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中華文化登峰造極,達到了后世難以望其項背的高度。宋末蒙元入侵,神州陸沉,中華文明也遭遇第一次重大打擊,此后幾百年,甚至直到現(xiàn)在,中華文化一直還是走在“恢復”的路上,“實現(xiàn)中華文明偉大復興”即是如此。 元朝建立幾十年以后,中華大地上,安徽鳳陽的朱元璋提起了屠刀,趕走了元朝統(tǒng)治者,恢復起“漢唐衣冠”,重新振興了我華夏。在唐宋時期,中華文化可以說遠播海內(nèi)外,外邦求教、四夷學習。可元代以后,文化影響力便大不如前,時至清朝,更是西學東漸,在現(xiàn)代,世界的主流文化,依舊是西方文化。 可是在明清至現(xiàn)代的這幾百年間,說到中華文化的時候,就有一個不得不說的人物,那就是開創(chuàng)“心學”,影響直至朝鮮日本和東亞文化群的一個人——王陽明。 王陽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本名王守仁,陽明是其別號。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他(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chuàng)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 心學最不同于其他儒學的地方,在于其強調(diào)生命的過程,從“心學”開始,中國的圣人學問開始“哲學化”,而有新儒家的誕生。 在心學里面,有最明顯的幾點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論。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fā)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fā)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當人們產(chǎn)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別,他可以說是“已發(fā)”,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惡;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自在地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一切學問,修養(yǎng)歸結(jié)到一點,就是要為善去惡,即以良知為標準,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 陽明心學產(chǎn)生于王守仁一生最失落痛苦的時候,可能真的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吧。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余人。王陽明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同時,他的父親王華也被趕出北京,調(diào)任南京吏部尚書。 路途中,王守仁被劉瑾派人追殺,偽造跳水自盡躲過一劫。人生至此,真的是沒有再糟糕的時候了。逃過追殺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見父親王華,王華對他說:“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彪S后他踏上路途,來到貴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qū)。王守仁沒有氣餒,根據(jù)風俗開化教導當?shù)厝耍艿矫癖姁鄞?。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lǐng)悟。王守仁認識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王陽明的心學在明朝中后期稱為我國主流學說,他的思想引領(lǐng)了明朝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并且對后世包括現(xiàn)在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其學術(shù)思想影響到了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并且在彼地生根發(fā)芽,產(chǎn)生了“韓國心學”、“日本心學”等東亞心學流派。從明清到現(xiàn)代的中國,若論文化影響力,他創(chuàng)造的成就無人能出其右。直到現(xiàn)在,還無來者。 |
|
來自: 昵稱27106408 > 《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