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生物治療進展-細胞治療 山東大學藥學院 張建 第一部分 概述 一、腫瘤生物治療概念的演變 手術治療、放射治療(放療)、化學治療(化療)是應用機械、物理和化學的原理來治療腫瘤,生物治療是應用生物大分子(細胞、核酸、蛋白質和肽)或調節(jié)生物反應的小分子化合物來治療腫瘤,其作用機制包括:(1)干擾腫瘤生物學行為,如腫瘤的生長、分化、凋亡、侵襲、轉移和血管形成;(2)調節(jié)宿主的抗腫瘤免疫反應;(3)使細胞毒性物質集中于腫瘤組織。腫瘤特異性(選擇性)是生物治療的基本特點。 1894年美國醫(yī)師Coly首先用細菌毒素治療肉瘤,是腫瘤生物治療的鼻祖?,F(xiàn)代腫瘤生物治療起始于1986年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批準干擾素a上市。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生物治療(biotherapy)等同于免疫治療(immunotherapy)。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由于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分子免疫學、基因工程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認識到細胞內(nèi)外通路調節(jié)腫瘤細胞基本生物學行為,導致信號通路紊亂的根本原因是癌基因突變/抑癌基因缺失或基因表達調控失常,腫瘤細胞的信號通路與正常細胞的信號通路存在一定的差異。生物治療借助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之間的差異,以核酸、蛋白、細胞核小分子化合物為治療介質,以腫瘤特異性信號通路為主要作用靶點,發(fā)展腫瘤選擇性強、毒副反應低、高治療指數(shù)的治療技術和藥物。因此,生物治療的范疇比免疫治療更為廣泛,免疫治療僅是生物治療的一個分支。有足夠的臨床證據(jù)表明,生物治療不僅能治療臨床可見的腫瘤,而且能延長腫瘤患者的生存期,改善預后。這種治療水平保障了生物治療成為繼手術、放療、化療之后的第四種腫瘤治療策略。 二、生物治療技術和藥物分類 目前,已用于臨床的生物治療技術和藥物主要包括:細胞因子,如干擾素(interferon, IFN)、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 IL)、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單克隆抗體,如利妥昔單抗(rituximab)、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西妥昔單抗(cetuximab)、貝伐單抗(bevacizumab)等;免疫效應細胞,如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 TIL)、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LAK)、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NK)等;免疫刺激劑,如腫瘤細胞疫苗、樹突狀細胞疫苗、蛋白質疫苗、卡介苗、OK-432等;基因藥物和免疫毒素,如重組人p53腺病毒、自殺基因等;作用于特定分子靶點的非細胞毒性小分子藥物,如伊馬替尼(imatinib)、吉非替尼(gefitinib)、埃羅替尼(erlotinib)和維甲酸等。 三、免疫系統(tǒng)在抗腫瘤中的作用 免疫系統(tǒng)是人體的防御體系,一方面發(fā)揮著清除細菌、病毒、外來異物的功能,另一方面消除體內(nèi)衰老細胞以及發(fā)生突變的細胞(有的突變細胞會變成癌細胞)。機體免疫系統(tǒng)和癌細胞相互作用的結果決定了癌癥的最終演變。對于健康的人來說,其免疫系統(tǒng)的強大足以及時清除突變的癌細胞。但對于癌細胞病人來說,普遍存在免疫系統(tǒng)低下,不能有效地識別、殺滅癌癥細胞;另一方面,癌癥細胞的大量增殖會進一步抑制患者的免疫功能,而且癌癥細胞有多種機制來逃脫免疫細胞的識別與殺傷。 1.什么是免疫? 我們生存在一個充滿復雜感染源的、敵對的世界里,我們的機體可以利用許多機制來防御外來微生物的侵襲,保護機體健康,這種防御能力被稱為免疫。機體的防御機制主要分為兩類:根據(jù)是針對一種初次接觸的病原體還是已經(jīng)接觸過的病原體分為天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 (1)天然免疫反應:先天就具備的對某種病原體的免疫力。天然免疫不需要預先與抗原接觸,且人一生中多次與同種病原體接觸也不會對天然免疫有明顯的影響。天然免疫是人類在長期的種系發(fā)育和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防御病原體的一系列功能。其特點是人生來就有,并能遺傳給下一代,而且不同種的生物免疫系統(tǒng)有差異。例如人不會得雞霍亂也不會被犬瘟病毒感染;同樣,動物不會患麻疹。天然免疫與人體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有密切聯(lián)系。 (2)獲得性免疫反應:也稱適應性免疫力,對初次接觸的病原體反應弱,但是對再次接觸同種病原體的反應異常增強。其特點是后天獲得、具有針對性、具有免疫記憶性。 2.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 免疫系統(tǒng)(immune system)是生物體內(nèi)一個能辨識出“非自體物質”(通常是外來的病菌)、從而將之消滅或排除的整體工程之統(tǒng)稱,是由淋巴器官、淋巴組織、免疫細胞、免疫分子組成的。 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臟、淋巴結、扁桃體、小腸集合淋巴結、闌尾等;免疫組織指機體內(nèi),特別是消化道、 呼吸道粘膜內(nèi),存在的許多無被膜的淋巴組織;免疫細胞包括淋巴細胞、單核吞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嗜堿粒細胞、嗜酸粒細胞、肥大細胞、血小板等;免疫分子包括補體、免疫球蛋白、細胞因子等。 免疫系統(tǒng)廣布全身,錯綜復雜,特別是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在機體內(nèi)不斷地產(chǎn)生、循環(huán)和更新。