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按照生理病理以及治療方法把厥陰病進行闡述,重點從三個方面:一個是厥陰主證病機特點,這個我們要深挖其內(nèi)涵,就像李老用四逆湯治療三陰證一樣,他對格陽證有獨到認識;第二個是厥陰病主方用藥的特點;第三個是寒溫雜證類證對比,它有衍化,我們怎么來駕馭。這里我們想從烏梅丸慢慢衍生出烏梅類方。 厥陰病病機特點為“陰陽往復、動蕩生風”,從運氣論則為“厥陰之上,風氣主之”。陰進陽退則寒生,整個趨勢在寒化;反過來,陽進陰退則熱長,整個趨勢在熱化。那么這跟肝風有什么關系呢?其實,在陰陽往復運動的過程中肝風便產(chǎn)生了,就像我們扇扇子時左右擺動則風生一樣,這個既是生理也是病理。 生理上的肝風是陰陽協(xié)調(diào),相互配合而形成的一種摩蕩之勢,就像晨風習習,微風拂面,傳統(tǒng)文化稱之為陰陽摩蕩,就是擦肩而過的時候可蹭到,但是不阻礙你,這種狀態(tài)機體充滿生機。 病理上的肝風是陰陽出入不順了,卡住了,二者不能和合交往,形成動蕩、沖擊、碰撞之勢,這種碰撞就會形成病理狀態(tài)下的肝風,這個風中醫(yī)稱之為賊風,有害之風,這種肝風在體內(nèi)狂風亂作,肆虐無忌,會對五臟六腑形成種種沖擊 破壞。 所以厥陰病的主線就是肝風內(nèi)動,這種肝風既不是單純的寒風,也不是單純的熱風,而是寒-熱錯雜之風。厥陰病的核心離不開肝,為什么厥陰病會出現(xiàn)寒-熱錯雜之象?這個和風木自身特點有關系,因為水生木,木生火,它下連腎水,上聯(lián)心火,一旦產(chǎn)生變化很容易連帶引起水、火的異常,因此就會出現(xiàn)寒-熱錯雜的現(xiàn)象,這是形成厥陰病寒-熱錯雜的生理基礎。 肝為將軍之官,體陰而用陽,其體易虛,其用易亢。肝陰容易消耗,肝陽容易浮動。 “寒熱錯雜 + 肝風內(nèi)動”是厥陰病的核心病機。 太陰病也有寒-熱錯雜,就是后世的連理湯,而厥陰病的寒熱錯雜則是在寒熱錯雜之中夾有肝風。 因此“寒熱錯雜+肝風內(nèi)動”是厥陰病主證中的主證,特色中的特色,不同于一般的寒熱錯雜證。 厥陰病的臨證特點是厥陰病的提綱條文,六經(jīng)提綱條文深刻反映了本經(jīng)病證的主要特點。其實,厥陰病提綱條文已經(jīng)把厥陰病的兩個特點和盤托出,它一方面講了寒熱錯雜的表現(xiàn);一方面講了肝風內(nèi)動的表現(xiàn)。 在提綱證里頭,肝風內(nèi)動的表現(xiàn)很隱晦,有點兒撲朔迷離。我們知道,風主動,肝風內(nèi)動就必須顯示出“動”象。我們分析,厥陰病的肝風不是一般的內(nèi)風,它是一種錯雜的肝風,它不像陽亢化風一派有力,也不像陰寒致風一派收緊,也不是純粹的虛風,寒熱混雜、虛中夾實。它的風動力量不如實風有力,不能外徹軀干,不能到達四肢引動筋脈,出現(xiàn)抽搐、僵直、頭搖擺等等(肝風沖擊督脈也!),沒有這些表現(xiàn),它只能乘勢內(nèi)擾、攻沖于胸腹臟器之間,而并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肝風內(nèi)動表現(xiàn),它沒有典型的陽性體征,只是自覺癥狀,不易為醫(yī)生發(fā)現(xiàn),它是動于內(nèi)而不涉于外,與我們通常講的肝風內(nèi)動出現(xiàn)的手足抽搐表現(xiàn)完全不同。 