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藝姓“武”不姓“舞”,中華武功是千百年來拼打出來的,而武道是實踐性很強的運動,離開了真打實戰(zhàn),只是單純演練、憑空想象,必定是紙上談兵,有此問題必然會嚴重影響中國武術走向世界,即使是直接繼承中國武術的海外,各流派間也大大減少了互相交流的共同語言,完全違背了武學技擊特性的固有規(guī)律,造成了傳統(tǒng)武術的失真,即技擊性的廢棄。雖說武術套路本身含有技擊,但此不切實際地照搬死板的套路,在真正的搏擊中是根本沒有用處的。所謂武術套路,只能算是武術的訓練手段而已,而技擊方法才是真正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武術界長期在舞姿技藝上求發(fā)展,一味以繁雜花哨的架子為專長而不注重技擊性的開發(fā),無疑是本末倒置,已失去了“武”字的涵義和自身存在的價值,如此繼續(xù)下去,漸漸地會使中華武術的技擊術失傳。雖然在套路方面外國人很難有所超越,這反而更不利于武術的發(fā)展,高大的西洋人對于這高難復雜的身段,怎么也學不到位,舉行國際競賽顯然中國長期占有絕對優(yōu)勢,金牌包攬,這在情感上講也是難以被眾多的國家所接受的,無法體會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和文化的共享性,這是一種格局的自我設限,這樣孤芳自賞地長此下去,中華武術必將無人問津,隨著歲月的流逝,中國武術也必將因難以得到壯大而被取代。 古語言:華而不實,恥。技擊是武術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的主線,作為套路健身還可以,但失去了“武”的“技擊”性能,還不如練體操更直接。近年來中國武學技擊性雖然已得到了重視,不過又形成了套路與技擊分劃發(fā)展的格局,套路過于花哨,技擊過于粗糙,這也是偏離了正確的發(fā)展軌道,已使中國武術走向了死胡同。作為現(xiàn)代武學之道,應該是健身與防身統(tǒng)一的體育藝術,所以,我們努力的方向也應該是以探索技擊為主的競技體育運動項目,創(chuàng)立出新的競賽形式,結合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武學,不僅要研究其理論思想,還要在功架技法上分析其特點,充分發(fā)揮其合理部分。改造其不合理之處,從而脫套出新,應用于格斗賽場上成為國際競技體育運動,如此既可表現(xiàn)技擊的實用性又使其具有觀賞性,方能真正展示“武”之本色的精彩壯美,給人以強烈的精神震撼。 可是,現(xiàn)實的中國武術并未發(fā)展到這個高度,不能令人滿意,此間搞的一些技擊性的武術比賽,賽場上運動員坦胸露背,半身裸露,形象粗野,毛毛躁躁地躥跳上場一拱手了事,接著糾纏不清地廝打在一起,毫無章法,雖說批評的尖刻些,不過情形切實,沒有一點武道的嚴肅之氣和中華儒將之風,禮儀之邦的傳統(tǒng)在中國的武術中已蕩然無存,人們只是為了練武而練武,真正的武道之義不該如此,不能只單純地注重“武”而不講究“道”,應該在習武技擊的同時,還要修煉人的道與德,以達極限,進而了解宇宙,濟世蒼生。正如有人所說,如果進身僅是為了擊倒對手,那么最好的辦法是手槍。武術與文化相結合方面,日本和韓國做得較好,特別是最善于汲取經驗的日本,繼承中國古風之余韻合成本民族的特色并保持得最好,又無沖突地與高度現(xiàn)代化的發(fā)達社會融合得最好,這與現(xiàn)代中國的一邊放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一邊追求國外新潮的習慣,是個鮮明的對比,很值得我們深思。 日本的柔道、空手道是人的一種文化素養(yǎng),即一種修煉身心,認識自我,了解宇宙的運動,一種以文化背景為后盾的體育運動。對于大多數(shù)的現(xiàn)代日本人而言,武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打斗手段,不是為了訓練屠夫打手的運動,而是一種培養(yǎng)完善的人格,提高各種素質的運動。正因為日本武道文化性濃重,所以至今,還是大學生中最為活躍的運動,名師輩出,進而帶動更多人,而韓國的跆拳道,也在大中院校中迅速發(fā)展,道館林立,其凌厲的風格遍及世界各地。大家都知道,這些都與中國武術有著淵源關系,可以說是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后來者,都已捷足先登,先后走向國際,推向奧運,被世界人民認可和喜愛,成為本民族的驕傲??墒亲鳛楸驹吹奈覀?yōu)槭裁床荒芙Y合厚重的中國文化,改變觀念,提高檔次,將中國的傳統(tǒng)武術遺產,提升轉化成為現(xiàn)代武道文化?