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花朝 花朝 民國 舒曼殊
于文華專輯介紹: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明的記憶,它代表祖先卓爾高越之智慧與民族溫純真善之情感,而于文華的《國學唱歌集》正是以音樂的形式將這種情感恰到好處地釋放出來。春起元日、元宵、花朝、上巳、寒食、清明,夏有端午,秋含七夕、中元、中秋、重陽,冬則冬至、臘八、小年、除夕,專輯中節(jié)選了不同年代的名家大作來詮釋這些沉淀了歷史與文化的節(jié)日。詩文作者從戰(zhàn)國屈原到民國蘇曼殊,上下跨越兩千多年,極具時間張力,與節(jié)日的綿亙歷史相允合,楚辭的峭古眴煥無疑也增添了節(jié)日歷史的滄桑斑駁之感。
上巳·蘭亭序 節(jié)選
“上巳節(jié)”為農歷三月上旬之巳日,據(jù)《晉書 禮志》記載,魏晉以后“上巳節(jié)”改在三月三日?!吨芏Y 春官 女巫》云:“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编嵭凶?“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藥沐浴?!笔侵f俗以此日臨水沐浴以袚除不祥,修禊洗新。
《詩經 鄭風 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比缡敲枋龉糯信纤热粘质z蘭自由相約于溱洧之水,嬉戲觀景,互贈芍藥。上巳節(jié)又是文人春日興詩雅聚之日,東晉王羲之著名的《蘭亭序》所描述的文人曲水流觴相歡的場景,已賦予上巳節(jié)最濃厚的人文氣息。民國十九年(1930),改三月三日為修禊之辰,并廢“上巳”之稱。
寒食·應天長
農歷四月四日,清明前一天,相傳為紀念春秋晉國的介子推。晉國驪姬之亂,太子申生被迫自殺,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介子推曾割股以奉饑餓昏厥的重耳,可謂忠耿至極,然而重耳返國為晉文公后,封勞慰勛未能慮及介子推,而介子推亦無仕志,遂攜老母,隱居綿山,重耳聞之有愧,欲火燒綿山以求其出,不意竟燒死忠臣,重耳望尸哭拜,斂葬于焦柳之下,令綿山改為“介山”,崇建祠堂,并曉諭全國,定燒山日為“寒食節(jié)”,此日禁忌煙火,只吃寒食,因此又稱“禁煙節(jié)”,“冷節(jié)”,為悼憫先賢之第一節(jié)日。
其實禁火周代早有慣制。古代有鉆木取火、換取新火、改火的習俗,《周禮 秋官 司煊氏》記載:“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惫糯钟袀髡f,以為春季龍星(二十八星宿中的角、亢二星)現(xiàn)于東方,易引起火,遂于三月“龍星”初現(xiàn)之時禁火。
清明·蝶戀花
周代就有“清明”之說?!扒迕鳌奔葹楣?jié)日,又為節(jié)氣,《淮南子 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鼻迕魈幹俅骸⒛捍褐?于此日上墳掃墓,正好清除雜穢,扶正松檟,孝心有遠。
因寒食自古已有禁火掃墓習俗,而清明與寒食僅差一天,寒食禁火既畢,清明須換新火,須以柳條或榆木鉆取,漸而寒食清明相并為用。據(jù)北宋王溥《唐會要》:“大歷年間,朝廷已有赦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此后,禁火食冷之俗轉衰,至元代大體不存,而“清明”單獨之稱漸盛。
端午·離騷 節(jié)選
端有初始之意,初五即為端五。農歷以地支計月,五月即為“午月”。午時為陽辰,端五又稱“端陽”。五月五日,五五而重,因此五月五日既稱重五,又稱重午。唐代玄宗皇帝生于八月初五,為避“五”之字諱,便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
端午時值仲夏,古人有“蘭湯沐浴”護膚習俗,故端午又稱“浴蘭節(jié)”。
據(jù)聞一多先生《端午考》知“端午節(jié)”起源說法甚多,而最早是中國古代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jié)日。但千百年來,屈原愛國忠心痛遭屈折,懷沙沉江的事跡,以及屈原詩歌的成就為端午節(jié)注入了更多豐富的歷史內涵,“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已深入人心。因此,端午也稱“詩人節(jié)”。端午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皆與紀念屈原有關,而懸掛菖蒲和艾草的習俗則有臨暑避毒的實用。
七夕·鵲橋仙
七夕乞巧,為舊時風俗,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有“七月七日為牽??椗蹠?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鐵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彼^“乞巧”,指向織星神女乞求智巧,女子能在月光下,執(zhí)五色線,快速穿過連排的七孔針者為“得巧”。節(jié)日源于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已有記載。
織女、牽牛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大東》“歧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睕彼牽牛,不以服箱,”織女、牽牛之戀則見于《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牛郎織女每年一度的銀河鵲橋之會成為天下情人相期相守的祝盼。
七夕有應節(jié)食品“巧果”的風俗遺存。
中元·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古人相信有鬼,以為人死七魄分離,三魂為鬼,孤魂野鬼需陽間燒香叩拜,方能安頓而不為禍亂。
“中元節(jié)”又稱“鬼節(jié)”“七月節(jié)”、“盂蘭盆會”。