免疫系統(tǒng)具有高度的辨別力,能精確識別自己和非己物質,以維持機體的相對穩(wěn)定性;同時還能接受、傳遞、擴大、儲存和記憶有關免疫的信息,針對免疫信息發(fā)生正和負的應答并不斷調整其應答性。因此,免疫系統(tǒng)在功能上與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內(nèi)分泌系統(tǒng)有許多相似之處。 然而,免疫系統(tǒng)功能的失調也會對人體極為不利。人體的識別能力異常容易導致過敏現(xiàn)象的發(fā)生(使用某種食物、注射藥物出現(xiàn)過敏反應,甚至導致休克),反之則會引起反復感染;人體的自我穩(wěn)定能力異常,會使免疫系統(tǒng)對自身的細胞作出反應,引發(fā)自身免疫疾病,諸如風濕性關節(jié)炎、風濕性心臟病等;人體的免疫監(jiān)視的功能降低,如同失去了一位“警衛(wèi)員”,使腫瘤有了可乘之機。由此可見,人體免疫系統(tǒng)對人類的健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它的功能不穩(wěn)定,人類很有可能會被病毒、細菌這些病原體侵害、折磨。 4.免疫細胞 (1)天然免疫系統(tǒng)由肥大細胞、單核/巨噬細胞、中性/嗜堿性粒細胞、樹突狀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和補體組成。在感染早期,它們通過識別細菌、病毒等微生物表面的特征性分子模式抑制其在體內(nèi)繁殖、擴散或將之清除,但不能識別其他微生物產(chǎn)物(如蛋白質),且無免疫記憶功能。 自然殺傷細胞(NK) NK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殺傷細胞)是與T、B細胞并列的第三類群淋巴細胞。NK細胞數(shù)量較少,在外周血中約占淋巴細胞總數(shù)的15%,在脾內(nèi)約有3%~4%,也可出現(xiàn)在肺臟、肝臟和腸粘膜,但在胸腺、淋巴結和胸導管中罕見。 NK細胞較大,含有胞漿顆粒,故稱大顆粒淋巴細胞。NK細胞可非特異直接殺傷靶細胞,NK細胞殺傷的靶細胞主要是腫瘤細胞、病毒感染細胞、較大的病原體(如真菌和寄生蟲)、同種異體移植的器官、組織等。NK細胞表面受體(NKR)可以識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表面表達的多糖分子。NK細胞的殺傷效應是由其活化后釋放出的毒性分子介導,如穿孔素、顆粒酶和TNF-α(腫瘤壞死因子)等。 樹突狀細胞(DC) 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 DC),外形不規(guī)則,細胞核大、不規(guī)則,細胞質較少,由于這類細胞具有長的胞漿突起,呈樹突狀,故稱之為樹突狀細胞。DC存在于除腦組織外的所有組織和器官,是機體功能最強的專職抗原遞呈細胞。它能高效地攝取、加工處理和遞呈抗原,未成熟DC具有較強的遷移能力,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細胞,處于啟動、調控、并維持免疫應答的中心環(huán)節(jié)。DC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著密切關系,大部分實體瘤內(nèi)浸潤的DC數(shù)量多則患者預后好。有效的抗腫瘤免疫反應的核心是產(chǎn)生以CD8+ T細胞為主體的細胞免疫應答,這也是DC作為免疫治療手段的基礎。 巨噬細胞(macrophage) 巨噬細胞是一種位于組織內(nèi)的白細胞,源自單核細胞,而單核細胞又來源于骨髓中的前體細胞。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皆為吞噬細胞,在脊椎動物體內(nèi)參與非特異性防衛(wèi)(先天性免疫)和特異性防衛(wèi)(細胞免疫)。它們的主要功能是以固定細胞或游離細胞的形式對細胞殘片及病原體進行噬菌作用(即吞噬以及消化),并激活淋巴細胞或其他免疫細胞,令其對病原體作出反應。 巨噬細胞也是一類重要的抗原遞呈細胞。在抗腫瘤免疫中,巨噬細胞具有抗原遞呈功能,參與調解T細胞的特異性免疫應答。未活化的巨噬細胞對腫瘤細胞無殺傷作用,活化后可作為效應細胞發(fā)揮非特異性殺傷作用。但是過度活化的巨噬細胞可抑制淋巴細胞的增殖,抑制NK和CTL的抗腫瘤活性。腫瘤細胞產(chǎn)生的許多細胞因子能夠逆轉和抑制活化的巨噬細胞的細胞毒活性,誘導巨噬細胞的抑制活性。 (2)獲得性免疫細胞 特異性免疫細胞指T細胞和B細胞。 T淋巴細胞(又名T細胞) T細胞和B淋巴細胞(又名B細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細胞。T細胞隨血循環(huán)到胸腺,在胸腺激素等的作用下成熟,B細胞則在骨髓或腔上囊發(fā)育成熟。然后再隨血循環(huán)到周圍淋巴器官,在各自既定的區(qū)域定居、繁殖。受抗原激活即分化增殖,產(chǎn)生效應細胞,行使其免疫功能。T細胞是淋巴細胞中數(shù)量最多,功能最復雜的一類細胞。T細胞是相當復雜的不均一體、又不斷在體內(nèi)更新、在同一時間可以存在不同發(fā)育階段或功能的亞群。按其功能可分為三個亞群:輔助性T細胞、抑制性T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它們的正常功能對人類抵御疾病非常重要。T細胞是淋巴細胞的主要組分,它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如直接殺傷靶細胞,輔助或抑制B細胞產(chǎn)生抗體,對特異性抗原和促有絲分裂原的應答反應以及產(chǎn)生細胞因子等,是身體中抵御疾病感染、腫瘤形成的英勇斗士。T細胞產(chǎn)生的免疫應答是細胞免疫,細胞免疫的效應形式主要有兩種:與靶細胞特異性結合,破壞靶細胞膜,直接殺傷靶細胞;另一種是釋放淋巴因子,最終使免疫效應擴大和增強。到目前為止,有關T細胞的演化以及它與癌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 B淋巴細胞 B淋巴細胞亦可簡稱B細胞,來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細胞。與T淋巴細胞相比,它的體積略大。這種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后,會增殖分化出大量漿細胞。漿細胞可合成和分泌抗體并在血液中循環(huán)。目前使用的大多數(shù)疫苗就是通過刺激這類B淋巴細胞產(chǎn)生抗體的。B細胞在體內(nèi)存活的時間較短,僅數(shù)天至數(shù)周,但其記憶細胞在體內(nèi)可長期存在。 