設想,那將是中國武學觀念上的一場革命,只有邁出這一步,才能使我國的武學達到一種質的飛躍,這種關注思想內涵與文化素養(yǎng)的武道,定會在學校中打下根基,如此真正地走進文明社會,讓文化人所接納,同時更利于武道本身的提高,并且能夠有力地促進向世界推廣的進程。武道,是武與道的合體,修的是道而非術,不在于比武、復仇、保鏢、爭斗之類的取勝方法,而在于貫穿于人生活中一切的精神,應該稱之為“武道”比較適宜,這是東方文化在世界體壇上的特色所在,可以說是最高尚的體育運動。 中國武道走向世界的關鍵就在于自身的特色上,就是要樹立起中華武道的獨特風格??v觀世界各國的格斗運動,無不是以各自不同的技藝特色而立足的,如西方的拳擊,雖只用拳不用腳,這正好充實了拳法的長處,東方的跆拳道,打不如踢,這正好發(fā)揮了腿法的威力,及空手道,拳腳并重就是專長,而柔道則手腳不得直用而配合腰去投摔、固拿以制勝。這些都已成為了獨立的體育運動,都已列入國際奧運會的正式競技項目,正如老子所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然而傳統(tǒng)的中華武術雖說能健身、能技擊,可謂體用兼?zhèn)?,實用性強的拳術也不少,但作為本質特性的東西已被世界各國的武道所挖空,武學體系已分化得沒有特色可表現(xiàn),喪失了自身體系的存在價值,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所謂兩個想法是相同的,其中一個就是多余的,而先人者為主,難怪現(xiàn)在作為“武道之源”的中國人,紛紛放棄本國的武術而去練習源于中國古代“唐手”的跆拳道、空手道。雖說中國武術在一些競賽方面也能取勝,但其發(fā)展的成敗,不是單靠取得幾個世界名次所能決定的,爭魁奪霸不是武道的宗旨,發(fā)揚光大在于讓全世界的人大眾化地接受。中國武術的內涵博大,可以說涵蓋了所有武道的基本原型,但并不精深,很難說達到了完善的程度,精糟并存,未能提煉,過于繁雜瑣碎,難以使之深入淺出,加上玄奧難懂,使人無所適從。練習時間長,功效慢,功架、技法保守原始,很難形成真正的格斗運動,以及門派眾多,互不交流,抱殘守缺,固步自封,只求異化,不愿求同,最終難以統(tǒng)一規(guī)范。雖然表面上拳種百家,種類繁多,其實大都千篇一律,難成體系,在國際上還沒有能代表中國完整武學風范的大家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所謂的傳統(tǒng)門派,只是徒有形式的太極、八卦;所謂的現(xiàn)代門派,也不過是空洞無物的無招勝有招,這些只能是像魯迅先生所批評之中國人的弱點――阿Q的精神勝利法罷了!雖說數(shù)十年的政府部門和各界人士及廣大民眾的多方努力,大力推廣,但事實上始終未能有太大的進展。2008年在中國舉行的奧運會上,中國取得了震驚世界的輝煌成績,無論是奧運會還是殘奧會都獲得了金牌總數(shù)第一,可是中國的武術并沒有就勢成為正式的奧運會的比賽項目,這不得不令國人有所感觸!令所有武學工作者深感遺憾!出現(xiàn)此種不盡人意現(xiàn)狀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各方面的推廣問題,而在于武術本身的不足,是缺少獨特的技術體系及理論方法的精簡化、標準化所致,一個局面混亂又沒有自身獨立風格的東西硬拿到世界上展示,人家當然是難以接受的,雖然表面上呈現(xiàn)出中國功夫風靡世界的虛榮假象,所謂的神功絕技終被奧運會所拒絕。有人說中國武術難以進入奧運會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而不能相容所至。錯,這不是理由,我們應該誠實地面對,不再自我安慰了,那只是無能的借口、弱者的標語。中國人常有個毛病,干什么事情落在人后,就總是會找個理由去掩飾自己,而不是加強努力去趕上并超越人家。從柔道、跆拳道、空手道的成功例子中就會看出,東方文化被奧運會所接納正說明奧運會并不排斥外來文化。東方的柔道、跆拳道、空手道正是在長期的市場化運作中不僅沒有迷失自我,反而更強化了自身的民族性,事實證明沒有必要照搬哪一項目運動模式,也不需要戴拳擊手套纏手裹腳,亦步亦趨,只有輕裝上陣,充分地放開手腳去發(fā)揮出身體的優(yōu)勢,并且積極地吸取本國尊崇佛學、儒學的傳統(tǒng),在技藝內容與禮儀形式上完美地表現(xiàn)出來,才會使訓練和競賽活動更具文化內涵。他們都努力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大膽、全面地改進本國所有的傳統(tǒng)武術,促使其形成符合現(xiàn)代發(fā)展的新型的各種武道項目,并且主動靠近國際市場,最終抓住市場,迎來發(fā)展機遇。