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陰金蘭生先生,姓金,名纓,山陰人,清代學者,其所編《格言聯(lián)璧》一書,自咸豐元年(1851年)刊行后,即廣為傳誦,所謂“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貧富,家家置之于案,人人背誦習讀”。
其中,不乏為人處事的智慧法則,治家教子的諄諄教誨,修身養(yǎng)性的道理箴言,字字珠璣,句句中肯,雅俗共賞,發(fā)人深省,堪稱立身處世的金科玉律,修心養(yǎng)性的人生智慧,千古不移的至理名言。
1.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yǎng),群行群止看識見。 【譯文】從大事難事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責任心;在逆境順境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胸懷和氣度。從他如何處理自己的喜怒哀樂,可以看出他個人涵養(yǎng)的深淺;從他同眾人一起行動一起休息的時候,可以看出這個人見識的高低。 【感悟】喜怒最易使人心動而失去正確的判斷力,喜不得意忘形,怒能明白事理,有涵養(yǎng)的人往往不易為喜怒所動。一般人容易隨別人的行止,而和他們做出同樣的事,但別人所做的事不一定是對的,真正有識見的人心中自有取舍,而不會盲目地追隨。 【譯文】天地萬物忌諱茂盛到極點,事情忌諱完美無缺,個人生活忌諱十全十美。 【感悟】物極必反,盛極必衰,禍患隱藏在福分之中,災難中也往往蘊藏著生機的萌芽。因此,有智慧的人,順境中不會得意忘形,逆境中也不會喪失信心,常常保持謹慎謙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3.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灑脫是養(yǎng)心第一法。 【譯文】謙恭退讓是保護自身的最好方法,安靜平和、從容不迫是處理事情的最好方法,有涵養(yǎng)能容忍別人是待人接物的最好方法,瀟灑而脫俗是培養(yǎng)心性的最好方法。 【感悟】遇到大事難事時,有擔當;遇到逆境順境時,有襟度;遇到臨斗臨怒時,有涵養(yǎng);遇到群行群止時,有識見。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4.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勢不可倚盡,福不可享盡。 【譯文】事情不能做盡,說話應當留有余地,不應當什么都依靠權(quán)勢,更不能把人世上的福氣享盡。 邵康節(jié)詩云:“美酒飲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開時?!弊顬橛H切有味。 【感悟】這是孫思邈對于良醫(yī)的要求。其實,何止于醫(yī)者,僅從為人的角度上來講,恐怕要做一個有氣度、有擔當?shù)娜?,也不悖此道?/font> 6.才不足則多謀,識不足則多事,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勇不足則多勞,明不足則多察,理不足則多辯,情不足則多儀。 【譯文】才能不足的人遇事應多加考慮,學識不足的人應多處事多體驗,威勢不足的人就多些惱怒,誠信不足的人就多些話語,勇氣不足的人就多些辛勞,精明不足的人就多加審察,道理不足的人就多些爭辯,情分不足的人就多些禮儀。 7.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開。 【譯文】做人要有器量,遇事能拿得起,放得下,猜算得到。做事要做得完美,看事要一眼能看穿真相,麻煩事想撇即撇得開。 【感悟】有見識的人做事能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到,看得破及撇得開。此大丈夫所為。 8.以和氣迎人,則乖沴滅。以正氣接物,則妖氛消。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以靜氣養(yǎng)身,則夢寐恬。 【譯文】以和氣待人,則災難和禍害就會很快排除。以正氣接物,則妖氛邪氣就會自然消失。以浩然之氣處理事情,就能消除心中疑懼。若能用靜氣養(yǎng)身,那么做夢也會甜美。 9.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身在萬物中,心在萬物上。 【譯文】肉體,即人的身軀處在自然萬物之后,但是精神,即人的心靈卻處在自然萬物之前。肉體身軀雖處于自然萬物之中,但精神心靈卻處在自然萬物之上。 10.接人要和中有介,處事要精中有果,認理要正中有通。 【感悟】我們進入社會,常會感到把握不了處事待人的分寸和尺度。不是過于熱情遭冷遇,就是過于保守受挫折。常由此走極端,覺得只有家人可以信賴,但根本離不開社會。“接人要和中有介,處事要精中有果,認理要正中有通?!贝瞬话l(fā)愣,處事不發(fā)呆,講理不發(fā)橫。
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