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間,總有一些前輩們,云淡風輕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不在意時間,也不給人生設限。人生在她們眼中成了游樂場,可以盡情創(chuàng)造,輕描淡寫地嘗試一個又一個新事物。
別人息影退居幕后的時候,她已經(jīng)導演了N部經(jīng)典電影,并在影片中和90后小鮮肉演對手戲;別人退休了陪老伴環(huán)游世界時,她出了第一本書,《輕描淡寫》,談創(chuàng)作,談感情,說句“60歲才是新開始”。
《笑傲江湖》里丹青生說秘制釀酒法:最上品的酒,隔幾年加一次新酒融合進來,終于口感醇厚而不失新鮮,品味成熟而不糜爛。張艾嘉給人的感覺,正是如此。愈飲愈醇,永遠不會過期,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味道。她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傳奇,太多人羨慕。做演員,她是最TOP的演員,得過數(shù)屆影后;
做導演,她亦是最TOP的導演,《最愛》《莎莎嘉嘉站起來》《夢醒時分》《新同居時代》《少女小漁》《今天不回家》《心動》《203040》都是歷久彌新的女性電影;
而做女人,她亦是最TOP的女人,這輩子的經(jīng)歷可能是別的女人的幾倍。
她長得美,又灑脫,曾經(jīng)在《康熙來了》里坦陳當年在美國讀書時與蔣家二公子“彼此互相吸引過,走到后來,回到現(xiàn)實,我自己知道一定要踩剎車”。
她和很多有才華的男人談戀愛。有記者寫采訪張艾嘉的細節(jié),中途服務生端了水上來,問要‘‘幫忙打開嗎?’’,張艾嘉自己拿過來,擰了半天沒打開,嘆了口氣,對方說“我?guī)湍愦蜷_吧”,她聳聳肩,把水遞給了對方。
那樣的舉動和表情,蘊含了一種無關(guān)年齡的快活和風韻。即使同為女性,那一刻亦會讓人深刻意識到,面前是一個“女人”。
她很溫和,但不是容易妥協(xié)的人。她愛開玩笑,風趣得很,提到當年扮演賈寶玉,“原來李翰祥導演是要我演寶玉的,可是一看,林青霞比我高這么多,臨時便改成演林黛玉,演黛玉呢,我的嘴巴很大嘛,有一場戲要唱一句黃梅調(diào),你那櫻桃小嘴……導演說趕緊拍她的嘴,攝影師說櫻桃小嘴在哪兒啊……氣得我!”關(guān)于她的故事,她的迷人,豐富中又有脈絡流淌,像一首接一首的歌,不同時期的表達,有著不同的意義。她的人生啊,都在這些經(jīng)久不息,綿延傳唱的歌里。
2015年,電影《念念》上映,導演張艾嘉帶著金曲《愛的代價》重回大家的視線,這是上個世紀80年代風靡的經(jīng)典歌曲,時隔30余年,已過60的張艾嘉再唱起,不同的不僅僅是曲調(diào),更是里面增添的歲月的氣息和時光穿梭之后,內(nèi)心積淀的更多智慧與懂得。很難想象張艾嘉已經(jīng)63歲了,去年她上央視的《開講了!》,也不是沒有皺紋和眼袋,但身上沒一絲暮氣,說話時,眼神中甚至還有小女生的靈動,她甚至自嘲調(diào)侃:《愛的代價》新版本在香港臺灣上映的時候,很多歌迷都哭了,我知道,他們是在哭我的皺紋。我卻淚眼婆娑,不是因為遺憾,而是羨慕。羨慕她的格局與氣場,誰又能不羨慕呢?
歌手、演員、編劇、導演,她樣樣做得出彩,《愛的代價》至今仍被傳唱,多次獲得金像獎和金馬獎的影后,自導自演的《最愛》獲得金馬獎九項提名......
