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美食小吃很多,可以說連貴州人自己也沒有全部嘗遍,但說出名字來肯定都熟悉,酸湯魚、辣子雞、絲娃娃、烙鍋、羊肉粉、腸旺面、鹽酸菜……這些大名那可是如雷貫耳啊!可是,你知道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擺哈龍門陣,說說貴州美食小吃背后的那些故事。
酸湯魚
苗族同胞愛吃酸食,在貴州的苗寨中就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羅圈”的說法。在酸食菜肴中,尤其以酸湯魚這道菜最為有名。相傳在遠古的時候,苗嶺山上居住著一位叫阿娜的姑娘,不僅長得貌美,能歌善舞,且能釀制美酒,該酒有幽蘭之香,清如山泉。方圓幾百里小伙子們都來求愛,凡來求愛者,姑娘就斟上一碗自己釀的美酒,不被中意者吃了這碗酒,只覺其味甚酸,心里透涼,但又不愿離去,當夜幕臨近,蘆笙悠悠,山歌陣陣,小伙子們房前屋后用山歌呼喚著姑娘來相會,姑娘就只好隔籬唱著:“酸溜溜的湯喲,酸溜溜的郎,酸溜溜的郎喲聽妹來溫暖;三月檳榔不結果,九月蘭草無芳香,有情山泉變美酒,無情美酒變酸湯……”這個傳說說明酸湯的食用歷史悠久。
宮保雞丁
所謂“宮保”,是丁寶楨的榮譽官銜。丁寶楨,原籍貴州,清咸豐年間進士,曾任山東巡撫,后任四川總督。他一向很喜歡吃辣椒與豬肉、雞肉爆炒的菜肴,據(jù)說在山東任職時,他就命家廚制作“醬爆雞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時此菜還未出名。調(diào)任四川總督后,每遇宴客,他都讓家廚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雞肉炒制雞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歡迎。后來他由于戍邊御敵有功被朝廷封為“太子少保”,人稱“丁宮保”,其家廚烹制的炒雞丁,也被稱為“宮保雞丁”?!?/p>
老焦家辣子雞 辣子雞,作為具有黔系民族特色的菜肴之一,在貴州已有百年歷史,而老焦家辣子雞更是見證了清鎮(zhèn)一代人的美好記憶!老焦家辣子雞色、香、味俱佳,集麻、辣、糯、香等特點為一體,回味無窮,名聲遠播,是上世紀貴州清鎮(zhèn)名盛一時的地方名吃。 焦家辣子雞創(chuàng)始人焦明祥,原系清鎮(zhèn)供銷社職工,因1975年時尚處于計劃經(jīng)濟年代,經(jīng)濟落后,物質(zhì)匱乏,整個清鎮(zhèn)也沒有一家飯店,每遇親朋好友,街坊鄰居有紅白二事需辦酒席時,焦明祥都熱心幫忙,用簡單的食材烹制出一道道美味的菜肴。一次,他在幫辦酒席下廚炒雞肉時,不小心將放在灶邊的一碗辣椒面翻潑進鍋里,為了不浪費食材只好將就著一起炒,不料竟做出一道別有一番滋味的好菜。此后,經(jīng)過焦明祥潛心研究,放養(yǎng)土雞、上好菜油、精選辣椒,再加上獨特秘方終于造就了老焦家辣子雞令人回味無窮的味道,辣椒的辣味滲透到雞肉里,雞肉的汁水又融入到辣椒里,兩種味道交融在一起,去掉了湘菜的火辣,少去了川菜的勁爆,而多了一份醇厚,油而不膩,辣而不拒,不單“辣”了食客的嘴,也“拿”住了食客的心。 