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2016年10月18日 人有了善端,還需要后天的呵護、培養(yǎng),才能夠真正保留下來,并且發(fā)揚光大。
《財富》(中文版)——上篇專欄講到孟子的著名說法:“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泵献邮且晃坏赖轮髁x者,在這里可以看出,他力圖建立一個“心-性-天”貫通為一的縱向架構(gòu)來提升修身功夫。心,這里指天賦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知性,指認識天所賦予人的本性,即仁義禮智“四端”。孟子認為,人們要是能盡量發(fā)揮自己的“本心”,就能認識自己的本性—四端,由盡己之心到知己之性,再逐漸推展到窮盡所有人之性,以至窮盡萬物之性。 孟子說:“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保ā睹献印けM心上》)“上下與天地同流”和“萬物皆備于我”,就是指人與萬物一體。東漢趙岐注:“物,事也,我,身也?!敝祆洹睹献蛹ⅰ罚骸按搜岳碇救灰?。大則君臣父子,小則事物細微,其當然之理,無不具于性分之內(nèi)也?!痹诿献涌磥?,天下之事無非人倫道德之事。人若能“反身而誠”,本諸自身所具善性,“強恕而行”,則“樂莫大焉”。 孟子的這個命題,為其性善論提供了一個本體論基礎(chǔ)。性善一說由孟子所首創(chuàng),并且與其知言養(yǎng)氣、義利之辨、王霸之辨等思想有直接關(guān)系。所以,廣義而言,性善可謂代表了整個孟子學說。由“四端”說來看,凡符合仁、義、禮、智之行為皆可稱善。楊澤波教授精辟地指出:性善論并非“性本善論”或“性善完成論”,而是“心有善端可以為善論”。(楊澤波:《孟子性善論研究》) 由于孟子主張人性中皆有仁義,一個合理的推論是:人皆可以為圣人?!八春稳艘玻韬稳艘?,有為者亦若是?!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也就是說,作為一種道德主體,人人都是平等的。向善與否,關(guān)鍵是“不為”,而非“不能”?!胺虻廊舸舐啡?,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孟子·告子下》) “人病不求”,緣于人丟掉了自己善良的本心。孟子由此發(fā)展出一套獨特的內(nèi)向修養(yǎng)理論:既然人人都有善良的天性,不假外求,所以,只要守住本心,就可以做一位有道德的人。而學習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們放棄或者失掉的“本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習是一種道德實踐。 宋儒張載對此有進一步的論述,主要圍繞著“知性知天”的“知”來展開。他將人心的知覺能力區(qū)分為“德性之知”與“見聞之知”,并且表示人之所以尚未能“知性知天”,是源于人以“見聞梏其心”,使“心”體物不遺的能力受到遮蔽,導(dǎo)致其成為“有外之心”,而無法與遍布天地生物的“天心”合一。但本心實存,人可以通過“大其心”的實踐工夫解消“心”之桎梏,經(jīng)由“德性所知”而達至天人合一的境界。(張載:《張載集》) 儒家講“盡心知性”,禪宗則講“明心見性”。說法有異,道理則一,它們都強調(diào)擴充人的本心。“明心見性”全句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指屏棄世俗一切雜念,徹悟因雜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懊餍摹本褪怯勺约旱撵`性來明悉與體證,“見性”就是見到自己的本性。能否成佛,關(guān)鍵在于能否悟出“本心”、“本性”的真面目。悟到這個真面目,即使普通人也能夠成佛,佛與凡夫本無差別,只在“迷”、“悟”之間。這和“人皆可以為堯舜”異曲同工。 人生在世,誘惑和干擾眾多,這正是儒家和佛家反復(fù)教育人們要加強心性修養(yǎng)的原因所在。所以,孟子主張“學問之道”無他,端在“求其放心”。(《孟子·告子上》)然而,“心”又是怎么被“放”出去的呢?孟子有一段很長的論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復(fù),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鬃釉唬骸賱t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闹^與?”(同上) 牛山的樹木曾經(jīng)很繁茂,因為它處在大都市的郊外,常用刀斧砍伐它,還能保持繁茂嗎?那山上日夜生長、受雨露滋潤的樹木,不是沒有嫩芽新枝長出來,但牛羊接著放牧到這里,因此山就變成光禿禿的了。人們見它光禿禿的,就以為這山不曾長過成材的大樹,這難道是牛山的本性么?就像在人的身上,難道會沒有仁義之心嗎?有些人之所以喪失善心,也仿佛刀斧砍伐樹木一樣,天天砍伐,還能保住善心的繁茂嗎?一個人日夜有所滋生的善心,接觸了清明之氣,而使他的好惡之心同一般人也有了少許的相近,可是他白天的所作所為,又將它攪亂、喪失了。如此反復(fù)地攪亂,那么他夜里滋生的那點善心就不足以保存下來;夜里滋生的善心不足以保存下來,那他離禽獸就不遠了。人們見他像禽獸,就以為他不曾有過善良的天性,這難道是人的實情嗎?所以如果得到好好的養(yǎng)護,沒有東西不能生長;如果失去護養(yǎng),沒有東西不會消亡。 孔子說:把握著就存在,放棄了就喪失;出去進來沒有定時,無人知道它的去向。大概就是說的心吧? 所以人有善端,還需要后天呵護、培養(yǎng),才能夠真正保留下來,并且發(fā)揚光大。宋儒陸九淵亦強調(diào)“發(fā)明本心”、“切己自反”,指出:“古人教人不過存心、養(yǎng)心、求放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養(yǎng)而反戕賊放失之耳?!保ㄘ敻恢形木W(wǎng))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學教授 聯(lián)系方式﹕ yhu@vip.sina.com |
|
來自: 昵稱535749 > 《學術(shù)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