《童年》是羅大佑創(chuàng)作將近5年的歌曲,但他毫不吝嗇地讓張艾嘉挑走了這首歌。
彼時他們的戀愛緋聞傳得沸沸揚揚,而羅大佑也親昵地稱呼張艾嘉為小妹,甚至專門為她寫了一首歌,名字就是《小妹》。但張艾嘉和羅大佑的這段情,這“未知的將來”,終抵不過“有緣無分”四個字。
人人都叫她張姐,實際她的小名叫小妹,“還是在1987年、1988年的時候人家就開始叫我張姐啦,因為當時有部戲里我演老師。
小妹是最早認識我的人叫的,胡金銓導演就這么叫我。前段時間我參加一個活動,碰到徐楓姐和佩佩姐,她們都叫我小妹,我覺得特別高興,因為現(xiàn)在很少有機會被人叫小妹了——那天在座的都叫我小妹。”
再后來,張艾嘉提拔了當時還是駐唱歌手的李宗盛,她稱李宗盛為“小李”,這個稱呼一叫就是20余年。
眾所周知,繼專輯《忙與盲》之后,這張再次同張艾嘉合作的《愛的代價》與李宗盛的淚水同步落地生花。
2006年臺北小巨蛋,李宗盛世界巡回作品音樂會上,張艾嘉的那句“你有沒有愛過我”曾掀起波瀾,李宗盛當場語塞,以唱歌帶過這片刻的內(nèi)心激蕩,只可惜,他要唱的是《愛的代價》,他唱得熱淚奔涌。
往事盡可以重提,只是,重提的往事,并不是眾人想象中的往事,張艾嘉用這樣的話對舞臺上的提問做出回應:
關(guān)于我們的事,他們統(tǒng)統(tǒng)都猜錯了。我當然知道他很愛我,他不愛我就不會替我寫那么多歌!
1986年,34歲時,張艾嘉執(zhí)導的影片《最愛》,獲得第6屆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第23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以及最佳導演獎提名。劇中的歌曲《最愛》就是由張艾嘉演唱。張艾嘉把《最愛》里的那些愛和回憶處理得柔軟而細密,我一直記得那部片子的格調(diào)和那個深秋的腔調(diào)很搭。
1989年,張艾嘉與周潤發(fā)主演的《阿郎的故事》賺足了大家的眼淚,這部香港愛情片中的經(jīng)典,也再次將張艾嘉推向大家的視線,片中她以晶瑩透徹的眼神,精致的五官,完美演繹了一個充滿母愛的女子。羅大佑操刀制作音樂,《你的樣子》這首歌也成為傳唱的經(jīng)典。風塵刻畫的,正是張艾嘉眉目清晰,敢愛敢恨的模樣吧~
——羅大佑《你的樣子》
1999年她自編自導電影《心動》,獲得第19屆金像獎最佳編劇獎。一部關(guān)于青春愛情的電影被她用倒敘的手法拍得格外文藝。一個步入中年的女人用虛構(gòu)的文本記錄自己真實的愛情故事,仿佛在駐足回望親歷的過去,試圖從中尋找自己苦苦思索卻又不得而知的答案。這部電影讓初涉愛情的我明白了四個字——“愛的代價”。想必這樣的心情如林曉培演唱的主題曲《心動》一般,一念心動,一生綿延。
2004年張艾嘉指導電影《20 30 40》,影片的內(nèi)容仍是張艾嘉一貫關(guān)注的都會女性話題,探討女性的愛與夢想。
電影混合了些許的古靈精怪,及命中注定的巧合,構(gòu)成了一個以臺北為背景的愛情圓舞曲。她在里面飾演一個離了婚的40歲女人,有一絲對“第二春”的尋找與惶恐,但年齡加持下,更多的是豁達和寬容。
《20,30,40》里的張艾嘉慌張地拯救著自己的寂寞,卻最終發(fā)現(xiàn)唯有先和那個慌張的自己誠實和解才有可能同余生好好相處。
電影里的梁家輝問張艾嘉不覺得陳升的那首歌唱得很傷感嗎?張艾嘉回答:“我已經(jīng)沒有時間傷感了!”
過了耳順之年的張艾嘉,2015年帶來的新電影叫《念念》。在拍這部電影時她一直勸自己安靜下來,要讓這部電影自己慢慢成長。她
已經(jīng)有足夠多的膽量,去回望一生最隱秘的痛,拍一部反思來路的電影。
“好多人看完《念念》會問我,哪個角色最像我自己?我說你錯了,這整個戲都是我,都是我的情感。就跟我看《少女小漁》是一樣的,我完全明白把小漁一個人扔到紐約獨自戰(zhàn)斗的感受,我自己就是那樣。”張艾嘉說。
《念念》沒有野心,即使有,也野心不起來。我想這大概是張艾嘉的臺灣念真情吧,她不過在不斷敘述一些我們都懂得的,又未必真的懂得的東西:即使受過傷害也要堅強地成長,即使陷入困境也要勇敢地面對,即使童年缺愛也要成為有愛的大人。我非常非常欣賞張艾嘉,她身上有著中正之道的和煦,也不缺少智慧女性的睿智,她把人生的豐盛看成活下去的意義,一直沒放棄對內(nèi)心的自省與探索,沒有丟棄膽量去嘗試新事物,所以,她成了今天的張艾嘉。張艾嘉出了一本散文集名為《輕描淡寫》,回首舊時蕭瑟處,亦無風雨亦無晴,可唯有曾經(jīng)濃墨重彩才有資格云淡風輕。關(guān)于這個女人的傳奇,大抵是還要繼續(x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