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對很多人來說都不會陌生,耳朵里忽然出現(xiàn)異常的響聲,若是經(jīng)常發(fā)作,就會嚴重影響生活。那么,經(jīng)常耳鳴怎么辦呢?下面就跟大家說說耳鳴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耳鳴該怎么辦及耳鳴的治療方法。 耳鳴是什么原因 耳鳴是由多種疾病的不同的病變引起的,病因復雜,作用機制不明確,表現(xiàn)為沒有外部聲源或電刺激,而主觀在耳或顱內(nèi)感覺到聲音。 在臨床上它既是許多疾病的伴發(fā)癥狀,也是一些嚴重疾病的首發(fā)癥狀。 耳為腎之竅,為腎所主,又與其它臟腑有著廣泛的聯(lián)系,因此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脈之氣血失調(diào)皆客人導致耳鳴。 由于外感邪氣,臟腑內(nèi)生痰瘀滯引起的耳鳴多為實癥,由臟腑虛損,久病耗損所致的耳鳴多為虛癥,其病理各不相同,分述如下。 一、實癥耳鳴 風邪外襲 耳居頭面,風邪易侵犯上部器官,肺主衛(wèi)外,風邪侵襲。 首先犯肺肺經(jīng)之結,穴位于耳中風邪循肺經(jīng)上竄耳竅,輕竅蒙蔽,敗致耳聾耳鳴。 風邪常與熱邪,寒邪兼加為患,耳為陽竅,風熱為陽邪,故臨床上以風熱之邪襲耳為多見。 肝膽火逆 足少陽膽經(jīng)血循行于耳,肝膽互為表里,若情志不遂,抑郁惱怒、肝氣不舒,郁而化火,肝膽之火循少陽經(jīng)脈上逆于耳,擾亂清竅,則致耳中轟鳴,以及耳聾。 痰火壅結 耳為清空之竅,若平素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嗜女子煙酒厚味。 則體內(nèi)易生痰濁或思慮勞倦過度、損傷脾胃致脾胃運轉失健。 津液不行 濁氣不降、痰濕停聚,有九化火,痰火壅結、上蒙清竅,導致耳聾耳鳴。 血氣瘀阻 耳竅的聰靈依賴經(jīng)脈的通暢,氣血的濡養(yǎng)、若瘀怒氣結、經(jīng)脈閉塞、耳竅失養(yǎng)、出現(xiàn)耳鳴耳聾。 二、虛癥耳鳴 腎陰精不足 腎開竅于耳、腎之陰精是耳司聽覺的物質基礎,若素體不足,或久病,熱病傷腎或勞損過度、耗損腎精、或年高之體、天葵已竭、腎精不足,髓??仗?,耳竅失氧、皆可致耳鳴。 肝腎精血同源,腎陰精不足則肝腎血虧,陰不制陽,虛火上炎,肺陽上亢。 上犯清竅或腎水不足,不能制心火,則心火炕感,上擾于耳,亦可致耳鳴耳聾。 腎無陽虧虛 先天稟賦不足,或塞邪入里,直折陽氣或大病久病,房勞過度,均可耗損腎之無阻,使耳竅失于腎陽不足,塞水不化,上犯清竅,致耳鳴眩暈。 脾氣虛弱 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精微,濡養(yǎng)清竅,若平素飲食不節(jié)、勞役過度、思慮太甚、損傷脾氣,則脾失健遠。 不能化生氣血上濡于耳,經(jīng)脈空虛、導致耳鳴,且耳竅虛弱易為邪毒滯留,又脾虛清氣不升、濁陰不降、濕濁停聚,上壅耳竅,亦致耳鳴。 心脾血虛 心寄竅于耳,又主血脈,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若素體脾虛,生化不足或憂思過度,大病久病,耗損心血,致心血不足,經(jīng)脈空虛、耳之宗脈失于血液貫注濡養(yǎng),甚則血虛不行,滯塞脈絡,導致耳鳴耳聾。 治療耳鳴的偏方 1、蓮實粥 方法:將蓮子研為碎末,每次取蓮子粉15克,加入糯米30克,煎煮服用。 或新鮮蓮子,放入粥中服用。適合心脾兩虛導致的耳鳴。 2、柿棗餅 方法:柿餅、紅棗各30克,山萸肉10克,面粉100克,制作成餅。 每日兩次,早晚服用。