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相關性再障是與肝炎病毒相關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從大的方面來說仍屬 再障。在古代沒有與此病相對應的中醫(yī)病名,根據其發(fā)病特點和臨床表現(xiàn)可對應于中醫(yī)“ 虛勞"、“ 血虛’’、“ 血枯"、“ 亡血"、“ 血證” 的范疇?!督饏T要略》曾記載:“ 男予面色薄,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里虛也” 和“ 面色白,時目暝,兼衄……此為勞使之然” ,與本病癥狀極為相似。 1.病因病機 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言:“ 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臟” 。當人 在休息安靜及情緒穩(wěn)定時,部分血液貯存于肝;活動或情緒激動時,肝內的血液則運達全身,以供機體活動之需。肝豐疏泄,調暢氣機,從而促進血行的通暢。同時肝藏血,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jié)血量的功能。此外,肝在血液牛成過程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如《素問· 經脈別論》云:“ 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精于筋",說明飲食經過脾胃的腐熟消化吸收之后,其精微物質進入肝臟而化生氣血。《素問· 六節(jié)臟象論》指出:“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氣血” ,《張氏醫(yī)通· 諸血門》亦指出:“ 氣不耗,歸精于腎而為精,精不泄,歸精于肝而化清血",說明肝與牛血的關系也較密切。而對于脾來說,脾能生血,亦能統(tǒng)血。脾統(tǒng)血是指脾具有統(tǒng)攝血液在脈中正 常運行而不致溢于脈管之外的功能。血液的運行,除依賴于心臟的推動、肝臟的調節(jié)外,還須有脾臟的統(tǒng)攝?!峨y經· 四十二難》“ 脾裹血,溫五臟"。脾的統(tǒng)血功能,全賴之于脾氣。沈目南在《金匱要略編注》中說:“ 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tǒng)攝。’’脾之所以能統(tǒng)血,與脾為后天氣血生化之源密切相關?!稘幘V目· 調經門》說:“ 血生于脾,故云脾統(tǒng)血。"脾氣健旺則固攝血液,確保血行脈內,自無出血之虞。血的生成不僅源于后天脾胃的生化,還源于腎精為其化生之本,而精血同源,相互資生轉化。腎主骨,藏精生髓,與血的生成最為密切?!秲冉洝?素問》云“ 腎藏精而主髓"、‘’腎主身之骨 髓"、“ 骨髓堅固,氣血皆從",由此說明腎精能生髓,髓可化血,精髓乃為血液化生之源,故日“ 血之源頭在乎腎"。正如《景岳全書· 血證》所說:“ 人之初生,必須精始。精之于血,若乎非類……而血即精之屬也,但精藏于腎,所蘊不多,而血富于沖,所至皆是。"張介賓在《景岳全書· 臟象別論》中又說:“腎之精液入心化赤而為血?!?br>《醫(yī)方類聚· 血病門》也指出:“ 精為血之本"。因此,腎為先天之本,精血之臟,主藏精而生髓,精髓同類,精血同源。