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處處庇護 4歲的民民在幼兒園闖禍了。他在與班里一位小朋友爭搶玩具的過程中,打傷了那位小朋友。事后,老師把兩位小朋友的媽媽叫來了幼兒園,并且告知了她們整個事件的發(fā)展經(jīng)過。 誠然,小朋友之間有小摩擦和小矛盾是在所難免的,很正常的。但在此次事件中,確實是民民先動了手,傷了小朋友。面對辦公室里此時的情景,年幼的民民有些害怕了。 民民媽媽呢?她立馬將民民一把攬在了自己的身后,開始替民民向小朋友和小朋友的媽媽道歉:“真是對不起,孩子還太小了,不懂事。我替他向你們道歉,回去之后我一定好好教育他。不會再有下一次了!真是不好意思,希望你們能夠原諒他?!倍阍趮寢屔砗蟮拿衩瘢荒樀拿H?。 相信這樣的故事,每天都會在許多幼兒園里真實地上演著。年幼的孩子在相處之中,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而爸爸媽媽呢,總是以孩子太小作為借口,去處處庇護孩子,選擇替孩子去道歉,或者替孩子去彌補過錯。以為這是對年幼孩子的一種愛與保護,殊不知這處處的庇護其實早脫離愛的實質(zhì)。 在被爸爸媽如此庇護的境況下,孩子不會懂得去明辨是非,不會懂得何為責任,甚至會把犯錯當作理所當然,覺得自己還小,反正有爸爸媽媽保護自己。長此以往,可能還會更加驕縱和放肆,無意識當中就會形成了一種慣習——不管犯什么錯,我不怕,有爸爸媽媽替我扛著。 愛,絕不等于處處庇護,也絕不是賜予孩子一把可任性放縱的“保護傘”。 愛,是給孩子安全感,同時也讓孩子不失承擔責任和后果的力量與勇氣。 愛≠物質(zhì)灌溉 琳達和她老公,是朋友圈中拼搏的富一代,兩人忙于事業(yè),常常奔波在國內(nèi)外。由此,也就犧牲了陪伴女兒果果的時間和精力。 每次出差回來,小兩口總是會從行李箱中拿出塞得滿滿的禮物給果果。全是果果喜歡的芭比、愛吃的零食、美美的衣物……在果果的吃穿住行上無一不滿足,樣樣都力求最貴最好,簡直是把果果奉為公主來養(yǎng)育。 有一次,我和琳達打趣地說:“天啦嚕,看看你家果果公主的白富美生活水平,你還說咱倆做主定‘娃娃親’。嘖嘖嘖,我家那個小調(diào)皮鬼怎么可能養(yǎng)得起果果哦~” 琳達聽完后微微沉默了,然后略感焦慮地說:“姐妹,不瞞你說,你正好說到了我的痛點。” 這話真讓我大吃一驚。 繼而,她接著說到:“在果果出生之前,我和她爸計劃了好多好多,關于怎樣去養(yǎng)育她。我們聊了好多個晚上,要給果果怎樣的愛與怎樣的生活。可是,最終還是被現(xiàn)實打敗了。 工作太忙了,計劃全變成廢話了,與果果見面的時間少之又少,能為她做的事情也更少得可憐。能怎么辦呢?只能去盡可能滿足她所有的需求,給她最好的生活條件。你不知道,我好像每次刷卡給她買買買時,內(nèi)心才得到了一些些慰藉。” 買買買,買來的只能是物質(zhì),而不是愛、時間、陪伴、溫暖。 物質(zhì)是冰冷的,不能給孩子以柔軟切膚的暖。當你一味地去給孩子堆砌那些冰冷時,你會發(fā)現(xiàn)被包圍其中的孩子也慢慢冰冷了,對為父為母的你也慢慢冰冷了,甚至漠然了。當某一天猛然回頭一看,你可能會目瞪口呆:這,還是我的孩子嗎? 愛,絕不等于物質(zhì)灌溉,也絕不是為了彌補內(nèi)心的虧欠而無原則的給予和滿足。 愛,是給孩子體己的暖,同時也讓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與物質(zhì)觀。 處處庇護、物質(zhì)灌溉=溺愛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很多爸爸媽媽,在為父為母前,對“溺愛”一詞就耳濡目染,并且能在目睹耳聞之間去輕易辨別“溺愛”之行為與表現(xiàn)。 