適合脾虛導致的耳鳴。 3、百合散 方法:百合90克研粉末,每次9克用溫水沖服,每日2次,對陰虛火旺昕致的耳鳴及聽力減退療效較好。 4、核桃肉 方法:每天晨起吃5個核桃對由腎虛導致的耳鳴有益。 5、烏雞膏粥 方法:烏雞50克,粳米150克,加水做粥,入五味,空腹食用,適合老年人服用。 6、咽涼開水 方法:讓患者口含涼開水,另一人站在患者一側,手拎患者耳尖使外耳道變直。 然后對著患者外耳道輕吹一口氣,患者同時將口中的水快速咽下,重復一兩次耳鳴可消。 7、干銀杏葉茶 方法:耳2至3片干銀杏葉,泡茶喝一天。堅持長期喝干銀杏葉茶,可治好耳鳴癥。 注意:干銀杏葉有一定的毒性,因此第一泡茶水不能喝,須倒掉。 8、白芍熟地麥冬水 方法:白芍、山萸肉、麥冬各20克,熟地40克,柴胡、梔子、白芥子各9克。 水煎每日一劑,旱晚服用,一個月可愈。 取石菖蒲60克,每天一劑,水煎分2次口服。 左耳及雙耳耳鳴者,同服濃縮六味地黃丸,每天2次,每次10粒。 右耳耳鳴者同服《金匱腎氣丸》,每天2次,每次25丸。 中毒性耳鳴加生甘草20克同煎。注意石菖蒲少于30克。效果不佳。 功能主治: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腕痞不饑,噤口下痢,神昏癲癇、健忘耳聾。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鮮品加倍)。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 禁忌:陰血虧虛,陰虛陽亢,汗多及滑精者慎服。 9、仙鶴草治療耳鳴 取鮮仙鶴草(連根)150克,加冷水適量,大火煎成濃汁頻飲,每日1劑,連用10天為1療程。 對鏈霉素及其他西藥引起的耳鳴、耳聾療效極佳。 10、路路通治療耳鳴 取路路通15克,先用冷水浸泡1小時,然后水煎成藥液頻飲,5天為1療程,一般1-2個療程即可痊愈。 11、葛根 取葛根適量研成粉末,用空心膠囊裝后吞服,每粒含藥0.5克,每日2-3次,每次3-4粒。 一個月為1療程,一般1-2個療程即可好轉或痊愈。 12、通氣散治療耳鳴及耳聾 取柴胡、香附各30克,川芎15克,將其烘干,共研細末備用。 主要用于鏈霉素類藥物引起的耳聾或耳鳴,每次口服0.6-1克,每日3次,飯后溫開水送服,老人、兒童酌減。 13、地柏煎治療耳鳴及耳聾 取熟地50克,黃柏10克,石菖蒲10克,將上藥放入砂鍋內(nèi)加水500毫升。 濃煎至250毫升溫服,每日1劑,對陰虛火旺所致的耳鳴、耳聾療效較好。 14、百合散治療耳鳴 百合90克研成粉末,每次用溫水沖服9克,每日2次,對陰虛火旺的耳鳴及聽力減退療效較好。 15、二至丸治療耳鳴及耳聾 取二至丸(內(nèi)含女貞子和旱蓮草各等份)適量,每次用開水吞服10克,每日2次,連用半個月為1療程,一般1-2個療程即可痊愈,本方對肝腎陰虛所致的耳鳴及耳聾療效滿意。 16、靈磁石治療耳鳴 取靈磁石10克,水煎服,1日2次,連用10天為1療程,一般1-2個療程即可痊愈。 藥名:磁石。 來源:為氧化物類礦物磁鐵礦的礦石。 功效:潛陽納氣,鎮(zhèn)驚安神。 主治:治頭目眩暈,耳鳴耳聾,虛喘,驚癇,怔忡。 17、蘆瓦飲治療耳鳴 取鮮蘆根10克,瓦松10克,車芯草10克,水煎成湯劑當茶飲,一個月為1療程,一般1—2個療程即可痊愈。 針灸治療耳鳴 1、體針治療 《內(nèi)經(jīng)》有關耳聾耳鳴的治療主要體現(xiàn)在針刺方面。一般取手足少陽經(jīng)穴為主,結合辨證循經(jīng)取穴,以針感傳至內(nèi)耳者佳。 常規(guī)取聽宮、翳風、中渚、頰溪等穴為主,肝膽火旺者配太沖、丘虛。 外感風邪配外關、合谷。 腎氣虧虛配太溪、關元。 痰熱郁結配豐隆、勞宮。 2、灸法治療 灸法可使艾火熱力沿耳道直達鼓膜及鼓室,對中耳炎引起的耳部疼痛及堵塞感等癥狀亦有明顯改善作用。 