當腫瘤發(fā)生后,機體可通過多種免疫效應機制發(fā)揮抗腫瘤作用,機體的抗腫瘤機制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兩個方面,它們密切聯(lián)系、相互影響,涉及多種免疫效應分子和效應細胞。一般認為,細胞免疫在抗腫瘤免疫中起主導作用,體液免疫僅在某些情況下起協(xié)同作用。不同誘因和組織來源的腫瘤,其免疫原性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在誘導機體產(chǎn)生抗腫瘤免疫應答時也會有所差異。由于腫瘤并不只是單一病因的疾病,機體抗腫瘤免疫應答的產(chǎn)生及其強度不僅僅取決于腫瘤的免疫原性,還會受到宿主的免疫狀態(tài)和其他因素的影響。 四、抗腫瘤免疫機制 (一)細胞免疫機制 細胞免疫是指由T細胞介導的,致敏T細胞、淋巴因子及其他輔佐細胞參與共同完成的免疫,其特點是出現(xiàn)以細胞浸潤為主的炎癥反應或T淋巴細胞直接殺傷靶細胞的特異性細胞毒作用??鼓[瘤細胞免疫中各種效應細胞及其可能的作用機制如下: 1.T細胞 T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既可直接殺傷腫瘤細胞,又可活化免疫系統(tǒng)的其他成分,在控制具有免疫原性腫瘤細胞的生長中起重要的作用。 由于T細胞并不具有直接識別完整抗原分子的能力,需要通過抗原遞呈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 攝取抗原并將其處理成免疫原性多肽,以MHC 分子-抗原肽復合物的形式表達于APC表面,供T細胞識別而激發(fā)抗原特異性免疫應答。 在T細胞激活的過程中,需要2個來自胞外信號的刺激才能活化,此即T細胞活化的雙信號作用。T細胞激活的第一信號來自TCR與MHC分子抗原肽復合物的特異性結合,TCR在特異性識別APC所提供的抗原肽的過程中,還必須同時識別與抗原肽形成復合物的MHC分子,這種特性稱為MHC限制性。由于T細胞在抗原識別的過程中必須同時識別抗原肽與MHC分子,因此稱為T細胞的雙識別。 雙識別僅為T細胞的活化提供第一信號,T細胞活化的第二信號為協(xié)同刺激信號,是由APC和T細胞表面粘附分子對之間的相互作用所提供,其中最重要的協(xié)同刺激分子為B7/CD28。第二信號對T細胞的激活同樣非常重要,若TCR在抗原識別的過程中缺乏協(xié)同刺激信號,則T細胞并不能激活而處于克隆無能狀態(tài)。 此外,活化的抗原遞呈細胞所分泌的細胞因子,如IL-2、IL-12等,在T細胞激活的過程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有學者將其稱為是T細胞活化的第三信號。 抗原致敏的T細胞只能特異地殺傷、溶解帶有相應抗原的腫瘤細胞,并受MHC類分子限制。T細胞可分為CD4+T細胞和CD8+T細胞,在抗原識別和免疫效應中分別受到MHC-Ⅱ類分子和MHC-I類分子的限制。CD4+T細胞主要是通過分泌細胞因子激活其他效應細胞和誘導炎癥性反應而發(fā)揮作用。CD4+T 細胞又可分為Thl和Th2細胞亞群,Thl可分泌IL-2、IFN-g、TNF等細胞因子,參與細胞免疫的調節(jié),能夠激活CD8+ T細胞、NK細胞和Mf細胞,增強其殺傷能力,或促進靶細胞MHC- I 類分子的表達,提高其對CTL的敏感性,在機體抗腫瘤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Th2可分泌IL-4、IL-5、IL-6、IL-l0等細胞因子,能夠促進B細胞的增殖分化和產(chǎn)生抗體,主要參與體液免疫調節(jié)。另外,某些CD4+T細胞還具有細胞毒性,能夠直接識別腫瘤細胞表面MHC-Ⅱ類分子遞呈的抗原而殺傷腫瘤細胞。 目前認為,CD8+T細胞是抗腫瘤免疫的主要效應細胞。激活的CD8+T細胞又稱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能夠直接發(fā)揮細胞毒作用殺傷腫瘤細胞,殺傷過程受MHC- I 類分子的限制,具有高度特異性,其殺傷腫瘤細胞的機制有:分泌型殺傷,通過分泌、釋放效應分子如穿孔素、顆粒酶、淋巴毒素、TNF等引起靶細胞的裂解或凋亡;非分泌型殺傷,激活的CD8+T細胞表面可表達FAS配體(FASL)與腫瘤細胞表面的FAS分子結合,啟動靶細胞的死亡信號轉導途徑而誘導凋亡。 2.NK NK是細胞免疫中的非特異性成分,它不需要預先致敏就能直接殺傷或通過分泌細胞因子而殺傷腫瘤細胞。未致敏的NK只對少數(shù)血液來源的腫瘤有效,當NK被IL-2、IFN-g等細胞因子激活后,其殺瘤譜及殺傷效率都可大大提高。NK的殺傷作用無腫瘤抗原特異性和MHC限制性,即NK 不需要識別靶細胞表達的MHC-I類分子,甚至自身靶細胞MHC- I類分子可抑制NK 對其殺傷。這種獨特的作用機制可使NK處于宿主抗腫瘤免疫的第一道防線,從而作為CTL抗腫瘤機制強有力的補充。NK的殺傷機制包括:釋放穿孔素、顆粒酶、NK毒因子(NKCF)、TNF等使靶細胞溶解破裂;通過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效應(ADCC)及FAS/FASL機制發(fā)揮抗腫瘤作用;MK還可分泌大量的細胞因子而發(fā)揮免疫調理作用。 3.巨噬細胞 巨噬細胞(Mf)在機體抗腫瘤免疫中的作用不僅僅是作為遞呈抗原的APC,而且還是吞噬、溶解和殺傷腫瘤細胞的效應細胞,特別是激活的Mf功能更強。Mf中殺傷腫瘤細胞的機制有:活化的Mf與腫瘤細胞結合后通過溶酶體酶等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活化的Mf還可分泌TNF、NO 等細胞毒性因子而間接殺傷腫瘤細胞,另外Mf還可通過ADCC殺傷腫瘤細胞。值得注意的是巨噬細胞是一群異質性很強的細胞,在某些情況下,腫瘤局部浸潤的Mf非但不能殺傷腫瘤細胞,反而能夠產(chǎn)生一些促進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的因子如表皮生長因子(EGF)、轉化生長因子B(TGF-p)等,來促進腫瘤的生長和轉移。另外,機體內(nèi)腫瘤的長期存在可引起Mf中的免疫應答受抑制,這主要是通過Mf前列腺素的自分泌來調節(jié)的。除上述殺傷性細胞外,體內(nèi)的天然細胞毒細胞(NC)、K細胞等,也可以相應的機制參與機體的抗腫瘤免疫。 (二)體液免疫機制 體液免疫為B細胞介導的免疫,B細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形成漿細胞并分泌抗體,由于主要是血清或血漿中的抗體發(fā)揮免疫效應,故稱體液免疫??鼓[瘤體液免疫主要是指抗腫瘤抗體所發(fā)揮的抗瘤效應,抗腫瘤抗體雖然能夠通過以下幾種方式發(fā)揮作用,但一般認為,體液免疫在抗腫瘤免疫中只處于從屬地位。 