適逢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焦明祥便萌發(fā)了自己經(jīng)營飯店的想法,1978年,他利用清鎮(zhèn)建國路自家街邊住房開起了焦家酒樓,其中最著名的拿手菜, 就是他精心研發(fā)的辣子雞,焦家酒樓從創(chuàng)店以來一直生意紅火,座無虛席,在清鎮(zhèn)幾乎家喻戶曉。貴陽、安順、畢節(jié)、六盤水等地的人到清鎮(zhèn)出差,吃過以后也都贊不絕口。 此后,焦老爺子將獨門手藝傳給了兒子,便有了今天的老焦家辣子雞。
貴陽絲娃娃
絲娃娃別名素春卷,是一種貴陽街頭最常見的小吃。相傳有一農(nóng)婦拾回奄奄一息的女嬰撫養(yǎng),因家貧如洗,生計窘迫,眾鄉(xiāng)民將家中所余蔬菜送給女孩,農(nóng)婦將之切絲,裹以面皮,灌以調(diào)料,以此喂養(yǎng)女孩。因其形狀上大下小猶如裹在襁褓中的嬰兒,就給它起了個形象的名字——“絲娃娃”。后來女孩出落得貌美如花。鄉(xiāng)民探究緣由,女孩笑稱:“皆因常食絲娃娃”由此,“絲娃娃”廣為流傳,愛美少女尤其喜愛。
黃粑
說到黃粑的起源,還有一個難以考證的小故事。時間一直追溯到三國時期,那時的貴州,還被稱作夜郎。據(jù)說那大名鼎鼎的諸葛亮當時正率兵平定孟獲,在夜郎國與那黔中洞主作戰(zhàn)。一日,蜀軍正埋鍋造飯,突然探子來報,說有蠻軍臨陣。諸葛亮一聽,于是下令出戰(zhàn),沒幾下,便打退了黔國洞主的人馬。也不知這諸葛軍師是何用意,你說勝了就勝了吧,可他既不顧窮寇莫追的忌諱,也不顧這幫軍士的飯還沒吃,下令大軍乘勢窮追蠻軍上百余里。這一追倒也沒什么,可就急壞了這軍中的火頭軍了,久等部隊不歸,可這煮著的豆汁兒和米飯不能浪費呀,本來就沒帶多少糧草,怎么辦呢?諸葛軍師一看這情形,只好命將士兵把未用的豆汁兒與米飯摻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內(nèi)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餿。等大捷而歸的士兵回營,這被豆汁兒摻和過的米飯已足足蒸煮近兩日,又累又餓的士兵們急忙分食,誰料這米飯已成另一番模樣,不但色澤黃潤,而且味道甘甜香軟,吃起來更有一番滋味,士兵們還以為是軍師用來犒勞他們的美味,三下兩下便讓幾甑佳饌見了底。碰巧勞軍當?shù)匕傩沼龅剑姶宋锶绱嗣牢?,也仿此手法制?一千多年的世世代代延續(xù)下來,這不,貴州便又多了這么一道美味———黃粑。
腸旺面
貴陽風味特色小吃腸旺面,據(jù)傳起源于晚清同治初年(1864年左右),迄今已逾百年。相傳由一位屢試不中的秀才創(chuàng)造而得。秀才出身殷富人家,因家道中落,又久考不第,家境更加窘迫。秀才老母是位聰慧持家的大家閨秀,為支持艱辛的家用,常購一些豬腸、血旺、槽頭、豬下水等,或燒制些家常萊肴,或制成下面作料供家人享用。秀才平素最愛母親做的面條。一日卻因再度落榜,捧著面碗食不甘味。母親見狀,憐惜地勸: “孩兒不中,又有何愁?只要做些營生,豈不能操家度日!”做什么生意昵?既無本銀,又無技長,秀才自忖,忽見碗內(nèi)面條突發(fā)靈感,對老夫人說道: “母親所煮有腸帶旺的面條,這般味美,如煮來賣售,豈不大家同享I”于是母子決定放下面子,丟掉架子賣面為業(yè)。主意雖定,叫何名字才好?秀才畢竟是有文字功底的,他與老母合議:“既有旺、腸、臊,全稱它‘腸旺面’則矣。”
