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國畫藝術大師張大千先生有一縷長長的胡須。一次,朋友無意間開了一句玩笑,問他晚上睡覺時胡須怎么放。結果那天晚上,他徹夜失眠了,不知道把胡須放到哪里才好。就像張先生事后自己回憶時說:“平常都不會擔心這方面的事,怎么一在意就出問題了?”張先生這樣的“簡單之人”在面對內心煩憂時,能夠及時予以反省并修正,以此獲得自我的解脫與心靈的寧靜。當我們在感慨被煩惱包圍了的時候,也許從未曾細細想過,生活本來無意與我們作對,和我們過不去的一直是自己而已。 所謂的煩惱,大都是人們無故尋愁覓恨,從而捆綁住手腳的無形網(wǎng)罩。事實上,生活中99%的煩惱其實都不會發(fā)生。 正如禪宗第六代祖師慧能那首著名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边@是一種何等空靈透徹的人生境界。 也許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一時無法企及至如此層次,但至少應該參透“天下本無事”的道理,做到不要“庸人自擾之”。往往,煩惱就是給自己的捆綁。而解鈴還需系鈴人,能給自己心靈“松綁”的也只有我們自己。生活中難免受到傷害,但唯一能決定我們要痛苦多久的,只有我們自己。 往往,被傷害過一次,卻在心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遲遲不能放下,仿佛已被傷害過千百次似的。再多的氣憤、怨恨,到頭來痛苦的本源還是自身。如果沒有我們自身情緒的“支持”,沒有徒加給自身的痛苦,那么所謂的傷痛又怎么會繼續(xù)存在呢?放下不如意,就能輕松放下自己,懷揣一顆平淡從容的心去享受生活。關鍵要看我們自己是否愿意改變,是否愿意不再如從前般執(zhí)拗。 從前,有一位酷愛陶壺的高僧,只要聽說哪里有好壺,不管路途有多么遙遠都一定會親自前往鑒賞。收藏半生,最得意的就是那只龍頭壺。一日,一個久未謀面的好友前來拜訪,高僧拿出那只龍頭壺來泡茶招待他。朋友對這只茶壺贊不絕口,可萬不曾想觀賞把玩時一不小心將它掉落到地上,茶壺應聲破裂。一時間,朋友甚至不知該如何表達歉意,手足無措地愣在那里。 這時,只見高僧蹲下身子,默默地把撒落在地上的碎片收拾干凈,然后又拿出另一只茶壺繼續(xù)泡茶、說笑,好像什么事也沒發(fā)生過。眾人不解,事后有人問高僧:“你最鐘愛的一只壺被打破了,難道你不難過、不覺得惋惜嗎?”高僧說:“事實已經(jīng)造成,留戀碎壺又有何益?不如重新去尋找,也許能找到更好的呢!” 很多時候,我們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耿耿于懷,其實就是抱著無益的煩惱不放。拿得起,放得下,才是讓自己的人生得以變輕松的關鍵。所謂的煩惱,大都是我們自己想象出來的,也或者是因為太不知足。沒有人捆住我們,也就無所謂解脫。有些東西只是我們無故尋仇覓恨、為賦新詞強說愁而已。比如說少年維特。維特總是充滿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他總在不斷試圖發(fā)掘新的事物來忘卻自己的煩惱,卻不自知地陷入另一樁煩惱之中。 他出生在一個較富裕的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但即使有著這樣的物質生活條件,維特還是覺得自己不幸福。為了排遣心中的煩惱,他告別家人來到了一個偏僻的山村。在那里的一個舞會上,他認識了綠蒂,并且愛上了她。但是綠蒂已經(jīng)訂婚了,等她未婚夫回來的時候,維特才發(fā)現(xiàn)自己就像個小丑似地尷尬。他嘆息命運的不濟,最終在朋友的勸說下離開了心愛的綠蒂。維特為了擺脫傷心地,又遠走他方,在公使館當了一名辦事員。這在許多人看來已經(jīng)相當不錯的工作,維特卻因為受不了別人對他工作的吹毛求疵和嘲笑,一氣之下辭去了公職。 就這樣,他總是飄忽不定,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去做些什么。所以,一個又一個新的煩惱接踵而至,直至最后用自殺結束了一切。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的煩惱的確是憑空給自己的捆綁。穿著鞋的人總是不滿足自己沒有穿名牌鞋,但卻忘記了至少自己不是光著腳,應該值得慶幸和高興??鞓返娜饲靶?,口袋里裝的都是祝福;疲憊的人前行,口袋里裝的都是煩怨。 同樣都是一條路走來的人,只是快樂的人會把那些不必在意的庸擾丟掉,而疲憊的人卻選擇了撿起它。只有當我們用美好的品質取代壓迫心靈的種種負擔時,才不會讓自己的心中盛滿太多本不應該有的東西。這樣,煩庸淤雜的瑣碎就不會一圈一圈纏繞住了身心,也就等于給自己“松了綁”。同時,身性的純凈和人格的升華也在這樣的過程中有了潤物細無聲的改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