肝風內(nèi)動最容易沖擊脾胃腸道,充分體現(xiàn)了木與土的關系。肝為將軍之官,脾氣剛暴,將軍一發(fā)毛病之后就會恃強凌弱,就會去侵犯其他臟器,所以肝木逆亂多以他臟受害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即“肝為五臟之賊也”“百病皆生于肝”。葉天士明確指出厥陰病提綱條文“全是肝病”、“皆肝厥內(nèi)風”所致。所以厥陰病提綱證是:寒熱錯雜+肝風擾動內(nèi)臟。注意:此時的肝風內(nèi)動只是沖擊了內(nèi)臟而不是肢體 筋脈。 1“消渴”------機制:肝風肆虐,風干津液,故出現(xiàn)“消渴”。就是說,此處消渴的形成機制,并不完全是因內(nèi)熱傷津所致,更多的是肝風肆虐引起的消渴,就像我們潮濕的衣服通過風可以吹干一樣,或者大西北風沙大,偏于干燥。消耗津液必然就會出現(xiàn)口渴,如果不把肝風收斂住,肯定是隨喝隨渴,因為喝進去的水很快就被風干了。 因為是寒熱錯雜,所以厥陰病出現(xiàn)的消渴表現(xiàn)有不同,如果病人里熱偏重,就表現(xiàn)為渴喜冷飲;如果里寒偏重,就表現(xiàn)為渴喜熱飲;有的不擇冷熱,就需要水,冷熱都可;因為還有里虛的因素存在,所以有的病人喝水以后出現(xiàn)小便頻數(shù),多飲 多尿(里虛,氣化失司);這幾種現(xiàn)象在臨床上都存在,用烏梅丸加減皆有效。 所以,厥陰病的“消渴”與眾不同,它的本質(zhì)是肝風吹干津液。或偏于熱重,或偏于寒重,或寒熱并重,或偏于里虛。如果偏熱重,當然渴喜冷飲;如果偏寒重,當然喜熱飲;如果寒熱均衡,則寒熱水皆可;如果偏里虛,就是飲多尿多。厥陰病的消渴,既不像白虎湯的口渴,也不像腎氣丸、真武湯的口渴,它可以一段時間內(nèi)想喝冷的,一段時間內(nèi)又想喝熱的。 鑒別診斷:濕熱的病人,熱重者喜冷飲,濕重者喜熱飲,怎么辨呢?如果是濕熱病引起的口渴,飲多必心下脹,而厥陰病的消渴飲水后絕對沒有脹滿現(xiàn)象,這是和濕熱口渴的鑒別。 2“易饑”------嘈雜 煩餓 燒心的感覺,易饑為風消,這是肝風消爍胃中津液,導致胃陰虧損,胃機能虛性亢奮的表現(xiàn)。由于是胃機能的虛性亢奮,所以它并不能消谷,因此它是“饑而不欲食”。由于肝風沖擊胃腑,有時還會引起嘔吐。 肝風沖擊腸腑引起的下利與脾虛引起的下利不同,前者表現(xiàn)為痛瀉,很像西醫(yī)的腸易激綜合癥,突然腹痛,有便意,同時說拉就要拉,一刻也等不了,這些人食欲很好,吃的很多;后者完全沒有這個表現(xiàn),而是食欲不振,飯后腹瀉,便意遠沒有前者那么急。 3“食則吐蛔”-----這句話要拆開,即“食則吐”。因為臨床上我們看到很多嘔吐并沒有蛔蟲,這個癥狀一定要拆開,不拆開大家就認為厥陰病就是蛔蟲證,厥陰病就是治蛔蟲的。隨著生活條件改善,蛔蟲病越來越少,那難道烏梅丸就沒有用了嗎?實際上烏梅丸治療很多非蛔蟲病的嘔吐效果非常的好,那么為什么仲景后面會加一個“蛔”字呢,是為了突出肝風上沖,氣逆之勢。通常因為胃本身問題引起的嘔吐是什么特點呢?胃中難過,然后想吐出來,吐完了就感覺舒服了。而肝風沖胃引起的嘔吐特點是胃中無物,仍然想嘔,這就是肝風沖胃的特點,即干嘔。有物而嘔的多是胃氣自病,無物而嘔的多由肝風沖胃致病。 