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習慣于把湯藥看成是中醫(yī)的代表,而忽視了針灸。其實,針灸的起源并不晚于湯藥,甚至更早。再者,作為中醫(yī)的經典,《黃帝內經》一書中有大部分篇幅在談針灸的理法與臨床。而且,針灸臨床效果極佳。針灸是中醫(yī)的一個重要分支,與湯藥相比,針灸更有特色;特別是在當前的醫(yī)療環(huán)境中,針灸更有強大的生命力。
以下分析針灸的有幾個特點,這也是針灸有別于其他治療手段的臨床特色。
其一,人身有經絡,經絡中流行著經氣。經氣的作用是巨大的,不管病變局部是寒是熱,是虛是實,也不管是什么病,什么癥狀,只要是經絡所過,都可取本經的某穴治療,而且,都有療效。
何為經氣?經氣分衛(wèi)氣和營氣。衛(wèi)氣剽疾滑利,營氣則濡潤滋養(yǎng)。經氣被針刺激發(fā)后,會流向病所。臨床所見,氣至病所,其效立現(xiàn)。
其二,針灸治病,先需確定病變部位。然后,方能辨其所屬何經,或循經取穴,或左右前后交叉取穴。也就是說,針灸治病,確定患病部位是關鍵,而不是病或證。比如,凡腰背部的病癥,皆可取委中通治。至于腰背部出現(xiàn)的是疼痛,還是瘡疹,病因是寒濕,或者風熱,都沒有關系,只要是屬于委中穴經絡所過的部位,都可取委中,而且,都有良效。
這是針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治療特點,值得針灸人重視。針灸非不能辨證,針灸亦有十二經絡辨證,針灸時不按臟腑或八綱辨證,亦可取得不錯的療效。
我認為,影響針灸臨床療效的諸多因素中,對病變部位的把握是最為關鍵的因素。
其三,針灸穴位是診斷、治療與預防三位一體的。針灸簡單易學,只要知道某病在某穴有反應,那么,治療此病也用此穴,并且,預防此病仍可用此穴。比如,胃痛時足三里有壓痛,則足三里既是診斷穴,也是治療穴,還可以提前刺激足三里來預防胃痛。弄通這一針灸穴位特點,就可以方便地理解針灸的臨床診療思路,亦有助于用最簡單的方法提高療效。
其四,針灸的辨證體系與湯藥不同。就我的臨床體會,湯藥必需按八綱、臟腑或六經等辨證后才能有效。而針灸則不必。只問病變的部位,即可循經或按交叉對應取穴。療效并不一定很差,甚至還很好。
有時病人癥狀明顯,需馬上取效,此時即可不必辨證,只問病在何處,即取一兩穴先止其不適。等病人的癥狀緩解了,再慢慢詢問病情,或增加他穴,或配合辨證用方,以全面調理,并可鞏固療效。比如,哮喘急性發(fā)作時,診脈辨證都不需要,只先取耳穴口、肺、神門,即可速效止喘;或針魚際,或尺澤,或孔最,亦可速效之功。再如,腫瘤疼痛劇烈,病人痛至哭泣流涕,此時當先止其痛,或取耳穴,或按其疼痛部位循經遠取,等疼痛緩解后,可再慢慢問診病情。
此類急癥我臨床上經常見到,都是未暇過多診斷,先急用針灸取效。若拘泥于各種診斷、辨證,或處以方藥,或送去醫(yī)院確診,則病人會忍受太多的痛苦,甚至會耽誤病情。
再者,針灸有取阿是穴之法。凡是壓痛所在,即是主治穴位,這是“以痛為腧”。這個思路可以放寬,比如,見有瘀滯的絡脈,即可于局部刺絡放血,這也是阿是;局部皮膚的異常變化,或凸起或凹陷、或出疹或見斑塊、或色變或腫脹等等,都屬于阿是;肥胖病人某處肥胖,某處即是阿是;周身各處所感覺、所察見、所按壓的各種異常,皆屬于阿是。
其五,針灸能速效,這也是針灸能治急癥的首要原因。因為病情急,需要馬上緩解,而針灸恰恰可以隨手見功,應針取效。
臨床中我經常應用針灸治療急癥,且多能馬上取效,甚至病痛豁然而解。比如,音啞針通里或神庭可立愈;高血壓頭暈,針百會、豐隆立降;腹脹則針內庭、牙痛則針合谷、失眠則針百會、咽痛刺商陽出血、眼紅刺耳尖放血、腰腿痛刺靈骨、大白等等,多可隨手見功。只要有針在手,遇到急癥患者,多可隨手見功,即時免去病人的痛苦。