所以腎臟功能的盛衰直接影響著血的虛實,是影響 人體血液生成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傊梢?,本病之證侯與肝、脾、腎三臟密切相關。其形成是一個復雜的病理過程,病理性質主要為氣血陰陽的虧損,往往由氣血漸及陰陽。 總體來說屬虛證或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部位主要在腎,與肝、脾相關。 (1)腎精虧虛:從生理角度來看,腎藏精,寓元陰元陽于一臟,腎精包括腎陰腎陽,陰陽互根,相互資生。此病本屬虛,早期階段主要是腎陽虧損,元陽不足,推動、激發(fā)人體生長發(fā)育無力,所以主要表現(xiàn)為貧血,隨著病情進一步發(fā)展,陽損及陰,可致陰陽兩虛:在本虛的基礎上,由于衛(wèi)外不固,反復感邪,熱邪耗傷及陰,或治療不當,失治誤治,致使腎陰耗竭,或形成本虛標實之證,同時轉為重型。 (2)脾腎陽虛: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脾陽依賴腎陽之溫煦,才能正常運化腐熟水谷。因房勞過度,飲食不節(jié),損失腎陽,不能溫煦脾陽;或恣食生冷瓜果,或感受外寒,損傷中陽,致使脾腎陽虛,不能腐熟水谷,化生精微;或水谷不化,水濕精微混雜而下,精微不能被吸收利用,使氣血生化乏源。 (3)肝腎陰虛:久病血虛未能及時治療,或治療失當,使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從而導致陰血虧虛;或因房勞過甚,耗傷腎精,精不化血,同樣可致陰血虧虛。 (4)瘀血阻絡:氣血是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本病以腎虛為本,腎虛可導致氣血虧虛,血虛則脈絡不充,氣虛則血流緩慢,血行不暢,脈絡痹阻,日久成瘀。本病日久,臟腑功能減退,氣虛無力統(tǒng)血而成瘀;或陽虛內寒,寒凝血瘀;或陰虛火旺,熬煉成瘀;或外邪留著,氣機壅滯,血流不暢而瘀。 2.辨證論治 此病的治療應首先明辨臟腑陰陽,中醫(yī)的理論以臟腑為核心,臨床辨證論治,無不從臟腑出發(fā)。王清任《醫(yī)林改錯》謂:“ 夫業(yè)醫(yī)診病,當先明臟腑。治病不明 臟腑,何異于盲子夜行! ” 盡管乙肝相關性再障均以面色不華、乏力、頭昏等血虛、氣虛表現(xiàn)為主,臨證表現(xiàn)尚有肝、脾、腎二臟側重之不同。臨床上亦常有兩臟或三臟俱虛者。其實,受累臟腑往往并非是獨立的,各臟腑之間生理上是互相聯(lián)系的,當某臟受損時,他臟的生理功能必定受到影響,臨床辨證要綜合考慮。將此病分為以下證型進行治療。 以下分型均與乙型病毒性肝炎相關,故其實驗室檢查均可見H bsAg( +) ,H beAg ( +) ,H bcAb( +) 或H bsAg( +) ,H beAb( +) ,H bcAb( +) ;H BV.D N A有中低 等水平復制。故在各中醫(yī)證型治療中應同時結合西醫(yī)進行保肝或降酶,最重要的是抗病毒治療才能從根本上收到更好的效果。 (1)腎精虧虛 ①腎陽虛型 證侯:面色蒼白無華,唇色淡,周身乏力,氣短懶言,畏寒喜暖,手足不溫,腰膝酸軟,性欲減退,夜尿頻多,大便稀溏,虛胖或浮腫,多無出血癥狀,舌質淡,舌體胖,邊多有齒痕,苔白脈沉細或細弱無力。 證侯分析:上述證侯,既為血虛所致,也為腎陽虛所致。陽虛不能溫煦機體,故有 畏寒肢冷;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酸;腎關不固則尿頻;陽事不舉,為腎陽虛損無力舉陽:腎陽虛不能溫養(yǎng)脾土,水谷運化失職,故有便溏、虛胖,甚者浮腫;舌體胖,邊有齒痕乃陽氣虛之象。 