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紐扣,方寸之地有內(nèi)涵 說到中式紐扣,估計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盤扣, 盤扣幾乎是在當(dāng)代,與旗袍相系的有關(guān)中國服飾文化中 最顯眼的看點之一,但中國人的紐扣系列, 卻絕不是只有盤扣。 中國單講衣飾上與扣子相關(guān)的, 包括了帶扣,巾扣(頭巾扣)以及紐扣(襟扣)三大類, 這里只講紐扣,紐扣主要有以下幾種: 子母扣,粒式扣,幣式扣以及盤扣四種, 也就是說,西方有的扣子事實上中國都有, 而還有一些則是他們不常用的。
復(fù)原定陵皇后百子衣上的鑲寶石童子捧壽金鈕扣 子母扣形成的緣由有點莫衷一是, 它是在明代突然大量涌現(xiàn)的一種扣子,扣子有兩頭, 扣眼在中間以柄套環(huán),使用者主要是女性,明代中期以后, 服飾中大量的對襟與立領(lǐng),無疑使得子母扣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 在材質(zhì)上先是尚金銀,奢華者還鑲嵌寶石珠玉, 到了明后期,明代人開始崇尚更加素雅的審美, 色彩也由原來的秾艷轉(zhuǎn)為黑、白、油綠等素色, 因此玉扣開始流行。 定陵出土如意云頭鑲寶石金鈕扣 明代益宣王妃襖子豎領(lǐng)上的金扣子 這些紐扣常見的題材有蝶戀花,蜂趕菊,祥云, 蓮生童子,綿羊太子,獅子戲球等等, 子母扣一直到民國都有人使用, 它是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扣子種類之一。 蜂趕菊金紐扣 近代的銀蝴蝶子母扣 玉花紐扣 雍正時代《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中漢式妝扮的領(lǐng)子細節(jié)。 清乾隆年間的漢人女子,領(lǐng)口帶有金紐子的立領(lǐng)襖子。 唐代圓領(lǐng)袍在衣角出現(xiàn)的粒式扣 粒式扣出現(xiàn)的時間應(yīng)該比許多扣子都要早得多, 早在唐代,在圓領(lǐng)袍上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側(cè)襟上粒式扣的痕跡, 粒式扣在唐代的使用可能比現(xiàn)在大家想象的范疇還要多的多, 這種扣子在清代得到了很大的發(fā)揮,可以固定在鞭式扣的頂部, 同時也可以裝飾衣服, 材質(zhì)有金,銀,銅,玻璃,米珍珠,寶石等等, 在馬褂長袍上十分常見,一直使用到民國。 民國時代女性在衫襖及旗袍上, 也會用到寶石扣,而并非只有盤扣。 明代粒式玉鈕扣 晚清百蝶紋襯衣上的粒式扣 珊瑚鈕扣 民國的銅紐扣,上面是共和國的圖案。 米珠鈕扣 民國時代的寶石扣子 民國1930年,在衣襟處使用寶石鈕扣的旗袍。 明代《出警入蹕圖》中樂手所穿的帶金扣子的罩甲 幣式扣是從明代開始興起的另一種扣子,它被廣泛使用在罩甲, 比甲(罩甲與比甲均指無袖的背心)或豎領(lǐng)上, 不過他最初的形態(tài)可能更接近另一種形式的子母扣, 即一個套環(huán)加一個圓扣。 明代女俑穿著帶扣子的比甲 壽字翠玉鈕扣 粉紅料石蓮蓬扣 民國,各種題材圖案的幣式扣。 晚清年畫中的女子,衣服上使用的幣式扣。 盤扣,即布紐扣,早在宋代以前就出現(xiàn)了, 不過當(dāng)時的布紐子都是極其簡單的一字扣, 這種扣子是在清代之后才大量使用,也許是受到子母扣的影響, 晚清時代出現(xiàn)了花式盤扣, 而盤扣總體而言,是到民國時代才有了更加明顯的裝飾意味, 但每個時期的風(fēng)格往往不盡相同。
清末民初油畫上的女子衣襟處的花式盤扣。 民國的花式盤扣 臺灣女畫家陳進繪于1934年的《合奏》中 女子旗袍上的盤扣細節(jié)。 30年代沈石蒂拍攝的上海名媛的旗袍上的盤扣 梁賽珊的一字襟旗袍 1943年訪美的宋美齡,穿一字襟裝飾長鞭扣的旗袍。 雖然扣子在衣服上只是微物, 使用得當(dāng)卻可以起到畫龍點晴的效果, 古人說的“壺中自有日月天”, 見微而知著,方寸之地顯神奇。 (云上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