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是尋常事,繁華靜處遇知音』
寫樂評絕對是件傷腦筋的事,需要把聲音的表意符號翻譯成文字,然后再告訴讀者你聽到了什么。另外,要想讓你的樂評有趣、不枯燥,又得需要一種綜合的、抽象的轉(zhuǎn)化能力。樂評人要能夠從評論對象身上找到適合的話題,然后做一些探索,將其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在這一方面,有一個人做得很好,他就是薩義德。 很多人都知道薩義德,他之所以聞名于世,應(yīng)該歸功于他的著作《東方學(xué)》,那本書開創(chuàng)了現(xiàn)在流行的后殖民理論。 薩義德是當今世界極具影響力的文學(xué)和文藝批評家之一。讀過他的自傳《鄉(xiāng)關(guān)何處》的人都知道,薩義德對音樂領(lǐng)域十分熟悉,能夠找到外行人看不出來而內(nèi)行人也寫不出來的某種文化關(guān)聯(lián)。簡言之,就是他寫的絕對不是一種單純的樂評,而是一種音樂上的哲學(xué)思考。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音樂的極境》是薩義德去世后出版的樂評集,收錄了他過去幾十年在美國老牌左派雜志The Nation和其他報刊發(fā)表的樂評。在這本書里,他討論許多作曲家、音樂家、演奏家,在過程中抽繹音樂的社會、政治、文化脈絡(luò),連帶發(fā)揮他古典鋼琴家的素養(yǎng),對古典音樂和歌劇提供豐富而且不時出人意表的評價。 炫技讓音樂淪為娛樂道具 薩義德狂熱地愛著音樂,喜歡到什么程度呢?1998年,他由于白血病需要進行一場治療,而當時克里斯托弗·赫里克(英國管風琴演奏家)已排定以14場音樂會演奏巴赫的管風琴作品。他就把治療時間與音樂會錯開,每場必到,還寫了一篇樂評??赡苁且驗閷σ魳返臉O度熱愛,他接受不了音樂的一點瑕疵,因此經(jīng)常會毫不客氣地批評一些現(xiàn)象,比如他非常討厭演奏家炫技。例如他見到喬治·索爾蒂(英國籍匈牙利指揮家)演奏安東·布魯克納(奧地利作曲家、演奏家)的作品,大肆抨擊索爾蒂,說他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贊賞與好評之后,如今他在指揮臺上的角色是三分之一館子領(lǐng)班,三分之一馬戲團馴獸員,三分之一好萊塢作品里的“虛構(gòu)音樂大師”。他認為,索爾蒂在臺上的那些咻咻有聲的動作,腦袋的起起落落,揮舞、戳刺、猛撲以及要命的裝模作樣,完全毀掉了布魯納克的作品。 索爾蒂的“炫技”現(xiàn)場 在薩義德筆下,一味的炫技不僅是缺乏內(nèi)涵的表現(xiàn),更是一種復(fù)雜的社會問題?,F(xiàn)代演奏家的技巧越來越好,因為學(xué)校的訓(xùn)練讓每一個人擁有一身華麗的技巧,但風格其實大同小異。薩義德對這種專一化訓(xùn)練非常不滿,他認為,今天的音樂已經(jīng)喪失掉前輩那種深刻思索音樂與文化之間的聯(lián)結(jié)能力。不過也確實是如此,試問今天還有多少作曲家、演奏家像貝多芬一樣熱愛閱讀康德的哲學(xué)呢? 薩義德還發(fā)出一個疑問:為什么當越來越多的演奏家靠華麗的技巧、夸張的臺風獲得明星般的地位時,音樂本身的成就反而衰落了呢? 拋出了問題后,薩義德自己接著進行了解釋,他先批評音樂比賽,他說:音樂比賽是炫技生涯的起跳板, 對鋼琴演奏的專門化也有促成作用。經(jīng)營這些比賽的,大多是各路慈善事業(yè)家、音樂家、音樂會籌辦人的奇異組合,而他們喜歡培養(yǎng)一種必勝主義。而這個更像是一種競技運動,而非一種嚴肅的音樂。 偏見的魅力:巴赫、貝多芬、古爾德的藝術(shù) 薩義德很欣賞肯普夫(德國鋼琴家)的演奏,他說:“在他身上,技巧是為了發(fā)現(xiàn)服務(wù)的,鋼琴是一個塑造知覺的工具,而不是發(fā)出時髦聲音的道具?!