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電池充電理論基礎上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科學家馬斯對開口蓄電池的充電過程作了大量的試驗研究,并提出了以最低出氣率為前提的,蓄電池可接受的充電曲線,實驗表明,如果充電電流按這條曲線變化,就可以大大縮短充電時間,并且對電池的容量和壽命也沒有影響。原則上把這條曲線稱為最佳充電曲線,從而奠定了快速充電方法的研究方向 蓄電池是可逆的。其放電及充電的化學反應式如下: PbO2+Pb+2H2SO42→PbSO4+2H2O 一般來說,產生極化現(xiàn)象有3個方面的原因。 1)歐姆極化充電過程中,正負離子向兩極遷移。在離子遷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阻力,稱為歐姆內阻。為了克服這個內阻,外加電壓就必須額外施加一定的電壓,以克服阻力推動離子遷移。該電壓以熱的方式轉化給環(huán)境,出現(xiàn)所謂的歐姆極化。隨著充電電流急劇加大,歐姆極化將造成蓄電池在充電過程中的高溫。 2)濃度極化電流流過蓄電池時,為維持正常的反應,最理想的情況是電極表面的反應物能及時得到補充,生成物能及時離去。實際上,生成物和反應物的擴散速度遠遠比不上化學反應速度,從而造成極板附近電解質溶液濃度發(fā)生變化。也就是說,從電極表面到中部溶液,電解液濃度分布不均勻。這種現(xiàn)象稱為濃度極化。 3)電化學極化這種極化是由于電極上進行的電化學反應的速度,落后于電極上電子運動的速度造成的。例如:電池的負極放電前,電極表面帶有負電荷,其附近溶液帶有正電荷,兩者處于平衡狀態(tài)。放電時,立即有電子釋放給外電路。電極表面負電荷減少,而金屬溶解的氧化反應進行緩慢Me-eMe+,不能及時補充電極表面電子的減少,電極表面帶電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這種表面負電荷減少的狀態(tài)促進金屬中電子離開電極,金屬離子Me+轉入溶液,加速Me-eMe+反應進行。總有一個時刻,達到新的動態(tài)平衡。但與放電前相比,電極表面所帶負電荷數目減少了,與此對應的電極電勢變正。也就是電化學極化電壓變高,從而嚴重阻礙了正常的充電電流。同理,電池正極放電時,電極表面所帶正電荷數目減少,電極電勢變負。 這3種極化現(xiàn)象都是隨著充電電流的增大而嚴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