1.激活補體系統(tǒng)溶解腫瘤細胞 細胞毒性抗體IgM和某些IgG亞類(lgGl和IgG3)與腫瘤細胞結合后,在補體的參與下,能夠溶解腫瘤細胞,稱為補體依賴性細胞毒性反應(complement 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細胞毒性抗體識別和結合腫瘤細胞表面抗原后,發(fā)生變構并暴露出補體結合位點,以經(jīng)典途徑的方式激活補體,引起補體級聯(lián)反應,形成攻膜復合物,使腫瘤細胞被迅速溶解。CDC主要殺傷呈分散狀態(tài)的懸浮腫瘤細胞(如白血病細胞)或少量經(jīng)體液轉移的實體瘤細胞,對防止腫瘤轉移起一定的作用。 2.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 IgG在特異性結合腫瘤細胞的表面抗原后,其Fc段可發(fā)生變構與Mf、NK、中性粒細胞等表面的Fc受體結合而使它們激活,激活的效應細胞通過釋放TNF、IFN-g等細胞因子和顆粒胞吐(或稱脫顆粒)而殺傷腫瘤細胞,稱為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效應(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ADCC對腫瘤細胞的殺傷僅需要較少的抗體分子就可啟動,較CDC效應產(chǎn)生的快而強,在腫瘤形成早期即可從血清中檢出。 3.抗體的調理作用 吞噬細胞在有抗體(IgG類)存在的情況下,可通過其表面的Fc受體更加顯著地吞噬結合了抗體的腫瘤細胞,稱抗體的調理作用。此外,血清中被激活的補體成分C3b和C5a 通過與吞噬細胞表面CRl結合也可提高吞噬細胞對腫瘤細胞的吞噬活性。 4.抗體的封閉作用 細胞惡變后其表面可過表達某些受體,這些受體與其相應的配體結合后可刺激腫瘤細胞生長。其抗體可通過封閉腫瘤細胞表面的受體阻礙其功能,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如:轉鐵蛋白可促進某些腫瘤細胞生長,其抗體通過封閉作用而抑制此類腫瘤細胞的生長。 5.抗體改變腫瘤細胞的粘附特性 抗體與腫瘤細胞膜表面的抗原結合后,可干擾腫瘤細雕細胞的粘附特性,阻止其克隆形成及與血管內(nèi)皮的粘附,從而有助于控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轉移。 理論上抗體可以通過上述機制發(fā)揮抗腫瘤作用,而且實踐中人們也應用單克隆抗體治療某些腫瘤取得了成功。但是有證據(jù)表明,在自然狀態(tài)下,抗腫瘤體液免疫應答似乎與荷瘤宿主對腫瘤的免疫排斥無關。相反,在某些情況下,腫瘤特異性抗體非但不能殺傷腫瘤細胞,反而通過覆蓋腫瘤細胞表面抗原位點而干擾了特異性細胞免疫應答,造成腫瘤細胞的免疫逃逸。 第二部分 過繼性免疫效應細胞治療 過繼性免疫效應細胞治療(adaptive cellular immunotherapy, ACI)是指給腫瘤患者輸注具有抗腫瘤活性的免疫細胞,使其在腫瘤患者體內(nèi)發(fā)揮抗腫瘤作用。在腫瘤患者體內(nèi)存在的特異性及非特異性免疫調節(jié)網(wǎng)絡往往限制了免疫活性細胞的擴增,而體外培養(yǎng)可以突破此調節(jié)網(wǎng)絡,大量擴增免疫細胞。在體外培養(yǎng)條件下,免疫細胞可以繞過體內(nèi)腫瘤免疫屏障的種種因素,使腫瘤抗原特異性耐受的免疫細胞被逆轉。目前基因工程可大量克隆不同的細胞因子、腫瘤抗原及多肽,這使體外活化、擴增大量的抗腫瘤免疫細胞更為可行。免疫細胞的體外活化、擴增避免了一些制劑體內(nèi)大量應用帶來的嚴重副作用。因此,過繼性免疫效應細胞治療可取得常規(guī)方法無法達到的療效,加之副作用小,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目前,用于過繼性免疫效應細胞治療的免疫細胞根據(jù)其作用的特異性的不同可分為非特異性的免疫效應細胞包括自然殺傷細胞(NK)、巨噬細胞(Mf)、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AK)、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IK)、CD3單抗激活的殺傷細胞(CD3AK)、自然殺傷T細胞(NKT)和gdT等;特異性的免疫效應細胞包括特異性的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腫瘤浸潤的T淋巴細胞(TIL)和B淋巴細胞等。 一、非特異性的免疫效應細胞 1. 自然殺傷細胞(NK) NK 細胞屬于淋巴細胞譜系細胞群,來源于骨髓造血干細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脾臟和肝臟,約占外周血淋巴細胞的10-15%。NK細胞是天然免疫反應的重要組成部分,機體免疫防御系統(tǒng)的第一道防線。NK細胞無需抗原預先致敏即可直接殺傷靶細胞,包括腫瘤細胞、病毒或細菌感染的細胞。活化的NK細胞還可分泌細胞因子如IFNg、TNFa等發(fā)揮免疫調節(jié)作用。因此,NK細胞在抗感染、免疫調節(jié)、免疫監(jiān)視和免疫防御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NK細胞的抗腫瘤機制 (1)通過釋放胞漿顆粒殺傷靶細胞 NK的胞漿中含有大量的顆粒,顆粒中含有穿孔素(perforin)和顆粒酶(granzyme)。顆粒酶是一類重要的細胞毒素,穿孔素通過在靶細胞膜上形成活性孔道使靶細胞滲透壓改變而溶解,或者與顆粒酶協(xié)同作用而誘導靶細胞凋亡。 (2) 細胞因子介導的抑瘤作用 激活的NK細胞能分泌多種效應分子,如IFNg、TNFa、TNFb、GM-CSF、IL-12等。通過細胞因子對機體的免疫功能進行調節(jié),增強集體的抗腫瘤免疫,如NK分泌的IFNg,可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激活巨噬細胞,阻斷腫瘤血管形成等。 (3)死亡受體街道的靶細胞凋亡 死亡受體(death receptor, DR)屬于TNF受體超家族,能夠與相應的死亡配體結合,傳遞細胞凋亡信號。NK至少表達3種死亡配體,包括TNF、TRAIL和FASL,它們可與腫瘤細胞表面相應的死亡受體結合而誘導腫瘤細胞凋亡。 (4)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效應(ADCC) NK細胞的膜表面分化抗原CD16(FcgR III)能識別并結合IgG1、IgG3的Fc段,導致自身的活化,進而引起靶細胞的破壞,稱為ADCC。這種由NK細胞介導的ADCC是抗體抗腫瘤活性的一個重要機制。 