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林始祖林祿及直系后裔定居莆田
來源:莆田僑鄉(xiāng)時報(莆田官方網(wǎng))
晉室衣冠八姓于晉永嘉入閩的說法,見諸于明何喬遠《閩書》等地方載籍,關于八姓入閩,除了地方志記載外,尚有莆田林、黃、陳、鄭諸大姓族譜的詳細記載,也進一步印證了地方志所記不虛。 一、晉室衣冠八姓入閩中所指的林姓應為林穎、林祿。 作為八姓入閩的首姓林姓,其先祖林穎自永嘉年間入閩,莆田的《晉安林莆田長城金紫族譜》、《莆田南渚林林氏族譜》及廈門《鰲崗林氏宗譜》均作了詳細的記載。 據(jù)林金發(fā)《晉安林莆田金紫族譜》引唐溫彥博于唐貞觀六年(632)為林氏作《林氏源流總序》時稱: “自晉氏失馭,五馬浮江,衣冠避于南地,多枝分葉散,前后記牒,有所缺漏?!?BR> 據(jù)宋歐陽修《新唐書·列傳》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定天下后,命高士廉等編纂《氏族志》,定天下296姓,1651家,分為九等。高士廉所編之《氏族志》,今已散失無存,《晉安林莆田長城林氏族譜》引溫彥博所撰《林氏源流總論》一文,估計就是從李世民欽定的高士廉等所編的《氏族志》中轉引。 關于晉室衣冠八姓入閩,清乾隆年間重修的萬歷《福州府志》卷七十五“外記”轉引《九國志》也作了相應的記載:“永嘉二年,中州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姓,林、黃、陳、鄭、詹、邱、何、胡是也”北宋樂史在《太平環(huán)宇記》一書中對晉室衣冠八姓入閩也有記述:“……東晉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堵,因立晉安郡(今福州、莆田、泉州、大部地區(qū))?!?BR> 溫彥博所述晉室衣冠南渡雖無提到黃、陳、鄭、詹、丘、何、胡其它幾姓。但從溫彥博的序可證,因中州板蕩,五胡亂華,在晉室衣冠南渡的人流中,有林穎、林祿隨晉元帝南渡入閩。 至于晉室衣冠南渡入閩,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林爟等人重修的《南渚林林氏族譜》也作了相應的記載:“晉中宗南渡,衣冠隨從者八姓,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林穎其一也”。 “從莆田《南渚林林氏族譜》關于晉室衣冠八姓入閩的記載,已明確提出林祿之父林穎已經隨晉元帝入閩。 據(jù)清光緒九年(1883)廈門林捷云重修的《鰲崗林氏宗譜》轉載莆田長城金紫林林英于宋元祐三年(1088)所撰的林氏譜序中稱:“當中州板蕩,衣冠卿相從閩居之者有八族;林、黃、陳、鄭、詹、丘、何、胡也?!薄疤贫ㄌ煜滦帐?,推晉安之林為甲”。 上列國史、方志,族譜資料可以互相印證,說明在五胡亂華的東晉年間,林穎隨晉元帝南渡入閩,其次字林祿于晉太寧(323-325)間任晉安太守,在林祿之前,林穎就已入閩,林穎應是入閩第一代,但由于林穎的歸宿不明,故林氏后人又稱林祿為入閩姓祖。 二、從閩林始祖墓的史料記載,證林祿及后裔定居莆田,閩林始祖墓,應為莆林始祖墓。 長期以來,福建林氏,大都承認林祿為閩林始祖。稱林祿為閩林始祖,這一提法,就林祿作為林氏第一代,對整個福建林氏而言,無疑是正確的,但就莆田與福建其它各地的林氏后裔而言,就值得商榷。因為,如果就閩林淵源而言,林祿為福建林氏始祖,把林祿之墓稱為閩林始祖墓并無不妥,但如果從閩林與莆林的昭穆、世系而言,到底是先有閩林?抑或后有莆林?或是先有莆林后有閩林?