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發(fā)展到用純抽象的線條作為藝術表現(xiàn)手段時,人們對書法的描述,就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比喻,而且即使是比喻,也仍有一些讓人不知所云,這正如古人所謂的“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此類書法比喻中,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北宋年間發(fā)生在蘇軾和黃庭堅之間的一則玩笑。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三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東坡曰:“魯直(黃庭堅字)近字雖清勁,而筆勢有時太瘦,幾如樹梢掛蛇?!鄙焦仍唬骸肮止滩桓逸p論,然間覺褊淺,亦甚似石壓蛤蟆?!倍笮Γ詾樯钪衅洳?。 意思是,蘇對黃說:“庭堅啊,你近來寫的字雖然清勁,但有時寫得太瘦,簡直就像掛在樹梢上的死蛇。”黃說:“蘇老師的字我當然不敢妄加評說,但有時也覺得肥扁,很像是被壓在石頭底下的蛤蟆?!倍讼鄬Υ笮?,認為對方說中了自己的缺點。 不可否認,蘇黃既是北宋的書法大家,也是整個中國書法史上的重量級人物,毫無疑問,他們的書法都達到了開宗立派的高度。但開宗立派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要具備有別于前人的面貌與風格,即自己獨到的特點;另一方面,在具備了自身特點的同時很有可能又暴露出新的毛病。蘇、黃二人亦如此。蘇東坡書法的最大特點是肥扁樸拙。而黃的書法與蘇截然不同,是筆畫瘦長且多波折。所以用“石壓蛤蟆”和“樹梢掛蛇”來比喻蘇黃二人的書法,著實是再生動形象不過了。 再分析一下蘇、黃二人受到對方調(diào)侃后的反應?!岸笮?,以為深中其病?!币簿褪钦f,蘇、黃二人沒有不快及尷尬,而是開懷大笑,認為對方深深說中了自己的書法弊病。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能反映一種大家風度。一般說來,書法家叫人看自己的作品,最希望聽到的往往是贊賞,而不是他們口頭上所謂的請賜教、請指正等。所以,當別人哪怕是晚輩請我們指點其書法時,除非是特別熟悉又真誠的人,我們一般都會考慮對方的面子與心理承受能力。 學好書法,除自身的天分與努力外,還要真誠地與同行交流,向大家請教,虛心傾聽人家的看法,這樣才有可能長進快。蘇、黃二人在輩分上有長幼之別,黃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年齡上相差8歲,這種亦師亦友之間的坦誠戲謔,不但沒有遭到后人的詬病,反而成了千古美談,蘇、黃胸襟之坦蕩、待人之真誠與大家之風范,是很值得我們這些書法人深思的。 |
|
來自: 百了無恨 > 《北宋96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