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是尋常事,繁華靜處遇知音』
有些書即使你再認真再仔細地讀過了許久還是什么也不記得,如艾柯的《玫瑰的名字》、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博爾赫斯的《沙之書》、伍爾夫的《海浪》、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不過這并不奇怪,因為在閱讀的當下你雖然很努力,但事后沒有“溫故而知新”,于是那些記憶便慢慢地被遺忘了。可今天慢師傅要介紹的這本書,比所有以上提及的都要神奇,這本書是無論你多么認真、多么仔細,保準你剛剛看完,就忘得一干二凈。這本書就是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 之所以神奇是因為它很是一本很規(guī)矩的書:字數(shù)不多不少,單篇閱讀難度不高,既沒有很多學術(shù)專有名詞,也沒有繁雜的人物和混亂的時空。 可從傳統(tǒng)小說來看它又似乎不太合規(guī)矩,因為這本書里幾乎完全背叛了小說的原則:情節(jié)、人物、故事這些重要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了,讓你看完之后除了掩卷嘆息別無他法。 如果一些讀者一定要很固執(zhí)地問:這本書到底是講什么的?慢師傅只能勉強地說這本書是馬可·波羅給忽必烈講述旅途中所見各色城市的記錄。據(jù)說馬克·波羅曾經(jīng)到過中國,進過忽必烈的皇宮,若干年后,馬可·波羅回國時被海盜襲擊俘虜,在監(jiān)獄里他鼓搗出了一本游記,記錄了他東去的故事。不過當時他對忽必烈可汗說了什么,我們完全無從知曉。而卡爾維諾正是回到那個時期,他變成了記錄著。將馬可·波羅對忽必烈描述的城市進行整理,而這些城市之間幾乎一點關(guān)聯(lián)都沒有。這就是為何看完之后立馬就忘記的原因:這本書不是一根矛,或者一支槍,它更像一面地圖,廣袤大地上標注著城市的名稱和面貌,我們往往可以記下一個故事,但無法記下一張地圖,我們可以跟蹤一條線,但是無法了解一整個面。 為了證明所言非虛,慢師傅便摘錄一些片段: 對阿納斯塔西亞的描述,只能喚起你的一個個欲望,再迫使你把它們壓下去,而某天清晨,當你在阿納斯塔西亞醒來時,所有的愿望會一起萌發(fā),把你包圍起來。這座城市對于你好像是全部,沒有任何欲望會失落,而你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于她欣賞你不欣賞的一切,所以你就只好滿足生活在欲望之中。阿納斯塔西亞,詭譎的城市,具有時而惡毒時而善良的力量;你若是每天八個小時切割瑪瑙、石華和綠玉髓,你的辛苦就會為欲望塑造出形態(tài),而你的欲望也會為你的勞動塑造出形態(tài);你以為自己在享受整個阿納斯塔西亞,其實你只不過是她的奴隸。 ——(城市與愿望 之二) 以上摘錄的便是第二篇的全文。如果你覺得畫面感很強,覺得很精彩,不妨回想一下剛看到的內(nèi)容。 如果你確信你能記得,那就繼續(xù)讀下面這個選段: 阿爾賈與其他城市所不同之處在于她有的不是空氣而是塵土。道路都布滿著灰塵,房間里的泥土一直塞到屋頂,每座樓梯都另有一座反面樓梯,每個房間都壓著一層層巖石,好像多云的天空。居民是否能夠在城里走動,是否得擠在蟲蟻的地穴和樹根伸展的間隙中,我們不得而知:潮濕摧毀人體,使他們沒有多少力氣;最好還是躺在那里不動彈,反正是一片黑暗。 從上邊看阿爾賈,什么也看不見;有人說“她就在下面”,我們只能聽信。地方是荒蕪的。夜間,你將耳朵貼著地面聽,有時就能聽到砰然關(guān)門的聲音。 ——(城市與死者 之四) 雖然慢師傅已經(jīng)很認真、很仔細地跟著馬可·波羅看了一個又一個城市,但是行走的速度太快,每個城市又太抽象,還沒來得及進入腦海,下一個城市又進來了。不過,即使行走的速度很慢,也不見得就真的能記下來,因為這里記錄的每一個城市的文字并不顯露更多,只有我們走的遠一點,將點連成線織成網(wǎng),這本書的樣貌才清晰顯現(xiàn)。 在終于走完了這座由城市建筑的迷宮之后,可能很多讀者會不服慢師傅所說的“這本書很難讀的”原因。可能會說:不難呀,雖然記不得每一個城市的樣貌,但記住了由五十五個城市組成的充滿異域風情,幾乎有《一千零一夜》色彩的一本書,這種形式上的精致,任誰都不會忘的。 可是,慢師傅要問了:僅僅需要形式就夠了嗎?難道卡爾維諾寫了一本這樣充滿寓言性質(zhì)的書就是為了結(jié)構(gòu)上的快樂和圓滿?難道他沒有更大的野心嗎? 卡爾維諾如是說:“我相信這本書所喚起的并不僅僅是一個與時間無關(guān)的城市概念,而是在書中展開了一種時而含蓄時而清晰的關(guān)于現(xiàn)代城市的討論?!?/span> 原來卡爾維諾在和我們交換關(guān)于城市的觀念和想法,并且,它不是一篇完整的條理清晰的論文,它有許多散落的點,需要我們自己去拾起,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寫下這本書的人,所以我們不可能拾起每一個點,總歸有被我們發(fā)現(xiàn)的,也有被我們遺漏的,就像一趟旅程,總有記憶深刻的,也有模糊不清的。 