是閩林派衍莆林?或是莆林派衍閩林?則關系到福建林氏明昭穆、辨世系的問題,因此,理清閩林與莆林的關系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從林祿的墓葬史料記載,證林祿及直系后裔定居莆田,福建其它地方的林祿后裔派出莆林。 1、從林祿直系后裔定居地,證林祿晚年定居莆田。 林祿在當上晉安太守后,到了晚年,是否定居莆田?方志及林氏族譜并無明確記載,但從方志、林氏族譜的相關記載中,似乎可梳理出林祿晚年定居莆田的蛛絲馬跡。 要弄清林祿晚年是否定居莆田,先要從林祿在福建所生兩子林景、林暹的歸宿談起。據(jù)《晉安林莆田長城金紫林氏族譜》載,林祿生子景、暹(居候官都鄉(xiāng)西里)。又稱林景去世后葬莆田北螺村。林景生長子詳,次子綏(閩林開族千年譜稱詳為次子),詳生三子,居候官,綏生五子,長子林漢,授蒼梧郡(今廣西梧州),次子林群,居瀝潯村(莆田),林格(率子侄定居莆田瀝潯村,為入莆始祖),林熙(不知去向),林鄱,居杭州(林和靖祖)。據(jù)林捷云《鰲崗林氏宗譜》。則稱林景居候官。對林景之子林綏里居則未明確標出,又稱林綏為林景長子,生五子漢、群,格、熙、鄱(遷居杭州)。 據(jù)林慶堯《仙游林氏大族譜》載,林景卒葬莆田北螺村,其墓坐癸向丁。林綏去世后葬莆田北螺村,林格去世后葬莆田北螺村,其墓坐癸向丁。從上列莆田林氏族譜記載可知,林景作為林祿在福建與孔氏所在的長子,應該與其長子林緩同居莆田,故林祿之墓葬在離莆田附近的惠安涂嶺九龍崗,如果林祿當時尚在福州居住,其去世后靈柩不可能運到離福州140多公里的惠安安葬。特別是林祿長子去世后葬在莆田北螺村,則可知林景在世時已定居莆田瀝潯村,在長子林景定居莆田瀝潯村時,年邁的林祿,則可能隨長子林景一同生活。特別是林緩去世后,其墓又在莆田北螺村,則說明林祿入閩后,除自己的墓葬在惠安九龍崗外,其在福建的長子、長孫的墳墓均在莆田??勺C林祿的第二代、第三代,已定居莆田。這就否定了一些林氏族譜記載林祿第10世裔孫林茂始才從福州遷居莆田北螺村的說法。 至于林格所生五子,其長子為蒼梧郡,未見其子孫回莆居住,可能已遷居梧州,次子林群雖定居莆田,卻未見有后裔在莆田繁衍,四子林熙不知去向,林鄱移居杭州,林和靖是其后,可見該支無在莆田定居。那么,只剩下林格一支定居莆田,林格有五子,現(xiàn)在播衍莆田及省內外、海內外的九牧,闕下,金紫,霧峰諸林,均出林格派下。從上列莆林繁衍的世系,可證是先有莆林,然后才播衍出閩林。 2、從《泉州府志》對林祿墓的記載,證閩林由莆林派生。 據(jù)清乾隆年間重修的《泉州府志·宅墓坊亭》記載:“晉安郡王(指林祿)墓在龍頭嶺下。祿,莆田人。”同時,《泉州府志·拾遺》對林祿的墓葬又作了這樣的記述:“廟記云:惠安縣北有龍頭嶺,下有石三簇,嵯峨秀異,前有石冠、石笏,后有石羊,石馬,諸峰盤旋,形勢奇特,相傳以為趙將軍墓,鄉(xiāng)人奉之甚謹,樵牧不敢犯。或傳為宋家五世祖葬此,然宋諸陵皆在幽涿 ,何得在泉?或者南渡之別支耶?宋(應為元)至和中,僧洞元作《泉南錄》,以為莆田林濟衍禧墓,莆田林氏家譜又以其始祖晉將軍晉安郡王林祿所葬也?!?BR> 從《泉州府志》對林祿墓葬地的記載,可以證明以下事實: (1)林祿為莆田人,即南渡后任晉安太守,但最后落籍莆田; (2)惠安龍頭嶺(即九龍崗)的墓葬為晉安郡王(林祿)葬地; (3)該墓葬有傳說為趙將軍墓地,但無可靠資料; (4)有傳說為宋室墓地,但宋室之墓又在幽涿之地,不知是否是宋室南渡別支之墓葬? (5)元代僧洞元所作的《泉南錄》一書及莆田林氏族譜,記載該墓地系莆田林氏始祖林祿之墓葬。 