用均須先搶中央。發(fā)勁時要沉肩、沓腰、臀部下坐。本拳的運行軌跡均可刺激足太陽脾經(jīng),如肩下沉出拳可拖拉刺激胸鄉(xiāng)、榮固二穴,此二穴是治療因脾胃不和引起胸肋脹痛的大穴。臀下坐的動作可使腹結、大包二穴受擠壓,而這兩個穴位是治療因脾虛而引起氣喘的大穴。特別是放置拳頭的地方是沖門、俯舍二穴的部位,此二穴是治療腹痛、腹脹的要穴。以上諸穴皆有健脾功能,所以講練橫拳可以健脾。
五行拳是心意拳之綱,可以反復進行生克對練。此外還有十大形、七小形、十二小形等功法。
喜拳者多如牛毛,學拳者多如牛角,學成者鳳毛麟角。只要路對,不怕路遠,著實磨煉,功夫千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