將石菖蒲、郁金、半夏、冰片合生姜汁制成直徑4cm,厚0.5cm的藥餅,分別放于聽宮、聽會、完骨、天柱,其上放置艾2炷,每穴各灸6壯,治療耳鳴。 3、電針治療 用電針聽宮、聽會、翳風、風池等主穴,配合磁珠耳壓耳穴神門、肝、腎、脾、皮質下、內(nèi)耳等及聽宮穴,治療神經(jīng)性耳鳴。 電針能夠提高療效的原因可能有三種 一是電針的穴位靠近耳部,在治療中深刺重手法,加上不間斷的電流刺激,大大提高了針刺的局部治療效果。 二是耳部肌肉有節(jié)律的收縮,引起耳部血管的舒縮,加快了耳部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耳部炎癥的吸收,為耳神經(jīng)的康復提供了物質基礎。 三是電流會產(chǎn)生電場,從而使耳部組織中的離子發(fā)生定向運動,產(chǎn)生正負離子極化共振過程,促進了聽神經(jīng)纖維的再生。 4、穴位注射 一般取聽宮、聽會、翳風、完骨、腎俞等,用維生素B1、維生素B12、丹參注射液、黃芪注射液、鹽酸普魯卡因等行穴位注射,每次兩側各選一穴,耳周穴可交替使用,隔日一次。 穴位注射能長時間保持針感,同時發(fā)揮藥液營養(yǎng)和刺激作用,能很好的調(diào)整經(jīng)絡的氣血運行、營養(yǎng)神經(jīng)、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 耳鳴的按摩治療方法 耳鳴是聽覺的紊亂現(xiàn)象,其聲響有高低、音調(diào)有多樣,或如蟬鳴,或如風聲,或如流水聲夾雜蟋蟀的叫聲。耳鳴可為陣發(fā),亦可為持續(xù)性,有的耳鳴伴有耳聾,也有的單有耳鳴而無耳聾。 分搓耳前后 具體方法是將雙手分別放在兩耳根部,食指和中指分開置于耳朵前后,中指在耳前,食指在耳后。 然后從耳垂開始,夾持耳朵向上推動,注意有一定的力度,并且緊貼耳廓,直到耳尖。這樣來回分搓,天天50次。 由于在人體耳廓前后特別是耳前,有耳門、聽會、聽宮等重要穴位,這樣的分搓,可以疏通經(jīng)脈的經(jīng)氣,達到清耳竅的目的。 鳴天鼓 鳴天鼓是中醫(yī)推拿的特色手法。 具體操作是 首先將兩手掌用力相搓,使掌心產(chǎn)生一定的熱量,然后用兩手掌分別按于兩耳,掌心對準耳道,手指貼于后枕部。 兩掌輕輕用力,對兩耳作緩慢的重按,再緩緩地放開。這樣可以反復操作數(shù)次,中間還可用置于后方的拇指加點風池穴數(shù)次。 風池位于后頸部,后頭骨下的凹陷中,與耳垂齊平。 點揉翳風穴 翳風穴位于耳垂后方的凹陷處。按摩時,可以將雙手置于頭部。 拇指指尖按在翳風穴,其他四指分散地放在耳朵上方,起一個穩(wěn)定作用。 然后拇指用力對凹陷進行點按,直到能感覺出酸脹感。 這樣天天可以點按數(shù)次,也可以點揉3分鐘。對于明目、清竅都有非常不錯的效果。 1、揉耳周穴位 可用雙手拇指輕揉耳周兩側的翳風穴、聽宮穴約1分鐘,力度以感覺到酸脹即可。 長期堅持下去就會有開竅聰耳和通絡活血的功效,這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耳鳴都有一定的療效。 2、揉耳根部位 可分別用食指和拇指捏住耳根,輕揉約3分鐘,以耳根透熱了即可。這種耳鳴按摩康復法能有效緩解內(nèi)耳缺血引起的耳鳴。 3、捻耳輪部位 用食指和拇指由上到下同時捻揉耳垂和耳輪約3分鐘,直到兩耳發(fā)熱為止,此法可以良性刺激耳垂和耳輪上的神經(jīng)反射點,從而幫助患者改善耳內(nèi)環(huán)境,消除炎癥。 (1)梳頭抹耳法 雙手十指由前發(fā)際向后梳頭,梳到頭后部時,兩掌心貼住耳廓后部,兩手分別向左右兩側抹耳廓至面頰部為1次,連續(xù)108次。 (2)鳴天鼓法 兩掌搓熱,用兩掌心分別貼住左右兩耳,手指托住后腦部,食指壓在中指上,使食指從中指上重重地滑落,經(jīng)此彈擊后頸發(fā)際處,可聽到“咚咚”之聲,如擊天鼓,共擊108次。 (3)掌心震耳(自行鼓膜按摩法) 兩手掌搓熱,用搓熱的兩手掌心捂住兩耳.手掌與耳朵完全封閉,然后兩掌突然松開,聽到“叭”的一聲,起到震耳的作用。共108次。 (4)過頂提耳 先右臂彎曲過頭頂,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左耳耳尖向上提拉,拉108次。再換左手提拉右耳,也拉108次。此動作對肩周炎也有防治作用。 (5)雙手拉耳 雙手握空拳,用拇指、食指捏住耳垂向下拉。拇指在后,食指彎曲在前,共拉108次。然后兩手的食指、中指叉開,中指在前,食指在后搓耳根。一上一下為1次,共搓108次。 用食指或大拇指輕柔按揉聽會穴(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5分鐘左右。 用食指和大拇指,先從上至下按捏耳廓,然后從下至上按捏,這樣反復按捏至雙耳有發(fā)熱感,共按捏耳廓100次。 以上動作每天早晚分別做一次.此外,在耳鳴發(fā)作時及時按摩,如此堅持下去定見成效。按摩時,根據(jù)自己的耐受力,適當掌握速度和壓力。每節(jié)做完后局部有發(fā)熱感為最好。耳鳴患者不妨一試。 中藥治療耳鳴 耳鳴是患者耳內(nèi)有聲音的主觀感覺。耳鳴呈蜂鳴聲、鈴聲,臨床上稱為高調(diào)耳鳴,見于內(nèi)耳耳蝸及聽神經(jīng)病變。 猶如蒸汽機聲、嗡嗡聲,臨床上稱為低調(diào)耳鳴,可伴有搏動性,見于中耳感染、耳硬化癥及迷路病變。 1、補腎填精法 中醫(yī)認為腎與耳關系密切,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上通于腦,開竅于耳。 《靈樞·脈度篇》云:“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內(nèi)經(jīng):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吧蠚獠怀?,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 《諸病源候論》:“勞動經(jīng)血而氣血不足,宗脈則虛,隨脈入耳,與氣相擊,故為耳鳴”。 腎虛耳鳴多發(fā)于年逾4旬之人,多見于年老體弱或虛羸之人。 內(nèi)經(jīng):“年四十,陰氣自半,起居衰矣”這與人體器官衰老、功能減退有關。 耳鳴多為耳聾先兆,《雜病源流犀燭·卷23》云:“耳鳴者,聾之漸也”。腎精不足,則耳竅失養(yǎng),輕則耳鳴,重則聽力下降甚至耳聾失聰。 此外兼有須發(fā)早白,腰膝酸軟,舌淡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腎填精,方用耳聾左磁丸、杞菊地黃丸、六味地黃湯等。 加減:熟地30g,黃精20g,山藥20g,鹿茸3g,龜板12g,河車3g,山芋12g,枸杞子15g,牛膝12g,菟絲子15g。 2、清熱化痰法 多數(shù)耳鳴、耳聾中醫(yī)主張從腎入手,從虛論治,但部分患者療效不佳,筆者總結了前人理論及臨床表現(xiàn),從痰論治。 《名醫(yī)雜著》所云:“耳鳴之癥或鳴甚如蟬,或左或右。時時閉塞,世人多從腎虛論治,殊不知此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為鳴,郁甚則閉矣。若遇此癥,但審其平昔飲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只用清痰降火治之”。 