《泉州府志》的上列記載,已明確告訴了我們以下事實: (1)座落在惠安龍頭嶺的墳墓,為莆田人林祿之墓; (2)雖有傳說該墓系趙將軍或宋室之墓,但元代僧洞元的《泉南錄》及莆田林氏族譜皆記載為莆林始祖林祿之墓。 說明林祿之墓雖然位于惠北(距莆田楓亭約二、三公里),但并無惠安或閩南的林氏,認為該墓系惠安或閩南林氏始祖墓,且惠安、閩南林氏的譜牒也無此記載。同時,也無資料或證據(jù)表明林祿之墓系閩林始祖之墓。至于《泉州府志》為什么會稱林祿為“莆田人”,這就有進一步考證的必要,然后在福建林氏的昭穆世系上,才能分清是否是先有閩林或先有莆林?閩林是否從莆林分派? (二)從林祿墓的歸屬,證林祿晚年定居莆田。 晉安郡王林祿墓的發(fā)現(xiàn),據(jù)明刑部尚書莆田人林俊于明嘉靖乙酉(1525)在查閱林氏祖譜時,發(fā)現(xiàn)了莆林始祖墓在惠安涂嶺九龍崗上,便命他的兒子林達書丹,明天啟丁卯年(1627),莆田人林齊圣赴任惠安教諭時,便出資會同惠安舉人林徽龍,重立“龍馬毓奇”於道左,同時刻:“莆林始祖晉安郡王祿公墓道”神道碑,該碑系由時任惠安縣令鄧英書丹。 林齊圣為莆田九牧林氏長房林葦之二十七世裔孫,他在重修莆林始祖墓時,還特地撰寫了一篇《重修始祖晉安郡王墓記》,林齊圣在重修林祿的墓記中稱:“而晉安(林祿)之塋域歷幾百年為 滄桑物改,翁仲明器猶有存者?!薄耙允帜≈小质甲嬷M祿公九龍穴墓’”10字?!岸嶙逍罩谄翁镎?,雖隔道之遙,誰無松楸之思?”“墓前園九坵,向為潘家開墾,今既追還,謹以付諸惠族姓之賢者,立薄改貯存留祭掃之資?!绷铸R圣討回被涂嶺潘家占用的林祿墓前園地九坵后,在林齊圣的主持下,以每年200斤稻谷的租金,出租給惠安林氏佃戶林細富,并立下合同一紙。 從廈門《鰲崗林氏族譜》的記載可以看出,座落于惠安、靠近莆田市的晉安郡王林祿之墓,其產權歸屬莆田林氏,且為莆田林氏負責維修。同時,林祿墓前的園地被潘姓侵占,亦由莆林收回后以每年200斤稻谷的田租租給惠安林姓佃戶林細富耕種,以供作看護莆林始祖墓的祭掃之資。說明至少在清代以前,莆林始祖林祿之墓,其產權歸屬莆林,且由莆林負責管業(yè)、護墓、祭墓。由此可見,《泉州府志》記載林祿為莆田人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事實根據(jù)的。林祿如果不是定居莆田,為莆林始祖,莆林也不可能到惠安去主張林祿墓是莆林始祖墓,并主動承擔修墓、護墓、祭墓的責任,莆林如果不是林祿在福建的最直接的長房后裔,按照封建禮儀,其護墓、祭墓的責任只能由福建其它地方的林祿長房后裔主持,如福州、閩南也有大量林氏,但其卻不承擔護墓、祭墓的直接責任,卻要由遠在三十公里之外的莆林任此孝道,足見莆林為林祿在福建之直系長房嫡傳。其護墓、祭墓責任就義不容辭地落在莆林身上。 (三)從林氏族譜記載,證林祿及直系長房后裔定居莆田,林祿派下的閩林,皆莆林派衍。 莆田林氏自林穎隨晉元帝入閩,由林祿在福建的長子林景生下林緩后,就定居莆田城南瀝潯村(今莆田市城廂棠坡居委會),且至今省內外以“閩林”自稱的福建林氏,大都派出林緩,自林緩在莆田開基后,繁衍出的莆田金紫林家、闕下林家、九牧林家、仙游游洋(臺灣霧峰)林家。且上列四林,為閩林之組成主體,所以,說閩林為莆林派衍,系出莆田林氏世代延續(xù)可以從閩林組成的世系看出。 據(jù)新編《晉安林莆田長城金紫族譜·世系錄》:“祿公、生二子,景,景公,生二子,緩、暹。暹公,生三子:良之,成之,英之,居候官都鄉(xiāng)西里。緩公,生五子:漢、群、格、熙、鄱。群公,生三子,越之,根之,方之,居大義,瀝潯二村。 格公,生五子:初之,昌之,根之,靖之,克之。格公率子侄入莆田居瀝潯村,格公為莆林始祖。 