異常的肝風內(nèi)動有上沖、下沖、橫逆之別。上面講的是肝風上沖犯胃,導致不能進食,一吃就吐,厲害的會把腸中蛔蟲吐出來,我們叫翻腸倒胃,你把胃里東西吐出來不就好了嗎,不行,他還要把腸子里的東西吐出來,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肝風在作怪,因為它亂來的,橫沖直撞的,你沒有東西它也讓你吐。這種嘔吐最大的特點是病人感覺有氣向上沖,這是最有代表性的。 肝風沖胃,有的表現(xiàn)為食入即吐;有的表現(xiàn)為痛甚則吐,就是胃里一痛就想吐;有的表現(xiàn)為眩暈+嘔吐。食入即吐者,往往胃中還有熱;痛甚而嘔者,往往胃腑有寒凝。 如果肝風不上逆,而是轉(zhuǎn)而下行沖擊腸管,則表現(xiàn)為腸鳴音活躍 亢奮,下利,便意急迫,次數(shù)多,量不多,氣體多。我們緊緊抓住病機,有嘔吐用烏梅丸,無嘔吐也用烏梅丸,因為病機都是肝風內(nèi)動,沖擊臟腑,無非是影響的臟腑不同而已。 4“氣上撞心”------這是什么癥狀呢?就是病人感覺有股氣在沖擊心臟,乃是肝風上沖心臟所致,甚至可以引起奔豚發(fā)作,陳修園的書里頭就有用烏梅丸治療因肝風內(nèi)動沖擊引起的奔豚病。比較輕的是肝風沖撞心臟,再重一點是肝風撞胸,再重一點肝風沖咽,再高的就是上沖大腦,導致暈厥。當然也有輕微的,它的上沖之勢病人說不清,只是自覺心臟一跳一跳,他會形容心臟老是跳,快跳出來了,要注意! 肝風沖擊心臟還會引起心律失常,心悸 怔忡,多見于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故烏梅丸還可以治療心律失常。它不是心臟自身的毛病,而是肝風擾動了它。 肝風沖擊胃可以出現(xiàn)突發(fā)的呃逆 嘔吐; 肝風沖咽會引起咳嗽,陣陣嗆咳; 肝風上沖于面,可以出現(xiàn)陣發(fā)性的面部轟熱 面赤 頭面部出汗; 肝風沖擊督脈,可以出現(xiàn)突發(fā)驚厥,輕者抽搐,重者頸項強直、角弓反張。 5“下利不止”-------一般來說,肝風挾熱多數(shù)上行;肝風挾寒多數(shù)下陷,出現(xiàn)下利。肝風沖擊腸管導致的下利,多表現(xiàn)為腸鳴音活躍 亢奮,肚子“咕咕”的響,肚子突然會痛,然后馬上就得去拉肚子,一下也等不及;病人便墜急脹,老想解大便,其實沒多少大便可以解的,但是總是想拉,排氣多,大便少而矢氣多,排氣后還想拉,墜脹,這種情況提示它不是以腸寒或腸熱為主,而是以肝風迫腸為主,這些病人不光大便墜脹,他小便也墜脹(肝風沖擊膀胱)。其實這就是典型的肝風內(nèi)動之象。 它和脾虛下利是有區(qū)別的,前者腸蠕動是亢進的,而后者腸蠕動不厲害,腸鳴音是低緩的(單從腸鳴音活躍與否,就能判斷出是肝風沖腸的下利還是脾虛下利。抓獨?。?/p> 6“心中疼熱”-------心下疼痛往往是遇冷加重,什么情況下會既疼痛厲害又感覺局部燒灼呢?兩種情況:一個是寒閉熱;一個是“肝風+寒熱”糾結(jié)于中焦,就會出現(xiàn)又疼痛 又燒灼的情況。一方面它的心下絞痛得溫乃減,說明存在陰寒邪氣,可是它在絞痛的同時又感覺心中嘈雜灼熱,它一痛起來就嘈雜,痛一緩解嘈雜就消失,甚至還有病人越痛越燒灼,說明這又不是一個純寒證。疼痛的時候腹部喜熱敷,但真正熱敷時又覺得難受,這就是典型的寒-熱錯雜。 