十余年來我應用針灸治療過不少急癥,粗略統(tǒng)計一下,有:昏迷、休克、流感、高燒、腮腺炎劇痛、急性頭痛、頭暈、急性支氣管炎、哮喘急性發(fā)作、心絞痛、急性胃腸炎、胃痙攣、急性腸扭轉、腎絞痛、急性胰腺炎、痛經、急性中耳炎、急性扁桃體炎、牙痛、急性咽喉炎、急性扭傷、急性尿潴留、急性蕁麻疹、急性脅痛、痛風、腰腿痛等等,皆能應針取效。
我在新浪微博里發(fā)表了大量針灸治療急癥的醫(yī)案,讀者可以搜索。此文重在討論針灸的特點,故不再贅述。
其六,針灸依賴于醫(yī)者的手,手下見功夫,往往可隨手而速效。而湯藥則依賴方藥,需煎煮服藥,既緩解,又花費功夫。再者,針灸時需要醫(yī)與患互動與交流,比如,肩痛,針入對側條口透承山,要讓病人活動肩關節(jié),以幫助引氣去病所,這樣做有助于提高療效。若未能馬上見效,醫(yī)者會再詳細觀察疼痛部位,并另取他穴,總以見效方止。效則不必再針。
從這個角度來說,針灸時醫(yī)患之間會更多地交流,既有語言的安慰、鼓勵,亦有動作的配合,還需要醫(yī)者用手觸摸病人的穴位,所有這些,都有助于提高療效。而這些往往是湯藥醫(yī)生所欠缺的。
而且,針灸重視循經觸診。這既是針灸的獨特診斷方式,亦有別于湯藥處方的脈診。
針灸臨床需要醫(yī)者一雙靈活的手,用手施針或用灸。針刺有手法,有補瀉,也需要醫(yī)者親自用手操作。這就決定了針灸的取效,依賴于醫(yī)者的手,此與湯藥不同,湯藥更依賴經驗或知識。針灸強調親手操作,不管是何種病癥,或針或灸,只要操作正確,往往都可馬上取效。用手治病的另一個好處是,增加了醫(yī)者與病人的肢體接觸,這遠比依賴冷冰冰的機器或藥物更人性化,更具備人文關懷。
其七,前人有提出,針灸可不必診脈。且古有“針家不診”之說,即是說針灸時可不必按湯藥的方法診斷。我曾在臨床上嘗試不診脈而施針用灸,療效亦甚好。
當然,《內經》里反復強調,針灸還是要診脈的?!秲冉洝吩疲骸胺矊⒂冕?,必先診脈?!苯浳恼颜眩豢珊鰲?。脈診既是針灸選穴的依據(jù),也是確定治療原則的依據(jù),還是判定療效的指標。
再者,針灸所診的脈與平時我們俗稱的寸口診脈不同。十二經各有動脈,既有本脈,還有標脈,皆可以診斷病情。十二經皆有“是動則病”,本經本脈或標脈的異常變動,即預示著某些疾病的發(fā)生。這種某經的脈動變化,醫(yī)者是可以診查出來的。經過治療之后,脈動恢復正常,即意味著病情康復。因此,有“以平為期”之說,即是通過診查脈動來判斷療效。
十二經的脈動部位往往是其本經腧穴,診查其脈動,即可辨別已病,且脈動之處即是針灸之穴。另外,若只有脈動的異常,而未見自覺癥狀,這即是要生病的先兆,可預先刺激本經穴位以預防疾病的發(fā)生。
而且,針灸對脈診的意義亦與湯藥不同。有病而脈不變者,用繆刺法;標脈異常取局部穴,本脈異常取本輸,標本皆異常則上下同??;針灸過程中,脈至正常則止針,未至正?;蚶^續(xù)留針,或變更穴位另治。這些都迥異于湯藥的脈診。
小結:針灸臨床應該抓住針灸的特點,而不能完全依賴湯藥辨證。針灸的臨床診療模式與湯藥有著本質的不同,為了提高針灸的療效,針灸工作者當努力發(fā)揮針灸的所長。
再者,針灸有針與灸的不同,針法與灸法亦各有許多變化,善于應用這些針法灸法,其療效肯定會優(yōu)于單純依賴毫針。
當代針灸大家黃龍祥說過這樣的話:“針灸診療難以套用方藥的模式,不能使用同一個操作系統(tǒng)。”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若要更進一步提高針灸的療效,需要充分發(fā)揮針灸的所長。
董洪濤,于因斯布魯克,時2016年12月1日星期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