據(jù)《南渚林林氏族譜》載:“(林緩生三子),居瀝潯村?!薄熬钢?,格四子(應為三子),……為入莆始祖,莆之有林,實自靖之公始”。 據(jù)廈門《鰲崗林氏族譜》轉引的閩縣明永樂十八年林志《晉安世譜校正序》中稱:“祿,……二子,景,暹,……景生散騎常侍開國候緩,而開國候五子漢、群、格、熙、鄱子孫始居莆田,歷宋、齊、梁、陳、隋?!?BR> 據(jù)林爟等《南渚林林氏族譜·林氏入閩之始》載:“莆田北海(應為北螺之誤),涵頭出涂嶺(指林祿)第三代,又分居晉安之北長嶺下,今福唐,候安(官)閩縣,長樂,連江、溫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漳州、龍溪、漳州、莆田、長城,南峭(平海)、澄渚,胡公壟上、桃支,仙游金沙、風湖、大(道)觀洋、鰲溪、游洋皆其苗裔也。(18) 從上列諸譜記載,自林穎、林祿入閩后,只是以福州作為他宦游之地,并非以現(xiàn)在的福州作為他的落籍之地。林祿作為林群、林格五兄弟的曾祖父,由于林群、林格諸兄弟定居莆田,故在林祿去世后,就把林祿葬在離莆田附近的涂嶺九龍崗(離莆田楓亭只有二、三公里),在晉時,莆田尚未設縣,仍屬晉安郡管轄,但該地在現(xiàn)在莆田與惠安的交界附近)。而林格為莆田金紫林,闕下林、九牧林、臺灣霧峰林的共同祖先。又是現(xiàn)在整個福建大部分林氏的共同祖先。上列族譜在記載林穎、林祿入莆后,其子孫在莆田的繁衍情況,揭示了林祿的子輩、孫子輩及曾孫輩已定居莆田,然后由莆田向外播遷的路線圖,揭示了福建乃至省外閩林大多為林穎、林祿、林格之后。莆田作為林祿后裔的主要繁衍地,承繼了林穎、林祿在福建開基、傳宗接代延續(xù)香火的長房派系。了解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泉州府志》會把林祿記為莆田人?稱座落在惠安涂嶺的林祿墳墓為莆林始祖墓?為什么晉安郡王林祿之墓的產權歸屬莆林?也就不難理解林祿之墓為什么要由莆林負責守護、祭祀? 中華民族是一個慎終追遠,敦宗睦族的民族。炎黃子孫,不管走到天涯海角,都不會忘記他們的根,而林穎、林祿入閩后,其后裔到底是先在莆田繁衍或是先在福州、閩南繁衍?到底是先有閩林然后才衍生莆林?或是先有莆林然后才衍生出閩林?這是一個關系到明昭穆、辨世系的問題,也是一個關系到在姓氏源流上正本清源的問題,只要厘清了這些問題,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莆林作為入閩始祖林祿的開基地,她將是海內外林祿后裔共同的根! 附記: 據(jù)林金發(fā)《晉安林莆田長城金紫族譜》載,林祿先娶張氏,生五子,長恭,官臺州刺史,傳會稽房;次暉,官衢州刺史,傳信安房;三暢,官鎮(zhèn)州刺史,大將軍,傳福州房;四期,官常州刺史,傳江南晉陵房;五雅,官汝州刺史,傳河南房。 林祿繼娶孔氏,生二子,景、暹。 林祿之兄林懋,居下邳,生六子,鑒之、宣之、慶之、侃之、旭之、敬之,俱官刺史。時稱“六龍北奮”,“五馬南馳”。意指林懋所生六子為“六龍”,林祿與張氏所生五子為“五馬”。世稱“五馬林”,今福建尚有“五馬林”繁衍。 林祿與孔氏所生二子,因林祿任晉安郡守,故稱“晉安林”。由于林祿的子輩形成由前后兩妻所生,且林祿與前妻張氏所生子女大都在外省擔任官職,估計林祿晚年主要是與繼室孔氏及子景、暹一起生活,故為了敘述方便,筆者把林祿與孔氏在福建所生的兒子林景稱為林祿在福建的長子,林景之子林緩為長孫。在這里,并無忽略林祿與張氏所生五子之意。 二0一0年五月三日深夜于風月齋草 (朱金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