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書友會第1048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I導讀:“如能把熱、自、盜三種汗道理弄清,則汗出治法思過半矣。”(編輯/盒子) 清熱化濕法治療汗癥 作者/徐遠、印會河 【病例】患者夏某,男,23歲。 常有夜間“盜汗”,身熱汗出,需更換衣服、枕巾等物1-2次,嚴重影響睡眠。便溏,余無特殊不適,患者形體、精神狀態(tài)等無特殊。舌紅、苔根微黃,脈細,掌熱。 【辨證】濕熱內(nèi)盛 【立法】清熱化濕 【處方】知母12g,黃柏15g,滑石15g,生薏苡仁30g,梔子10g,龍膽草10g,首烏藤30g,煅龍牡30g,合歡皮15g,青蒿15g,地骨皮15g,灶心土120g(煎湯代水)。 患者服藥7劑后訴汗出減少,夜間已不用換衣物。 【跟師體會】 1.患者服藥數(shù)劑,從每晚換2次衣物到不用換衣物,療效顯著。一般醫(yī)生常將夜間出汗歸結(jié)為陰虛盜汗,采用養(yǎng)陰之劑調(diào)之。而對于本例患者,印老則抓住其“熱象”,如身熱汗出,舌紅、苔黃、掌熱等,重點在清熱。所用知母、黃柏、梔子、龍膽草皆為苦寒清熱之品,古人有注“陽加于陰謂之汗”,陽熱鼓動陰液外出而為汗。熱清,則汗可止;青蒿、地骨皮皆為清虛熱之品,生薏苡仁、滑石祛濕濁;煅龍牡、灶心土收斂止汗,且患者大便稀溏,此二藥又能止瀉,可謂一舉兩得;配以首烏藤、合歡皮利眠。諸藥合用,使患者汗出減少,睡眠好轉(zhuǎn),大便成形。后印老曾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味,為患者調(diào)和營衛(wèi)斂汗而鞏固療效。 2.此效案證實:滋陰之法非治療夜間出汗之必須,應(yīng)辨證分析,抓準主癥。另外,有濕熱內(nèi)蘊者先宜清熱利濕,使“邪熱”不能鼓動陰液外出而為汗,至熱象減除時又當調(diào)和其營衛(wèi),使氣血和暢,陰陽平衡。 3.若雖夜間出汗,然伴身冷、汗涼者,當為陽不守陰而出現(xiàn)的汗出,或者汗出兼有陽氣不足、不能固護,兼有“寒象”者,均應(yīng)該益氣固表以止汗。 4.汗出兼有熱象者當分清虛熱、實熱(如陽明四大癥之汗)、濕熱,總以清熱為核心,兼顧虛、實、濕,最后達到熱去汗止之目的。
汗出有三: ①熱汗:不但癥有熱象,且汗出前身熱蒸蒸。熱汗主治方法,即以退熱為務(wù),白虎湯固為去大熱大汗清氣熱之方,而丹皮、梔子、丹皮花粉,清血熱而斂汗,亦為常用之法。 ②自汗:身冷惡風寒而同時出汗,這種汗與熱汗適成對待,為陽虛肌表不固水津流失的現(xiàn)象,故治宜益衛(wèi)固表,如玉屏風、桂枝加黃芪等方。 ③盜汗:晚間汗出(或)在睡夢中出的汗,有五心煩熱、舌紅苔黃脈數(shù)者,方為陰虛;若無陰(傷)癥狀,癥狀僅見盜汗,亦不能以陰虛論之,如神衰中亦常見盜汗則非陰虛,多為痰火內(nèi)郁,慎不可以陰虛論之。 讀古人書貴在靈活,沒有表虛陽虛,就不應(yīng)用桂枝、黃芪等固表溫陽之藥;沒有陰虛內(nèi)熱,又何以能用生地黃、丹皮等涼血滋陰之品。如能把熱、自、盜三種汗道理弄清,則汗出治法思過半矣??偟膩碚f,陽虛則外寒,外寒則不能攝汗,故惡風寒而汗;陰虛則內(nèi)熱,內(nèi)熱雖津虛血少而亦汗出,此汗多為夜間睡夢中出之,為陰虛;熱汗則不論其白天黑夜,均可熱迫汗出。
I 版權(quán)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