边@是他對肯普夫的概括,他欣賞肯普夫的彈法,認為他不自以為是,也不以力道給人印象,但給人感覺到他在實現(xiàn)對音符的解讀。其實說白了,就是——會之以心。 晚年的古爾德 除了批判一些音樂技巧問題以外,薩義德更多的是寫到他推崇的音樂家。在這本書里,他特重點講到兩個人:一個是古爾德,一個是巴赫。在《古爾德,作為知識分子的炫技家》中,他關(guān)于兩者的闡釋終于有了深刻的交集: “古爾德很早就強調(diào),巴赫的鍵盤作品主要并非為任何一種樂器而寫,而是為好幾種樂器而 寫——管風琴、豎琴、鋼琴等等,或者根本不是為樂器而寫,例如《賦格的藝術(shù)》。所以,巴赫的音樂可以單獨演奏,離開儀式、傳統(tǒng)、時代精神的政治正確。 古爾德只要有機會,就強調(diào)這一點。第二,是巴赫在他自己那個時代的作曲家/演奏家名聲,他是時代倒錯之人——他返取古老 的教會形式和嚴格的對位法則,但他也大膽現(xiàn)代——在作曲程序和半音嘗試上,他有時候要求過苛。古爾德鄭重其事而增華, 刻意力抗正常的獨奏慣例:他的臺風絕不同俗從眾,他的琴風返回浪漫時代以前的巴赫,而且,在他無緣飾、不合一般語法、 不為鋼琴所拘的音色里,他以完全當代的方式嘗試做出一種音樂的聲音,不是商業(yè)主義的聲音,而是嚴謹分析的聲音。” 也許用現(xiàn)代美學(xué)里的一個詞可以描述古爾德與巴赫的關(guān)系——異質(zhì)同構(gòu),而且,以薩義德所見,古爾德深味巴赫,以返回浪漫時代以前的方式去演奏巴赫,古爾德用的是完全當代的方式,嘗試嚴謹分析的聲音。 巴赫 我們都知道,巴赫是一位虔誠的新教音樂家,他的很多作品是為了榮耀上帝??伤_義德在這點上卻提出了另外一種可能。他在《抗懷宇宙(評沃爾夫〈巴赫:博學(xué)的音樂家〉》這篇文章里說道: “我認為巴赫不是只像奴才般稱頌上帝及其事功,他潛意識里還有心與之分庭抗禮,這個心意在幾部龐大作品里越來越明顯,像《賦格的藝術(shù)》、B小調(diào)彌撒曲、以及《哥德堡變奏曲》?!?/span> 巴赫如煉金術(shù)士一般在音樂上努力探究,似乎是在跟那個至高無上的他對抗。這確實是一個有趣的思維方式:“巴赫的狂熱,的的確確有其魔性、嚇人之處······你不得不想,巴赫在上帝面前那樣百般虔誠和謙 卑,他是不是借此抵抗某種更黑暗——更洋溢勃發(fā)、更驕傲、瀕臨瀆神的東西,那東西就在他內(nèi)心里,他那 帶著對位法魔術(shù)的音樂也傳出各種消息?!?/span> 或許,事實真有可能如上所述那樣,巴赫虔誠的身上也帶著浮士德的影子。 此外,薩義德還提到巴赫與貝多芬的音樂邏輯: “巴赫的作品,質(zhì)地經(jīng)過細密、耐心、極力的策劃和衍釋,這一點,他和貝多芬正好相反······貝多芬 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套不同的進擊方法,無論是呈示部,發(fā)展部、再現(xiàn)部,經(jīng)常透過一些小小的小主題為之,這 些小主題則只是分解三和弦,或者是以重復(fù)音符打造的主題樣式?!?/strong> 貝多芬 “巴赫是史詩;貝多芬是戲劇。巴赫最后一批作品,我覺得最喜歡吸引人之是,貝多芬第三階段的作品撕碎類型,而留下一堆破碎、未完成、斷簡殘片式的形式;巴赫似乎專心一志,致力將每一個細微變化、每一個轉(zhuǎn)折、每一個和聲和節(jié)奏受融于一個整體。” 通俗理解:巴赫的音樂通常以簡單的主題出發(fā),進而演繹為龐大的、豐富的音樂形態(tài);而貝多芬呢,在將動機好不容易做成主題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打碎它,如此反復(fù),而到完成時,它可能還只是一個動機。 