但是,當真正有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角色轉(zhuǎn)變成為了爸爸或者媽媽之后,情況就陡然變化了:溺愛而不自知。其實,也就是由于身在其中,一葉便能障目罷了。 關于何為“溺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義,也有不用的界限去對溺愛進行一個劃分和設界。而我在此,著重要指出的就為前文中所提到的兩點:處處庇護與物質(zhì)灌溉。 孩子的大腦還處于發(fā)育不完全不完善的狀態(tài),因而他們對自身行為的支配也就難免會有紕漏和缺陷。此時,身為爸爸媽媽,一定要理性與理智。 首先,不能急于求成,以成年人的標準去苛責孩子,去要求孩子。要給孩子適當?shù)姆稿e空間與犯錯余地,有寬容、有體諒、有引導;其次,不能處處袒護,以年齡尚小作為借口去溺愛孩子,去搪塞自己,搪塞他人。要給孩子以明確的是非觀念與明辨能力,讓孩子有擔當、有能量、有勇氣。 所以,如果你還在處處袒護孩子,或者用物質(zhì)灌溉代替愛的補給,那么,要小心了,你正在溺愛孩子。 所以,身為爸爸媽媽,一定要時常反思與內(nèi)省。因為愛與溺愛,往往有時候就在一線之間,你很可能已經(jīng)越界,卻不自知,在溺愛之路上越走越遠,也讓孩子與你漸行漸遠。 寵愛有度,溺愛有毒 近來,收到了來自一位媽媽的求助訊息。內(nèi)容大致為遺下情況:我家的寶寶3歲了。 因為牙長的不是特別好,所以每次吃飯,我都會單獨把食物給她料理得軟一點,切得碎一點,并且單獨裝盤。請問,這樣是不是溺愛?會不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其實,這位媽媽所遇到的情況不是一個個例,而僅僅是眾多家庭中的一個小小縮影。 喂養(yǎng)方式的精細,不是溺愛,但仍需把握好“度”的原則。要讓孩子知道,媽媽這樣的做法是出于自己牙齒發(fā)育不好的客觀原因,而不是因為自己是孩子是家里的寶貝,就能有特殊待遇。 此外,還應該注意時間的“度”的把握。不要讓孩子養(yǎng)成習慣,要在孩子牙齒發(fā)育正常之后及時收手,在喂養(yǎng)上做到不講特殊,在餐桌上做到人人同等。切莫給孩子“開后門”、“搞特殊”,否則,這樣的孩子是斷不了奶的,并且會在無意識中助長孩子的驕縱性格。 每一個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的“小天使”,都是爸爸媽媽想要捧在手心里的寶,是爸爸媽媽想要挖空心思去愛與去呵護的。寵愛孩子,是爸爸媽媽出于血緣這一不可逆轉(zhuǎn)的紐帶而生發(fā)出的一種原始情感和原始沖動,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去體諒的。 但是,各位爸爸媽媽,寵愛之余,別忘了力度的把握,要理智與理性,做到持中而待,不可為了愛而磨滅了原則和底線,將寵愛兀自地發(fā)酵成了溺愛。溺愛有毒,會在無形之中將孩子淹溺,會慢慢吞噬孩子的純真本性與善良天性,會將孩子領入歧途,并且在本我之路上漸行漸遠,最終變得面目陌生。 爸爸媽媽們,愛與溺愛的界限往往難以把握和把控,兩者之間的界限往往也就在一線之間。爸爸媽媽們,在日常生活中,在養(yǎng)育孩子時,要時時刻刻保持理性與理智,切不可當局者迷,在無形之中就讓溺愛“淹溺”了你的“小天使”。 |
|
來自: 老玉米棒 > 《*子女教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