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章第四十六 恭聞心為一身之主。其所以為體者性也。其所以為用者情也。性主于靜。情主于動。體用之中。動靜生焉。動靜之中。善惡具焉。是故動于善者。天理昭然。天德全備。如衡之平。如鑒之明。妄緣不能入。私欲不能生。主之者既善。發(fā)之于用。無不善矣。倘若動之于不善。則邪思橫出。妄慮叢生。可欲之心。無所不有。欲得之念。無所不至。其不足之心。如漏卮之難滿。其不止之念。若逝水之東流。此等妄動之心。以虛靈不昧之體。迷人于卑污茍賤之中。一念之差。至于身亡命害而不悔。一時之錯。至于傾家敗產(chǎn)而不悟。此皆是欲得不足之心。所使然也。以此觀之。理欲分判之際。善惡未發(fā)之始。其可不慎乎。文中深以不知足者。戒之于此也。 此章經(jīng)旨。乃是取喻在上者。當以無為無欲。自然之道。治天下之義。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細詳修身之道。與治天下之道。其事雖異。其理則同。治天下之道。當以無為自然之道養(yǎng)民。當以無欲自然之道安民。譬如走馬。是有用之物。用之疆場以衛(wèi)國。用之戰(zhàn)陣以御敵。用之置郵以傳命。豈可用之糞田乎。有道時。國泰民安。上下無事。共處于清明之化。共安于成平之治。走馬之糞田。正是無欲無為之極治也。故曰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修道之人。若能不妄作妄為。不生邪思偏想。以中正之道立命。以和煦之氣養(yǎng)身。自然清靜無事。與天下有道何異乎。 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天下無道之時。人不能安其業(yè)。物不能安其生。疆場不靜。戟戈四起。是戎馬為有用之時。千百為羣。云錦相望。至生于郊??芍^多之至矣。此皆是不能以無事。治民之害也。故曰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修行之人。倘若不守無為。不養(yǎng)清靜。或生貪得之念?;蚯罄畼s。心上之刀兵橫出。性中之意馬叢生。千思萬想。頭頭不斷。是非人我。日日無休。三魂。七魄。盡成魔軍之輩。五臟六腑。盡為交戰(zhàn)之場。神無一刻之守舍。心無暫時之清閑。亦何異無道之天下也。欲保性命長久。豈可得乎。 罪莫大于可欲。 內而身心之不保。外而家國之不安。莫不生于可欲。欲之為害。無所不至。譬如池酒林肉。象箸玉杯。皆是一念之欲。東填大海。西建阿房。亦皆是一念之欲。故曰罪莫大于可欲。是故千鈞之弩。惟在一寸之機。一星之火。能燒萬頃之荒。一念雖微。所害甚大。修行之人。先要止念。念頭不止。雖晝夜無眠。殷勤求道。亦只是空自勞形而已。豈能逃莫大之罪乎。 咎莫大于欲得。 不但禍莫大于不知足。又且咎莫大于欲得。違背于理。謂之咎。求其自有。謂之欲得。切思欲得之心。其機雖微。其害最大。如饑思食。如渴思飲。心之所專。而不能移。志之所向。而不能止。雖禮儀廉恥。則亦不避。雖親戚朋友。則亦不顧。一見利端。便起爭奪之心。惡如狼虎。一聞可欲。即生貪鄙之意。毒如蛇蝎。百計千謀。定要見兔而放鷹。損人利己。必須撒綱以求魚。欲得于鄉(xiāng)黨鄰里。鄉(xiāng)黨鄰里。未有不識誚而橫議者也。欲得于天下國家。天下國家。未有不聞風而深惡者也。無窮之怨惡。自此而始。莫大之禍咎。自此而成。喪身害命。敗國亡家。皆一念之欲得。而致之也。故曰咎莫大于欲得。修行者。當洗心滌慮。去欲除貪。雖在不覩不聞之時。常以清靜自養(yǎng)。雖處顛沛流離之際。恒以堅守自力。三天記善。五帝考功。方是個無過之人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詳觀上文??捎Ec不知足。欲得。三者總是個貪字。因有貪種。所以可欲。無所不至。不知足。無所不生。欲得。無所不有。學道之人。果能全乎天理之正。不有人欲之私。則萬物之理。無不備于我。天地之德。無不歸于身。不必妄求。而終日有余。不必妄得。而無時不足。無往而非泰然。無處不是自足矣。故曰知足之足。常足矣。惟君子認得真??吹猛浮2磺笊硗庵?。惟求于自足于身而已。此章經(jīng)義。言治天下。與修身之事不同。其理未嘗不一。人能體此。身亦可修。天下亦可治矣。 |
|
來自: 向死而生hl265w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