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細胞腺瘤( hepatic adenoma) 為少見的肝細胞起源的良性腫瘤。多見于育齡的婦女, 與口服避孕藥有一定關系, 在停藥后腫瘤可縮小或消失。由于肝腺瘤有出現急癥及惡變的可能, 治療上一般主張手術切除。CT 平掃腫瘤表現為等密度或低密度, 可見出血( 25%) 和脂肪( 7%~ 10%) , 增強掃描動脈期腫瘤可見均勻或不均勻強化, 靜脈期和延遲期主要表現為等密度。腫瘤脂肪變明顯時, 在CT 掃描各期均表現為低密度 。部分病變靜脈期表現為相對低密度, 容易誤診為肝癌, 但患者沒有肝硬化背景, 甲胎蛋白不增高, 可幫助鑒別。 a) 動脈期增強掃描可見輕度不均勻強化, 密度略低于周圍肝實質; b) 靜脈期; c) 延遲掃描均呈低密度( 病理顯示腫瘤呈明顯脂肪變性) FNH 是肝細胞對先天性血管發(fā)育異常的一種增生性反應, 是正常肝細胞異常排列形成, 內可有小膽管, 但不與大膽管相通, 有Kupffer 細胞, 但常沒有功能。與肝腺瘤相比, 其病灶通常較小, 約84%直徑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 為間葉來源的良性腫瘤, 多見于腎臟, 與結節(jié)性硬化有一定關系。發(fā)生于肝臟者僅占5%~ 10%, 以單發(fā)常見, 與結節(jié)性硬化的關系不及腎臟AML 明顯 。肝臟AM L 常見于中青年女性, 腫瘤直徑0. 3~ 36. 0 cm, 腫瘤較大時容易出血。AM L 為成熟脂肪組織, 平滑肌細胞和紆曲厚壁血管3 種成分按不同比例混雜, 其中脂肪成分可從10%至90%。Tsui等[按血管、平滑肌和脂肪在腫瘤中所占比例及分布, 將AML分為4 型: Ⅰ 型, 混合型, 最常見; Ⅱ型, 脂肪瘤型, 脂肪含量大于70%; Ⅲ型, 肌瘤型, 脂肪含量小于10%; Ⅳ 型血管瘤型, 由許多粗大厚壁血管組成, 細胞成分少。腫物無包膜, 但一般邊緣較清楚, CT 表現取決于病灶內各種組織成分的比例, 診斷主要依靠脂肪的檢出, 如于脂肪成分中見到血管影更具診斷意義。增強掃描腫瘤于動脈期、門靜脈期明顯強化, 脂肪含量少時, 可能被周圍強化掩蓋 , 掃及薄層掃描有助于脂肪的檢出。部分AM L 內可出現假性動脈瘤, 光鏡下為明顯擴張的厚壁畸形血管, CT 表現瘤內團塊樣強化。與腎臟AML 不同, 50% 的肝臟AM L 不能檢出脂肪成分, 且部分病例在增強掃描也表現為快進快出, 而與肝細胞肝癌鑒別困難。 孤立性壞死結節(jié)( solitar y necro tic nodules) 是一種罕見的肝臟良性病變。發(fā)病年齡在50~ 70 歲, 男性多于女性, 臨床一般無癥狀 。病灶多位于肝右葉表面, 可單發(fā)或多發(fā), 直徑一般小于3 cm。病理特點為纖維層包裹的結節(jié)狀凝固壞死灶, 較大病灶內可含有小片液化壞死裂隙。病因不清, 可能為血管病變、感染或免疫反應等原因造成肝組織凝固性壞死, 繼而出現纖維包裹所致。壞死結節(jié)可為類圓形、啞鈴形及不規(guī)則形等。病變邊緣較清楚, 位于肝被膜下時, 可略突出肝臟輪廓 。平掃呈低密度,在大于2 cm 的病灶中, 部分病灶內可見更低密度的點狀或小片狀液化壞死。增強掃描可見病灶于動脈期及門靜脈期均無強化, 部分病例于延遲掃描顯示邊緣部有輕度強化, 呈細環(huán)狀。壞死結節(jié)在MRI 的T2WI 序列表現相對特異, 較易獲得明確診斷, 而CT 表現可不典型, 有時需與轉移瘤相鑒別。 膽管囊腺癌( bilia ry cystadenocar cinoma) 為少見的膽管來源囊性惡性腫瘤。膽管囊腺瘤為其良性病變, 但有惡變傾向,臨床也需手術切除, 常一同描述。膽管囊腺類腫瘤85% 發(fā)生于肝內, 約占全部膽管來源肝內囊性腫瘤的5%, 好發(fā)于中年女性, 平均發(fā)病年齡38 歲。這類腫瘤雖然少見, 但特征明顯,影像表現典型者術前可做出正確診斷。肝臟的膽管囊腺類腫瘤的影像學表現與卵巢和胰腺的囊腺類腫瘤相似。腫瘤常境界清楚, 有包膜, 瘤周可見膽管擴張。切面呈多房性, 囊腔內有濃稀不等的漿液或黏液, 可發(fā)生囊內出血, 后者多見于惡性 。囊內表面光滑, 伴有乳頭及壁結節(jié)以惡性多見。CT 掃描可以反映病變的大體病理特征, 囊腺瘤表現為多房性囊性病變, 囊壁及囊內分隔薄厚均勻、光整, 可有鈣化, 各房腔之間的CT 值可因囊液成分有較大差異。囊腺癌病變一般較大, 可為單房, 囊壁及分隔厚薄不均, ??梢娏鼋Y節(jié), 增強掃描囊壁、間隔及瘤結節(jié)可見明顯強化, 鈣化則粗大、不規(guī)則。 圖1 膽管囊腺瘤。a) 橫斷面增強CT 掃描; b) 冠狀面增強CT , 示肝左葉多房囊性腫物, 約9. 8 cm ?? 9. 