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匠精神”、“日本職人文化”,曾經(jīng)作為“將品質做到盡善盡美”的代表,備受國人推崇、膜拜。而隨著“中國制造”的崛起,同樣出現(xiàn)了扎實做質量的中國企業(yè),ICT行業(yè)的華為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今年3月末,華為榮獲中國質量獎這一中國質量領域的最高榮譽,憑借“以客戶為中心的華為質量管理模式”摘得該獎項制造領域第一名的殊榮。 “這個獎項的獲得是我們?nèi)A為人特別驕傲的一件事,不夸張地說華為是得獎得到手軟的公司,但沒有一個獎項在公司內(nèi)部造成這么大的刷屏,包括我也貢獻了一次轉載?!比A為常務董事、產(chǎn)品與解決方案總裁丁耘在2016年全球分析師大會期間接受C114采訪時說。 “質量不是幾個領導喊幾句口號就可以做起來?!彼钣懈杏|地表示,在質量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華為付出了很多努力、也經(jīng)歷過很多痛苦。而正是因為代價的付出,這家公司才得以真正成為客戶信賴的品牌。 從“研發(fā)呆死料大會”說起 “如果沒有那次‘研發(fā)呆死料大會’,沒有充滿陣痛的質量體系建設,華為也不可能走到今天?!倍≡呕貞浀馈?/span> 2001年,華為研發(fā)體系召集了一個“質量大會”,將因為研發(fā)問題導致的呆料、死料、廢料作為獎品發(fā)給相關人員的大會。當時在固網(wǎng)負責研發(fā)的丁耘也上臺領了一塊由于設計缺陷問題造成很容易被污染、污染之后就自動撥號的用戶板,直到今天這塊板子還放在他的辦公室里。這是研發(fā)體系刻骨銘心的一次經(jīng)歷,也為后續(xù)IPD、CMM的推行打下了基礎。 丁耘坦言,作為一名工程師,在“研發(fā)呆死料大會”之前他對各種質量管控是有抵觸的,因為先前的研發(fā)很簡單,“兩個人一商量一拍腦袋就可以做事”,認為有了質量管理以后,各種質量活動就會“降低效率”。但這次大會刺痛了所有研發(fā)人員自尊心,華為也開始轉成為一家致力于追求高質量的企業(yè)。 回顧世界歷史也是如此——德國產(chǎn)品一直“高大上”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19世紀“德國貨”是低質和低價的代名詞,被英國人嘲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日本、韓國,同樣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階段:“現(xiàn)在中國都在談‘智造’,我們相信一點,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質量體系為支撐,所有談的一切都是一個空中樓閣?!?/span> 如今的華為已經(jīng)建起了一套完善而嚴格到甚至苛刻的質量管控體系,滲入企業(yè)經(jīng)營、生產(chǎn)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甚至還將對質量的重視融入企業(yè)文化,拔高了全員的質量意識。華為消費者BG首席執(zhí)行官余承東也曾提到過,“在質量把控上,華為采取的是一票否決制,為此建立了一整套的質量的管控體系,并進行內(nèi)部嚴格的考核”。 好質量帶來溢價空間 在華為“走出去”的過程中,質量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05年剛進入英國電信(BT)時,華為是作為另一家公司的“備胎”,只拿到20%的份額。而經(jīng)過三年的考驗,華為以質量證明了自己,成為BT的最大供應商。 同時,丁耘也分享了一組對照數(shù)據(jù),在中國去一次基站站點人工成本是500-1000元人民幣,在歐洲則是500-1000歐元,過去十年這個數(shù)字幾乎沒有變化:“如果某站點設備不穩(wěn)定,在歐洲派人去修補的話,將會把這個基站上所有賺的錢都賠進去,這也逼著華為把質量做到最好?!?/span> 中國質量獎無疑是一份沉甸甸的榮譽,每屆獲獎名額不超過10個組織和個人,代表了全國質量領域的最高水準。然而質量的提升同樣需要成本上的支撐,這會不會帶來價格競爭力的下降? “質量與價格間并非對立的關系?!倍≡艑Υ吮硎?,在通信設備領域,有種非常典型的招標評價方式叫作TCO(整體擁有成本)。運營商會基于歷史質量、整個生命中期需要付出的成本、購買產(chǎn)品中可能的質量風險、因缺陷產(chǎn)生的成本以及廠家的承諾來進行評估,而不是簡單的單價比較,這也是歐洲領先運營商常用的方式。 好質量能帶來溢價空間。他指出,幾乎所有的客戶包括運營商客戶都是支持質量溢價的:“包括我們中國三大運營商在內(nèi),招標時也要結合前評估、后評估再加上單價進行綜合打分的。如果質量足夠出色,最后也能溢價?!?/span> “很大的挑戰(zhàn)是你能否保持這個溢價,我承認這個過程中有成本,但是企業(yè)可以獲得一個長期的收益?!倍≡湃缡钦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