折耳根
赤水河畔有童謠:折耳根遍坡生,我是瓜婆外孫。瓜婆從我們前過,折耳根就是我故人。關于這個童謠,在赤水河畔流傳了幾千年。同時也有它的動人傳說。 傳說魯班受觀音所托來到赤水河畔修建雙鳳臺寺廟。那時的春秋戰(zhàn)國還未統(tǒng)治到赤水河畔,魯國的國王也十分生氣。他認為魯班沒有這個義務要為赤水河畔人民修建雙鳳臺寺廟,為那里的人民造福萬代。魯班哪管自己的國王愿不愿意,只管開干。 于是國王就發(fā)兵攻打赤水,但總是戰(zhàn)敗,吃了虧的國王為了報仇,就專設軍隊抓那些漁民,抓到之后就割去耳朵,并且告誡那些漁民不要與他們軍隊作對。 魯班看見赤水河畔的袁氏漁民被那個國王的軍隊割去耳朵的痛苦,他也看不過,就上奏天庭想放棄修建雙鳳臺寺廟。玉帝派護法神去查辦此事,護法神來赤水河畔看到那些袁氏漁民燒官渡之戰(zhàn)后的慘狀,以及赤水河畔沒有耳朵的漁民,便把看到這些人和事都回稟了玉帝。 玉帝聽后十分生氣,就下令捉拿那個國王上天庭,想殺掉那個國王,不過,赤足大仙阻止玉帝,因為那個國王是王母娘娘的親戚,殺了那個國王,三界會大亂。 玉帝有了一個折中的辦法,讓那個國王不要去進攻赤水河,以后就可以上天上做神仙,當然那是不公平的交易,同時對赤水河畔的人民來說也是一個很不公正的結果,正當防衛(wèi)反而受玉帝懲罰,他們就想舀干赤水河的水,讓赤水河的水不要流向天河,讓天河永遠干凅,這樣不管是神還是人都同歸于盡。 玉帝于是派觀音大士出面處理此事,因為袁氏漁民都被折去了耳根,就把他們墳地上長出的草點化為折耳根草,并且讓赤水河畔的人,記住那里曾發(fā)生的故事。 赤水河畔的人民,為了紀念2500多年前魯班在赤水河修建雙鳳臺寺廟傳說,就把折耳根又叫魯班草,不過是為了對魯班的尊稱,用了魯班姓氏的頭,改為魚腥草。當然魯班成了仙之后,魚腥草就有了今天的藥性。它可以造福于人類,它最先生長于赤水河流域,后來那個國王留下來的部隊后代回鄉(xiāng)認宗,就把折耳根帶到陜西,甘肅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他們給它改了名叫魚腥草。
水城烙鍋
平西王吳三桂在康熙三年的三月,率領云南十鎮(zhèn)2.8萬兵嗎,由歸集入水城境,鎮(zhèn)壓水城宣慰使安坤。在貴州提都李本琛的配合下,五月,安坤戰(zhàn)敗,大量彝民被迫遷徙到荒山野嶺。 在大山深處沒有糧食充饑,可以捕殺野山羊、野鹿、采摘野菜、挖土豆來充饑,但是,要將這些食物做熟,需要火和炊具。沒有火,可在山中找些干柴架起篝火。沒有鍋,就不能將食物煮熟。面對困境,他們想到了用些瓦片替代鍋。瓦片雖然不能炒菜,但是能烙菜,在戰(zhàn)亂中暫時失去了家園的人們就發(fā)明了烙鍋。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烙鍋烙出的食物味鮮脆香、膾炙人口,便一直流傳至今。只是瓦片換成了平底鐵烙鍋,可烙的食物有山珍、海味、野菜。人們說:“一鍋容天下”。
狀元蹄