NK細胞的抗腫瘤作用受許多因素的調控,如IFNg、TNF、IL-12、IL-15等細胞因子可以促進NK細胞的殺傷作用;TGFb、IL-10則抑制NK的活性;樹突狀細胞(DC)與NK之間可以起到互相促進增殖、活化的作用;其它的如遺傳因素、精神狀態(tài)等都有可能影響到NK的功能。 NK的臨床應用 (1)細胞因子激活的NK在腫瘤監(jiān)視和抗腫瘤免疫中的作用已被去除NK和NK缺損的動物模型所證實。LAK最初定義為與IL-2溫育后獲得的具有溶瘤活性的淋巴細胞,其中95%為活化的NK,其余多為TCR+T細胞。研究證實,體內(nèi)也存在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AK)現(xiàn)象。因此,通過直接注射IL-2或給腫瘤患者輸入IL-2激活的NK或輸入在體外經(jīng)過擴增的自身或供者來源的NK,可以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但IL-2激活的效應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和其他有毒小分子,限制了IL-2的應用。利用其他細胞因子的實驗也正在進行中,如IL-15能抑制活化的T細胞死亡,激活CD8+記憶T細胞和NK,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作用可能優(yōu)于IL-2。 (2)特殊NK克隆 最適于臨床應用、殺腫瘤能力最強的NK系被認為是NK-92細胞系。NK-92具有高強度、廣譜的細胞毒效應,NK-92抑制受體的表達極少,缺乏大多數(shù)正常NK克隆表達的KIRs,如p58復合體(p58復合體通過結合靶細胞上的HLA抗原而抑制NK細胞的殺傷),而表達大量的活化受體如NKp30、NKp46、NKGD、CD28等。在NK-92細胞中,與細胞凋亡途徑有關的分子以及其他的細胞毒效應分子如TNF超家族成員FASL、TRAIL、IWEAK等呈高水平表達。NK-92對不同來源腫瘤的細胞系,如惡性黑色素瘤、前列腺癌、乳腺癌、白血病、淋巴瘤等都表現(xiàn)出高效的殺傷活性。Nagashima 等成功地將1L-2基因轉染到NK-92中,建立了非IL-2依賴的NK,其細胞毒效應明顯高于IL-2依賴的NK-92。Tam等證實了NK-92對人類的黑色素細胞瘤有很強的殺傷能力。NK-92易于培養(yǎng),對非惡性細胞沒有明顯的毒性,已進入I-II期臨床試驗,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3)NK細胞在異基因骨髓移植中的作用 因NK受其抑制受體的負調節(jié)作用能產(chǎn)生異基因反應,減輕瘤負荷。因此,人們希望在骨髓半相合移植中,通過誘導出NK的異基因反應,從而獲得高移植率、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發(fā)生率及產(chǎn)生針對髓性白血病細胞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應,降低原發(fā)病的復發(fā)。如采取半相合供者大劑量的干細胞(去除T細胞)移植,移植后不使用免疫抑制劑,NK的異基因反應更加有效。這些方法已經(jīng)用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NK在異基因骨髓移植中的應用,擴大了NK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應用。 綜上所述,NK是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對NK表面受體以及NK效應分子等方面的進一步研究,將會使NK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 2. 巨噬細胞 巨噬細胞(macrophage),是由血液中的單核細胞進入組織后發(fā)育而成的,單核細胞來源于骨髓造血干細胞。巨噬細胞在不同組織有不同叫法,在肺里稱“肺巨噬細胞”;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里稱為“小神經(jīng)膠質細胞”;在骨里則稱為“破骨細胞”,肝臟中的枯否細胞。它們的主要功能是以固定細胞或游離細胞的形式對細胞殘片及病原體進行噬菌作用(即吞噬以及消化),并激活細胞或其他免疫細胞,令其對病原體作出反應。巨噬細胞是人體吞噬細胞的一種,分布于組織中,有免疫信息傳遞、協(xié)同和吞噬處理抗原功效,是天然免疫反應中的重要組成,參與構成皮膚、粘膜、肺、消化道等抵御外來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線,在抗腫瘤的免疫反應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都能消滅侵入機體的細菌、吞噬異物顆粒、消除體內(nèi)衰老、損傷的細胞和變性的細胞間質、殺傷腫瘤細胞,并參與免疫反應。 目前,激活巨噬細胞用于腫瘤過繼免疫治療還處于I期臨床試驗階段。 3.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 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AK)是指由IL-2激活的淋巴細胞。LAK及其前體細胞的性質及表型尚未確定,對不同來源的LAK表型分析發(fā)現(xiàn),其表型可為CD3+CD4+CD8+、CD3+CD4-、CD3+CD8+CD16-等,同時表達有NK表面的NKHl,故LAK具有明顯的異質性。LAK可識別并殺傷多種不同來源的腫瘤細胞,而正常的組織細胞則不會被LAK識別和殺傷,這可能與LAK的異質型及表面存在的多種與腫瘤識別有關的特異性分子有關。 LAK不需抗原刺激就能殺傷NK所不能殺傷的腫瘤細胞,其識別和殺傷作用是非特異性和非MHC限制性的,具有廣泛的靶細胞殺傷譜,對自體腫瘤細胞、同種或異種的腫瘤細胞均有殺傷作用。1984年Rosenberg報告了用LAK/IL-2治療25例晚期腫瘤患者,治療用LAK數(shù)量在0.6×1010-18.4×1010,單次IL-2用量2.8 x l05- 3.32xlO6U/kg。結果11例PR,1例黑色素瘤CR。之后,該研究組又總結了IL-2與LAK協(xié)同治療283例轉移性腎細胞癌和黑色素瘤患者的結果,觀測到14%CR,20%PR。但在LAK/IL-2治療轉移性腎癌的III期臨床試驗中,LAK/IL-2不優(yōu)于IL-2單藥,LAK/IL-2治療已被廢棄。 4.