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抱怨 抱怨是非常典型的注意力外投,而且是在現(xiàn)實中,這是自己意識上,沒有意識到的,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向對方傳遞信息說,“都是你不好”,“我不舒服了,是你造成的”,如果是向另外一個人傾訴,對方聽到的也是“都是他的錯”。 想起十多年前,我老師說過,抱怨是一種最糟糕的表達方式,當時心想,“這是你接納度低”,不知道這樣的表達方式糟糕在哪里? 我最近遇到一個個案,就處在這樣一種狀態(tài),好像除了抱怨,不會其他的表達方式,弄得家人,親密關系無人能做出積極回應,全是消極反饋,要么厭煩,要么冷漠,要么受到指責,要么反過來被抱怨。抱怨的模式不打破,互動不斷地造成惡性循環(huán)。 在咨詢中,不斷地聽來訪者用抱怨的方式傾訴,倒垃圾,實際上也等于在不斷地強化來訪者用這樣的方式做表達,使來訪者繼續(xù)把這樣的方式帶到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中,繼續(xù)使自己的人際關系不斷受損,毫無成長的意義。來訪者以為,你讓我抱怨完了,我就不再抱怨了,怎么可能呢,抱怨只是情緒的一種反應方式,是在外投,倒垃圾,抱怨不是原發(fā)情緒,如果不去觀照自己真正的不舒服,自己任何的不舒服都有可能導致抱怨,其實潛意識里在說:“是你讓我不爽了,你要對我的情緒負責”,永遠都會是這樣。 今早一睜眼,又看到短信,來訪者表達的信息,全是對親密關系的抱怨。之前,我已經(jīng)不止一次的告訴過對方,當你用抱怨的表達方式,向我抱怨對方的種種“不是”時,我感覺我接不住了,我覺得我算是心理承受能力強的了,可是連我都接受不了,你用這樣的方式在現(xiàn)實中和你的家人、愛人去互動,他們又怎么能接受得了呢? ● ● ● 抱怨,是不愛的語言 回過頭來,我去體會自己的不適感,胸膛像是玻璃做的,當感覺接收到抱怨時,整個胸腔都被擊碎了,有“自我”的崩潰感,體會到,抱怨也有攻擊性,它能擊毀人的“自我”功能。繼續(xù)體會這種破碎的感覺,擊碎的感覺在體會的過程中,強度慢慢減弱,隨后會有痛苦感和傷感,這讓我回想起了早年母親對我的方式,還有我在上一段婚姻關系中雙方的互動方式,內(nèi)心深處很受傷,但只一瞬間,接著感受到了自己被抱怨,這時,腳開始發(fā)涼,隨后越來越?jīng)?,拔涼拔涼的,蔓延至小腿肚子,接著繼續(xù)向上,小腹也開始感覺涼了起來,然后胃也隱隱的感受到了,我受不了了,從床上爬起,跑到衛(wèi)生間去用熱水泡腳。 我發(fā)現(xiàn)從愛的角度說,語言分兩種,一種是“愛”的語言,一種是“不愛”的語言,愛的語言基于“愛”,能夠滋養(yǎng)生命,它本身就是生命力,是建設,但建設常常是不容易的。不愛的語言基于“不愛”,具有毀滅力,是死本能,死是容易的。說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就是這么點細微的差異,卻導致了品質完全的不同。當發(fā)出的信息是“你不愛我”,“你沒有愛”這類“不愛”的信息時,腳又會發(fā)涼,并向上蔓延,然后,分辨出這和恐懼帶來的發(fā)涼感有所不同,恐懼時,心和身體同時還有緊縮感,收緊的感覺,沒有愛的情感,冰涼冰涼的,當我開始對發(fā)涼的小腿肚子說,“我真正想表達的是,我需要愛,我需要被愛”,我感覺到了我用的是“愛”的語言,這時,我感覺發(fā)涼的感覺停止了,接著發(fā)涼的感覺開始消退… 這時,我很想告訴我的來訪者,抱怨是一種情感的反應方式,它想傳遞的是“我有需要,我需要被愛”,但這種表達方式卻扭曲了本意的傳達,因為使用的是“不愛”的語言,它對關系是種破壞性的,甚至是毀滅性的,這就是抱怨的表達方式最糟糕的地方,它表達的不是真實的需要,這種表達沒有愛,它不是愛的表達方式。 ● ● ● 用愛,修通自己,建設關系 既然這種方式這么糟糕,為什么這樣的表達方式卻在我們的親人中,這么普遍地應用著,因為當我們用“不愛”的表達方式時,它對我們(當事人)是有益處的,“我可以不用碰觸我的不舒服,把我的不舒服都投出去”,所以當使用抱怨的方式進行互動時,當事人幾乎完全不會去碰觸自己的不舒服感,借著抱怨,把自己的不舒服完全扔給了對方,抱怨不僅起到了宣泄的作用,它還有操縱性,當然操縱性能夠實現(xiàn),是有前提條件的,就是“我在這個關系中,是有心理優(yōu)勢的,我可以決定這個關系中的對方”,這種方式最早發(fā)生在早期父母與孩子的互動中,父母在自己不爽時,用“不愛”的語言對孩子說:“你吃我的,你喝我的,你就得聽我的,我就可以把我的情緒垃圾倒給你,你就得按我的意思辦,你就得滿足我的心理需要”…,孩子迫于自己心理生理的弱勢,身心都還不獨立,必須得依從于父母,才能活下去。但當這個前提條件不成立時,抱怨就無效了,就是當孩子長大時,可以獨立于父母,有能力自己生存了的時候,抱怨者(心理優(yōu)勢者)才會改變自己在關系中互動的策略。 這樣一種互動模式,即使我們長大了,成人了,它也還會固著在我們的人際互動模式中,我們的心理其實并沒有跟隨生理同步成熟,這種心理反應模式,印刻在了我們的記憶中,成為了我們?nèi)穗H互動的早期經(jīng)驗,其結果,就是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再現(xiàn)父母和孩子的互動關系,依舊是強勢對待弱勢,沒有形成成年人之間成熟的人際互動模式。這種糟糕的互動模式,輪回一般,不斷地破壞著我們的親子關系和親密關系以及我們的人際關系,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而我們對此毫無覺察,即使是在做心理成長,對此有所覺察,但是這種反應方式已形成巨大的慣性,改善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因為需要我們面對抱怨背后自己的缺失、自己的無力、自己不想承受的痛苦,真正像一個成年人一樣,承擔自己,無論是兒時的情感,依戀的需要,還是生存焦慮…,當我們感覺不舒服時,常常很難對自己,對他人保持愛,因為愛是建設,建設常常是不容易的,而“不愛”是毀,毀壞常常輕而易舉。 說回我自己,現(xiàn)在還是承受不了超強度的抱怨式的表達,這也是我有待進一步修通的地方,同樣需用愛去抱持自己,抱持他人,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擁有的愛太有限了,即使成長做了十幾年,仍然有許多地方?jīng)]有修通,在自己沒有修通的地方,就沒有能力抱持他人,再一次感受到,修通自己,這是一輩子要做的事情,這一刻,需要先從接受自己的有限性開始,關懷自己經(jīng)受抱怨時,心理和身體的種種不適感,沒有捷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