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忌盈 業(yè)不求滿
事事留個有余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yè)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nèi)變,必招外憂。 做任何事都要留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絕,這樣即使是造物主也不會嫉妒我,神鬼也不會傷害我。假如一切事物都要求盡善盡美,一切功勞都希望登峰造極,即使不為此而發(fā)生內(nèi)亂,也必然為此而招致外患。 商鞅是戰(zhàn)國時期的衛(wèi)國人,姓公孫,所以也叫衛(wèi)鞅或公孫鞅。他原本在魏國宰相公叔座手下任中庶子,幫助公叔座掌管公族事務(wù)。 公叔座很欣賞商鞅的才華,曾建議魏惠王用商鞅為相,但魏惠王瞧不起商鞅,便沒有答應(yīng);公叔座死前又向魏王建議,魏王仍沒有起用商鞅。 公叔座死后,失去了靠山的商鞅便投奔到了秦國。通過寵臣景監(jiān)的薦舉,秦孝公多次同商鞅長談,發(fā)現(xiàn)商鞅是個難得的治國奇才,便“以衛(wèi)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秦孝公之所以看重商鞅,是因為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認為封建生產(chǎn)關(guān)系已經(jīng)登上政治舞臺,社會正處于新興的封建制取代奴隸制???大變革時期,商鞅變法正好適應(yīng)了社會變革的需要。同時秦孝公也是一位奮發(fā)有為的君主,商鞅提出的一整套富國強兵的辦法,也正好符合他的愿望。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nèi)容是:廢除井田制,從法律上確認封建土地所有制,“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商鞅特別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鼓勵墾荒以擴大耕地面積;建立按農(nóng)、按戰(zhàn)功授予官爵的新體制,以確立封建等級制度;廢除奴隸制的分封制,普遍實行法治,主張刑無等級。 商鞅變法的基本內(nèi)容都是促使社會發(fā)展的進步措施,當然會受到許多守舊“巨室”的反對。變法之初,專程趕到國都來“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shù)”。甚至太子還帶頭犯法。為了使變法順利實施,商鞅毫不留情,“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結(jié)果,新法實行十年,秦國便國富兵強,鄉(xiāng)邑大治。最后,秦孝公成為戰(zhàn)國霸主。 然而,正當商鞅在秦國功勛卓著的時候,他的心情卻反而感到孤寂和迷惘,為什么會這樣呢?他自己也弄不懂。于是,商鞅便去請教一個名叫趙良的隱士。他對趙良說,秦國原本和戎狄相似,我通過移風易俗加以改除,讓人們父子有序,男女有別。這咸陽都城,也由我一手建造,如今冀闕高聳,宮室成區(qū)。我的功勞能不能趕上從前的百里奚呢?百里奚是秦穆公時的名臣,現(xiàn)在商鞅和百里奚比,當然頗有一點委屈的情緒。誰知趙良卻直率地說: “百里奚一得到信任,就勸秦穆公請蹇叔出來做國相,自己甘當副手;你卻大權(quán)獨攬,從來沒有推薦過賢人。百里奚在位六七年,三次平定了晉國的內(nèi)亂,又幫他們立了新君,天下人無不折服,老百姓安居樂業(yè);而你呢,國人犯了輕罪,反而要用重罰,簡直把人民當成了奴隸。百里奚出門從不乘車,熱天連個傘蓋也不打,很隨便地和大家交談,根本不要大隊警衛(wèi)保護;而你每次出外都是車馬幾十輛,衛(wèi)兵一大群,前呼后擁,老百姓嚇得惟恐躲閃不及。你的身邊還得跟著無數(shù)的貼身保鏢,沒有這些,你敢挪動半步嗎?百里奚死后,全國百姓無不落淚,就好像死了親生父親一樣,小孩子不再歌唱,舂米的也不再喊著號子干活,這是人們自覺自愿地敬重他;你卻一味殺罰,就連太子的老師都被你割了鼻子。一旦主公去世,我擔心有不少人要起來收拾你,你還指望做秦國的第二個百里奚,豈非可笑?為你著想,不如及早交出商、於之地,退隱山野,說不定還能終老林泉。不然的話,你的敗亡將指日可待?!?span style="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后來的事實不幸被趙良所言中,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是他能夠抑制上層保守派的反抗,例如刑及太子的老師。試想,太子犯法尚且不容寬恕,老百姓當然只有遵照執(zhí)行了。但這同時,也就給商鞅埋下了致命的敗因?!吧叹嗲厥?,宗室貴戚多怨恨者。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一旦有機可乘,上層保守派肯定會合而攻之。 秦孝公死后,太子繼位,是為秦惠王,公子虔等人立即誣告“商君欲反”,并派人去逮捕商鞅。商鞅走投無路,最后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商邑,秦發(fā)兵攻打,商鞅被殺于澠池。秦惠王連死后的商鞅也不放過,除了把商鞅五馬分尸外,還誅滅其整個家族。 事事留有余地,從多方面考慮事物發(fā)展的大勢,無論為文還是從政經(jīng)商都有大益。俗話說,做日短,看日長。要考慮到將來的前程,設(shè)身處地地想,人生的福分就像銀行里的存款,不能一下子就透支,應(yīng)當好好珍惜,精打細算,方能細水長流。不因一時貪心毀壞將來的名聲,抱著平常心,乃是得樂的大法。 感悟:人情世故的顛峰之道,給您一雙透視人世的慧眼!其表達的是千百年前哲人對為人處世、修身養(yǎng)性乃至治學、家訓的認識和體會,表現(xiàn)了當時人們對人生、人性、人際的獨到見解。在人的一生中有苦境也有逆境,只有在苦境與樂境中不斷磨練,得來的幸福才能長遠。人來到世上,其一生都是在不斷地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與自身的矛盾中度過的。而要處理好這些矛盾,不懂得低調(diào),天馬行空,一意孤行,不是“碰壁”,就是“觸網(wǎng)”,肯定不會心情舒暢、其樂無窮。文/單眼老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