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第廿五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今譯】 有一存在混融而自成,先于天地分化的現(xiàn)實世界而存在。它無聲無形,廓然無依空寂地自在,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從沒有根本性的遷改;周而復始循環(huán)反復地運行著,永不敗壞衰竭,可以之為天下萬物共同依歸的母體。我不知道如何指稱它,只能勉強用“道”這個字來稱呼它,勉強描述它無所不包函的整體存在去用“大”形容它。 所謂“大”,是指宇宙無所不含,可以說大道運行不息而又無所不至;可以說大道伸展遙遠而又無所不窮極;可以說大道循環(huán)往復振動不止。大道之“大”,指的是廣義上整體性的天,是廣義上整體性的地,是廣義上整體性的人,也是廣義上整體性的空間區(qū)域。這“四大”又是混成一體的,難以割裂的存在。 在宏觀層面上,道包含這四“大”,也就是宇宙中包含四個層次之整體性系統(tǒng)存在,而人是其中之一。因此,我們作為四大之一的“大人”,應該效法大地的運行與地同行,效法大天的運行順天而為,效法道的指歸與道同化。所有這些“效法”,都是道之自性使然而存在發(fā)生的。 【解析】 在此正式提出了“道”的概念,同時再次闡述宇宙本體論和生成論。為何到現(xiàn)在才提出呢,因為“道”太抽象了,若一開始就提出來,人們的思維慣性偏見會馬上將其曲解而走向偏頗,不如先打足預防針,先讓人們理解“可非、有無”這兩組概念,闡述了體現(xiàn)萬事萬物振動特性之“不”的運行方式,衍生出“守中”原則,給出以有觀無的方法體解大道的法門。至此,完整的“太平有象”模型已經(jīng)構(gòu)建起來,然后才提出“道”的概念,這一切的一切的綜合就是“道”。如此,人們對“道”這個極度抽象的概念就不容易理解偏頗了。這就像戲劇中的主角出場先有過門一樣,鋪陳足夠千呼萬喚始出來。 這樣的闡述方式,恰恰是體現(xiàn)了“不”平衡調(diào)節(jié)的振動特點,反復振動本身就必定喻示出“中”之所在,因為反復振動必然會有兩端“可-非”,“中”必然處于可非之間。先通過之前反復舉例闡述道之表現(xiàn)的各個角度側(cè)面,這種類似概率論的方式自然就導出了宇宙本體之“道”的真諦。這種闡述方式與老子所述的“道貌”是一致的,“可-非”反復振動,自然會喻示出“中”之所在,進而“可-中-非”就完整呈現(xiàn)出來,然后凝結(jié)為“不”,“不”就是描述“道”之“有”的。這種闡述方式與《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不一樣,一上來就提出道的概念,然后解釋道的方方面面。 “大”指道之無下“有”的整體完整性。道是個混成的大存在,它的“無”之“有”中包含著大的天文系統(tǒng)、大的地理系統(tǒng)、大的人類系統(tǒng)、大的各科領域內(nèi)能夠自成體系的方方面面。道這個大存在中包含四大系統(tǒng),人是這四大系統(tǒng)中的一份子。從人本位看,人這個大系統(tǒng),是依賴于其它幾個大系統(tǒng)才能夠生存;人首先受到大地這個大環(huán)境的制約,并受到所在地方的小環(huán)境的限制;人其次要受到大天這個大時間的制約,并受到每天這個小時間的限制;人再次還會在大道這個總法則的制約下,并受到具體事物具體法則之小道約束;人最后才能根據(jù)自身所處天地的具體情況和自己感悟到具體的道,在自己所處的領域內(nèi)自由地生活。 老子將“人”作為四大之一,與天地并立。可見老子對人的重視和期望,也是老子對人這種生命存在的贊美和謳歌,蘊含了老子對人類深沉的愛。愛之深,期之殷。老子提醒人類明悟大道,遵道而行,與大道和諧共振,才無愧“大人”之稱號。 生生滅滅似乎是各種人類文明的宿命,可是“道”是永恒不變不滅的。人類社會如果存在完全秉持宇宙大道本質(zhì)的文明體系,這種文明就接近于整體全息之“無”,這樣的文明就是道統(tǒng)文明,這樣的文明就不會滅。未來的人類文明要想不滅并發(fā)揚光大,必定會走向徹底的道統(tǒng)文明。 作者:李懷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中華傳統(tǒng)國學 微信平臺首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