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有方法(2012-10-04 21:13:33)轉(zhuǎn)載▼
中醫(yī)治病講究理、法、方、藥,四字環(huán)環(huán)相扣。醫(yī)理深奧,藥類博雜,姑且不論,單說法、方。如果把法、方二字組合在一起再顛倒過來,就成了今人習(xí)以為常的一個名詞“方法”。據(jù)說“方法”這個詞就來源于中醫(yī)。 相傳南朝的一位皇帝罹患噎膈癥(即食道癌),骨瘦如柴,滴水不進,生命垂危。御醫(yī)們用盡經(jīng)方良藥,如水潑石,不見動靜。一天,有侍臣稟告,山西五臺山一和尚,有治療此病的秘方,不妨請來一試。病急亂投醫(yī),皇帝馬上派人去請。和尚應(yīng)詔來到御榻之前,診完脈,隨即開出藥方。御醫(yī)們拿在手中一看,不約而同笑了起來,其中一位毫不客氣地說,你的秘方跟我們所開的藥材一味不差,就連劑量也幾乎相同,皇帝已經(jīng)吃了幾十劑了,根本沒效。和尚不慌不忙地說道,不必多言,只管照方抓來便是,由我親自煎熬?;实埸c頭示允,御醫(yī)只得聽從,不多會兒一切就緒。只見和尚把藥充分浸泡,先用壯火猛煮,再以文火慢煎。直到快要熬干了,這才住火,然后緊緊巴巴一滴一滴地榨出兩小勺藥汁。侍從上前要接過來,遞給皇上,和尚一擺手,表示必須親自喂藥。那和尚并不是讓皇帝把藥一口吞下,而是用筷子蘸著藥汁讓皇帝用舌頭舔食,二小勺藥汁足足喂了一個多時辰。如此用藥十多劑,皇帝之病漸有起色,數(shù)月之后竟痊愈了?;实劭祻?fù)后大擺筵宴,犒賞和尚,并百思不解地詢問:“藥同方符,御醫(yī)們只能眼睜睜看著寡人離生奔死,而大師卻能起死回生,奧妙何在?”和尚答曰:“方藥者,既要有方,更要通法。陛下之恙患在咽膈間,用舌慢舔藥汁緩緩下咽方可使藥性直達病所,而御醫(yī)徒懂守方而不知用法,讓皇上直吞湯劑,噎膈之癥本不耐受大口飲食,且大口吞咽又有藥過病所之虞,故而無效?!被噬嫌谑菑匚颍骸胺椒?、方法,只有方還不足以奏功,臨癥時,尚須行變通之法。方良法善,結(jié)合完美才能畢事?!彼煤?,皇上把方法一詞宣告天下,并一直流傳下來。 無獨有偶,我的恩師高立山曾在山西見一和尚亦用此法治愈食道癌病人,只是不知這相差一千多年的兩位和尚是否同宗一派。 清代名醫(yī)徐大椿曾治八旬老翁,素有疾喘之疾,因勞復(fù)發(fā),伏于幾案喘促,不能平臥已七日,舉家惶恐。徐診后,處方“清肺消痰飲”,并囑藥煎湯后送一錢人參小塊頓服,二劑便愈。此翁亦粗通醫(yī)術(shù),謂家人曰:“徐君學(xué)問淵深固不必言,惟人參切塊屬炫奇?!焙竽暧?,病再發(fā)。此翁自作主張,以“清肺消痰飲”加人參煎服,幾劑下去,痰喘反重。無奈,只得延請徐大椿再診。徐詢問用方服法之后,連呼:“錯矣!錯矣!只有煎湯送服人參塊可治此疴?!倍╊D愈。翁始嘆服。 原來此翁所患痰喘乃上實下虛之證,上實用清肺消痰飲,下虛則人參可補之。惟人參作塊以湯沖服,清肺化痰之藥在上焦發(fā)揮藥性,而人參恰過腹中達于下焦藥性始發(fā),如此清補兩種藥力才能相得益彰。藥雖同行,然遠交近攻,效用各奏。人參若作湯飲,則先在上焦起效,痰火益盛,適得其反矣。后人評此醫(yī)案:清肺消痰飲加人參是方,人參切塊用湯送下是法。徐大椿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方藥雖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藥必?zé)o效?!蔽羧嗽茋t(yī)不泥舊方,實則國醫(yī)不守定法。方子也對癥,藥材也地道,而煎服不得其法,照樣不能妙手回春。 看來,妙手之妙,理、法、方、藥,一項也不能少。為醫(yī)有方,更須有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醫(yī)道通于人情,人在社會倘能巧妙運用方與法亦可成大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