以上這些表現(xiàn)都是在寒-熱錯雜之中夾雜著肝風內(nèi)動的因素,肝風可以上沖,可以下迫,也可以盤旋在中焦,可以沖擊到任何一個位置。 臨床上,寒熱錯雜的表現(xiàn)形式很多,通常是上熱下寒,但是也可以寒熱同時錯雜于上,也可以同時錯雜于下,或同時錯雜于中。 (1) 寒熱錯雜于上:有的病人陣發(fā)性頭痛,這是肝風沖擊頭部所致;他自覺局部灼熱(熱),但同時又怕吹冷風(寒)?;蛘呤茄劬Πl(fā)熱(熱)+頭痛(肝風沖擊頭部)+局部怕冷(寒),可以直接用烏梅丸(一寒 一熱 一肝風) (2)寒熱錯雜于下:最典型的是壞死性小腸炎,除了肝風沖擊腸腑出現(xiàn)的大便次數(shù)多、腸鳴音活躍 亢奮外,又有脾寒下利,又有便血鮮紅,符合一寒 一熱 一肝風的結(jié)構(gòu),這個用烏梅丸效果非常好。 肝風沖心-----心悸;沖肺------咳嗽;沖胃-----嘔吐;沖腸-----下利;五臟皆可以受欺負。 如果一個病人在出現(xiàn)寒熱錯雜表現(xiàn)的同時,還伴隨出現(xiàn)一些發(fā)作性的 突發(fā)性的癥狀,如陣發(fā)性心下疼痛,痛的很厲害,痛過以后呢,一點事情也沒有了,來去匆匆,這就是典型的肝風內(nèi)動表現(xiàn),這一點我們常常忽略,而這恰恰是診斷厥陰病的眼目。比如膽絞痛的發(fā)作,突如其來,一旦發(fā)作,疼痛馬上到峰值,但是很快又不痛了,一點也沒事了,用烏梅丸為什么可以治療膽絞痛呢?最關鍵的是因為重用了烏梅,通過斂息肝風,不讓肝風再去沖擊膽管,從而達到停止發(fā)作的效果;用重劑枳實芍藥散,也可以很快控制住膽絞痛 腎絞痛 三叉神經(jīng)痛的發(fā)作,就是因為重用了白芍,控制 平息了肝風,使得肝風不能再去沖擊膽管 輸尿管和三叉神經(jīng)了。痛起來不得了,痛過以后怎么壓都不痛,這正是肝風沖擊的特點。 針對厥陰病病機特點,處方用藥在調(diào)整寒熱的同時必須要結(jié)合平息肝風,烏梅丸完美體現(xiàn)了這個特點,所以,它毫無疑問是厥陰病的主方,它在調(diào)整寒-熱錯雜的同時,重用300枚烏梅為君,占全方重量的一半,用烏梅丸不重用烏梅,你能講用烏梅丸嗎?所以在臨床案例報道實際上有些并不是用烏梅丸,實際上是一個瀉心湯的加減。 為什么重用烏梅?就是取其酸性,藥性的基本規(guī)律是酸收--辛散。酸收有什么作用?斂肝熄風。酸能斂肝,因為肝喜動,酸可以約束肝風不要亂動,減少肝風的搖擺程度,使肝風沖擊的力度降下去,它與通常治風的方法不一樣,通常治風的方法是外風宜逐,內(nèi)風宜熄,寒風溫散,熱風清鎮(zhèn),實風制之,虛風固之,它都不是,也就是說通常的治法在這里不能起效,因為這是寒熱夾雜之風,攻嫌伐之太過,補嫌壅盛有余,溫散則助熱而上逆,清鎮(zhèn)則助寒而下陷。所以仲景條文有“下之利不止”,什么意思?看著病人消渴,口氣很重,氣逆于上,好像這個人很熱,用點苦寒藥吧,一用反而泄瀉了,出現(xiàn)了肝風下陷沖擊腸管的癥狀。所以只能采用酸收的辦法,酸收有什么好處呢,“護體--制用”,酸既能夠酸甘化陰護其體,又能夠酸苦泄熱制其用,虛實兩顧而沒有攻補之過,所以烏梅虛實寒熱都可以用。因此厥陰病主證的治法就是在“寒熱兼顧之中突出斂肝熄風”,這是它的獨特治法! 