狀元蹄是貴陽市的漢族傳統(tǒng)名菜,屬于黔菜系。青巖古鎮(zhèn)的鹵豬腳。相傳清朝時期,貴陽市花溪區(qū)青巖趙以炯,為上京赴考,常溫功課至深夜。一日,忽覺肚中饑餓,便信步走到北門街一夜市食攤,點上兩盤鹵豬腳作宵夜,食后對其味贊不絕口。攤主上前道:“賀喜少爺”。趙問:“何來之喜?”。攤主不失時機道:“少爺,您吃了這豬腳,定能金榜題名,‘蹄’與‘題’同音,好兆頭,好兆頭啊?!壁w聽后大笑,不以為然。不日,上京赴考,果真金榜題名,高中狀元。回家祭祖時,重禮相謝攤主。此后,鹵豬腳便被譽為“狀元蹄”,成為趙府名食,后經(jīng)歷代家廚相傳,擴至民間至今。
鎮(zhèn)寧波波糖
波波糖是貴州鎮(zhèn)寧的傳統(tǒng)名特產(chǎn)品,具有酥、脆、香、甜的特點,味美可口,營養(yǎng)價值高,還有潤肺、止咳、化痰等藥用功能。鎮(zhèn)寧波波糖不僅暢銷國內(nèi)各省、市,還遠銷美國、加拿大、日本、朝鮮等二十多個國家,譽滿五洲四海。 傳說,從前鎮(zhèn)寧城里有個做糖的老糖匠,老伴死了,只有一個兒子,名叫唐兒。唐兒從小聰明、誠實、勤快,才十歲就學會了父親的做糖手藝。唐兒二十歲的時候,有一天老糖匠和唐兒用竹籮筐挑著糖到白水河瀑布一帶去賣。在回來的路上救了一個姑娘,姑娘醒后萬分感謝唐兒父子兩,這姑娘名叫蘭姑,父母早已去世,她孤苦一人,流落異鄉(xiāng)。唐兒子見她可憐,就留下她一起生活。俗話說日久生情,唐兒暗暗地愛上了她, 那時,鎮(zhèn)寧州的提督趙德昌是個欺壓百姓又貪財好色的家伙,他訪得老糖匠家來了個漂亮的姑娘后,就起了歹心。一天,狗官趁唐兒父子外出賣糖去了,就叫差人把蘭姑傳進州衙來,要娶她做妾,蘭姑不從,就叫人把她關了起來。 后來唐兒去找他的結拜大哥犟略去救出了蘭姑,然后逃離了家鄉(xiāng),狗官氣紅了眼睛,便把氣發(fā)在老百姓身上,派兵四處催逼苛捐雜稅,把無辜的百姓抓進牢里。百姓被逼得背井離鄉(xiāng),逃荒要飯。正在這時,苗族農(nóng)民領袖黃金印在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西征軍的影響下,和太平軍將領曾廣依一道率領義軍攻克了鎮(zhèn)寧州城,殺了趙德昌,趕走了大小貪官,開倉放糧,賑濟災民。 鄉(xiāng)親們?yōu)榱烁兄x義軍,獻來“銀糯米”、“金黃麥”、“香芝麻”、花生、核桃等,大家聚在一起商量,要把各地老百姓獻來的這些東西做成一種最美好的糖獻給義軍,一時找不出能做好糖食的人,便決定用出榜招賢的辦法,老糖匠聽說義軍趕走了狗官們,就帶著唐兒和蘭姑回老家來,他們聽說要做一種最好的糖食來慰勞義軍,決定試一試,老糖匠就叫唐兒和蘭姑把招賢榜揭下來。唐兒和蘭姑揭榜回家后,老糖匠和唐兒、蘭姑連續(xù)做了了九天九夜,做出了糖。吃起來香而不郁,甜而不濃,可是吃起還不夠酥、脆,唐兒和蘭姑又在扯糖上狠下功夫,在熬糖起酥時反試驗火候……最后,一種酥、脆、香、甜的糖終于出來了。但這種糖叫什么名字呢?蘭姑想了一會說:“那糖在起酥時就像河水的波浪一樣,一浪趕一浪的,就叫波波糖吧?!崩咸墙澈吞苾憾颊f這個名字好,于是就定名為波波糖。 糖做好了,唐兒和蘭姑更加相親相愛,寸步不離。老糖匠馬上給唐兒和蘭姑訂下婚事。人們把老糖匠、唐兒和蘭姑做的波波糖獻給義軍。義軍吃了波波糖,一個個贊不絕口。后來唐兒和蘭姑成婚后,相親相愛,不斷改進制作波波糖的技術,使波波糖的質(zhì)量越來越好。 鎮(zhèn)寧波波糖就這樣一代傳一代,一直傳到今天。