1 cm, 邊緣清楚, 囊壁、分隔薄, 分隔可見鈣化( 箭) , 各囊腔間密度不一。 圖2 膽管囊腺癌。a) 橫斷面增強CT 掃描; b) 冠狀面增強CT , 示肝門區(qū)多房囊性腫物, 約11. 5 cm ?? 10. 0 cm, 分隔薄厚不均, 囊壁可見強化的乳頭狀結節(jié)( 箭) , 肝左外葉可見肝內膽管擴張。 神經內分泌癌( neuroendo crine carcinoma) 也稱為類癌。肝臟是神經內分泌癌最常轉移的部位, 而原發(fā)于肝臟者非常少見, 故診斷時應首先排除轉移性腫瘤。肝臟神經內分泌癌的來源說法不一, 一般認為起源于肝內毛細膽管的神經內分泌細胞( Kulchitsky 細胞) , 或起源于肝內異位的胰腺或腎上腺組織。原發(fā)肝臟神經內分泌癌多見于成人, 預后較肝細胞肝癌好。腫瘤一般為無功能性, 類癌綜合征等腫瘤分泌狀主要見于轉移性病變。肝臟原發(fā)神經內分泌癌多為單發(fā), 右葉多見。平掃呈低密度, 增強掃描動脈期腫瘤明顯強化, 呈高密度, 靜脈期及延遲掃描多呈略高或等密度, 可與肝癌鑒別 。腫瘤內常可見多發(fā)小囊狀無強化區(qū), 病理提示為含陳舊血液成分的小血管腔,這種表現有一定特征性, 也可出現于轉移性神經內分泌癌 。 肝類癌。CT平掃,示肝左葉內囊實性混雜密度影,邊界清。圖8為增強掃描,示實質部分明顯強化,強化程度高于正常肝實質。 肝類癌。圖9為CT平掃,示肝右葉巨大囊實性低密度病灶。增強掃描,示實質部分明顯強化,使中央囊性低密度區(qū)更為明顯。 肉瘤樣肝細胞癌( sarcomatoi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是指腫瘤的大部分或全部被肉瘤樣梭形細胞替代, 約占肝癌尸檢的3. 9%~ 9. 4%, 占肝癌外科手術切除的1. 8%。腫瘤好發(fā)于50~ 60 歲, 男性明顯高于女性( 約51) 。46%可見AFP 升高, 但多數不超過400 。病變生長快, 惡性度高, 邊緣不規(guī)則, 無明確的包膜, 易侵犯周圍組織、發(fā)生肝內播散、肝外轉移和腹膜種植等。關于肉瘤樣肝細胞癌影像表現的描述非常少見, 且缺乏圖像資料。一般認為腫瘤低血供, 影像表現缺乏特異性, 與轉移瘤不易鑒別。 未分化肉瘤( undif fer ent iated embry onal sarcoma) 也稱惡性間葉細胞瘤、胚胎性肉瘤等。好發(fā)年齡3~ 37 歲, 在小兒肝臟腫瘤中居第3 位 。腫瘤體積較大, 直徑10~ 25 cm, 多單發(fā), 分界清, 部分可見假包膜形成。病變大體雖多為實性腫物( 83%) , 但由于腫瘤內含大量粘液基質成分, 而在CT 上主要呈囊性表現, 多數有出血、壞死, 少數可有鈣化 。病情進展快,轉移發(fā)生早, 多數死于肝功能衰竭。該病影像學表現上有一定特征,表現為肝內巨大單發(fā)、邊界清楚的病灶,其CT表現分2種類型:1種表現為囊性為主的病灶,又分為單房和多房2種,單房者腫瘤呈單一的大囊腔,內含不規(guī)則的軟組織密度影,可合并出血,多房者瘤內可見粗細不均的軟組織,囊腔大小不一;另1種表現為實性為主,其病灶內可見若干小囊。增強掃描可見腫瘤有一強化邊緣,軟組織密度影輕度增強,囊性低密度區(qū)無明顯增強,2種表現以囊性為主者常見,鈣化較為少見。 惡性間葉瘤。圖1為CT平掃,示肝實質內巨大單發(fā)囊實性病灶。圖2為增強掃描,可見實性部分及病灶周邊明顯強化 。 血管內皮細胞瘤:又稱血管肉瘤或惡性血管內皮瘤,是1種肝血竇壁細胞異形增生所形成的原發(fā)性惡性腫瘤,它雖然是血管源性惡性腫瘤最常見的1種,但仍是肝臟罕見腫瘤。腫瘤從大體上可分為4型:彌漫性微結節(jié)型、多結節(jié)型、巨塊型,以及多結節(jié)和巨塊混合型。CT掃描常表現為:(1)肝臟體積增大,肝臟內多發(fā)低密度病灶、境界較清楚,如有新鮮出血時可見高密度區(qū);(2)增強掃描早期病變邊緣明顯環(huán)狀強化,隨時間延伸,病變中心也呈輕度強化,但仍為低密度;(3)增強掃描后期仍呈低密度,壞死囊變區(qū)始終不強化。 肝血管肉瘤。CT平掃,示肝實質內多發(fā)病灶,邊界較清。增強掃描,示病灶周邊呈明顯強化,中央可見液化壞死區(qū) 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CT常表現為肝臟右葉單發(fā)的低密度病灶,多較大,有纖維性假包膜形成,故分界清楚,50%有出血壞死所致的囊變區(qū),腫瘤內亦可見不同程度纖維分隔。 肝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CT平掃,示肝右葉低密度病灶,邊界清。增強掃描,示病灶周邊及內部不均勻強化 ------推廣------ 版權申明【本微信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