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問世間情為何物----美在深情 1.魚兒的快樂 首先讓我們來看莊子和他的好朋友惠施的一場著名的辯論。
一天,莊子和惠施一起出去旅游,來到了濠水岸邊。兩人信步走到濠水的橋上,莊子看到橋下水中的游魚,搖頭擺尾,自由自在,不禁對惠施感嘆說:“鯈魚出游從容,是魚樂也。”意思是“你瞧魚兒多么悠游自在,這就是魚的快樂呀!” 鯈tiáo白鰷 惠施和他抬杠了:“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意思是“你又不是魚,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 ” 莊子立刻反駁: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即“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惠施又來一個回合: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br> 即“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你不是魚,所以你也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很明白的了”。 莊子最后說:“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即“還是讓我理一理咱倆辯論的頭緒。開始你問我: ‘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這個問法就意味著,你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又來故意問我。我現(xiàn)在告訴你,我就是在這兒,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的快樂的”。(參見《莊子·秋水》) 這場辯論,前半場,惠施贏了,贏在邏輯上?;菔﹩柷f子“你又不是魚,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莊子順著邏輯回答:“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這就著了惠施的道兒,就被惠施打敗了。因為從邏輯的角度講,或者從科學的角度講,你無法解釋“你又不是魚,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佛家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個人喝口水,是熱是涼,多熱多涼,只有他自己知道。感覺、感受、感情是純粹個人的事,別人無法體會。何況一條魚呢?今天科學如此發(fā)達,還是無法判斷魚是否也像人一樣有感情,有快樂,有痛苦。莊子的回答:“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其實沒有正面應對惠施的問題,有些胡攪蠻纏,強詞奪理。 但莊子在后半場贏了,贏在情感上。莊子將自己快樂自由的心情投入到魚的搖頭擺尾、自由自在上,于是同樣在橋上觀魚,惠施感受不到魚的美,因為他陷在了冷冰冰的邏輯里。莊子就能感受到魚的美,因為他沉浸在情感的快樂中?!棒~之樂”其實就是“人之樂”。這在美學上叫“移情”,也就是把我的情感轉移到、貫注到、投入到對象上去,對象的美就是這樣誕生的。當莊子跳出惠施的邏輯陷阱,直截了當地宣布,“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的快樂”,他就已經完成了一次審美的移情。 這個移情太重要了,沒有它,也就沒有大千世界的美,或者說,我們就無法感受大千世界的美。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都知道,“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實那個“西施”并不是真的“西施”,但是我對她有情了,我愛她了,她成了我的情人了,那么她在我的眼里就是西施,甚至比西施還美。 由于移情對美的形成如此重要,因此西方人把美學中的移情說比作生物學上的進化論,把移情說的創(chuàng)立者德國美學家立普斯比作進化論的創(chuàng)立者達爾文,就是這位達爾文告訴我們,人是從猴子變來的。 我們將自己的情感投入到一條魚,魚兒就成了一個審美對象;為情感投入到一朵花,花兒就成了一個審美對象;我們將自己的情感投入到大自然,大自然就成了審美對象;,我們將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整個宇宙,宇宙就成了一個多情的宇宙、美的宇宙。 ----- 小編評述:大地能否知道自己的壯麗,天空能否知道自己的壯麗,大海能否知道自己的壯麗,宇宙能否知道自己的壯麗,你是否知道自己也應如大地、天空、大海、宇宙一般飄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