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肖生玉雕 明清兩代玉雕業(yè)繁榮,圓雕玉動物種類、數(shù)量明顯增多,形體也較前代大。這一時期雕刻的動物,形態(tài)生動,肌肉飽滿,風(fēng)格寫實,細部也仔細雕琢,力求逼真。從特點看,明代動物雕刻略顯粗壯,雕飾簡潔,不大注重細部造型,一般獸頭較小,頭部、面部棱角較多。清代動物形體合乎自然比例,琢制細膩,所用題材大都具有吉祥寓意。 明代常見到的動物圖案有:龍、蟒、鳳、仙鶴、斗牛、飛魚、獅、虎、鹿、羊、馬、兔、猴、鵝等。明代玉雕圖案有諧音隱喻之意。如馬背上踞一猴為“馬上封侯”;兩支綬帶喻為“雙壽”;羊表示“吉祥”;魚表示“有余”;雀鹿喻為“爵祿”;蝠鹿表示“福祿”;等等。總的講來明代雕琢刀法剛勁有力,線條棱角分明,但磨工較差,有的玉雕器物表面磨得非常光亮,我們稱之為“玻璃光”,但在轉(zhuǎn)角處或細部處理上較為粗糙。 清代涌現(xiàn)大量圓雕玉制藝術(shù)品,隨著玉材來源的不斷增加,玉器制作有愈來愈大的趨勢。有圓雕動物,如麒麟、鹿、羊、象等,但這些玉雕作品主要是用于室內(nèi)陳設(shè)。 清代玉器制造的全盛時代是乾隆時期,繼承了前代手工的琢玉技巧,雕琢技術(shù)精益求精,數(shù)量品種、加工技術(shù)、裝飾紋樣等各個方面均已達到玉器發(fā)展的頂峰。這一時期堪稱是中國玉雕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高峰。 玉獅 明 長7厘米 圓雕巧作而成。卷發(fā),目光炯炯,口露獠牙,做工粗獷,但威猛之勢盡現(xiàn)。 墨玉雙魚 明 8×3.5厘米 此件雙魚,俏色玉琢制而成,圓雕魚嘴上翹,吻部隱起寬闊唇線,圓眼。尾分叉外撇,琢工精巧,套器拋光程度較好。白玉泛青的玉質(zhì)。魚形豐滿隱起的雙圈大眼炯炯有神,大尾夸張,具有請代玉魚特征。 玉馬 明 長11.3厘米 玉馬作靜臥回首狀,雕工精細,尤其是表現(xiàn)馬的筋骨部位及腹部、臀部豐滿,神態(tài)自若,是明代玉馬中的上品。有綹。 碧玉鳳 清中期 長10.2厘米 鳳作扭首回望狀,頸部細長,腹部肥碩。羽毛尾冀雕琢精細,線條流暢。 白玉鳩鳥 清 5.5×1.2厘米 玉質(zhì)滋潤,紋飾細膩,自然古樸,器形小巧。雕刻嫻熟,古樸典雅。 白玉雙獾佩 清 長4.7厘米 器作雙獾嬉戲狀,四肢相撐,獾首對望,調(diào)皮生動,寓意“合歡”。 玉馬 清中期 長10.8厘米 玉馬作跪臥回首狀,玉質(zhì)潔白,馬鬃兩側(cè)分開,馬尾雕刻于左側(cè),通體光素,拋光獨特潤滑,是清代玉雕中的精品。小傷綹。 白玉龍形佩 清 8.5×1厘米 玉龍與花枝相互纏繞,龍身陰刻鱗紋,體態(tài)渾圓有力。材質(zhì)潔白純潤,雕工細膩。 白玉靈犬 清 11×2.5厘米 犬作回首望狀,前對足前伸,后對足蜷縮,尾細長回卷緊貼于身體,一副悠閑自得樣。通體光素潔凈,玉質(zhì)溫淚有光澤。 玉豬 漢 其一長11.2cm,高2.9cm,其一長11.7cm,高2.6cm 兩件作品所用皆新疆玉,顏色不同,一件玉呈青綠色,另一件玉呈青白色。圓柱狀,底面較平,兩端略作切削以呈豬首及豬尾的外形,又以粗陰線界出眼、耳、四肢,雕琢簡練樸實。 