慢師傅的理解是“看不見的城市”是假設(shè)的城市,是一些可移動、顛倒、重置的碎片,卡爾維諾借馬可·波羅之口或者只是借助這個名字,再經(jīng)由你的想象把你的生活、你的過去或者是你的“另一種可能”展示給你,你就如一個孤獨的旅行者,迷失在與你所身處的“現(xiàn)在”的鏡像中?!翱床灰姷某鞘小币彩钦鎸嵉?,你可以把它建造于你的頭腦中,并在其中“……漫游、迷失,停下來乘涼,或者拔腿而跑”,你也覺得你會在某個時候與之相遇,或者在一個彎腰后發(fā)現(xiàn)它們的某些灰燼、泥土,看見他們有過的繁榮、輝煌:它們沒有消失,一直存在,只是無法找尋而已。 這些城市是一些偶然,它們擁有一切符合常規(guī)的東西,也包含各種矛盾、例外,它們是城市的原型,你可以在其中發(fā)現(xiàn)任何一個你所知的城市、任何一個你所想象的城市,而你可以想像出無數(shù)個城市來。而最后你發(fā)現(xiàn),這些城市都是你所知的那個城市的暗喻,它們在時間、空間上相互重疊、關(guān)聯(lián)、對望,“卻并不相愛”。 那么城市的本質(zhì)是什么?卡爾維諾告訴我們,城市什么也不是,它只是所有記憶的集合--過去與將來,是欲望的膨脹,是反復(fù)重復(fù)的細節(jié),是需要填補的空虛--用你的生命的每個瞬間,是虛幻與現(xiàn)實無法分開的存在,是你瘋狂且遙遠的想象。 卡爾維諾說:“這部書變得就像是一些想象出來的大陸,在這里,另一些文學作品找到它們的空間;這些‘別處’的大陸,在今天,‘別處’可以說已經(jīng)不存在了,整個世界的趨向變得一致?!?/span> 當書中的奇幻城市展現(xiàn)出它的陌生的時候,這本書,也在文學世界里展現(xiàn)自己的獨特,它是”大陸“的“別處”,而“別處”的美,總是在我們已經(jīng)熟知了“此地”之后才容易發(fā)現(xiàn)的。 卡爾維諾曾寫下對《看不見的城市》的想法:“它差不多變成了一本日記,記錄下我的心情與思考;所有的一切最后都轉(zhuǎn)變成了城市的圖像;我當時讀的那些書,我參觀的那些藝術(shù)展覽,與朋友們的交談”。 所以,這些城市,都是卡爾維諾的分身,就像書中馬可波羅向忽必烈暗示的,所有的城市,都是威尼斯。 面對這本書,我們可以有很多種選擇。即使忘了,還可以重來。 About the author 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 1923—1985),意大利當代最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生于古巴哈瓦那,隨父母移居意大利。早期創(chuàng)作多為現(xiàn)實主義作品,后轉(zhuǎn)向幻想小說和寓言小說。善于利用諷刺和離奇古怪的幽默處理嚴肅的主題。他的作品融現(xiàn)實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于一身,以豐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構(gòu)造超乎想像的、富有濃厚童話意味的故事,深為當代作家推崇,給后世帶來深刻久遠影響。1985年9月,卡爾維諾突患腦溢血在意大利佩斯卡拉逝世,終年62歲,葬在地中海岸邊的卡斯提格連小鎮(zhèn)。他的奇特和充滿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說家之一。 Recommendation 博爾赫斯、馬爾克斯和卡爾維諾三人同樣為我們做著完美的夢,三人之中,卡爾維諾最溫暖明亮?!s翰·厄普代克 卡爾維諾的想象像宇宙微妙的均衡,擺放在伏爾泰和萊布尼茲(Leibniz)之間。——安伯托·艾柯 卡爾維諾的《為什么讀經(jīng)典》,讓人看到一個作家的文學視野可以這樣開闊,而他的小說敘述既保持了說書人的腔調(diào),又同時有哲學頭腦,能夠把游戲、數(shù)學、詩歌、哲學結(jié)合一起,又不那么滿、那么實,還能留出空間讓閱讀者參與進去,卡爾維諾的書證明了寫作的各種可能性,他的書值得反復(fù)閱讀?!?/span> 我不能強求大家喜歡他的每一本書,但是我覺得必須喜歡他的主意:小說藝術(shù)有無限種可能性……現(xiàn)代小說的最高成就:卡爾維諾、尤瑟娜爾、君特·格拉斯、莫迪阿諾,還有一位不常寫小說的作者,瑪格麗特·杜拉斯——王小波 批評家們樂于把卡爾維諾與納博科夫和博爾赫斯相提并論,實際上,卡爾維諾的影響力要更大,也更持久些?!柧S諾的故去,意味著純文學的終結(jié)。至少對于西方文學來說是如此?!悤悦?/span> 卡爾維諾的奇特之處就在于他能從一個針孔走進去,打開一個很大的世界,并在里面再搭建一個精巧的宇宙?!罹礉?nbsp; 《看不見的城市》是在你還沒看過的時候,就已經(jīng)喜歡上了,看過之后才發(fā)現(xiàn),其實它從來就是你所擁有的,也該是你所擁有的,就像命中注定的無法揮去的某些纏繞;亦如某些城市,你沒到之前你覺得你已經(jīng)到過那里,到了那之后你才發(fā)現(xiàn)自己一直在那里?!龓煾?/span> |
|
來自: 昵稱34661179 > 《短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