治法:溫腎助陽,益精填髓。 方藥:右歸丸加減。 熟地15~20g,淮山藥15~20g,山茱萸l O ~15g,杜仲l O ~15g,菟絲子15~20g,制附子5~10g( 先煎) ,鹿角膠l O g( 烊化) ,肉桂l O g,當歸l O~15g,枸杞子20g。 方解:方中以熟地黃滋陰填精為主藥,輔以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絲子、當歸 滋補壯腎,配以制附子、肉桂、鹿角膠溫補腎陽,以淮山藥補中健脾。諸藥合用,滋陰藥與補陽藥配伍,陰生陽長,陰陽互根;補腎藥與補肝脾藥同用,重在補腎,而具有溫腎填精的作用。 隨證加減:若患者氣虛明顯者可加人參、黃芪補益元氣;脾虛甚者加炒白術、茯苓、砂仁健脾和胃;衄血者加仙鶴草、三七粉涼血活血止血;虛胖浮腫者加茯苓、澤瀉、桂枝溫陽利水;陽虛明顯者加補骨脂、淫羊藿、巴戟天、鎖陽以加強溫腎助陽之功。 ②腎陰虛型 證侯:面色蒼白無華,唇淡,甲床蒼白,周身乏力氣短,伴有乎足心熱,低熱盜汗,口渴欲飲,大便干結,輕者出現(xiàn)輕,重者出血明顯,口腔黏膜及牙齦、鼻均可出血,婦女月經量多,舌質淡或舌紅少苔,脈滑數或細數。 證侯分析:血屬陰,陰虛包括血虛。血為氣之母,血虛者氣亦虛,故有氣短、乏力;血不榮膚,故見蒼白無華、唇淡、甲床蒼白,舌質淡;陰(血)虛生內熱,故見低熱,手足心熱;汗為心液,陰虛陽亢,常迫汗外溢,且多在夜間,故有盜汗;虛熱傷津,故有口渴欲飲,大便干結;熱傷血絡或迫血妄行,故可出現(xiàn)多部位出血。脈細數亦為陰虛內熱之象。 治法:滋陰補腎。 方藥:大補陰丸加減。 熟地20~25g,龜版15~30g,知母5~10g,黃柏5~10g,豬脊髓30g。 方解:方中熟地黃、龜版滋陰補腎,壯水制火為君藥;黃柏、知母相須為用,苦寒 降火,存陰抑陽,均為輔藥,豬脊髓乃血肉甘潤之品,既能滋補精髓,又可制約黃柏之藥燥,為佐使。諸藥合用,滋陰精而降相火,可達培本清源之效。 隨證加減:氣虛者加太子參、黃芪以補氣;出血者加仙鶴草、茜草、紫草涼血止血,加淫羊藿、補骨脂以陽生陰長;陰虛明顯者加女貞予、早蓮草、枸杞子、菟絲子滋補肝腎。 ③腎陰陽兩虛型 證侯:面色蒼白,周身乏力氣短,五心煩熱,盜汗自汗,畏寒肢冷,口渴咽干或渴 不欲飲,便溏,亦會有少量出血。舌淡苔白,脈細數或虛大而數。 證侯分析:乙肝相關性再障重型,陰虛、陽虛兩證兼見;輕型,因陰虛生熱,陽虛生寒,二者相較,陰虛陽虛兩證均不明顯。腎陰虛衰,故見盜汗口渴咽干;腎陰虛相火旺,灼傷血絡而見出血;腎陽虛損,不能溫煦脾陽,可見畏寒肢冷,便溏等癥狀。脈見細數或虛大而數是腎陰陽兩虛的表現(xiàn)。 治法:陰陽雙補,佐以益氣補血。 方藥:參芪仙補湯加味。 太了參30g,黨參20g,人參l O g,黃芪30g,淫羊藿l O g,補骨脂15g,甘草l O g,仙鶴草30g,女貞子15g,旱蓮草15g,當歸l O g,生地15g,天門冬l O g,阿膠l O g( 烊化)。 方解:方中以三參( 人參、太子參、黨參) 、黃芪等補中益氣,淫羊藿、補骨脂益 腎助陽,女貞予、早蓮草、天門冬、生地黃滋補肝腎,阿膠、當歸養(yǎng)血補血,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共奏滋陰濟陽,益氣生血之功。本方陰中求陽,陽中求陰,陰陽雙補,腎精得充,氣血生化。 隨證加減:脾虛可加用砂仁、山藥、芡實、茯苓、白術。血瘀加用丹參、雞血藤、赤芍、三七等。失眠多夢者,加炒棗仁、夜交藤。 (2)脾腎陽虛型 證侯:面色蒼白,唇色淡,周身乏力,伴形寒肢冷,食少便溏,腰膝冷痛,小便頻 數,下肢可現(xiàn)浮腫,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脈沉細。 證侯分析:本型多由脾、腎久病耗氣傷陽,以致腎陽虛衰不能溫養(yǎng)脾陽,或脾陽久 關于乙肝相關性再障的治療經驗述要 虛不能沖養(yǎng)腎陽,終致脾腎陽氣俱傷而成。腎陽虛無以溫煦脾土,則脾陽亦虛衰而形寒肢冷,便溏,乏力倦?。煌瑫r,腎陽虛無以溫化水液,泛于肌膚可現(xiàn)下肢浮腫;腎陽不足蒸騰氣化無力則小便頻數;舌質胖淡,邊有齒痕為陽氣虛衰之征象。 治法:溫補脾腎,助陽益髓。 方藥:黃芪建中湯合右歸丸加減。 黃芪30g,桂枝20g,白芍15g,鹿角膠l O g( 烊化) ,熟地20g,山茱萸15g,枸 杞子20g,補骨脂15g,肉桂l O g,菟絲子20g,生姜l O g,甘草l O g,大棗15g。 方解:方中黃芪補中益氣配合桂枝、白芍助陽溫中養(yǎng)血,鹿角膠填精益髓,熟地、 山榮萸、枸杞予補養(yǎng)肝腎,生精化氣:補骨脂、肉桂、菟絲子溫補腎陽,賴以化精;生姜、甘草、大棗與黃芪、桂枝、白芍配合調和營衛(wèi),補脾生血。全方共奏溫補脾腎,益氣助陽,以陽引陰,化生精髓之功效。 隨證加減:脾虛明顯者可加人參或黨參、白術益氣健脾;腎虛失固,滑精早泄者加金櫻子、益智仁收澀固精;虛風內擾,頭暈耳鳴者加漳蒺藜、淫羊藿等。 (3)肝腎陰虛型 證侯:面色蒼白,唇色淡,心悸氣短,伴頭暈眼花,耳鳴,健忘失眠,腰膝酸軟, 低熱,偶可見肢體麻木不仁,或見鼻齒衄血,舌紅苔少,脈細數。 證侯分析: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血屬陰,血虛陰亦虧,陰虛則火旺,可見舌紅苔少、低熱、脈細數。陰血不足,陰虛生內風,則見肢體麻木。肝腎虧虛,不能上充于腦,腦髓失養(yǎng)則見頭暈耳嗚、失眠健忘。肝血不足不能上養(yǎng)于目見眼花。腎陰不足,腎水不能上濟于心,心腎不交,則見心悸。腎主骨,肝主筋,筋骨失養(yǎng)則見腰膝酸軟。陰虛火旺,虛火迫血妄行,灼傷脈絡,故見鼻齒衄血。 治法:滋補肝腎。 方藥:左歸丸加減。 熟地20g,山茱萸15g,山藥15g,枸杞子20g,懷牛膝15g,龜版20g,當歸20g,鹿角膠l O g( 烊化) ,女貞子20g,旱蓮草20g。 方解: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藥、枸杞子、懷膝、龜版滋補肝腎之陰精,當歸補 血,鹿角膠填精補腎,于陽中求陰,則陰血生化無窮:女貞子、早蓮草滋陰涼血止血;山藥同時健脾補腎以防滋膩礙胃。 隨證加減:若頭昏眼花、心悸氣短等血虛證見明顯者可酌加生地、白芍、阿膠以滋 陰養(yǎng)血;若陰虛火旺較盛灼傷血絡而見鼻衄甚至肌衄者,可加生地、茜草根、紫草等以 養(yǎng)血涼血止血。 (4)瘀血阻絡型 證侯:面色蒼白,唇色淡,頭暈耳鳴,心悸氣短,乏力健忘。伴脅痛,肌膚甲錯, 出血不明顯,皮膚可見紫褐色出血點或瘀斑、齒、鼻衄血色暗;舌質紫暗或暗淡,或有瘀斑,或有瘀點,脈細或澀。 證侯分析:腎精虧虛,骨髓失于充養(yǎng),不能化生氣血,而見面色蒼白,唇色淡,心 悸氣短:腦失滋養(yǎng),而見頭暈耳鳴,健忘;氣虛無力推動血脈運行,血虛血行不暢,而致血瘀,或離經之血不去,瘀阻絡脈,而見皮膚瘀斑或瘀點;離經之血即壞血,其色紫暗,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病情纏綿難愈。