這類玉豬在漢代墓葬中有較多的發(fā)現(xiàn),一般都置于逝者手中,為喪葬使用的玉握。在漢代及稍后時代的喪葬禮俗中,玉豬的使用較為流行,其中的一些作品四肢直立,頭、臀部隆起,形象較為真實。 注: 琢:治玉的一種方法。在玉的表面加沙與水,用工具帶動砣頭旋轉(zhuǎn),用砣頭琢玉。 玉握:古人入葬時手中往往握有玉器,稱為玉握,象征握有財富。除使用玉豬外,有些墓葬中使用的玉握為璜或其它玉器。 青白玉辟邪 漢 長13.5cm,高8.5cm 清宮舊藏 玉料青白,表面有桔黃色及赭色斑。雕一獸伏地,爬行狀,獸為扁方頭,曲頸。從頭形看,似虎,頭頂有長角,角端分叉,四肢短粗有力,身側(cè)有翼,為前后兩組羽組成。 中國古代傳說中有許多人們想象中的動物,玉、石器中的這些神異怪獸便是依傳說演化而出的。辟邪便是極受人們崇敬、在雕塑作品中出現(xiàn)較多的怪獸,其制造往往受多種動物造型的影響。此件辟邪應(yīng)是以虎為原型加以獸形變化,僅于局部加翼,無鳥身,造型生動,頗具想象力。 玉龍螭紋洗 漢 長16.8cm,寬14cm,高2.8cm 清宮舊藏 此器玉料為青色,圓形,內(nèi)膛很淺,可貯水??谘貙挾?,兩側(cè)橫出片狀柄,左側(cè)柄飾龍、螭,螭頭似虎而有角,身自云水中隱沒,龍隱于螭后,僅露頭,頭形似熊。右側(cè)柄裝飾一長身龍,獨角,身亦隱于云水中。柄的背面為陰線刻的圖案,與正面圖案近似。 中國文化在漢代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書、畫勃興,文房用具出現(xiàn)了很多新品種。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漢代文房玉器有硯滴、筆屏等。此作品內(nèi)膛較淺,口又闊,應(yīng)是文房用品中的筆洗。 玉臥羊形硯滴 漢 長7cm,高5.6cm,口徑1.6cm 清宮舊藏 此羊形硯滴青玉質(zhì),通身有褐色沁斑,頭部尤為嚴重,被沁蝕成深褐色。羊為立體圓雕,呈跪臥式,昂首挺胸,二圓目平視前方。面部呈三角形,雙角回卷,貼于頭部兩側(cè)。身軀豐滿,四肢屈于腹下。胸前、眼下部、面頰及腿彎處皆飾陰刻線,線條細短,排列整齊。玉羊背部有一圓形凹洞,洞上置雙獸形圓柱紐蓋。此玉羊背上的凹洞及雙獸形紐蓋和中空的腹部均似明代的制作風(fēng)格,故此物可能是明代人以漢代玉羊改制而成的硯滴。 漢代玉羊多飾有以手工刻出的陰線,線條細短、排列整齊且彎曲有度,一般刻于頸下、身體兩側(cè)、腿彎處,這些特征可作為識別漢代玉獸的重要標志和斷代的依據(jù)。 注: 硯滴: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具,用于貯水并向硯池內(nèi)滴水。清人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記:“蟾滴、龜?shù)?,由來已久。古者以銅,后世以瓷,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曰硯滴?!?/strong> 玉臥羊 漢 高3.1cm,長5cm,寬2.2cm 清宮舊藏 玉羊為圓雕,玉料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羊臥姿,昂首目視前方,眼睛以陰線刻成圓形,外圈加弧線。