遵義羊肉粉
遵義(為古夜郞國)地處大婁山脈,屬云貴高原低地勢丘陵地帶,雨水長年不斷斷,山上經(jīng)常云霧繚繞,所以潮濕,性寒,當?shù)厝艘椎蔑L濕和傷寒。 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漢武帝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讓他們尋找捷徑從西夷的西邊出發(fā),去尋找身毒國。 到達夜郞國時,夜郎王表示愿意歸順大漢朝。并帶上貢品到長安朝覲漢武帝。漢武帝非常高興,賞賜夜郞王大量的物品,并部問其還有怎么需求? 夜郞王道:“古夜郞國地處大婁山脈,到處都是瘴氣彌漫,當?shù)厝艘椎蔑L濕和傷寒。請武帝能派名醫(yī)解除百姓疾苦?!庇谑菨h武帝派張仲景到夜郞為百姓治病?!?/span> 張仲景來到遵義,看到夜郎鄉(xiāng)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傷寒在全國漫延。便讓其弟子在遵義城北搭起醫(y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醫(yī)治風濕和傷寒。他把羊肉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撈出來切成片,用大米做到米粉,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一大碗羊肉湯。人們吃了羊肉粉,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風濕和傷寒都治好了。張仲景走時將配方留給了他的徒弟,叫他留下來繼續(xù)為百姓治病。后來他的徒弟在遵義開了一家羊肉粉館。從此以后遵義的百姓都喜歡吃羊肉,花椒和辣椒來御寒,這樣就能有效的防止風濕,減輕痛苦……
血豆腐
血豆腐不僅有幾百年歷史,據(jù)傳還有一個關于它的故事。明代初期有一土官的廚師在做菜時不慎將雞血撒在豆腐上,他把那塊豆腐取出放置在火爐旁。幾天后,那沾了血的豆腐被煙熏火燎,成半干硬塊。當他再次發(fā)現(xiàn)這塊豆腐時,它已是香味濃郁,他把豆腐切成片用來下酒,味道是鮮美無比。從此血豆腐的做法相傳下來,經(jīng)后人不斷加工,成為今天風味獨特的血豆腐。
威寧蕎酥
蕎酥的出現(xiàn)至少已有600多年歷史。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曾把奢香認作義女,明初襲其夫藹翠貴州宣慰使職。1368年,朱元璋過生日,奢香就用苦蕎面做一種壽糕送“干爹”。但是她連續(xù)做了49天也沒有成功。于是她的廚師丁成久就替她制作,最后,做成了每個重達8500克的蕎酥,面上有九龍圍著一個“壽”字,意為“九龍捧壽”。奢香把蕎酥進貢朱元璋,他嘗后連聲稱贊之為“南方貴物,南方貴物”。
鎮(zhèn)遠陳年道菜
