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俾斯麥到希特勒》的作者塞巴斯蒂安·哈夫納(原名萊蒙特·普雷策爾)是20世紀德國著名政治評論家與歷史學家。在他出生的1907年,由俾斯麥1871年締造的德意志帝國不僅還存在著,而且到處都是一片盛世景象。德國在經(jīng)濟、軍事與科學技術(shù)上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大有追上與超越英美的勢頭。德國人對自己的實力與未來也充滿了信心,對其他國家的挑戰(zhàn)與警告不屑一顧。但七年后(1914年)德國就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泥潭,1918年戰(zhàn)敗,革命爆發(fā),帝國也隨之崩潰。在戰(zhàn)勝國的高壓下以及內(nèi)部動亂中成立的魏瑪共和國好不容易站穩(wěn)腳跟,卻又在1929年爆發(fā)的世界經(jīng)濟大危機的沖擊下解體。希特勒及其納粹黨得以上臺,大肆推行政治與種族迫害政策,并很快將德國與世界再次推入大戰(zhàn)的火坑。哈夫納本人也被迫于1938年和有猶太血統(tǒng)的未婚妻一起流亡英國,并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法學事業(yè),開始從事記者與評論家的職業(yè)(并使用“哈夫納”的筆名)。二戰(zhàn)后,哈夫納回到聯(lián)邦德國,繼續(xù)從事記者職業(yè)。除了在報刊與電視節(jié)目上發(fā)表自己的評論之外,他還推出了多本歷史著作,如《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七大致命過失》《丘吉爾傳》以及抨擊德國社會民主黨在1918年革命中的政策的《背叛》。其最為有名的歷史著作是1978年出版的《解讀希特勒》。該書以平和的心態(tài)、獨特的視角,客觀公正地評價了希特勒一生的成就與罪惡,出版后大獲成功,不僅在德國獲獎,而且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不僅受到普通讀者的歡迎,也得到了歷史專業(yè)學者的肯定。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是1987年哈夫納即將慶祝八十大壽時出版的。對于哈夫納本人來說,此書是他對一生親身經(jīng)歷的德意志帝國、魏瑪共和國、納粹德國以及戰(zhàn)后兩德分裂幾個歷史時代的全盤梳理與總結(jié)。哈夫納在初版后記中提到,因高齡與病痛,他已經(jīng)不能以正規(guī)的方式將幾十年來的研究與觀察撰寫成書,因此本書是在阿努爾夫·巴林教授及其學生的協(xié)助下,通過口授的方式完成的。巴林是德國著名當代史專家,他無疑十分重視哈夫納對德國現(xiàn)代史的觀察與洞見,他們之間的座談可以說是行家之間的交流,出版此書也是對哈夫納這位同行與歷史見證人的思想與見識的一次“搶救”行動。 在此書中,哈夫納以其特有的犀利目光與簡練的筆鋒重點分析了自俾斯麥至希特勒德國政治經(jīng)歷的各種格局,揭示了德國政治家所犯下的種種錯誤。最值得我們關(guān)注的或許是導致德意志帝國與納粹德國滅亡的重大戰(zhàn)略失誤,即出于疏忽與狂妄導致的德國在國際社會上的自我孤立乃至兩線作戰(zhàn)。在哈夫納看來,其實早在俾斯麥任帝國總理時期,德國就已經(jīng)走向孤立。法國已經(jīng)成為無法和解的死敵,潛在的盟友俄羅斯也被得罪了。威廉時期,德國更是肆無忌憚地走上了帝國主義的擴張道路。陷入一戰(zhàn)后,“無限制潛艇戰(zhàn)”引發(fā)美國參戰(zhàn),決定了德國的戰(zhàn)敗命運。在關(guān)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一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哈夫納在《解讀希特勒》中已經(jīng)指出的希特勒在1941年12月犯下的“天大的錯誤”:在還沒有戰(zhàn)勝英國與蘇聯(lián)、自己焦頭爛額的時候,又向世界第一強國美國宣戰(zhàn),由此決定了德國必敗的結(jié)局。也可以說,“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德國下了兩盤棋路與結(jié)局都很類似的國際政治的“圍棋”。與真正的圍棋不同,這種“圍棋”的規(guī)則相對簡單?!岸嘈胁涣x必自斃”,狂妄自大,挑戰(zhàn)所有國家,必然得到國際社會唾棄與圍剿。 俾斯麥、希特勒 在1945年前,德國人未能吸取自己的歷史教訓,也與他們難以割舍的“帝國情結(jié)”或“Reich-情結(jié)”密切相關(guān)。讀者在本書中經(jīng)常會遇到“德意志國”的概念,或許會因此感到困惑。這里值得作一詳細分析?!暗乱庵緡钡脑氖恰癉eutsches Reich”,在以前一般被譯為“德意志帝國”,即把“Reich”譯為“帝國”。例如,我們也把納粹德國的別名“Das Dritte Reich”譯為“第三帝國”。實際上,“Reich”是比較難翻譯的。