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銀行壞賬處理一點不新鮮,上世紀90年代一聲令下剝離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放入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其實是通過央行印錢化解了銀行的危機。代價是,動輒二位數的通脹,稀釋了全社會的財富。上年紀的人還記得銀行的保值補貼達~18左右,那是朱總理說不能讓老百姓吃虧??峙碌浇裉?,上位者會說什么改革的代價之類。按且不表。 此次初步化解銀行的壞賬是用債轉股的方法。與上次不同,大概與上次不同,把銀行的表內項目移到表外,可以降低不良資產率,表外的業(yè)務轉化為企業(yè)的股權。減少了銀行的壞賬率又減輕了企業(yè)的財務負擔,真是“一舉二得”。世上真有這般“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且聽我分析: 1. 轉股的價格確認:市場價還是凈資產?如果是凈資產的話,銀行賺大了。一般應該按市場價(平均)折算。 2. 代價:新出現股份,相當于無成本擴容。對現有的股東來說就是“攤薄”,等于老股東捐錢給新股東。股價向下是毫無懸念。 3. 退出機制:轉的新股,鎖定期是2-3年?筆者估計這些企業(yè)都是產能過剩的企業(yè)吧?那么2-3年后的僵尸企業(yè)會翻身嗎? 結論: 1. 商業(yè)銀行持股上市公司,于法無據。 2. 隱藏銀行不良率,其實是掩耳盜鈴 (你也可以說風險后置) 3. 股市中大股東和小股東的持股成本不一樣,制約了股市長期走牛。來了“零成本”的股東。怎么玩? 4. 劣幣驅逐良幣。該破產的企業(yè)不破產,給市場釋放出不好的信號。反正債能轉股,還有誰會背水一戰(zhàn),產業(yè)升級無望。嗚呼! 債轉股,其實就是資本市場全體投資者埋單!
|
|
來自: 昵稱29389068 > 《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