陳年道菜是鎮(zhèn)遠縣一種傳統(tǒng)食品,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據(jù)傳,五百多年前,居住在青龍洞的一個長年吃素的道教徒,把本地的一種獨特的青菜,去其根和老葉子,洗凈曬腌,再加上八角、胡椒、花椒等香料搓揉串香,用少量紅糖摻上食鹽腌制而成,因能長期貯存,故取名陳年道菜。
獨山鹽酸菜
相傳古老的時候,獨山還是育力大寨,是夜郎國的屬地。夜郎王七十大壽修建壽宮,大興土木,頒王旨強招夜郎天下能工巧匠到夜郎京都為王服役,育力大寨的布依族石匠布黑第一個被征召。王命難違,青年石匠布黑告別相依為命的慈母黑俚和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未婚戀人依萍,赴夜郎京都?! ?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布黑離家去夜郎京都已是三十春秋,音訊渺無??蓱z黑母思于成疾臥病于床。依萍雖未過門也已與黑母同住,盡兒媳孝道。育力大寨天旱兩載,田地干裂,顆粒無收,一片荒蕪,四起狼煙,育力大寨在六月六那天耍水龍求雨,可是已經(jīng)過去了七天,還是烈日當空,連一絲云彩都沒有,那里來的雨呢?人人只是愁眉不展,喊天天不應,叫地地無聲,死神籠罩了育力,依萍去遠方背水沒有回來,黑母躺在病床上一顆母親的愛心已操碎,奮力爬起一步步挪到曬壩未撒的祭臺下,憤怒的呼喊:老天啊老天!你沒有長眼,你太缺德,欺我布依人,一滴雨水都舍不得施舍!...布兒啊布兒!你在京都可曾曉得,家鄉(xiāng)大旱無雨兩年……依萍啊依萍!水不要背了快快回來看娘一眼……鄉(xiāng)親啊!我黑俚不能枉為人母,愿把此身化為水……大家圍攏來扶著黑母,只見母淚如泉涌,已不能言,傾刻之間黑母已化成一條河,河水流向了干枯的田地。依萍背水回來,見狀急去拉黑母,結果拉到一只手,這是黑母特意留給兒媳的紀念。從此育力大寨有了河,這是布依人的偉大母親黑母,為救鄉(xiāng)親舍下兒女,化為河水滋潤大地,斗倒旱魔,把母愛永遠留在人間,永遠留給子孫。 從那時起為紀念黑母叫此河為黑神河,河邊建立黑神廟,為黑母供奉香火。在廟的后邊,依萍把黑母留下的手埋葬建成黑母墳,后來墳上生長出了一棵無名的菜, 那是黑母的手變的是留給親人的,大家叫青(親)菜,也從那時起我們生活才有了青菜?! ? 布黑、自從來到夜郎京都,起早貪黑苦苦雕刻玉鶴玉龜,想早日完成使命早回家,朝思暮想慈母和依萍。夜京再繁華再熱鬧,布黑從不去,時時工具不離手,一百零八只玉鶴玉龜,已經(jīng)刻了整整一百只,只只都是栩栩如生。還差八只零頭,在疲勞和相思的煎熬中病倒了。躺在地鋪上,菜飯不思全身無力,眼看工期就要到,更是心急如熱鍋上的螞蟻,越急病越重,已是七天七夜未進滴水,忽得一夢,夢見依萍哭告,家鄉(xiāng)大旱母親變龍,醒來大喊黑母依萍,就昏去不醒了?! ?也許是兩地夢魂心相連,依萍在家也夢見布黑被病繞身,黑母夢告速把青菜做鹽酸菜,進去夜京救布黑。把青菜整兜割來,曬奄洗凈,切片半寸用鹽拌,釀糯米甜酒和干辣椒粉同鹽青菜拌勻,入壇蓋嚴,放上壇盤水,一月后即可食用。依萍如法泡制,果然鹽酸菜味道鮮美獨特。急忙打點行裝帶上鹽酸菜趕往京都。當依萍見到布黑時,布黑已昏死多日,但還有一絲絲游氣體溫尚存,工友們圍喊搖動還是不醒,依萍哭得傷心。布黑在依萍的哭訴中悠悠醒來。愛情的力量終于從死亡中把布黑救活來。