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公是散文家,或者說鼎公主要因為散文而被人們記得。但我不喜歡人們動輒把他列為臺灣十大散文家之一,你會說王重陽是《射雕英雄傳》中的五大高手之一嗎?文無第一,沒錯,但文有偏好,也沒錯吧? 以前喜歡拿余光中跟鼎公并列,后來不這么做了。余先生的散文基本上是一個風格下來,看來看去,還是喜歡他那篇《聽聽那冷雨》。鼎公則不同了,他文體多變,無論是記事懷人之作,還是勵志小品,哲理短章,皆堪稱同類文體中的樣板,讀來完全是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感覺。這也許跟他的軍旅生涯有關,也許跟他極為豐富的人生閱歷有關,也許跟他早年在文學培訓班的學習有關。 在中學教學期間,我就常拿鼎公的文字做范文。 他的《崔門三記》幽默至極,每次在班里讀給學生聽,都會令他們笑得前仰后合。有些學生干脆在課后去書店買了本《王鼎鈞散文》。 做班主任時,給班里擬定班訓:博學、明辨、深思、篤行。在解釋何謂“明辨”的時候,幾乎全文引用了鼎公的《別善惡》一文。 后來,《高中語文讀本》選了他的《人猿》等短文,我自然喜歡的不得了,跟學生一起細品它的好處——好散文的語言是耐品的。 再后來,看見一個同行為學生編選校本教材《現(xiàn)當代散文選》,居然沒有王鼎鈞,心里很不服氣——當代散文怎么可以沒有王鼎鈞。 工作七年后,回母校進修,寫作考試的題目居然是鑒賞鼎公的《那樹》。 在高校教書,自由度多一些,在課堂上對鼎公的文字更是隨手拈來。 在講到作文煉字這一節(jié)時,我不止一次舉杜甫“群山萬壑赴荊門”為例,詩圣為什么用“群山萬壑”而不說“千山萬壑”,討論結果可謂五花八門,這在我是一個頗為得意的教學案例。其實,這也是受了鼎公《瘋爺爺》里的相關文字的啟發(fā)。 第一堂寫作課,我拿他在《文學種籽》中說過的話與同學們共勉:“文心無語誓愿通,文路無盡誓愿行,文境無上誓愿登,文運無常誓愿興。”講選材時,我曾經以鼎公的《一個蘋果》為例,講述如何處理那些看似普通的材料。 講語文教學設計,則用鼎公的《稍安勿躁》做了備課文本。 那天,在理發(fā)店,女理發(fā)師看著我的腦袋說道:“理一次發(fā)就年輕十歲?!蔽颐摽诙觯骸袄硪话俅尉屠鲜畾q啊!”回頭一想,這幾乎是鼎公《與我同囚》里的原話。《與我同囚》據(jù)說是鼎公的散文處女作呢。 因為那篇《秦嶺看山》,我的旅行計劃中又多了一個內容:有朝一日,沿著鼎公走過的路,縱貫秦嶺。 再說說鼎公的《作文三書》,連同《講理》,應該算是“作文四書” ,我把它當作大科學家寫的科普文章來讀。鼎公說過,關于寫作,他知無不言;如果時間允許,他甚至可以言無不盡??纯础白魑乃臅?,你就知道老人家說的是實話。書中關于如何寫作,真正做到了知無不言,完全是一種金針度人的濟世情懷。 他在談到抗戰(zhàn)文學的時候,說起抗戰(zhàn)八年,像一座大山跨塌下來,誰都可以從中挑出自己喜歡的石頭蓋房子,這房子是蓋不完的。這個比喻給人印象深刻,也讓我相信,不是沒東西寫,是你缺少發(fā)現(xiàn)。 前一陣子,在網絡上看到鼎公在新書《關山奪路》發(fā)布會上的一個演講視頻。令人驚訝的是,離鄉(xiāng)60年,先生居然“鄉(xiāng)音未改”。先生談到,平津戰(zhàn)役期間,自己險些被解放軍的一枚自制手雷給炸死。言語間,好像不是在談論自己與死神擦肩而過的那個瞬間,而是在描述一個精彩的電影鏡頭。 去年去西藏,隨身帶著他的《一方陽光》。今年如果去新疆,隨身帶著的一定還是這本《一方陽光》。好書,是百讀不厭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