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濟 形意拳精髓之所在是“精,氣,神”。拳經云:“氣充則神旺,氣暢則血融,血融則骨強,骨強則髓滿,髓滿則腹盈,腹盈則下實,下實則步健。動作不疲,顏面常春,此內勁之真諦,亦內家拳之精髓?!逼浠A仍是“氣”也。形意名家郝家俊先生說: 意之所發(fā)謂之氣。氣之所使,任手足意,相關相生。心意為主宰,以氣行使之。氣之表現謂之勁,勁兒借四肢以發(fā)揮之。 所以形意拳內勁之由來,即拳經所云之“內三合”也。馬禮堂先生說: 內勁之生,全在內外相合。有諸內,必形諸外。內要靜,要固精神,才能保證真氣之通暢調達,周流不息。外要松,必先松而后才能緊。遇敵發(fā)勁不能使拙力,要先放松,再動,才能表現出內三合之大用。要充分利用脊柱的彈性作用,才能做到力由脊發(fā),斷而復連,循環(huán)不斷地發(fā)出一系列隨形勢的需要而變化著的力螺旋。這些力螺旋是非??b密的,莫見于隱,莫顯乎微。一觸即變,微妙之極。 形意拳的內勁,在《內功經》上,用通、透、穿、貼、松、悍、合、堅八個字來說明(參見《內功經注解》)。能做到這八個字時,發(fā)勁便能有剛有柔,剛柔互濟,往來纏繞,綿綿不斷,松緊蓄發(fā),吞吐自如,周身一家,橫豎互變,這就是形意拳內勁的全貌。 形意拳前輩單刀李存義先生,在講到形意拳內勁時,提出內勁有明剛、暗剛;明柔、暗柔之別。所謂明剛,是指渾身神氣動作皆形于外,手如鋼鉤。接手時,其力直透入對方骨里,使人難以抗衡。所謂暗鋼,是指起落鉆翻動作其為自然,出手亦覺柔和,一旦氣覺力發(fā),能使對方如觸電一般,心中發(fā)顫。明柔者,看起來動作柔軟無力,但神氣毫不散亂,內外如一,動作十分輕靈,無論打上去或撞上去,均感到似有似無,令人無處著力。暗柔者,神氣威嚴,動作沉穩(wěn),移動時如重物回蕩,旋轉如鋼球磨研,身上似乎硬,打上去卻又動轉靈活,無處著力。與之接手后,感到其胳膊如外包橡皮的鋼絲,將人捆住,百般不得勁,等他隨便一晃蕩,便可將人跌出去。 二人較勇,兩勁兒斗爭,其勁路的變化還可以分得更細致些。按照用法之不同,一般地可分成十二個勁: 1. 永力:方向不變,堅持不已,照直而進; 2. 綜力:鋒棱涵于內,光芒露于外,內中充實,將發(fā)而未發(fā); 3. 速力:往來飛馳,如彈彈而彈之顫動; 4. 銳力:直前而鉆進,如螺絲釘然; 5. 攝力:粘住不放,與對方之力相連,壓將進去; 6. 激力:如水鼓浪,洶涌而至,是長勁; 7. 超力:倏然而至,一瞬即過,如鋼條彈出,是劃勁; 8. 撲力:以自身重量及速度撲之,如虎撲食; 9. 裹力:拳打包裹不露,走出上下左右相合之勁; 10:束力:將自身合成一條細桿,如鷂子束身而進,無隙不入; 11:踩力:足踏之力,氣沉踐重,如踏毒物; 12:決力:當機立斷,勇往直前,金鋒直陷,寧折不屈。 這十二個勁是混在一起的,每一出手,十二個勁俱在其中,混混沌沌,剛柔不分。根據敵我形勢的變化,需要哪個勁,就出哪個勁。 發(fā)勁的要領是,抖擻如雞之抖翎,撲按如虎之攫食,蹲身如伏龍升天,縱力如彈丸出膛。非有內功基礎者,不能得內勁之妙;非得內勁之妙者,亦不能得此發(fā)力八字之趣也。 |
|
來自: 陰陽藏經閣 > 《養(yǎng)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