反觀,我們則始終跟在別人后面艱難地走著,視自己的長處于不顧,生搬硬套,步人后塵。中國人也多有隨俗從眾的心理,做什么事情都附和著一種隨大流的風氣,比如,武術設立的散打項目,雖然項目不錯,但是全面抄襲現(xiàn)行拳擊的種種現(xiàn)象,不僅在服裝、護具、技術手段上機械地模仿,甚至在賽間報場次這一細節(jié)都要克隆,競賽無論形式還是內容上都脫離了我國武學的本來面目,不倫不類,一看就知道這根本不像是中華武術,反而是一種不折不扣的拳擊加腿的運動,這樣的東施效顰的形式能說是顯示出中國的民族性嗎?這怎么能不使我們面對人家的成功而不感到望塵莫及呢?如此嘗試,一次次地探索失敗后仍然未找到原因,還在一直探索,雖然也很努力,但總是徒勞地找不準路子,如此反復無疑猶如邯鄲學步,終將葬送武術的市場化前程,這樣毫無自我個性的想法怎能有所超越,妄想把中國武術打入奧運會只能說是一種單相思式的愛國夢想。武道的成功發(fā)展,進行適當?shù)貙W習以借鑒別人的經驗是必要的,但必須走出自己的路子來,這樣才能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成就,不然只是盲目地模仿別人的外表,不顧自身的條件與特點,不注重內在的提取,那只會是弄巧成拙。這里雖說要求高些,但不無道理,值得引以關注。 繼承傳統(tǒng)過于保守,進行改革又過于模仿的雙重思想,個個自相矛盾,這是一種暫時的“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似的辦法,如此不能適應現(xiàn)代化社會的新需要又盲從不顧及求根治本的思路是行不通的,不如推倒重來,從根本上去解決,這就必須徹底革新。我們需要的是自我再造新生的決心,所謂不破不立,應放開步伐,打散所有武術門類的傳統(tǒng)順序,來個徹底性的轉變,變則生,不變則亡?,F(xiàn)在老套子走完了,是該放下架子的時候了。首當其沖便是創(chuàng)造武道的新觀念,這樣才能昂首挺胸,走向世界。我們應該從新審視武學概念,從傳統(tǒng)武術技擊實質出發(fā),以科學的創(chuàng)新精神去改造它,跳出國內學術爭議的小圈子,躋身國際的大交流圈,以適應國際化的發(fā)展趨勢,全面參與市場競爭,不斷提高效益,誓在世界武道中見優(yōu)長。武道作為體育運動,是包括所有技擊格斗性運動項目在內的概念,如體育中球類運動一樣,是包含著足球、籃球、排球、網球、乒乓球等項目的總和。武術范疇并非中國一家,別無分店,不單單是套路、散打、太極拳所能涵蓋的,而如國外的柔道、跆拳道、空手道、劍道及泰拳等等一切格斗項目都屬其列。并還在不斷地開闊、自由地拓展出種種形式,顯然不可只以中國武術為定線而否定國外的各種格斗項目不是武術,如果這樣那是什么?試想,國外武道界的發(fā)展不會受此界定而封閉自己,再則,中國武學就此止境了?就不再生發(fā)展了?所以,我們應該拓寬思路,用現(xiàn)代人的開闊視野去加以認定,傳統(tǒng)武術與現(xiàn)代武道都同屬一個大的范疇,而不是一個單一的小項目,不要自我小看,只不過傳統(tǒng)武術遺產是現(xiàn)代武道的根源,現(xiàn)代武道是傳統(tǒng)武術的完善形式,是一切技擊格斗運動的統(tǒng)稱,按現(xiàn)代國際慣例稱“武道”為合理,以中國人的習慣稱“武術”也合情。對中國而言,應該在保持中華傳統(tǒng)武術精華的基礎上,張揚個性,徹底粉碎一切陳腐的既定觀念,融古匯今,中外合璧,面向現(xiàn)代,從新組創(chuàng),創(chuàng)立出獨特功技體系的現(xiàn)代新武道,以合乎新時代變化的要求,構建起一種精簡化、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的國際競技體育運動??稍囆虚_展徒手的及器械的對抗性競技項目,如現(xiàn)今已在國外發(fā)展起來的有名的截拳道、散手道,以及中國未來可發(fā)展的未名的槍道、刃道,并可再生地發(fā)展出各種武道形式的體育項目。在此基礎上,將這些武道項目列入正規(guī)的教育體系中,培養(yǎng)出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武道高手雄踞于世界體壇,所謂“風格決定命運”。不過數(shù)年,在廣大的全球范同內必將得以迅速普及,并在廣泛的國際交流與文化推廣中為體育界所公認,使具有中華民族風格的新興的種種武道項目在世界上大放異彩。 但是話說回來,任何人一旦面對傳統(tǒng)總是顯得渺小和孤立,因為勢成群體的墨守陳規(guī)已經養(yǎng)成習慣性,要想戰(zhàn)勝封閉壓抑的傳統(tǒng)阻力是很難的,必須費盡心力,振作興替一番不可。