About the author 愛德華·薩義德(Edward W.Said),1935年生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接受過英式教育,取得哈佛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哥倫比亞大學(xué)英文系與比較文學(xué)系教授,擔任The Nation雜志樂評,著作等身,包括《鄉(xiāng)關(guān)何處》(又譯《格格不入》)、《文化與帝國主義》、《東方主義》。他由哥倫比亞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包括《康拉德與自傳小說》、《人文主義與民主的批評》、《開始:意圖與方法》、《音樂的闡釋》及《并行與吊詭》。2003年逝于紐約。 譯者簡介 彭淮棟,1953年生。譯有《后殖民理論》(Bart Moore-Gilbert)、《意義》(博藍尼)、《俄國思想家》(以撒·柏林)、《自由主義之后》(華勒斯坦)、《西方政治思想史》(麥克里蘭)、《鄉(xiāng)關(guān)何處》(薩義德)、《現(xiàn)實意義》(以撒·柏林)、《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xué)》(阿多諾)、《美的歷史》和《丑的歷史》(艾柯)等書。 Recommendation 此書讓我們深入了解薩義德作為樂評家的心路歷程。他淵博的音樂知識,以及深厚的音樂與政治信念,在全書流露無余。薩義德筆鋒充滿挑戰(zhàn)性,機趣洋溢,飽學(xué)睿智,為我們這時代的音樂和音樂家提供既令人手不釋卷,又充滿批判性的寫照?!鐐惐葋喆髮W(xué)哲學(xué)系教授、音樂學(xué)者Lydia Goher 薩義德冷眼熱心,運用他多才多藝的學(xué)養(yǎng)討論他擁有深厚理解的音樂。他以此為主軸,優(yōu)游社會、歷史、文學(xué)、哲學(xué)、政治思考之間,穿針引線,創(chuàng)構(gòu)一個宏大、統(tǒng)一、充滿慧見的整體。薩義德文筆清晰、熱情,斯人已杳,但全書字里行間回響的氣勢和活力,使我們?nèi)缏勂渎?,如見其人?!撉偌?魯普 在這本精彩層出的文集里,薩義德貫注他的才智與精純的音樂感性,探討林林總總的專題,構(gòu)成這位入世、熱情批評家境界深廣的音樂沉思。拜讀薩義德的辭采和雄辯,再度令人想起我們痛失一位如此杰出的樂評家?!炖騺喴魳穼W(xué)院 索羅門 這本書里,一位造詣精熟的音樂家兼文化理論家與巴赫到貝多芬、瓦格納到布列茲、布倫德爾到巴倫波伊姆、莫扎特到理查·施特勞斯的所有大師互動,放出令人眼亮的交會光芒。鋼琴家古爾德的身影也籠罩全書許多篇幅。薩義德懷著精博的音樂知識和修養(yǎng),以開放的心靈、開放的眼睛、開放的耳朵探觸音樂所有層面,無論是現(xiàn)場、錄音、談?wù)摶蛑?,并搭起橋梁,將音樂連接于其他藝術(shù),以及人生的政治和倫理層次?!鄠惗啻髮W(xué) 琳達赫岑 這本書里的文章,其洗煉有勁、敏銳洞察,以及思想力量,令讀者想起蕭伯納的樂評。全書涵蓋薩義德二十年人生,體現(xiàn)他對音樂演出與音樂史連貫、逼人深思的觀點。——斯坦福大學(xué) 林登柏格 富于深思的書籍,闡釋音樂對社會被低估的影響力……在此文集中,薩義德表現(xiàn)了更多非正式的個人風格,寫作特點是巨大的熱情,以及深度與廣度兼具的洞見,這不論在撰寫任何主題的作家中都是極少見的?!督?jīng)濟學(xué)人》 薩義德是許多人心目中理想的樂評家,在《The Nation》超過二十年的音樂評論專欄,結(jié)合了驚人的廣度和具有感染力的熱情?!睹咳针娪崍蟆?/span> 強烈推薦這部由二十世紀后半葉最敏銳的音樂評論家所寫的文集?!秷D書館期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