“中元”之名始于北魏道教?!兜啦亍份d“中元”之日:“地官勾搜眾人,分別善惡,于其間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惡鬼,當時解脫?!狈鸾桃嘤诖巳张e行超度法會,稱為“盂蘭盆會”,僧眾、居士誦經,施食餓鬼,拜懺,施放焰口,并回向眾生,以解眾生倒懸之苦,此舉正好與道家“鬼節(jié)”同日合意,宋代儒釋道三家合一之風氣,遂將“中元”與“盂蘭盆會”合二為一。
早期寺院“放河燈”以濟渡出冥孤獨之魂,此舊俗如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
中秋·望月懷遠
《尚書 舜典》有云“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敝腹糯弁踔问涝拭髋c日月五星同輝,因此春季祭日,秋季祭月,古代禮制已備,《禮記 祭法》記載:“夜明,祭月也”。
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風夕月(拜月)”等活動,至五代,祭月的風俗已固定而成中秋節(jié),《唐書 太宗記》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之說。唐代中秋節(jié)日氛圍濃烈。據(jù)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薄跋抑囟Ψ?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竽之聲,宛如云外。間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br>“中秋”亦名仲秋,因八月十五為仲秋時節(jié)?!爸星锕?jié)”有許多別稱,“八月半”、“月節(jié)”、“月夕”、“瑞正月”。
仲秋節(jié)令,桂花香溢,清輪輝瀉,是世
間團圓之日。古代科舉秋闈大比,亦在八月,高名題榜者被譽為月中折桂之人。
中秋吃月餅相傳始于明代,是朱元璋將當年起兵時用以秘密傳遞消息的餅子作為節(jié)令糕點,遂成“月餅”。
重陽·醉花陰
《易經》以陽爻為九,九為陽數(shù),故九九重陽,九為陽數(shù)之最,又諧“久”音,故重陽寓宜久宜長之意。今為敬老之節(jié),言順而意隨。
“集重陽入帝宮兮,造句始而觀清都”屈原于《遠游》中所提及的“重陽”僅指日期,至唐代才正式定為民間節(jié)日。三國曹丕《九日與鐘繇書》,其云:“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shù),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蔽簳x詩客持醪服華、嘉宴酬答的做派流遺至今。唐人王維“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佳句,又多予重陽羈旅思鄉(xiāng)的愁懷。
重陽登高、插茱萸枝、飲酒賞菊、食重陽糕等有關重陽的風俗饒是豐富。
冬至·小至
“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時間大體在農歷十一月,陽歷十二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間。
陰陽理論以為,“冬至”陰極而一陽來復,至此,陽趨日盛,正合君道長啟,故為古代帝王所重。《周禮 春官》“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因為周歷正月是夏歷十一月,故而周代的拜歲和賀冬并無分別,直到漢武帝太初改歷,采用夏歷后,方將元旦(春節(jié))與冬至分開。
漢代冬至已成為民間重要節(jié)日。東漢范曄《后漢書 禮儀》“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br>“冬至”另需選備有能之士,聽蘆管飛灰之音,定黃鐘律呂。唐宋時“冬至”和歲首并重,受萬國百僚來賀,其儀亞于正旦,曾有“冬至大如年”之說法。
冬至俗稱 “冬節(jié)”、“長亞節(jié)”、“亞歲”“一陽節(jié)”“消寒節(jié)”。
民間此日祭祖。
臘八·乙卯臘八日雪為魏伯亮詩
東漢應劭《風俗通》中記云:“夏曰嘉華, 商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為臘?!迸D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墩f文》云“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 《左傳 僖公五年》已有記載臘祭:“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笔且灾芭D”為冬日祭名,在夏歷十二月,因此農歷十二月又稱臘月。
“臘八節(jié)”又有佛教文化的滲合,佛主如來為太子時,六年苦行,每日僅食少量麻米,于菩提樹下悟道成佛,臘月八日為其成道日。喝“臘八粥”的習俗始于印度,以紀念如來成道。此日,各官府寺院、大戶人家均以分粥廣渡眾生。
小年·鵲橋仙
小年俗稱祭灶節(jié),據(jù)東晉王嘉《拾遺記》,小年可追溯至遠古,是先民掃塵驅疫,祈天賜福的宗教儀式。既是小年,必然可理解為“過大年”之前奏,撣塵去穢、濯洗凈房為必要之事。
小年祭灶,又稱“送灶”、“辭灶”,此俗久在夏商,大概民以食為天,灶君原為天遣,若灶君多言善事,民有食而自平安,《論語》中孔子就有“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的議論;東晉葛洪《抱樸子 微旨》亦云:“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毕惹貢r期,“祭灶”列為“五祀”之一(五祀為祭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
灶君先有炎帝、祝融之說,后漸演變?yōu)椤霸罹隣敗?“灶王爺”、“司命菩薩”、“灶君司命”。小年為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南北略有差異。
除夕·次北固山下