對于現(xiàn)代中國人雖說總是提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而真正涉及未開辟的領域,創(chuàng)新精神還大大缺乏。創(chuàng)新需要的是有個性的人才,而發(fā)展需要有開放的環(huán)境,中國傳統(tǒng)文化負的一面向來講究那種固定狹隘的師承關系與學歷觀念,即哪門哪派,多少多少代傳人,不然就算再好的技藝,再好的學問也不受重視。中國文人動輒說,伏羲、老子、孔子、孫子、諸子百家,那么試問,伏羲有師嗎?老子有師嗎?孔子何學歷?墨子、孫子、韓非子又何學歷?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不都是出自于人的開放與獨創(chuàng)精神嗎?這樣能夠創(chuàng)造出后世無與倫比,影響中國千年輝煌的中華文化之根基,成為萬世師表。以近代國外為例,世界奇人愛迪生、愛因斯坦,中途被退學。被老師和同學們認為低能、傻氣,懷疑智力有障礙,或是木訥、笨拙,是一塊朽木,無雕琢的價值,被嘲笑為差勁的落伍者,最終都以他們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加之勤奮、努力、鉆研,終于成為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世界發(fā)明大王和成為探索自然界奧秘的人類偉大的科學家,而瓦特、福特、本田也都未曾上過大學,且能白手起家,從產業(yè)邊緣切入,不斷研發(fā)新技術,自力發(fā)展精湛的核心技術,都有著狂熱、叛逆、率真的人格特質,勇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或以夢想實業(yè)家自許,建立起新的國際產業(yè)標準,培養(yǎng)出企業(yè)無可搖撼的優(yōu)勢實力,成為強大的國際經濟競爭力。就武道而言,世界頂級影響人物李小龍,也未畢業(yè)于什么武術學校和電影學院,但是,他那反叛傳統(tǒng)的武道哲學與鮮明的自由個性造就了他的武功實戰(zhàn)能力和功夫電影藝術,至今世上無人能超越??鬃诱f得好:“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嘗師之有(《論語》)?!辈贿^后來,中國學者們卻不是如此,他們能鉆研進去而沖不出來,盲從地崇拜性與外來交流的閉塞性,使人學得日益清高、自大、頑固僵化。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在”,一紙文憑和一派師承,并不能代表學知實力,世界上多少成就人物,并沒有這些顯赫的榮譽,可是,他們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這里也不是說,不尊師不重道,而是青出于藍勝于藍,這才是真正的尊師重道,中華民族的發(fā)展需要這樣的人才。 總而言之,武道不僅是代表一個人的身心修為,也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而技擊、文化、創(chuàng)新是現(xiàn)今中華武學發(fā)展最欠缺的要點,以上僅對此三個觀點的探討性的全面論述,開誠布公,就是為了確定中華武學發(fā)展的大方向,使之少走彎路,步入正軌,使傳統(tǒng)武術遺產煥然一新,改造成為適合現(xiàn)代時尚的新型武道,就此早日走向成功,走向世界,從而真正地發(fā)揚光大。這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發(fā)自肺腑的強烈心聲,這一切還需要我們許多中國人的努力。然而這也不是一時興起,多少人一窩蜂似地大量征集材料、猛搞一氣就能馬上出來的,這也是中國人常犯的一種錯誤,這種不切實際地盲目追求速成,只能換來一種不成熟、不精致、不長久的東西,熱過之后,一散了之,成不了大氣候。而真正的成功,靠的是日積月累地執(zhí)著、努力、追求、創(chuàng)造而自然孕育出來的。我們應正視和改正自身的缺點與不足,不要忌諱不肯承認,這樣做才能認清自己,求得完善,使未來取得更大的發(fā)展。我們應深信,中華兒女能夠有此勇氣和智慧獨立完成此項有意義的事業(yè),這也是多少中國武林前輩們的美好夢想,他們費盡精力、嘔心瀝血、終生追求、渴望吶喊的心愿,將要由我們新時代的人去開創(chuàng)達成。武術夢!武道志!是頻頻消沉而繼續(xù)萎縮下去,還是破殼飛出,一展魅力,世界都將拭目以待。行動吧!為了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弘揚中國尚武精神,一句話:熱血華夏兒,奮力爭志氣! 資料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