雙角彎曲盤于頭后方兩側(cè),頸下及身體兩側(cè)以平行的短線飾作羊毛。前足一跪一起,后足貼臥于腹下。 玉羊的造型自商代即已出現(xiàn),漢代時圓雕玉羊的造型已十分準確,多為靜態(tài)臥形,身體肥碩,背部豐滿,短頸,嘴部似榫凸,羊角雕琢細致,大而夸張,一般向下盤旋彎曲,羊身上多有陰線細紋為飾。此類玉羊用作玉鎮(zhèn)或陳設(shè)品。 玉獅 唐 長6cm,寬4.5cm,高1.5cm 清宮舊藏 獅白玉制,略有綹裂。獅圓雕臥式披發(fā),發(fā)呈多綹的螺旋狀,環(huán)眼,闊嘴,四肢伏于地,肘部帶有螺旋紋,尾自身后上沖,亦帶有螺旋紋。 陜西西安法門寺地宮中出土有與此獸形象相同的唐代三彩作品,足證此作品為唐代所制。此作品可使我們了解唐代玉獸造型中肘部飾螺旋紋的狀況。 玉魚蓮墜 宋 長6.2cm,寬4cm,厚0.6cm 清宮舊藏 玉色白,表面有赭黃色斑。魚小頭,長身,無鱗,魚身彎成弧狀,昂首,尾上翹,鰭短而厚,共6片,其上有細陰線。魚身旁伴一荷葉,長梗彎曲,盤而成環(huán),可供穿系繩。 西周以后魚類玉器數(shù)量銳減,唐代又有回復(fù),宋代佩魚之風(fēng)又盛,出現(xiàn)了較多的玉魚,樣式、種類不一,或與荷蓮、茨菇相伴,或僅單條魚,或無鱗,或飾橫向水線,或飾網(wǎng)格紋。此風(fēng)一直延續(xù)到元、明、清時期。荷花與魚相并含有連年有余之意,是吉祥圖案的一種。 玉孔雀銜花飾 宋 長7.6cm,寬3.8cm 清宮舊藏 花飾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為半圓形玉片,其上透雕孔雀銜花圖案。圖案主體為孔雀,孔雀回首,拖尾,展翅,口銜花枝,枝上有花兩朵,品種不同。 花鳥類玉器在宋、遼、金的考古發(fā)掘中多有出土,其中不乏鳥翅一只伸開、另一只下折的造型,這種鳥銜花玉飾是宋代較流行的樣式。北京房山石棺墓出土有孔雀形玉發(fā)飾,孔雀之尾端帶有半月狀透空孔洞,同此件作品孔雀尾部的表現(xiàn)相同。此件作品較一般宋代花鳥玉佩更為精致,據(jù)其形狀,可能是一種嵌飾。 青玉雙鶴佩 宋 長6.8cm,寬4.3cm 清宮舊藏 質(zhì)似白玉,微帶青色,鶴頭相對,雙鶴翅爪相接,作展翅欲飛狀。上部有孔備穿系,知是佩飾。 這件寓意祥瑞的雙鶴佩的制作,受道教影響,并反映出宋代道教的發(fā)展。宋代道教影響的擴大同某些帝王崇尚道教有關(guān)。史書記載宋徽宗好道教,并把鶴作為祥瑞之物。玉雕中對稱動物布局淵自唐代,但這種雙鶴題材卻是自宋代逐漸增多的。 玉海東青啄雁飾 金 直徑7cm,厚2.1cm 清宮舊藏 此玉飾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圓形,上部雕海東青啄雁及荷葉圖案。海東青體小而敏捷,騰空回首,雁于海東青身下,回首與其對視,欲逃不能,身傍荷葉,一荷葉束而未張,一荷葉張而卷邊,表明大雁已被迫降至荷塘,難尋生路。此玉飾兩側(cè)各有一橢圓形隧孔,可穿帶或套入鉤頭,表明此物是一種用于人身的帶飾。 注: 海東青:海東青是一種鷹,體小而兇猛,善捕殺大雁、天鵝,金、元時貴族養(yǎng)之用于狩獵。據(jù)金史記載,女真貴族每年都要進行放鶻捉雁、捕鵝的“如春水”活動,海東青捕雁(鵝)圖案正是這一活動的表現(xiàn)。