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題為《馬斯洛:世上只有1%的人能達到的智慧境界》的網(wǎng)絡文章,說美國心理學大師馬斯洛(Maslow)在研究了許多歷史上偉人共同的人格特質(zhì)之后,更詳細地描繪出“自我實現(xiàn)者”(成長者)的畫像。 他還估計,世上只有1%的人能達到此智慧境界。 看完文章后我簡直震驚了。馬斯洛想必讀過《道德經(jīng)》吧?且讓我們把“自我實現(xiàn)者”共有的16個特質(zhì),一條條分析過去,看看馬斯洛如何解讀《道德經(jīng)》。 特質(zhì)一: 他們的判斷力超乎常人,對事情觀察得很透徹,只根據(jù)現(xiàn)在所發(fā)生的一些事,常常就能夠正確地預測將來事情會如何演變。 解讀——《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說的是高明的人,不出門戶,能夠知道天下的事,不看窗外,能夠了解自然規(guī)律。那是因為他們明白了萬物的本原,所以可以洞察一切。 特質(zhì)二: 他們能夠接納自己、接納別人,也能接受所處的環(huán)境。無論在順境或逆境之中,他們能安之若命,處之泰然。雖然他們不見得喜歡現(xiàn)狀,但他們會先接受這個不完美的現(xiàn)實(不會抱怨為何只有半杯水),然后負起責任改善現(xiàn)狀。 解讀——《道德經(jīng)》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說的是,水能夠包容萬物,也能甘居眾人不喜歡的低下之地,并保持平靜與深邃。在能夠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在合適的時機做出有利的事情。 特質(zhì)三: 他們單純、自然而無偽。他們對名利沒有強烈的需求,因而不會戴上面具,企圖討好別人。有一句話說:“偉大的人永遠是單純的?!蔽蚁嘈?,偉人的腦子里滿有智慧,但常保一顆單純善良的心。 解讀——《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說的就是要保持質(zhì)樸單純的本性,對功名利祿少一些追求,自然可以活出真實的自己。 特質(zhì)四: 他們對人生懷有使命感,因而常把精力用來解決與眾人有關(guān)的問題。他們也較不以自我為中心,不會單顧自己的事。 解讀——《道德經(jīng)》第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說的就是高明的人,做事情沒有私心,常常把自己放到眾人之后,把自己置之度外。當然最后他們都能成就自己。 特質(zhì)五: 他們享受獨居的喜悅,也能享受群居的快樂。他們喜歡有獨處的時間來面對自己、充實自己。 解讀——《道德經(jīng)》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下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說的是高明的人,身處在人群之中,看他們熙熙攘攘,如同享用豐富的宴席,如同春天登上高臺遠眺。而他卻淡泊寧靜,無動于衷,像沒長大的嬰兒,任隨自己自然成長。 特質(zhì)六: 他們不依靠別人滿足自己安全感的需要。他們像是個滿溢的福杯,喜樂有余,常常愿意與人分享自己,卻不太需要向別人收取什么。 解讀——《道德經(jīng)》第八十一章: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說的是高明的人不積累財富,盡力幫助別人,感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盡力給予別人,感覺自己反而更加充足。 特質(zhì)七: 他們懂得欣賞簡單的事物,能從一粒細砂想見天堂,他們像天真好奇的小孩一般,能不斷地從最平常的生活經(jīng)驗中找到新的樂趣,從平凡之中領(lǐng)略人生的美。 解讀——《道德經(jīng)》第五十二章: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 說的是能夠看見細微的事物才叫做智慧,能夠堅守柔弱才是強者。使用智力之光,回復內(nèi)省之明,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 特質(zhì)八: 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曾經(jīng)歷過“天人合一”的宗教經(jīng)驗。 解讀——天人合一本就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道德經(jīng)》哲學思想的核心。 特質(zhì)九: 雖然看到人類有很多丑陋的劣根性,他們卻仍滿有悲天憫人之心、民胞物與之愛,能從丑陋之中看到別人善良可愛的一面。 解讀——《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說的是高明的人善于幫助別人,不會拋棄任何一個人,哪怕有多大的罪過。 特質(zhì)十: 他們的朋友或許不是很多,然而所建立的關(guān)系,卻比常人深入。他們可能有許多淡如水的君子之交,素未謀面,卻彼此心儀,靈犀相通。 解讀——《道德經(jīng)》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老子在此感嘆能夠了解他的人真是稀少,而馬斯洛總結(jié)出的這個特質(zhì),是不是也代表了他自己對于知己的渴求呢?朋友不用太多,但是要能夠深入內(nèi)心,相互感應。 特質(zhì)十一: 他們比較民主,懂得尊重不同階層、不同種族、不同背景的人,以平等和愛心相待。 解讀——《道德經(jīng)》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說的就是高尚的人,平等對待一切眾生,沒有分別心。 特質(zhì)十二: 他們有智慧明辨是非,不會像一般人用絕對二分法(“不是好就是壞”或“黑人都是懶惰鬼”)分類判斷。 解讀——《道德經(jīng)》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說的就是高明的人,懂得善惡、美丑沒有絕對,相反相成,相互轉(zhuǎn)化的道理。 特質(zhì)十三: 他們說話含有哲理,也常有詼而不謔的幽默。 解讀——這個嘛,我覺得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的第一句話就跟天下人開了個似是而非的大玩笑。“道可道,非常道。”能夠說出來的道,就不是那個恒常的道,那他接下來自己說了半天,是什么? 特質(zhì)十四: 他們心思單純,像天真的小孩,極具創(chuàng)造性。他們真情流露,歡樂時高歌,悲傷時落淚,與那些情感麻木,喜好“權(quán)術(shù)”、“控制”、“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截然不同。 解讀——《道德經(jīng)》第十章: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說的就是要保持嬰兒般的質(zhì)樸純潔,不受外界影響,他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也不會被世俗規(guī)矩所扼殺。 特質(zhì)十五: 他們的衣著、生活習慣、方式、處世為人的態(tài)度,看起來比較傳統(tǒng),保守,然而,他們的心態(tài)開明,在必要時能超越文化與傳統(tǒng)的束縛。 解讀——《道德經(jīng)》第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眾人,而貴食母。 說的是世人都活得光鮮靚麗,我卻喜歡默默無名。世人都精明能干,我卻過得渾濁質(zhì)樸。大家都有作為,而我卻固守鄙陋。我獨與世人不同,而是重視取法于道。正因為取法于道,所以洞察事物本質(zhì),擺脫俗世束縛。 特質(zhì)十六: 他們也會犯一些天真的錯誤,當他們對真善美執(zhí)著起來時,會對其他瑣事心不在焉。例如愛迪生有一次做研究太過專心,竟然忘了自己是否吃過飯,朋友戲弄他,說他吃過了,他信以為真,拍拍肚皮,滿足地回到實驗室繼續(xù)工作。 解讀——我懷疑關(guān)于愛迪生的例子不是馬斯洛原文所舉,而是引用文字的人加上去的,有點不倫不類。本質(zhì)上,這一特點,是第十四點的重復,是說高尚的人保有天真的本質(zhì),專注于一件事情時,能夠忘了周圍世界的存在,不受任何干擾。 我不知道是有人假馬斯洛之名寫的這篇文章,還是譯者有意以比較接近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翻譯。但有一點是確信無疑的,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對于高尚人格的思考和歸類是互通的。 歡迎關(guān)注公眾號:易深信,最接地氣的身心成長平臺。簡單易行,陪你在平淡中輕松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