接下來講一下加減用藥,可以說,加減是烏梅丸的常規(guī),可以通過溫藥、清藥、攻藥、補藥的比例調(diào)整,也可以和其他治法聯(lián)合,原則是要隨證化裁,因為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寒熱的偏重、部位不同,虛實的多少不同,所以就要進行加減化裁。 因為肝風易變,故厥陰病表現(xiàn)多變,比如說消渴,這個病人是喜冷飲的,而那個病人是喜熱飲的,還有的病人既不喜熱飲也不喜冷飲。有的病人肝風側(cè)重向下沖擊腸管,他就未必會出現(xiàn)消渴。因此臨床運用上很難固守成方,加減化裁在所難免。 加減: (1)肝風重則重用酸收,除了重用烏梅之外,可以加白芍、木瓜,后世有一個烏梅木瓜湯; (2)里熱重則重用連、柏,甚至可以加黃芩、蘆薈,酌減辛熱藥,甚至可以化裁一個新方,比如《溫病條辯》里頭的連梅湯; (3)里寒重則重用干姜、附子,甚至可以加吳萸、肉桂,酌減苦寒藥; (4)里虛重者,減辛散藥和苦燥藥,加重人參、當歸用量,或再加一些益氣養(yǎng)血健脾藥; (5)如果兼中焦痞實者,加半夏、枳實,像椒梅湯。椒梅湯簡單講就是瀉心湯和烏梅丸的合方化裁,這也體現(xiàn)了少陽與厥陰的表里關系。 (6)兼少陽氣郁,加柴胡、黃芩,合小柴胡湯; 兼陽明腑熱,合小承氣湯,像壞死性腸炎,有時候需要合小承氣,為什么呢,針對腹脹;兼太陰寒飲,合吳茱萸湯; 兼少陰虛寒,合四逆湯; 兼少陰虛熱,合黃連阿膠湯; 兼太陰寒濕,合理中丸; 兼厥陰氣逆,加川楝子、元胡、青皮。 (一)傷寒厥陰病。在陰陽錯雜的同時,傷陽較重,傷陽重于傷陰,所以烏梅丸基本看不到什么養(yǎng)陰血的藥,除了當歸和蜜,而更多的是扶助陽氣。烏梅丸證雖然寒熱錯雜,但以寒為主,雖然陰陽兩虛,又以陽虛偏重。它雖然以里寒為主,但也會產(chǎn)生動火而挾熱半表現(xiàn),因為肝為厥陰,容易引起相火為害,它在耗氣的同時,也會有傷耗陰血、熱化的傾向。 烏梅丸證的表現(xiàn): (1) 癥狀: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嘔逆,下利不止。陣發(fā)性肝風沖擊臟腑表現(xiàn)。 (2) 舌淡紅,舌苔薄白。 (3) 脈弦而無力。 這里我提出兩點,他的脈象 舌象沒有什么太大的特殊性,可是正是沒有太大的特殊性才給出一個特殊的提示,什么意思呢,就是當你發(fā)現(xiàn)這個人有很重的熱象的時候,比如心煩、口渴,汗出多,失眠,陰虛有熱,是吧,那么他的脈象應該有個相應的表現(xiàn),多少應該有這個傾向,可是一看,咦,奇怪了,怎么沒有變化,舌象、脈象都沒有體現(xiàn),這種反差提示我們這是熱中有寒;反過來,我們看病人寒很厲害,疼痛難忍,手腳冰冷,頭上冒汗,滿臉青紫,可是一看舌質(zhì),誒,它淡紅的,它的脈象不是沉細無力,還清晰可見,力度并不是太弱?;蛘弋斈憧吹斤L氣在妄動,又抽搐又抖動的,它的脈應該很弦吧,一摸,怎么體會不出弦脈呢?這說明它實中有虛,所以有個反差在那里,這時往往要考慮厥陰病的可能了,寒熱錯雜 虛實錯雜。 肝風沖擊上下往往是以中焦為基地的,所以在癥狀中是以脾胃為中心的,開方子開了黃連-烏梅-干姜,就是在用烏梅丸的思路了,然后再根據(jù)它的寒熱虛實比例調(diào)整,氣虛加人參,血虛加當歸,熱重加黃柏,寒重加附子。 (二)溫病厥陰病——連梅飲/湯證。