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之為器,物質(zhì)基礎(chǔ)是第一性的?,F(xiàn)從以下數(shù)項敘述: 型——琴的造型一向受到重視。明初《太音大全集》(1413年前),錄琴型式38種,明末《文會堂琴譜》等,已增至44種,清初《五知齋琴譜》達50余種?,F(xiàn)代所見多為伏羲、神農(nóng)、仲尼、聯(lián)珠、蕉葉、落霞等式,而以仲尼式最為常見。漢末蔡邕《琴操》是這樣說琴的式樣的: 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廣六寸,象六合也?!皬V后狹,象尊卑也,上園下方,法天地也。五弦宮者,象五行也。大弦者,君也,寬而溫和。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亂。文王、武王加二弦(指變徽、變宮),合君臣恩也。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徽為事,羽為物。 漢代的人喜歡以自己的看法去度古釋物,可嘆今日仍有古琴家用這一套去解析古琴,真是食古不化了,史稱黃帝的“清角”、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為四大名器。 木 琴體木制,通常面板為松透的桐木,底板為堅實的梓木,其實松、杉、楊、柳、桑、柏等均可用,今人多以古宅棟梁木制琴,取其木質(zhì)干透,共鳴效果好。今也有以電烘和激光制材的。相傳“焦尾”,就是蔡邕救下燒板的古木所制。錄琴型式38種,明末《文會堂琴譜》等,已增至44種,清初《五知齋琴譜》達50余種?,F(xiàn)代所見多為伏羲、神農(nóng)、仲尼、聯(lián)珠、蕉葉、落霞等式,而以仲尼式最為常見。漢末蔡邕《琴操》是這樣說琴的式樣的: 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廣六寸,象六合也?!皬V后狹,象尊卑也,上園下方,法天地也。五弦宮者,象五行也。大弦者,君也,寬而溫和。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亂。文王、武王加二弦(指變徽、變宮),合君臣恩也。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徽為事,羽為物。 漢代的人喜歡以自己的看法去度古釋物,可嘆今日仍有古琴家用這一套去解析古琴,真是食古不化了,史稱黃帝的“清角”、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為四大名器。 漆 上漆之前抹以鹿角灰,然后髹大漆(漆樹脂)。時隔若干年,漆面斷裂成紋,計有大、小蛇腹斷,大、小流水?dāng)?,牛毛斷、冰裂斷、梅花斷、龜背斷等。古人有以梅花斷和龜背斷最為難得。又發(fā)斷紋為判定年代的標(biāo)志,不確?,F(xiàn)時已輕易可用電烘或激光技術(shù)取得斷紋。 弦 漢人以為琴始于伏羲、神農(nóng)時代,亦有始于黃帝時代說。新石器時代(約1萬年前)發(fā)明弓箭,一弦琴的發(fā)明是自然之事。琴弦最初可能是動物的筋,嫘祖養(yǎng)蠶后,琴弦長時期用蠶絲?,F(xiàn)代大多改用絲纏尼龍弦,張力加強,音量增大,也減少了指弦摩擦的噪音,但仍有極少數(shù)琴人喜用蠶絲弦。 徽 徽是琴的弦外邊沿,鑲嵌的十三個小圓螺鈿標(biāo)識?;找灿杏糜窕蚪鸬?,正中七徽最大,依次向兩端縮小,七徽是弦長的1/2,六、八徽均為2/5,五、九徽為1/3,四、十徽為1/4,三、十一徽為1/5,二、十二徽為1/6,一、十三徽為1/8。只有在徽位的弦上才可得到清亮的泛音。徽外通常只彈按音?;盏钠鹗寄甏欢纫饘W(xué)術(shù)界的爭論。據(jù)目前所知,嵇康《琴賦》首先提到“徽”,“徽以鐘山之玉”,所以估計琴的定型今伏不遲于漢代 。而馬王堆和曾侯乙墓出土的五、七、九、十弦琴,不同于今琴,其歸屬仍有待探討。 軫 即為上弦的軸,一般為木軫,亦有玉軫或石質(zhì)的。琴軫轉(zhuǎn)動,松緊絲線調(diào)音。鋼絲弦硬而滑,上弦很麻煩。我曾畫圖設(shè)計可微調(diào)的軫交制琴家馬維衡,可惜至今未見采用。 琴的斫制——古有琴家親自斫制琴的傳統(tǒng),這是中國其他樂器所沒有的。唐·李勉《琴記》、北宋·石汝歷《碧落子斫琴法》、《僧居月斫琴法》、南宋·田芝翁《太古遺音》和《琴苑要錄》等,刊有琴的斫琴法。唐宗室李勉好琴,家藏自斫琴數(shù)百張。唐代雷氏世家造琴極有名。現(xiàn)故宮博物館所藏《九霄環(huán)佩》、《大圣遺音》、《飛泉》,及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所藏《枯木龍吟》,據(jù)考證均為雷琴。明潞王喜琴,曾造琴三千張,以“中和”名之?,F(xiàn)均為文物珍寶。今日不少琴家也承繼傳統(tǒng),好自斫琴。如名家李明忠、曾成偉、丁承運等是。謝導(dǎo)秀老師也曾斫琴一張。目前琴樂發(fā)展較好地區(qū),大都有制琴工廠作后盾,如蘇州、長三角地區(qū)和北京、成都等地。希望廣州、珠三角地區(qū)能有工廠制作廉價物美的古琴,這對港澳珠三角地區(qū)琴樂的推廣,大有裨益。 |
|
來自: freecatkencat >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