這類題材的玉器被人們稱為“春水”玉。 隧孔:在玉器上鉆通的較長的孔洞。一種為直通式,主要用以穿繩系掛器件。一種為兩孔在同一平面,兩孔之間有孔洞彎曲相通,主要用以穿過繩、絲,將玉器縫綴于布。其位置隱蔽于器件背面,又稱“象鼻孔”、“蟻鼻孔”。 白玉龍鈕押 玉鏤雕雙獅 青玉三陽開泰 清 高9.5cm,長18.2cm,寬10.5cm 整器圓雕3只羊,青玉質(zhì)地,玉色青白。羊一大二小,大羊側(cè)臥于地,左前肢支踏于地上,其余三肢曲起收于腹下,抬首轉(zhuǎn)向左側(cè),口銜竹葉。大羊左側(cè)以竹葉鋪地,其上臥伏兩只小羊,一小羊居前,側(cè)頭轉(zhuǎn)向大羊,右前肢踏地,似欲從大羊口中取食,另一小羊緊伏于大羊身后。三羊皆有角,角上有節(jié)。以三羊為飾,寓意“三陽開泰”。 白玉臥羊 清 高5.8cm,長10.2cm 此羊白玉質(zhì),玉質(zhì)上佳,無雜質(zhì),瑩潤如凝脂。羊呈臥形,昂首望天,口緊閉,耳下垂,雙角向后彎曲。腮下、耳后及尾部邊緣有細刀琢刻的短陰線,以示羊毛。羊身其余部分光素無紋飾。 清代玉羊與前代風(fēng)格略有區(qū)別,著重于動態(tài)的表現(xiàn),且比前代更加寫實,造型準確,骨骼、肌肉加以突出的表現(xiàn)。此白玉羊造型簡潔明快,刀工精湛,打磨潤澤,更因其質(zhì)地潔白無瑕,使羊之溫順的性情與肥美的體態(tài)得以極好的展現(xiàn)。 青玉三羊蕉葉雙孔筆插 清 筆插高10.4cm,長15.8cm,寬5cm 清宮舊藏 筆插青玉質(zhì),玉質(zhì)瑩潤,略有墨斑。整器雕作自然景觀,鏤雕的石山上有孔狀洞,洞中生長著靈芝小草。石上臥伏3羊,一大二小,其間隙可架筆。石旁有兩棵芭蕉樹,樹中空,可插筆。筆插配以紫檀木座,木座上鏤雕竹、菊、蘭、桃實、靈芝等紋飾。此筆插既是文房用具,又是一件精美的文房陳設(shè)品。 青玉鳳柄執(zhí)壺 清 通高22cm,口徑4.9-5.7cm 此執(zhí)壺玉質(zhì)純正,表面光亮。壺體扁而高,橢圓形口,蓋與壺口呈插接式,咬合緊密,蓋鈕為鏤空如意形,套二活環(huán),鈕之下飾一周蓮瓣。壺頸部飾變形蓮花紋,腹部有橢圓形開光,開光內(nèi)凸雕牡丹等圖案。壺流為獸吞式,流柱自獸口中接出。壺柄為一全身棲鳳,鳳尾下部套一活環(huán)。 此作品的設(shè)計水平較高,將傳統(tǒng)的如意、蓮花、蓮瓣、牡丹等圖案運用于壺體,表現(xiàn)形式不落俗套,且加工精致,造型準確。執(zhí)壺之柄造型復(fù)雜,不易掌握。壺蓋高大而易脫落,因而不宜實用,是一件按照實用器設(shè)計的陳設(shè)品。 青玉回首鴨 清 長15cm,寬6cm,高10.5cm 玉呈青白色,微透光,質(zhì)地溫潤清朗。鴨身肥碩,圓臀闊胸,短頸,短翅,翅及鴨身有排列整齊的羽,并布滿仿古勾云紋。鴨作回首狀,一足踏于地,一足向前,似在行走中。其口銜谷梗,梗垂于鴨身,谷葉似飄似搖。 此作品造型生動準確,栩栩如生。六畜、家禽為玉雕動物中最常見的題材,自唐代之后,玉鴨之作多出新樣。同歷代作品相比,此件玉鴨更為精致,其背負的谷穗既有歲歲平安之意又有五谷豐登之祈,寓意不俗,是一件藝術(shù)水平很高的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