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 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IK)由抗CD3單克隆抗體、IL-2、IL-1b、IFN-g等細胞因子從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s)誘導而成,擴增效率比LAK高數(shù)十倍到數(shù)百倍。CIK是多種細胞成分的混合體,細胞表型為CD4+/CD8+、CD25+、CD69+和CD45RO+細胞,效應細胞可能是NKT和CTL。CIK表型與抗體刺激方法有關???span lang="EN-US">CD3抗體聯(lián)合抗CD28抗體刺激產(chǎn)生較多的CD4+T細胞,單純抗CD3抗體刺激產(chǎn)生較多的Thl因子,2種方法誘導的淋巴細胞擴增倍數(shù)和細胞毒性相似。CIK對IL-2的依賴性明顯降低,其抗瘤譜比LAK更廣。CIK的殺傷作用不受MHC分子的限制,表達多藥耐藥基因的腫瘤細胞 5.TLR配體激活的免疫效應細 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體內(nèi)存在一組結構和功能都與Toll相似的蛋白,稱為Toll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TLR)。TLR是一類模式識別受體,能夠被微生物的特異性成分和某些宿主分子所激活,構成防御很多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在固有免疫系統(tǒng)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此外,TLR還是連接天然免疫與獲得性免疫。 TLRs的功能及其臨床研究 (1)TLRs在天然免疫反應中的作用 TLRs被認為是天然免疫反應中的受體,能夠激活針對病原體的天然免疫反應。在細胞因子的作用下,單核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NK等免疫效應細胞被激活并趨化至炎癥局部,消滅病原體。此外,TLRs介導的一氧化氮合酶的活化,促進了一氧化氮的合成,從而觸發(fā)核內(nèi)殺傷機制。 (2)TLRs在獲得性免疫反應中的作用 獲得性免疫的啟動需要雙信號,初始T細胞的活化不僅需要特異性抗原的刺激,還需要共刺激信號的輔助。這些信號大多是由APC(如DC)所提供。表達在APC(如Mf、DC)上的TLR2、TLR4等,可控制這些APC的活化。通過TLR信號傳導可激活DC成熟,主要表現(xiàn)為DC表面MHC和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上調,促炎癥細胞因子如TNF-a、IL-l、IL-6、IL-12等的分泌,并將抗原遞呈給初始T細胞。不同亞型的DC可識別不同的TLRs配體,產(chǎn)生不同的細胞因子,誘導不同的Thl和Th2應答,如髓樣DC誘導Thl分化,漿細胞樣DC誘導Th2分化。通過APC與TLRs的介導,從而將天然免疫與獲得性免疫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 (3)TLRs與腫瘤免疫治療 鑒于TLRs在機體免疫應答中的重要地位,有關TLRs基因多態(tài)性與疾病發(fā)生關系的研究也倍受關注。依據(jù)“危險模式(danger model)”理論,危險信號既可由病原體產(chǎn)生,也可由機體自身產(chǎn)生。 腫瘤來源于正常細胞,故生長的最初不會產(chǎn)生危險信號,不能活化APC為T細胞活化提供第二信號,從而導致T細胞的無能或者耐受,免疫系統(tǒng)也就喪失了針對腫瘤的反應能力。進展期的腫瘤細胞雖然因侵襲或壞死等可以釋放HSP或其他物質,包括腫瘤抗原作為危險信號,但腫瘤細胞通過某些負調控機制可下調TLRs的表達,如在頭頸鱗狀細胞癌中發(fā)現(xiàn)浸潤的漿細胞樣DC的TLR9的表達下調,故無法激活有效的抗腫瘤免疫。TLRs主要調控Thl型反應,而較為有效的抗腫瘤免疫應答也應以Thl型為主。基于上述觀點,打破這種“無反應”狀態(tài)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腫瘤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中促進足夠的“危險信號”產(chǎn)生以活化APC。某些免疫佐劑(如卡介苗,其有效成分之一是細菌去甲基化的單核苷酸CpG序列)應用于抗腫瘤免疫治療能取得一定效果,其原因可能就是因為這些免疫佐劑,作為一種危險信號被TLRs識別,激活了抗腫瘤的細胞免疫功能。 目前人們也已經(jīng)通過各種途徑使TLRs應用于腫瘤免疫治療研究,寡聚脫氧核苷酸CpG基序(oligodeoxynucle-otides containing CpG motifs, CpG ODN) 是TLR9 的配基,B細胞和DC上均有TLR9 的表達。Med 等發(fā)現(xiàn)CpG ODN可明顯地激活天然和獲得性免疫反應,促進免疫反應朝著Thl 方向發(fā)展。CpG ODN 治療的優(yōu)點是,不需要事先確定腫瘤抗原即可有效激活抗腫瘤免疫反應。臨床前實驗顯示了較好的療效,針對黑色素瘤、腎癌、乳腺癌及腦膠質細胞瘤的臨床實驗也正在世界范圍內(nèi)展開。咪喹莫特是TLR7的免疫激活劑,Stockfleth等研究發(fā)現(xiàn),咪喹莫特與TLR7相互作用,可誘導某些細胞因子(如IL-l、IL-6、IL-12、TNF-a和IFN-a)的表達,從而增強天然和獲得性免疫反應。臨床前研究認為,這種TLR7的激活劑對人類腫瘤及癌前病變有治療作用。部分Ⅱ期臨床實驗證實,5%咪喹莫特乳膏劑對皮膚基底細胞癌有一定的療效且病人耐受性也較好。此外,還有TLR4的內(nèi)源性配體之一的b-防御素2(b-defensin 2)的有效應用等。 (4)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TLRs的發(fā)現(xiàn)將天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為感染性、炎癥性、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腫瘤的認識和研究提供了廣闊的思路。同時許多問題還有待于解決,如TLRs家族新成員的發(fā)現(xiàn)及其結構和功能的闡明;新的TLRs配體的發(fā)現(xiàn)及TLRs對其配體的識別機制;TLRs的具體分布;TLRs介導的信號轉導的確切通路,成員之間功能上的互相聯(lián)系和作用等。在未來的研究中,通過對TLRs信號轉導通路關鍵成分的基因多態(tài)性分析,揭示一些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的基因基礎,判斷疾病的預后。