他們緊緊擁抱在一起,訴說三年來的離情別素蒼桑巨變,布黑決心完成慈母遺愿,吃了依萍做的鹽酸菜味口開動嘴吃飯,病也好了。急急趕工刻完那八只玉鶴玉龜。夜郎王壽宮經(jīng)過三年建設終于完成,夜郎王在壽宮如期慶壽,封償宴請有功臣民。布黑依萍獻上鹽酸菜為王祝壽,夜郎王品嘗鹽酸美味可口,分賜從朝臣,列為宮中貢品。 夜郎王心中大悅欲加封布黑和依萍官職,二人雙雙謝恩不愿為官,要求回鄉(xiāng)教鄉(xiāng)親種青菜做鹽酸,為王作貢品,鹽酸工藝萬古流傳。后來育力大寨的布依人都異口同聲稱頌他們:不愿為官愿為民,雙雙返回育力村。男傳石匠巧手藝,女做鹽酸傳后人。 現(xiàn)在的獨山縣城就是古時候的育力大寨。獨山鹽酸菜就是依萍當年傳下來的。據(jù)說獨山鹽酸要在獨山才能做出來,離開獨山在其他地方按工藝去做也是變味的。也許是與黑母、布黑依萍他們留下的靈氣有關吧。據(jù)說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西行過獨山,品嘗鹽酸菜,由于美味可口,贊譽不絕。清代曾國藩通過“西南巨懦”莫友芝嘗到獨山鹽酸菜,口感無以倫比作為食中珍奇送進宮中作貢品。魯迅先生品嘗獨山鹽酸后,贊不絕口譽為“中國最佳索菜,不可不吃。”
糕粑稀飯
糕粑稀飯是從四大古鎮(zhèn)青巖鎮(zhèn)流傳出來的名小吃,已傳承了有上百年。民國時期,王蔬農(nóng)撰寫的未刊行的《陸糕粑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得到易舜愷先生在文章中披露于世,糕粑稀飯由來才為世人所知。清末光緒年間,貴陽大十字地處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商業(yè)發(fā)達、人群密集,是貴陽城內(nèi)最繁華熱鬧的街區(qū)之一。在大十字東面的三浪坡上,著名的大道觀旁,有一陸姓小販,以售賣自創(chuàng)糕粑稀飯謀生,但不知其名,故以陸糕粑稱之。由于制作衛(wèi)生,風味清香獨特,并地處要沖,糕粑稀飯逐漸名揚貴陽城。今天吃糕粑稀飯,宜到青巖古鎮(zhèn)品嘗,因為糕粑稀飯中的玫瑰糖是比較地道的,同時那里也比較完整的保留了糕粑稀飯的做法。
豆腐圓子
豆腐圓子最為出名的當數(shù)老牌號“雷家豆腐圓子”,相傳創(chuàng)始于清末雷家老公公,可追溯到1874年(清朝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駕崩后,朝廷通令全國“禁屠”(不準宰殺豬牛羊雞鴨等)三天,官民一律不能吃葷,地處西南邊境的貴陽自然也概莫能外?!敖馈绷钜怀觯垢鞣坏纳庾兊门d隆起來。此時,祖居貴陽、以開豆腐作坊為生的雷端藻及其夫人“雷三太”,看準這是個擴大經(jīng)營的好時機。他們想,既然官府不準百姓吃肉圓子,那干脆就拿豆腐來做圓子,讓大家過過嘴癮。于是,他們嘗試在做豆腐時,加入適量的鹽、堿和香料、蔥花等調(diào)料,充分拌勻后,捏成核桃大小的圓子,然后放在菜油鍋內(nèi)炸熟出售。出人意料的是,這小小的油炸豆腐圓子,一面世即深受貴陽人喜愛。精明的“雷三太”明確生產(chǎn)和管理分工,生意越做越紅火。也就是在那時,“雷家豆腐圓子”成為貴陽聞名遐邇的小吃。