舌質紫暗或暗淡,有瘀斑瘀點,為瘀血內阻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益精填髓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當歸20g,牛膝15g,紅花15g,生地20g,桃仁20g,枳殼15g,赤芍20g,柴胡20g,甘草l O g,川芎20g,黃芪30g,菟絲子20g,補骨脂15g,鹿角膠l O g( 烊化) ,三七粉3g( 沖服) ,地龍15g。 方解:方中以桃仁、紅花、川芎等藥活血化瘀,牛膝不僅能活血調經,且引血下行;菟絲子、補骨脂、鹿角膠填補腎精,陰陽雙補;黃芪、當歸補氣養(yǎng)血;三七粉活血止血,止血而不留瘀;地龍其行走竄,祛瘀生新。諸藥合用,可填補腎精,祛瘀生新。 隨證加減:出血較重者可加炒蒲黃、花蕊石、白及粉,化瘀止血:皮膚青灰或如古 銅色者,加土元,澤蘭以化瘀血,生新血。 患者秦某,男,52歲,2009年4月7日初診,以周身乏力四年余加重伴發(fā)熱為主。 患者二十余年前被檢測出乙肝大三陽,期間采用抗病毒、保肝降酶等多種西藥聯(lián)合 中藥治療,大三陽轉為小三陽,H BV定量一直未轉陰,谷丙轉氨酶( ALT)在49-100U /L間波動。后出現(xiàn)齒齦及皮下出血,骨髓增生不良,血象全血細胞減少,被診為乙肝相關性再障。 現(xiàn)查:患者血紅蛋白92:g/L,白細胞3.5× 109/L,中性粒細胞0.58,淋巴細胞0.42,血小板40× 109/L,網織紅細胞0.013,游離血紅蛋白20.6m g%,其余免疫檢查均在正常范圍,查體心肺無異常,肝脾不腫大,骨髓三個部位穿刺,均增生活躍,粒、紅系分類 正常,唯巨核細胞減少,僅3只。乙肝五項示:H bsAg( +) ,H beAb( +) ,H bcAb( +) ,肝功:白蛋白( ALB) :389/L,球蛋白( GLB) :339/L,ALT-67U /L,谷草轉氨酶(AST):54UFL。H BV-DNA:3.26× 104cop/m l ?,F(xiàn)患者面色蒼白,周身乏力伴低熱,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紅苔少脈細數。辨為虛勞之肝腎陰虛型,治以滋補肝腎,處方 熟地、生地、女貞子、阿膠各20g,山茱萸、山藥、雞血藤、枸杞子、仙靈脾、白芍各15g,煅牡蠣25g,甘草10g。10劑,水煎,日2次服用。 2009年4月22日二診:腰膝酸軟、耳鳴癥狀減輕,但仍感周身乏力。查血紅蛋白 128扎,自細胞5× 109/L,中性粒細胞0.54,淋巴細胞0.37,血小板46X109/L。上方加黨參、白術各20g,黃芪30g。20劑,水煎,日2次服用。 2009年5月25日三診:自覺癥狀明顯減輕,全身無明顯不適。復查乙肝五項結果 仍為H bsAg( +) ,H bcAb( +) ,H bcAb( +) 。H BV.D N A:2.83X104cop/m l 。因立夏已至,熱藥未宜??梢韵路绞胤寒敋w15g,白芍20g,郁金15g,炒白術15g,炒川楝子15g,川斷15g,香附10g,熟地15g,女貞子20g,枸杞子15g,雞血藤25g,龜板25g,生地20g,藿香15g,地骨皮20g。日2次水煎服。后隨訪半年,病情無明顯起伏。 明辨標本虛實,審因論治 本病的治療應以辯證為先導,結合本病特有的病因病機和各種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綜合考慮,才能提高療效。同時在處方用藥方面要防止兩種傾向,一種是完全 照搬傳統(tǒng)辨證論治的傾向,拒絕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成果,如單純憑辨證用藥,不抑制病毒復制和改善肝功能指標,即使癥狀改善,也很容易反復;另一種傾向是拋棄辨證論治,忽視個體化治療,只根據檢驗單堆砌藥物,使癥狀改善不佳。