夕謂歲之末,為農歷十二月最后一天,俗稱“年關”、“大年三十”,月小則稱廿九夜。據(jù)《呂氏春秋 季冬記》,周秦之際,年末宮室舉行“大儺”儀式,逐除疫疬之鬼,以為來年慶新準備?!俺Α惫?jié)令之名、“除夕守歲”之習俗最早見于西晉周處所撰《風土記》,其云:“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稱曰‘守歲’?!?span id="wsaaoge"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北宋王安石《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闭f明北宋時期,除夕燃放爆竹、置新桃符的風俗由來已久。
“除夕”又名“除夜”,有祭祖迎神之習俗。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六:“十二月盡,俗云‘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間,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尷魁虧,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br>除夕之夜,尚有“辭歲”,置、送“壓歲錢”之習俗。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凡除夕,蟒袍補褂走竭親友者,謂之辭歲。家人叩竭尊長,亦曰辭歲。新婚者必至岳家辭歲,否則為不恭?!薄耙圆世K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br>
元日·元日述懷
早在夏商時期,中國就有了指導農業(yè)生產的夏歷,它以月亮圓缺周期為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月亮未出之日為朔日,即每月初一,則正月朔日(正月初一)之子時為歲首。
夏朝夏歷以元月為正月,商朝殷歷以夏歷十二月為正月,周朝周歷以夏歷十一月為正月,始皇一統(tǒng)中國,又以夏歷十月為端月(因避始皇“嬴政”名諱,故稱正月為端月,)即史書通常所謂“夏朝建寅,商朝建丑,周朝建子,秦朝建亥。”從漢武帝“太初改歷”起,方規(guī)定以夏歷正月初一作為一年之始,夏歷“新年”以正月初一開始的習慣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元之本意為首,“元日”意即年、月、日之開始,因此歲首元日又有“三元”、“三朝”、“三始”、“元辰”、“元旦”、“上日”之別稱。民國改夏歷為公歷,將公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即現(xiàn)在的“新年”概念,而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因農歷正月初一通常在立春前后,因而農歷正月初一又名“春節(jié)”。)
“春節(jié)”俗稱“過年”、“過大年”?!澳辍钡挠^念由來已久,《春秋 宣公十六年》:“冬,大有年?!惫仁熘^之“年”,因為谷物的生長周期為一年?!澳辍币仓腹任?《左傳 襄公十一年》“凡我同盟,毋蘊年”。因此“過年”最早的本意是享受豐收、慶天受福,習俗始于虞舜。
傳統(tǒng)而言,春節(jié)從臘月初八的臘祭節(jié)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延續(xù)至正月十五。
人從新歲,向長者拜賀新年,親鄰相互慶新祝安,“拜年”的形式由是而興。
元宵·青玉案 元夕
正月十五,月亮初圓,為一年天兆瑞初,當然為古代人君所重。據(jù)傳,西漢文帝每于此夜微服與民同慶周勃戡平諸呂之亂,遂定此日為“元宵節(jié)”;漢武帝又以正月十五祭祀太一神,此日全城燈彩輝煌,自昏至明。太史公之《太初歷》,已列“元宵節(jié)”為重大節(jié)日。
“元宵”又名“上元節(jié)”。秦漢方術道家有“三元”說:“上元”天官賜福,“中元”(七月十五)地官赦罪,“下元”(十月十五)水官解厄,為求天官喜樂而賜福,故燃燈祈請。
東漢明帝崇尚佛教,因佛教有正月十五“燃燈表佛”瞻仰佛舍利一說,乃令宮室寺廟、士庶之家皆懸燈禮佛,進而演變?yōu)樵p燈之習俗?!霸睘槊袼坠?jié)日已是漢魏之后。元宵尚有賞月、花市游冶、制謎猜謎、舞龍戲獅等習俗,家宴吃“湯圓”,寓意團圓和美。
花朝·花朝
花朝節(jié)為“百花生日”,顧名而知,在二月春暖花放之時。花為萬物美之表征,又值一年之春始,可以花寄寓流年美好之期盼?;ㄓ譃橹参锷持?立花朝為節(jié),自然有生殖崇拜之意謂,希望子孫繁衍,人丁興旺。
“花朝”稱名于春秋,作為節(jié)日,在唐代已流行于長安、洛陽等地,節(jié)日之內涵宋元之后已有變化,多了祭祀花神誕辰一說,如清人姚福鈞《鑄鼎余聞》引《昆山新陽合志》云:“二月十二日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賞紅。”清人顧祿《清嘉錄》云:“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虎丘花神廟,擊牲獻樂以祝仙誕,謂之花朝”。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 二月望》云“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jié)’,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游賞,”而康熙御定《廣群芳譜》引《翰墨記》云:“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jié),士庶堂游玩,又為挑菜節(jié)”;又引南宋楊萬里《誠齋詩話》云“東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為撲蝶會。”“花朝節(jié)”日期南北雖異,時間大抵仲春上中旬日。
“花朝節(jié)”種花桃菜、曬種祈豐、制作花糕、放花神燈等民俗活動至今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