青巖玫瑰糖
青巖玫瑰糖問世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1874年青巖街上平正寬家首創(chuàng)的。相傳,一天平正寬逛街看到一小孩叫賣玫瑰花瓣。玫瑰花瓣香味誘人激發(fā)了他的靈感,想到要是把玫瑰花味摻在糖里,一定又香又甜。于是,他買一些玫瑰花來切碎,加入“碗兒糖”舂成密餞,用陶缽裝上在太陽下曬干。然后用糯米和小麥制成麥芽糖稀,加上芝麻、核桃仁、沙糖和玫瑰花蜜餞,搓均后切成薄片或長條,這就成了香甜酥脆的有玫瑰香味的麻片糖。此糖一上市就銷售一空。從此,平家以此為業(yè)。最初稱為麻片糖,又因其有玫瑰花香味,改稱玫瑰糖。后來,因此糖產(chǎn)于青巖,被人們稱為青巖玫瑰糖。
紅油米豆腐
據(jù)說在很早以前,一位農(nóng)村婦女剛生下孩子沒幾天就斷奶水了,只能用大米磨成漿,調(diào)成面糊代替奶水喂孩子。一天,她家請人糊墻時,不慎將石灰水撒入米漿中,待她將米漿上火調(diào)制后不久去取時,米漿已經(jīng)凝固成硬豆腐的樣子,于是她便切成條,拌上紅油、辣椒等佐料當一道菜上桌請工人吃,工人們吃后大聲叫好,問主人家這是一道什么菜,婦女順口說道:這是用米做的“豆腐”。于是紅油米豆腐就這樣叫開了。
戀愛豆腐果
“戀愛豆腐果”是烤豆腐果的雅號。它之所以有這樣一個雅號,是因為它的流行與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一個浪漫故事有關。1939年,我國大片國土淪喪日本侵略軍鐵蹄之下,為進一步擴大侵略,日軍還對西南大后方進行空襲。當時,貴陽也是他們襲擊的重要目標。貴陽自被空襲后,警報頻繁,有時一天幾次。市郊東山、彭家橋一帶是人們躲避空襲的藏身之地。彭家橋附近有一對年近半百的張華豐夫婦,在菜地里搭了數(shù)間茅屋,作為制造“烤豆腐果”場地,在這里做好的烤豆腐果拿到別處設攤和沿街叫賣??找u開始后,這幾間茅屋成了避空襲的場所,人來人往,十分熱鬧。張華豐夫婦因為空襲也不上街做買賣,他們發(fā)現(xiàn)躲警報的人往往腹中饑餓,又無法回家就餐,就將這幾間作坊辟成店鋪,向躲警報的人出售烤豆腐果。由于烤豆腐果速度快,吃起來簡單,價格便宜,又能充饑,很快就打開了銷路。 一般人吃豆腐果往往是解饞或充饑,吃完了便走。唯有一些熱戀中的青年男女,卻買一盤豆腐果,蘸著辣椒水,細嚼慢咽,談天說地,一坐就是半天。還有一些青年,也經(jīng)常在此相聚,逐漸談起戀愛來。他們似乎忘記了空中的威脅,把張家店鋪當成談情說愛的場所,顯得更加浪漫,一時成了街談巷議的佳話。久而久之,人們常說吃烤豆腐果為吃戀愛豆腐果,張氏夫婦干脆就把烤豆腐果改名為“戀愛豆腐果”。這一浪漫很快影響到全貴陽的青年人,他們紛紛前來品嘗。 抗戰(zhàn)結束后,吃戀愛豆腐果的人仍有增無減,他們雖然沒有過去那樣浪漫。但卻飽嘗了美味的小吃。以至于在今天的貴陽,戀愛豆腐果仍是當?shù)孛〕裕粌H深受當?shù)厝讼矏?,而且還得到過往的外地人的青睞。
看完是不是很驚訝?大家天天都在吃這些美食,卻不一定知道背后竟然有如此精彩的故事,快告訴他們吧! 來源/網(wǎng)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