本病應以溫補脾腎,調益氣血為主要治法。臨床上常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之分,在癥狀表現(xiàn)上也有貧血、出血、低熱之不同。如不明辨主次,分清緩急,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其發(fā)熱、出血、貧血均為標證,體內病毒的存在為病本;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治標之法:治其發(fā)熱分內外因,內因發(fā)熱一般以低熱為主,并隨本病治療的好轉而 緩解;外因發(fā)熱多見高熱,??捎绊懠膊∞D歸,應及時治療。貧血越重高熱病人越易出血,故治療高熱刻不容緩,即所謂“ 無糧之師,貴在速戰(zhàn)” ,常以瘟病論治。如邪熱入營,則以犀角地黃湯或清營湯加味施治。而出血多由虛、熱引起,治療上虛則補之,氣虛者用黨參、西洋參、黃芪,白術等補氣健脾攝血:陰虛者以鱉甲、生地、麥冬、玄參等滋陰潛陽。熱則清之,治法以涼血止血為主,肝旺者可合用丹梔逍遙散或龍膽瀉肝丸。 另常用止血藥有阿膠、地榆、仙鶴草、早蓮草、三七、茜草等。貧血常以當歸、阿膠、白芍、熟地等補血,同時氣行則血行,可輔以人參、黨參、黃芪等補氣藥物改善貧血癥狀。 治本之法:本病歸根到底是由于感染乙肝病毒( H BV) 所導致,H BV可為疫毒之邪。張子和言:“ 治病必先祛邪,邪去則正安"。故常以白花蛇舌草、山豆根、敗醬草、板藍根、茵陳、澤瀉等清熱利濕解毒藥物起到對抗病毒的作用。該類藥物具有抑制或清除乙肝表面抗原的作用,同時可調整機體免疫功能,防止肝細胞變性、壞死,改善肝功能。如若效果不佳,還可結合西藥進行保肝降酶及其抗病毒,以期從根本上達到對本病的治療。 明辨氣血陰陽,以陽氣為要 本病為陰陽偏衰,氣血虛虧之證。在陽氣與陰血關系上,孰主孰輔,這對治療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本病產生陰血虧損是由陽氣虛衰所致。治療上推崇李中梓所說的“ 氣血具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并需,而養(yǎng)陽在滋陰之上” 的理論。 以溫補陽氣為要。此外,臨證時即使見陰虛火旺,亦主張要細辨其陰陽的虛前與虛后。如若患者在治療時出現(xiàn)陰虛火旺明顯,則大多數為陽虛于前,陰虛于后,其陽虛為本,而陰虛乃由陽虛轉化而成,即所謂陽損及陰。治療上宜陰陽平補,兩者兼顧。否則僅重視養(yǎng)陰清熱,不顧本質,每致陰陽兩傷。 明辨臟腑虛損,以補益脾腎為主 本病常累及五臟,且主要為脾腎兩臟。因腎為先天之本,內寓真陰真陽,腎虛則五臟俱虛;因“ 腎主骨,生髓,藏精” ,故腎虛則精髓空虛,造成血液生化之源匱乏。脾為后天之本,與胃相表里,為水谷之海,生精化血之所,脾虛則生精化血衰退,且脾氣虛不能統(tǒng)血。故在臨床上患者常出現(xiàn)氣血兩虛,血行逆亂。治療上當重健脾益腎,常選用歸脾湯加味,且重用人參、黃芪等健脾益氣養(yǎng)血之藥;另選用右歸丸以溫腎補陽施治?,F(xiàn)代實驗研究表明:人參可使骨髓處于有絲分裂期的細胞數增加;黃芪對造血干細胞有促進增殖作用;補益脾腎之氣對骨髓的生血功能具有促進和保護作用;補氣和補腎藥配伍能提高機體細胞活性效應,從而達到對本病更好的治療療效。 |
|
來自: 清茶清清 > 《醫(yī)話 案》