嚴格地講,“Reich”在字面上是“國”,并沒有“帝”的含義,所以本書譯者把“Deutsches Reich”譯為“德意志國”是可以的(當然也可以譯為“德意志國家”),這樣做也是為了區(qū)別于我們常說的“德國”(Deutschland),否則無法把原文中的“Deutsches Reich”與“Deutschland”在譯文中區(qū)別開來。如果不是出于這一考慮,“Deutsches Reich”也可以譯為“德國”。但是,它原本指的又是1806年前的“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Das Heilige Roemische Reich Deutscher Nation,俗稱“第一帝國”)。“帝國”這一概念在中文里可以有雙重含義。一是指有皇帝的、帝制的國家,一是指超級大國,是“國中之帝”“國帝”(猶如“影帝”)的意思。我們常說的“帝國主義”中的“帝國”也是“國帝”的意思。“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中的“帝國”也具有這雙重含義,盡管其中超級大國的含義更多的是宣示性的。我們一般所說的“德意志帝國”籠統(tǒng)地是指歷史上的德國,具體指的則是1871-1918年的德國(俗稱“第二帝國”)。對于后者,“德意志帝國”也具有“帝制之國”與“國帝”的雙重含義,雖然它在其憲法中的自我稱呼很混亂,一會兒是“Reich”(帝國),一會兒是“Bund”(聯(lián)邦)。德國史學界則俗稱其為“Kaiserreich”(即“帝國”,而且是“帝制之國”,在這里,“Reich”本身也沒有“帝”的含義)。有趣的是,推翻帝制后成立的魏瑪共和國在其憲法中也自稱“Deutsches Reich”,而不是“Deutsche Republik”(“德意志共和國”)。在這里,魏瑪共和國沒有成為“帝制國家”的意圖(盡管艾伯特總統(tǒng)有過延續(xù)帝制的想法),卻有著繼承其前任的大國地位的抱負。而納粹德國也與魏瑪共和國一樣,仍然自稱是“Deutsches Reich”(1943年改稱“Grossdeutsches Reich”,即“大德意志帝國”) ,一度也流行“Das Dritte Reich”(第三帝國)的自我稱呼,但因希特勒不喜歡(既然有“第三”,豈不還會有“第四”“第五”?)而被逐漸棄用。這里的“帝國”里面也只有超級大國,而沒有“帝制之國”的意思。 總之,“Deutsches Reich”是1945年前德國人對自己國家、強調(diào)其歷史淵源與延續(xù)性的稱呼,一般情況下也就是“德國”的意思,但因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無法完全剝離其原有的歷史含義。到了1918年以后,“Deutsches Reich”已無“帝制之國”的含義,卻有著繼承歷史上大國地位的權(quán)力要求,尤其是對歷史上德國所擁有的領(lǐng)土版圖的要求。納粹德國更是極力宣揚“Reich-意識”,明目張膽地要求恢復德國歷史上的歐洲大國地位,并登峰造極地試圖實現(xiàn)世界霸主的野心。凡是1945年以后認為“Deutsches Reich”還存在的主張,一般都是隱含著恢復之前德國歷史版圖的要求。這一要求的提出顯得格外的合理,似乎歷史上那個曾經(jīng)擁有大片領(lǐng)土與顯赫國際地位的“老德國”是一個獨立的幽靈,當代德國人有著恢復其生命與輝煌的責任??梢哉f,古老“德意志國”的輝煌歷史在近現(xiàn)代既激勵了德國人在民族危機中奮發(fā)圖強,又誘導他們走向了極端與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962-1806)國徽。神圣羅馬帝國的歷史存在塑造了德國人的大國情結(jié)。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名義上只闡述了自俾斯麥到希特勒的德國歷史,實際上卻涉及從19世紀初到二戰(zhàn)后的德國歷史。它的正式章節(jié)止于初版的1987年,加上1990年的再版后記,此書內(nèi)容基本覆蓋了19與20世紀的德國歷史。不過,有趣的是,德國歷史本身的發(fā)展與作者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在本書的最后一章,哈夫納很有把握地認為,二戰(zhàn)后形成的兩德分裂局面將長期繼續(xù)下去,歷史上統(tǒng)一的“德意志國”已經(jīng)消失,不可能再現(xiàn)。要實現(xiàn)再統(tǒng)一,必然會有一場戰(zhàn)爭。但是,本書初版兩年后,“柏林墻”就被推倒了,再過一年,東西德統(tǒng)一了,而且是以和平的方式實現(xiàn)的。為什么哈夫納未能預見到再統(tǒng)一的到來呢?看來,這位智慧的老人也與絕大多數(shù)時代觀察者一樣被延續(xù)幾十年的冷戰(zhàn)所麻痹了。作為冷戰(zhàn)的守望者,他們在冷戰(zhàn)的漫漫長夜里昏昏入睡了,錯過了新時代的第一縷曙光。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
|
來自: 昵稱27494174 >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