另外,通過調節(jié)TLRs的功能人類可能找到新類型的免疫調節(jié)劑。 二、抗原特異性T細胞治療 CTL和TIL均屬于T淋巴細胞,在介導抗腫瘤的特異性免疫反應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在抗腫瘤的免疫應答中細胞免疫起著主要作用,特別是CTL,它是抗腫瘤免疫的主要效應細胞,故也應是用于過繼免疫治療的最佳細胞。1989年Boon等從特異性CTL入手,首次成功地分離出了3 種人黑色素瘤MAGE抗原(MAGE-l、MAGE-2和MAGE-3),并建立了通過CTL克隆來鑒定腫瘤抗原的技術路線。目前發(fā)現(xiàn)的能被CTL特異性識別的腫瘤抗原有tyrosinase、gp100、gp75、Melan-A/MART、MAGE、BAGE、GAGE基因族等,這一系列腫瘤抗原的發(fā)現(xiàn)和鑒定為腫瘤特異性CTL治療奠定了基礎。尋找新的腫瘤抗原及其特定的抗原肽片斷,通過人工合成及基因工程的方法進行制備,既可進行主動免疫治療,又可在體外誘導特異性的CTL用于過繼免疫治療,將會產(chǎn)生更理想的治療效果。Disis等從P158中選出2條特異性的抗原肽,在體外刺激分離的外周血淋巴細胞,誘導出抗原肽特異性的CTL,殺傷實驗證實其具有殺傷活性并可在體外增殖。動物實驗也證實了CTL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Flood發(fā)現(xiàn)CTL在體內(nèi)聚集到腫瘤部位的能力強于LAK和NK,且能特異性地殺傷腫瘤細胞。Nakao等用51Cr標記的CTL體內(nèi)示蹤試驗證實,CTL僅對其抗原特異性的腫瘤有殺傷活性,而對其他組織來源的腫瘤細胞無殺傷做用。這些試驗結果為CTL應用于腫瘤過繼免疫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 CTL殺傷靶細胞的機制:①釋放穿孔素與顆粒酶,這是CTL殺傷靶細胞的主要機制。穿孔素能在靶細胞膜上聚合成內(nèi)徑5 - 20nm 的貫通孔道,這種異常通道使Na+ 、水分進入靶細胞內(nèi),K+及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核酸)則從細胞內(nèi)逸出,從而使靶細胞滲透壓改變,進而溶解破裂。穿孔素也可與殺傷顆粒內(nèi)的顆粒酶A、B(GraA、GraB)協(xié)同作用,啟動靶細胞凋亡。顆粒酶是絲氨酸蛋白酶,可經(jīng)過穿孔素形成的孔道,亦可自主進入靶細胞內(nèi),其主要成分GraB使蛋白酶caspase活化從而誘導靶細胞凋亡。②通過CTL表面的FASL與靶細胞表面的FAS結合而誘導靶細胞的凋亡。CTL主要通過清除活化的APC和T細胞而發(fā)揮免疫調節(jié)作用,此外還可通過旁觀者效應殺傷靶細胞,參與某些病理過程的發(fā)生。CTL主要作用機制是通過FASL/FAS途徑介導細胞凋亡,且不受MHC限制,無抗原特異性作用。大量實驗室及臨床前實驗證實,特異性CTL具有強大的抗腫瘤活性。 在此基礎上,1986年開始了第1例自體CTL過繼性免疫治療試驗。 腫瘤浸潤T淋巴細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ayte,TIL) 瘤浸潤T淋巴細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ayte,TIL) 是一群存在于腫瘤間質中的異質性淋巴細胞。1986年美國的Rosenberg首先建立TIL分離、培養(yǎng)方法。與LAK/IL-2治療相似,TIL/IL-2治療轉移性腎癌的Ⅲ期臨床試驗未能證實TIL/IL-2優(yōu)于IL-2單藥。在TIL中存在大量抗原低親和力、缺乏殺傷能力的CTL克隆。在此基礎上,Rosenberg(2005年)用TIL來源的抗原高親和力CTL克隆聯(lián)合淋巴細胞去除性化療,治療細胞因子治療失敗的轉移性黑色素瘤35例,結果3例CR,15例PR,總有效率達51.4%,有效部位包括皮膚、皮下組織、淋巴結、肺、肝和腦,這一成功標志著CTL治療跨上新臺階。 移植相關淋巴瘤、鼻咽癌和部分霍奇金淋巴瘤與EB病毒(EBV)感染密切相關。EBV特異性CTL 能有效地預防和治療移植相關淋巴瘤。近來,EBV特異性CTL對鼻咽癌和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也取得進展。Bollard(2004年)報告EBV特異性多克隆CTL治療復發(fā)性、EBV(+)霍奇金病14例。在可評價的11例中,CR5例,PR l 例,SD 5例。輸注CTL后3/4病人的B癥狀消失。基因標記證實輸注的CTL在體內(nèi)持續(xù)擴增并浸潤腫瘤組織,CTL存活時間可長達12個月。Straathof(2005年)報告6例復發(fā)性/難治性鼻咽癌病人接受EBV特異性多克隆CTL后,CR 2例,PR 2例,SD 1例,PD1例。5例病人的外周血EBV拷貝數(shù)在6周內(nèi)明顯降低,另1例在治療前已沒有檢測到EBV。 EBV特異性多克隆CTL輸注沒有明顯毒副作用。 EBV特異性CTL治療移植后淋巴瘤是CTL治療的成功范例,其次是CTL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因制備CTL困難,難以開展III期臨床試驗,CTL的臨床研究進展緩慢。
試題 單選題: 1. 生物治療是應用 或調節(jié)生物反應的小分子化合物來治療腫瘤。 A. 生物小分子 B.生物大分子 C.大分子化合物 D.化療藥物 2.生物治療作用機制包括 ,如腫瘤的生長、分化、凋亡、侵襲、轉移和血管形成。 A.干擾腫瘤物理行為 B. 干擾腫瘤生物學行為 C. 干擾腫瘤化學行為 D. 干擾腫瘤形態(tài) 3.腫瘤 是生物治療的基本特點。 A.非特異性 B.廣泛性 C. 特異性 D. 局部性 4.現(xiàn)代腫瘤生物治療起始于1986年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批準 上市。 A. 干擾素a B. 干擾素g C.TNFa D.干擾素b 5.NK細胞無需抗原預先致敏即可直接殺傷 ,包括腫瘤細胞、病毒或細菌感染的細胞 A.正常細胞 B.巨噬細胞 C.T細胞 D. 靶細胞 6.生物治療成為繼手術、放療、化療之后的第 腫瘤治療策略。 A. 一種 B. 二種 C. 三種 D. 四種 7.CTL和TIL均屬于 淋巴細胞,在介導抗腫瘤的特異性免疫反應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A. T B.B C.DC D.Mf 8.我們的機體可以利用許多機制來防御外來微生物的侵襲,保護機體健康,這種防御能力被稱為 。 A.保護 B.抵抗 C. 免疫 D.保衛(wèi) 9. 細胞產(chǎn)生的免疫應答是細胞免疫。 