朱丹溪:“無痰不作?!?,“怪病多痰”,“痰生百病”。 痰郁則化熱,痰熱郁結,循經(jīng)上壅,耳竅被蒙,故耳鳴不休,所謂“痰熱郁結,壅而成鳴”。 此類患者多有耳鳴突發(fā),形體肥胖,頭昏而脹,咳唾脅痛,痰多而粘,舌邊、尖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等癥,具為痰熱內(nèi)郁之候。 故以清熱化痰為治則,以溫膽湯、清氣化痰丸、礞石攻痰丸為主方。 加減:瓜蔞仁12g,杏仁10g,枳實10g,制南星12g,法半夏8g,橘紅8g,獲苓10g,黃芩10g,生山桅10g,龍膽草8g,礞石30g先煎,大黃6g后下。 3、活血化瘀法 久病耳鳴中醫(yī)認為“久病在血”,“久病多瘀”,瘀阻耳竅,氣血流行不暢,耳竅失養(yǎng)所致。 現(xiàn)代研究認為某些類型耳鳴、耳聾與耳部微循環(huán)障礙有關。對耳鳴、耳聾患者的甲襞微循環(huán)測試,多數(shù)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微循環(huán)障礙,主要表現(xiàn)在襻周狀態(tài)和血液流態(tài)上。 其中,中醫(yī)辨證瘀血型患者的微循環(huán)改變較為明顯。該類患者部分是由于耳部血管遭受到刺激后,造成微血管痙攣,血流受阻所致。 患者臨床兼有頭痛如刺,部位固定,頭昏,舌質紫暗,脈細澀等瘀血表現(xiàn)。 治法:活血化瘀通竅。方用通竅活血湯等。 加減:桃仁10g,紅花6g,麝香0.3g,生姜5片,蔥白2根,紅棗5枚,川芎6g,赤芍10g。 4、利水逐飲法 痰、飲都是水液代謝失常,停留機體局部的病理產(chǎn)物,痰熱而飲寒,痰無形而飲有質,飲留體內(nèi),清陽不升可致耳鳴、眩暈等。 《傷寒論》苓桂術甘湯、五苓散證飲留中焦、下焦主癥都有耳鳴。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利水消腫藥能解除內(nèi)耳前庭、迷路水腫,減輕神經(jīng)壓迫,促進局部淋巴回流。 辨證要點: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痰白質稀,舌質淡白,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利水逐飲,方用《傷寒論》苓桂術甘湯、五苓散等。 加減:獲苓15g,桂枝10g,白術12g,澤瀉6g,益母草20g,防己6g,黃芪30g,車前子10g。 5、清肝降火法 部分耳鳴患者,或由于化膿菌感染所致,或素有高血壓史,加之素嗜辛辣,郁怒傷肝,肝火暴亢,循經(jīng)上炎所致。 中醫(yī)辨證屬于實熱、肝火。《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木郁之發(fā),甚則耳鳴旋轉”。 肝者將軍之官,性剛勁,主升發(fā)疏泄,若肝失條達,郁而化火,上擾清竅,則耳鳴暴發(fā),如潮如雷,轟轟隆隆,常伴有耳脹耳痛,流膿,發(fā)熱,頭痛眩暈,面紅目赤,口苦咽干,煩躁不寧,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 治宜平肝伐木,清肝降火。方用龍膽瀉肝湯、天麻鉤藤飲、鎮(zhèn)肝息風湯等。 加減:龍膽草9g,天麻12g,鉤藤10g(后下),懷牛膝12g,黃芩10g,菊花12g,白芍12g,生地15g,代赭石20g(先煎),麥芽9g。 喜歡養(yǎng)生加微信XTW119 |
|
來自: lingyin0417 > 《保健醫(y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