它的發(fā)病機理是溫病傳至厥陰,內(nèi)外合熱,外來的是熱邪,里頭又熱化,挾熱傷陰肯定是一個趨勢,整個趨勢是以熱化占主導,當然也可以表現(xiàn)為陰陽錯雜而熱多寒少,這時就用連梅飲;連梅湯來自溫病,用于厥陰純熱無寒證,連梅飲是在連梅湯中加了炮姜和人參,扶助陽氣,適用于厥陰病,陰虛熱重+陽氣不足,夾有少量里寒癥的,他加這兩個藥的妙處就在于養(yǎng)陰而不呆膩,清熱而不敗胃,這是比連梅湯更好的地方。 連梅飲用于: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煩熱不寐,饑而不欲食,手足麻痹,舌偏紅瘦,脈弦細偏數(shù)+大便時溏。這種寒熱并重很多見,特別是2型糖尿病,單純大量滋陰清熱的藥進去不行,它會大便拉稀,肚子發(fā)脹,會食欲下降,用這個就可以起效。它的特點是突出了心中煩熱,饑而不欲食,你說他陰虛火旺吧,他還大便溏,你單用黃連阿膠湯,他就食欲下降、手足麻痹、體倦無力,這個在甲亢病人中也會出現(xiàn)。治法上“酸苦泄熱+酸甘化陰,酸收熄風+辛甘化陽”,重點在酸甘上,辛味藥比較輕。 (三)雜病厥陰病——安胃丸證。它沒有外感寒熱的因素,特點是寒熱偏向不重,以肝風郁擾的現(xiàn)象為主,包括肝風上沖,也包括肝風下陷,在雜病中它表現(xiàn)多是肝風上沖,這在很多內(nèi)科病中都有表現(xiàn),這個就是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中的安胃丸證,它的特點是:消渴不欲多飲,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能食,食入即吐,胸脘脹滿(肝風沖擊的現(xiàn)象),頭暈、肢厥。舌淡紅,舌苔粗緊(粗緊苔提示氣不能周行);關脈弦旺,這個弦比烏梅丸證要多得多,甚至關脈亢旺,就是左關脈浮大有力,左關脈象個疙瘩一樣,兩頭尖中間大。那么它的治法是酸苦堅陰,辛甘通陽,突出一個“通”字,包括辛香理氣+斂肝熄風+和胃降氣。代表藥物是川楝子和烏梅,同時有調(diào)寒熱虛實的,調(diào)虛的有人參 白芍,調(diào)實的有青皮 陳皮。 乙腦后遺癥,因為發(fā)熱期的時候往往側(cè)重清熱、平肝,一派的涼藥上去,到后面就會出現(xiàn)虛實夾雜的厥陰?。贿€有一個是休克型肺炎,它是寒熱錯雜型的休克,符合厥陰病特點,可以用烏梅丸,我們知道厥證有純寒厥 有純熱厥,但也會有寒熱錯雜厥證的出現(xiàn),這個時候烏梅丸就可以上。 還有很多疾病跟肝風有關,像驚厥、梅核氣。有一些冠心病發(fā)作時表現(xiàn)為“氣上撞心”,而且一痛就心里燒灼得很,臉上發(fā)紅,我用連梅飲加上活血藥,效果非常好(活血藥針對心絞痛。連梅飲中的黃連、麥冬、生地、阿膠,清熱降火,針對心里燒灼,臉上發(fā)紅;烏梅40克,平息肝風,針對“氣上撞心”)。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在婦科的寒熱錯雜病中,你可以留意烏梅丸的應用,我老師用烏梅丸治婦科病很好,比如嚴重的崩漏+寒熱錯雜現(xiàn)象的,就可以用烏梅丸,一方面用寒熱藥糾正寒熱錯雜,同時重用烏梅酸收止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