A.B B.NKT C.DC D. T 10.獲得性免疫反應也稱適應性免疫力,對初次接觸的病原體反應弱,但是對再次接觸同種病原體的反應 。 A. 異常增強 B.不變 C.減弱 D. 不應答 11.體液免疫為 細胞介導的免疫。 A.T B.NK C. B D.DC 12.DC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著密切關系,大部分實體瘤內(nèi)浸潤的DC數(shù)量多則患者預后 。 A. 好 B.不好 C.無關 D.差 13.免疫系統(tǒng)在功能上與 和內(nèi)分泌系統(tǒng)有許多相似之處。 A.消化系統(tǒng) B. 神經(jīng)系統(tǒng) C.運動系統(tǒng) D.呼吸系統(tǒng) 14.人體的自我穩(wěn)定能力異常,會使免疫系統(tǒng)對 的細胞作出反應,引發(fā)自身免疫疾病,諸如風濕性關節(jié)炎、風濕性心臟病等; A.非自 B.外來 C. 自身 D.死亡 15.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AK)是指由 激活的淋巴細胞。 A.IL-3 B.IL-4 C. IL-2 D.IL-12 16.天然免疫系統(tǒng)由肥大細胞、單核/巨噬細胞、中性/嗜堿性粒細胞、 、自然殺傷細胞和補體組成。 A.T B.CTL C. 樹突狀細胞 D.B 17.在感染早期,天然免疫細胞通過識別細菌、病毒等微生物表面的特征性分子模式抑制其在體內(nèi)繁殖、擴散或將之清除,但不能識別其他微生物產(chǎn)物(如蛋白質),且無免疫 功能。 A. 記憶 B.識別 C.抵抗 D.反應 18.NK細胞是與T、B細胞并列的第三類群 細胞。 A.內(nèi)皮 B. 淋巴 C.上皮 D.肌細胞 19.樹突狀細胞,由于這類細胞具有長的 ,呈樹突狀,故稱之為樹突狀細胞。 A. 胞漿突起 B.核突起 C.蛋白突起 D.基因突起 20.DC能高效地攝取、加工處理和遞呈 。 A.抗體 B. 抗原 C.蛋白 D.膠原 21.NK的胞漿中含有大量的顆粒,顆粒中含有 和顆粒酶。 A.維生素 B.降鈣素 C. 穿孔素 D.腎上腺素 22.巨噬細胞的主要功能是對細胞殘片及 進行噬菌作用,并激活淋巴細胞或其他免疫細胞,令其對病原體作出反應。 A.包涵體 B. 病原體 C.脂質體 D.復合體 23.過繼性免疫效應細胞治療是指給腫瘤患者輸注具有抗腫瘤活性的 ,使其在腫瘤患者體內(nèi)發(fā)揮抗腫瘤作用。 A.上皮細胞 B.淋巴細胞 C. 免疫細胞 D.內(nèi)皮細胞 24.細胞免疫的效應形式主要有兩種:與靶細胞特異性結合,破壞靶細胞膜,直接殺傷靶細胞;另一種是釋放 ,最終使免疫效應擴大和增強。 A. 淋巴因子 B.影響因子 C.核酸 D.蛋白 25. 巨噬細胞(Mf)在機體抗腫瘤免疫中的作用不僅僅是作為 細胞,而且還是吞噬、溶解和殺傷腫瘤細胞的效應細胞,特別是激活的Mf功能更強。 A.吞噬 B.殺傷 C. 遞呈抗原 D.運輸 多選題: 1.T細胞是相當復雜的不均一體、按其功能可分為三個亞群: T細胞、 T細胞和 T細胞。 A. 輔助性 B.活化性 C. 細胞毒性 D. 抑制性 E.靜息 2.B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后,會增殖分化出大量 ,該細胞可合成和分泌 并在血液中循環(huán)。 A.細胞因子 B. 漿細胞 C. 抗體 D.抗原 E.補體 3.激活的CD8+T細胞又稱 T淋巴細胞 (CTL),能夠直接發(fā)揮細胞毒作用 腫瘤細胞。 A.細胞毒性 B. 殺傷 C.激活 D.促進 E.刺激 4.NK可以使靶細胞 ,還可分泌大量的 而發(fā)揮 作用。 A.抗體 B. 溶解破裂 C. 細胞因子 D. 免疫調理 E.抗原 5.免疫系統(tǒng)是由 、淋巴組織、 、免疫分子組成的。 A.抗原 B. 免疫細胞 C. 淋巴器官 D. 抗體 E. 淋巴結 6.獲得性免疫的特點是后天獲得、具有 、具有免疫 。 A. 針對性 B. 記憶性 C.先天性 D.復雜性 E.廣泛性 7.生物治療不僅能治療臨床可見的 ,而且能 腫瘤患者的生存期,改善預后。 A.腫瘤 B.縮短 C. 延長 D.組織 E.縮短 8.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都能消滅侵入機體的細菌、吞噬 、消除體內(nèi) 、 的細胞和變性的細胞間質、殺傷腫瘤細胞,并參與免疫反應。 A.衰老 B. 異物顆粒 C.損傷 D.分化 E.發(fā)育 9.特異性免疫細胞指 細胞和 細胞。 A. T B.NK C. DC D. B E.Mf 10.生物治療是應用生物大分子,包括 或調節(jié)生物反應的小分子化合物來治療腫瘤。 A.細胞 B.核酸 C.蛋白質 D.肽 E.葉酸 判斷題: 1.一般認為,細胞免疫在抗腫瘤免疫中起主導作用,體液免疫僅在某些情況下起協(xié)同作用。 2.免疫系統(tǒng)是生物體內(nèi)一個能辨識出“自體物質”、從而將之消滅或排除的整體工程之統(tǒng)稱。 3.穿孔素通過在靶細胞膜上形成活性孔道使靶細胞滲透壓改變而溶解。 4.NK細胞在抗感染、免疫調節(jié)、免疫監(jiān)視和免疫防御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5.NK在異基因骨髓移植中的應用,擴大了NK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應用。 6.巨噬細胞在不同組織叫法相同。 7.人體的免疫監(jiān)視的功能降低,降低腫瘤發(fā)生率。 8.瘤浸潤T淋巴細胞(TIL) 是一群存在于淋巴結中的異質性淋巴細胞。 9.天然免疫反應是先天就具備的對某種病原體的免疫力。 10.目前認為,CD8+T細胞是抗腫瘤免疫的主要效應細胞。 11.人體免疫系統(tǒng)功能不穩(wěn)定,人類很有可能會被病毒、細菌這些病原體侵害。 12.細胞因子、單克隆抗體、免疫效應細胞等已用于臨床的生物治療技術。 13.生物治療可以調節(jié)宿主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14.生物治療可以使細胞毒性物質集中于淋巴組織。 15.免疫系統(tǒng)具有高度的辨別力,能精確識別自己的物質,以維持機體的相對穩(wěn)定性。
答案 單選題: 1.B 2.B 3.C 4.A 5.D 6.D 7.A 8.C 9.D 10.A 11.C 12.A 13.B 14.C 15.C 16.C 17.A 18.B 19.A 20.B 21.C 22.B 23.C 24.A 25.C 多選題
判斷題
13.對 14.錯 15.錯 |
|
來自: 文苑拾佚 > 《執(zhí)業(yè)藥師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