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太清宮位于老子文化廣場對面,歷史上曾有八位皇帝親臨祭拜。這里也是老子誕生的地方,地位自然顯赫?,F(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楹聯(lián)寫道:地古永傳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宮。關(guān)于老子故里的記載,最早見于司馬遷《史記·老子列傳》。其中寫道:“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背褪枪糯嗫h就是今鹿邑縣,厲鄉(xiāng)就是縣城東的太清宮鄉(xiāng),而曲仁里就是今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太清宮鎮(zhèn)。言之鑿鑿。
國保碑。
太清宮山門全景。東漢桓帝首在此地建老子廟。唐高祖李淵追認老子為始祖,以老子廟為太廟,易名太清宮,在此大興土木,修建廟宇。北宋大中祥符七年,真宗親率群臣朝拜老子,并重修太清宮,“廟貌比唐時有加”。宋末"靖康之亂"時太清宮再次被毀。金、元、明、清歷代對太清宮均有修建。
太清宮山門面南,趨步進入神道,但見綠樹郁郁蔥蔥,俄而折向右側(cè),見一八柱四角碑亭,內(nèi)藏大宋重修太清宮碑。御碑大半位于地平面下,蓋因鹿邑有史以來地平面不斷抬高所致。碑文記載了宋真宗趙恒拜謁老子并重修太清宮的經(jīng)過和修復后的宏大規(guī)模和壯觀氣勢。說起真宗趙恒,此人對道教有濃厚興趣,他封禪過很多道教名勝。鹿邑有這塊御碑,至少證明:有宋一代以此地為道家真源。該碑立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先人肯定比我們對歷史了解更多。
大宋御碑的正北面,又有一塊石碑,也被攢尖亭覆蓋。碑頭有些破損,碑身大半在地面之下。這是唐道德經(jīng)注碑,為太清宮現(xiàn)存最早的一塊帝王御碑,碑文是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對老子《道德經(jīng)》釋文,碑身四體刻字,正反兩面為正文,左右兩側(cè)為文人的題詠。由于此碑是唐朝遺物,又是皇帝所立,為文物中的珍品。特別是正文的隸書作品,大有唐全碑之風韻。
九龍井。位于太極殿東側(cè),這是近年新增的景點。這里有個典故,古書記載:"鹿邑縣太清宮太極殿東,老子所生之地,東有九井,各有龍吐水,以浴圣體。"有九龍井,方可證明是老子誕生處。安徽省渦陽縣也曾經(jīng)挖出九口水井,并作為自己是老子故里的重要證據(jù)。于是鹿邑也挖起水井,終于成功。
太極殿。老子誕生之處,天下道教之源。
太極殿是太清宮的主題建筑,建于民國二年。是漢、唐、宋、明、清不同時期的建筑材料構(gòu)筑成的混合性建筑。它的根基最早有漢朝的,斗拱多是宋朝的,檁子是明朝的,整個太極殿可以形象地概括為漢唐礎(chǔ)、宋拱、明檁條。一次次改朝換代的戰(zhàn)爭把輝煌盛大的太清宮徹底破壞焚毀,留下的只有那些搬不走、燒不毀的石雕磉石和豪華沉重的建筑構(gòu)件,在下一個朝代進行大規(guī)模的修繕時,都會留用一兩塊上次修建時的建筑材料,作為前一朝代的時代精髓保留其中,成為永世不可泯滅的歷史見證。
太極殿前兩棵古柏是有名的丹桂古柏,鹿邑舊志記載是老子親手所植。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它們的紋理其一左旋,其一右轉(zhuǎn),天左旋地右轉(zhuǎn),象太極圖中的陰陽二氣。
太極殿前望月井。它的的奇特之處是每逢甲子年的農(nóng)歷八月十五,風清月圓之時,天上的明月正好投影在水井中央。
在神道兩旁兩個水池,名為靈溪池。傳說老子誕生時九龍取水浴老子,洗浴老子圣體的水匯集而成靈溪池。靈溪池分別為日月之形。
清重修太極殿記碑。立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善士周道圣
等人不忍心看太清宮頹廢,糾集鄉(xiāng)人募化重修之事。
元圣旨碑。立于元世祖忽必烈中統(tǒng)二年,為元朝中央政府保護太清宮而頒布的一道圣旨。 導游說是中國最早的白話文。元世祖特別懂得攻心的道理。太極殿西側(cè)還有一叫“元代太清宮執(zhí)照碑”,為元世祖中統(tǒng)元年頒發(fā)的保護太清宮的執(zhí)照,詳細記述了元代太清宮的格局。
太極殿內(nèi)供奉之老子像。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塑成,當時的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道教協(xié)會會長、北京白云觀道長閔智亭親自從北京趕來,為這座神像開光。老子神像涂刷的金粉、下面的楠木香案都是海外道教信徒捐助,價值十分昂貴。老子塑像兩旁侍立著作為晚輩的唐朝四位皇帝。這樣的安排只有老子能夠欣然承受。
太極殿前的鐵柱是民間傳說中老子的趕山鞭。從史實的角度來講,這個是紀念老子“柱下史”官職的紀念物,為唐朝帝王建太清宮時所立。老子曾經(jīng)在周王朝做官。作為奴隸社會的周王朝,天子是天下的至尊,群臣百官在上朝時,必須恭敬站立。而老子身為守藏室之史,需要寫言記事,于是周朝天子就賜老子一根鐵柱,老子可以倚在上面書寫,所以后人尊稱老子為“柱下史”。
太極殿后門。
太極殿前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